中寒 病症详解与中药方集(属心系病)
2022/7/8 19:19:24 木木说药方

    

     中寒,是指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噤失音的病情。

     《仁斋直指方论》:“寒者,严凝杀厉之气也。人以肾为根本,惟肾则受寒,惟寒则伤肾。肾气一虚,寒邪交作,急痛拘挛,战掉强直,昏迷厥冷,口噤失音,此中寒也。无汗恶寒,头疼面惨,发热拘急,手足微寒,此伤寒也。”

     《世医得效方》附子理中汤所治:“五脏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是为寒邪侵入,血气受阻,经脉不通所成。

     治宜温经活血,回阳救逆。

    

     目录

     一、中寒卒倒,昏迷不省

     二、中寒,如中风状者

     三、中寒,心腹急痛

     四、小儿中寒中暑

     五、肾经直中寒邪

     六、肺中寒气

     七、中寒其他症状

    

     一、中寒卒倒,昏迷不省

     1.姜汁酒

     来源:《仙拈集》卷一。

     主治:中寒卒倒,昏迷不省。

     组成:热酒,姜汁各半盏。

     用法:灌服。

    

     2.加味理中汤

     来源:《丹台玉案》卷二。

     主治:中寒。冬时直中真寒,一身受邪,难分经络,手足厥冷,或腹痛呕吐,甚则卒倒昏迷,不省人事,脉迟无力。

     组成:干姜,人参,白术,肉桂,甘草,半夏,陈皮,细辛,茯苓。

     用法:加煨生姜五片,水煎熟,再入姜汁半盏服。其腹内外,仍用生姜炒热,时时熨之。

     加减:

     病重,加熟附子;

     身甚寒,加麻黄;

     挟气,加木香;

     呕吐涎沫,加丁香;

     腹痛,加木香、砂仁;

     挟食,加草果、枳壳;

     泻不止,加升麻、苍术。

     3.附子理中汤

     来源:《万病回春》卷二。

     主治:中寒厥倒。

     组成:大附子(炮,去脐),干姜,吴茱萸(炮),官桂,人参,当归,陈皮,厚朴(姜炒),白术(去芦),甘草(炙)。

     用法:上锉。加生姜、大枣,水煎,热服。

    

     4.姜附汤

     来源:《赤水玄珠全集》卷二。

     主治: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忽然晕倒,口吐涎沫,状如暗风,手足厥冷,或复烦躁;兼阴证伤寒,大便利而发热;及中脘虚寒,久积痰水,心腹冷痛,霍乱转筋,四肢厥逆。

     组成:干姜五钱,熟附子三钱。

     用法:水二钟,煎八分,作二次服。或虑此方太燥,即以附子理中汤相继服。

    

     5.术桂干姜汤

     来源:《辨证录》卷一。

     主治:中寒。严寒之时,忽感阴冷,直入于腑,手、足、身皆冷,面目色青,口呕清水,腹中雷鸣,胸胁逆满,体寒发颤,腹中觉有凉气一裹,直冲而上,猝不知人。

     组成:白术一两,肉桂三钱,干姜三钱。

     用法:水煎服。

    

     6.救腑回阳汤

     来源:《辨证录》卷一。

     主治:严寒之时,忽感阴冷直入于腑,手足身皆冷,面目色青,口呕清水,腹中雷鸣,胸胁逆满,体寒发颤,腹中觉有冷气一裹直冲而上,猝不知人。

     组成:人参五钱,附子一钱,肉桂二钱,巴戟天一两。

     用法:水煎服。

     方论:此方用人参以扶胃气,用肉桂以回阳,亦不必更借巴戟天之为君矣。不知巴戟天补心肾之火,心肾之火旺,而三焦之火更旺矣。且巴戟天生胃气而回阳,故用之为君,尤能统人参、附、桂同心之将,而扫荡祛邪,寓剿于抚之中也。

     7.暖肝饮

     来源:《医学集成》卷二。

     主治:寒中厥阴,猝倒不语,面青唇白,呕吐清水,腹痛拘急,舌卷囊缩者。

     组成:熟地,当归,附子,炮姜,吴萸,花椒,葱白。

    

     8.诸葛卧龙丹

     来源:《经验秘方类钞》卷上。

     主治:中寒中暑,猝然牙关紧闭,倾倒在地;及大人中风中痰,小儿急慢惊风;伤寒胸闷,胸膈壅滞,邪毒郁蒸;及瘟疫发热,外感头痛肢酸。

     组成:当门麝香一钱,灯草灰(用青竹筒装满,烧存性,净重)一两,猪牙皂角三角,闹洋花三钱,梅花冰片脑一钱,细辛二钱,西牛黄六分(产西戎者,非犀牛也,其体轻气香,置舌上先苦后甜,清凉透心者为真)。

     用法:上为细末,贮瓷瓶中,勿令泄气。临用取少许搐鼻。误落水中,心头尚温,及自缢气管初闭,二便未行者,速用芦管速吹取嚏即醒;风火牙痛,以指头蘸药擦之;痈疽发背,及一切无名疔毒,用酒调涂;蜈蚣蛇蝎诸虫毒,及一切山岚瘴毒,亦用酒调涂:妇人胞衣不下,吹药取嚏即下;天行时疫,霍乱吐泻,腹中急痛,四肢发厥,顷刻垂危,用一分,开水调吞。

    

     二、中寒,如中风状者

     1.术附汤

     来源:《世医得效方》卷三。

     主治:中寒、中气之候,四肢厥逆,口噤,牙关紧急,痰涎壅盛,如中风状者。

     组成:白术四两(去芦),绵附子(炮,去皮脐,薄切片)一两半,甘草(炙)二两。

     用法: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加生姜十片,煎取八分,去滓后调苏合香丸二粒,并进二服。或气短头晕,手足厥逆未退者,可进养心丹三十粒至百粒,不拘时候。

    

     2.回阳汤

     来源:《是斋百一选方》卷三。

     主治:

     1.《是斋百一选方》:丈夫妇人无问老幼,卒暴风中气中,左瘫右痪,手足不遂,语言謇涩,口眼喎斜,筋脉挛缩,半身不举,不省人事。

     2.《普济方》引《澹寮方》:中寒脉弱,大段虚怯。

     组成:干姜(炮),益智仁,大川乌(炮,去皮脐)各一两,青皮半两,附子一只七八钱重者(生用,去皮脐)。

     用法:上锉。每服半两,水二大盏,加生姜十片,大枣一个,入盐少许,同煎七分,去滓,空心、食前温服,并滓再煎。

    

     3.摄生饮

     来源:《仁斋直指方论》卷三。

     主治:一切卒中。中风、中寒、中暑、中湿及痰厥、饮厥、气厥等。

     组成:圆白南星(湿纸裹煨),南木香,半夏(用白沸汤就铫蘸少顷)各一钱半,辣细辛,苍术(生),甘草(生),细节石菖蒲各一钱。

     用法:上锉,分二服。每服以水盏半,加生姜七厚片,煎取其半,乘热调苏合香丸三丸。先以皂角肉为细末,管子揭些吹入鼻中,候喷嚏即灌药。牙噤者,用乌梅肉揉和南星、细辛末,以中指频擦自开。

     《育婴家秘》治大人、小儿卒中,以本方调惊气丸服。

     加减:痰盛,加炙全蝎二枚。

    

     三、中寒,心腹急痛

     1.术附理中丸

     来源:《赤水玄珠全集》卷二。

     主治:中寒,心腹急痛。

     组成:人参,附子(炮),炮姜,白术,炙甘草,木香,丁香各等分。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食前白汤送下。

    

     2.附子理中汤

     来源:《重订通俗伤寒论》。

     功用:热壮脾肾,急救回阳。

     主治:卒中阴寒,口食生冷,病发而暴,忽然吐泻腹痛,手足厥逆,冷汗自出,肉瞤筋惕,神气倦怯,转盼头项如冰,浑身青紫。

     组成:黑附块五钱,别直参三钱,清炙草八分,川姜三钱(炒黄),冬白术三钱(炒香),生姜汁一瓢(冲)。

     方论:此证惟陡进纯阳之药,迅扫浊阴,以回复脾肾之阳,乃得收功再造,方中以附、姜辛热追阳为君,臣以参、术培中益气,佐以炙草和药,使以姜汁去阴浊而通胃阳。

     妙在干姜温太阴之阴,即以生姜宣阳明之阳,使参、术、姜、附收功愈速。

    

     3.附子理中汤

     来源:《不知医必要》卷一。

     主治:病初起,寒邪直中三阴,腹冷痛,吐清沫,利清谷,踡卧,肢冷囊缩,吐蛔,舌黑而润。

     组成:党参(去芦,米炒),茯苓各一钱五分,白术(净,炒),制附子各二钱,干姜(炒黄),炙草各一钱,大枣二枚。

    

     4.茱萸附桂汤

     来源:《医醇剩义》卷一。

     主治:中寒,肝气厥逆,胁下及腹中绞痛,下利,手足厥冷,指爪皆青。

     组成:吴萸七分,附子二钱,肉桂八分,当归三钱,白芍一钱五分,白术一钱,木香六分,乌药一钱,大枣二个,生姜三片。

    

     5.益火散寒汤

     来源:《会约医镜》卷十一。

     主治:寒邪外中,身体切痛,脉弦紧者。

     组成:肉桂一钱半,干姜(炮)一钱,桂枝八分,羌活七分,苍术一钱,秦艽二钱,防风一钱,甘草八分,陈皮八分。

     用法:生姜为引服。

     加减:

     寒甚者,加附子;

     手臂痛甚,加片子姜黄、海桐皮;

     寒邪滞者,加麻黄、白芍。

    

     6.蟠葱散

     来源:《医级》卷七。

     主治:寒犯三阴,腹痛,脉绝肢冷。

     组成:葱一握。

     用法:炒热,熨关元、气海穴。

    

     7.霹雳散

     来源:《霍乱论》卷下。

     主治:阳虚中寒、腹痛吐泻,转筋肢冷,汗淋,苔白,不渴,脉微欲绝者。

     组成:附子(浓甘草汤煎去毒),吴茱萸(泡去第一次汁盐水微炒)各三两,丝瓜络(烧酒洗)五两,陈伏龙肝二两(烧酒一小杯收干),木瓜(络石屯七钱煎汁炒干)一两五钱,丁香(蒸晒)一两。

     用法:上为极细末,分作十九服。外以醋半酒杯,盐一钱五分,藕肉一两五钱,煎滚,瓦上炙存性研,每服加三厘,每病止须用半服,参汤下。

     宜忌:确系寒证,此散固佳,若未辨阴阳,极宜审慎,勿轻试也。

    

     8.太乙还元丹

     来源:《嵩崖尊生全书》卷十一。

     主治:中寒急阴病,腹痛,肢冷甲青。

     组成:炮附,人参,白术,炮姜,半夏,陈皮,炙草各一钱,沉香,白蔻,丁香,茯苓各八分,神曲六分。

     用法:加生姜、大枣,入盐少许煎,热服。脐上用炒葱热贴,冷则易之。

    

     9.寸金丹

     来源:《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功用:散寒解表,祛暑止呕。

     主治:中寒、中暑,感冒发烧,呕吐泻泄,胸满腹痛。

     组成:神曲(炒)九两,苍术(炒)一两,白芷一两,甘草一两,川芎一两,茯苓一两,防风一两,草果仁一两,前胡一两,橘皮一两,砂仁二两,羌活一两,法半夏一两,藿香一两,苏叶一两,木香一两,厚朴(制)一两,薄荷一两,香附(醋炒)一两,乌药一两,白豆蔻一两,枳壳(炒)一两。

     用法:上为细末,过罗,每三十四两细末,兑朱砂一两,混合均匀,炼蜜为大丸,重二钱五分。每服一至二丸,温开水送下。

    

     10.平安丹

     来源:《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功用:通关开窍,祛暑辟秽。

     主治:中寒中暑,中风中湿,头晕恶心,胸满腹痛。

     组成:厚朴花六钱,牙皂四钱,藿香叶一两,细辛四钱,茅苍术(炒)一两,槟榔五钱,明雄黄四钱,灯心炭二两,冰片一钱,沉香二钱,麝香二分,牛黄四分。

     用法:上为细末,过罗装瓶,重二分五。每服一瓶,温开水送下;外用闻入鼻内少许。

    

     11.驱疫丹

     来源:《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

     功用:避秽排浊,驱疫除瘟。

     主治:头昏呕吐,腹痛泄泻,手足厥冷,昏迷不醒,中暑中寒,发烧发冷,四肢酸痛,湿郁闷胀。

     组成:生石膏五两,黄连三两,麻黄二钱,知母二两,白芷一两,生硼砂一两,槟榔一两,苏叶七钱,广木香五钱,母丁香一钱,檀香二钱,炒苍术四钱,菖蒲四钱,香薷一两,菊花一两,茅慈菇三钱,甘草五钱,黑郁金三钱,木瓜五钱,山柰二钱,藿香叶一两五钱,红大戟(醋制)五钱(上共为细末),血竭面五钱,雄黄面一钱,琥珀面一两,朱砂面六两,牛黄一钱,麝香一钱,苏合油五两,薄荷冰一两五钱,冰片一两五钱。

     用法:先将苏合油、薄荷冰、冰片共研成水,再和以上细粉研匀。每服二分五厘,白开水送下。重者加倍。

     宜忌:孕妇忌服。

    

     四、小儿中寒中暑

     1.保幼培元丹

     来源:《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济南方)。

     主治:小儿中寒中暑,腹痛呕吐泄泻,头痛身烧。

     组成:藿香一两六钱,赤苓六钱,清夏四钱,柴胡八钱,苏叶八钱,木瓜六钱,白芷四钱,广皮八钱,檀香六钱,扁豆六钱,三仙二两,木通四钱,泽泻六钱,竹茹六钱,山药九钱,砂仁四钱,白术八钱(土炒),甘草四钱,木香四钱,川连四钱。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一钱,每斤药丸用朱砂三钱为衣,蜡皮封固。每次服一丸,生姜汤送下;白开水亦可。

    

     五、肾经直中寒邪

     1.救疼至圣丹

     来源:《石室秘录》卷一。

     主治:肾经直中寒邪而腹痛者,甚至手足皆青,救若少迟,必至立亡。

     组成:人参三钱,白术五钱,熟地五钱,附子一钱,肉桂一钱,吴茱萸五分,干姜五分。

     用法:水煎服。

    

     2.救亡丹

     来源:《石室秘录》卷六。

     主治:阴寒直中肾经,面青鼻黑,腹中痛欲死,囊缩。

     组成:人参五钱,白术三两,附子一个,干姜三钱,肉桂五钱。

     用法:水煎,急灌之。

    

     3.救心汤

     来源:《石室秘录》卷六。

     主治:阴寒直中肾经,舌黑眼闭,下身尽黑,上身尽青,大便出,小便自遗。

     组成:人参五两,附子一个,白术半斤,肉桂一两,菖蒲五分,良姜三钱。

     用法:水煎服。

     方论:此方参、术多用者,恐少则力单,不能胜任以驾御。夫桂、附之热药也,故必多加而后可望其通达上下,以尽去周身之寒毒。倘得大便止而小便不遗,便有生机。

    

     4.救心荡寒汤

     来源:《石室秘录》卷六。

     主治:阴寒直少阴肾中,手足青黑者。

     组成:人参三两,良姜三钱,附子三钱,白术三两。

     用法:水煎服。

     方论:此方妙在良姜入心,同附子斩关直入,然非参、术之多用,亦不能返元阳于无何有之乡也,故必须多用而共成其功耳。

    

     5.救肾活肝汤

     来源:《石室秘录》卷六。

     主治:阴寒直中肾经,两胁作痛,手足指甲尽青,囊缩拽之不出,踡曲向卧者。

     组成:白术三两,当归一两,人参五钱,熟地一两,山茱萸五钱,附子一钱,肉桂二钱。

     用法:水煎服。

    

     6.止逆汤

     来源:《辨证录》卷一。

     功用:温肾。

     主治:

     1.《辨证录》:寒邪入肾而兼入于小肠腑,小腹作痛,两足厥逆。2.《医学集成》:体虚中寒,两足厥冷,腹痛溺闭。

     组成:附子一钱,白术三钱,车前子三分,吴茱萸五分。

     用法:水煎服。

    

     7.附子理中汤

     来源:《医学传灯》卷上。

     主治:先有房事,胃气衰微,口食寒物,鼻吸冷气,中宫不能担当,寒邪直入少阴肾脏,腹痛唇青,四肢厥冷,脉来沉微,一息三至。

     组成:人参,白术,炮姜,甘草,肉桂,附子,黄耆。

     加减:

     有汗,宜加五味;

     自利,宜加茯苓,更加丹参。

    

     8.参术附桂汤

     来源:《石室秘录》卷三。

     功用:追散失之元阳而返其宅。

     主治:阴寒之气,直中阴经,斩关直入于肾宫,命门之火逃亡而将越出于躯壳之外。

     组成:人参半两,白术九钱,附子二钱,肉桂一钱,干姜二钱。

     用法:水三碗,煎服。

     方论:此方用人参、白术实有妙用。驱寒之药而不用此二昧,寒去而气随之去矣。故必用二味,且必须多加,而元阳始足,可留于将绝之顷也。

    

     9.附桂姜术加熟地汤

     来源:《辨证录》卷一。

     主治:阴寒卒中于肾,手足冷而身不能动。

     组成:熟地五钱,白术一两,干姜三钱,肉桂二钱,附子三分。

     用法:水煎服。

    

     10.援命拒寒汤

     来源:《辨证录》卷一。

     主治:直中阴寒,肾经独受,身颤手颤者,此为命门火冷,不能拒寒使然。

     组成:白术三两,肉桂三钱,破故纸三钱,杜仲三钱。

     用法:水煎服。

    

     11.白通加猪胆汁汤

     来源:《伤寒论》。

     别名: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医方考》卷一)。

     主治:

     1.《伤寒论》:少阴病,下利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

     2.《医方考》:久坐湿地伤肾,肾伤则短气腰痛,厥逆下冷,阴脉微者。

     3.《医学心悟》:少阴中寒,阴盛格阳,热药相拒不入。

    

     12.六味回阳煎

     来源:《杂症会心录》卷上。

     主治:房室之后,阴寒乘虚直中小腹。

     组成:熟地三钱,人参二钱,制附子一钱,白术一钱(炒),丁香五分。

     本方名六味回阳煎,但原书中用药只有五味,疑脱。

     用法:水煎服。

    

     13.三神散

     来源:《仙拈集》卷一。

     主治:中寒。阴囊缩入,手足厥冷,腹痛胀满,冷汗大出。

     组成:大附子,官桂,干姜(炒黑)各等分。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滚酒调下。

    

     六、肺中寒气

     1.麻黄饮

     来源:《圣济总录》卷四十八。

     主治:肺中寒气,头痛咳逆,涕唾稠浊,鼻塞短气。

     组成:麻黄(去根节,汤煮,去浮沫),前胡(去芦头),白前,桑根白皮(锉),杏仁(去皮尖双仁,炒)各一两半。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以水一盏,加葱白三寸(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2.百合汤

     来源:《普济方》卷三八七引《医方妙选》。

     功用:调肺,解风壅。

     主治:《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肺经风寒,痰壅不利。

     组成:百合,紫菀,白术,人参各一两,白茯苓,青皮,甘草,麦门冬(去心)各半两。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八分,加竹叶三片,薄荷二叶,煎至五分,去滓温服。

    

     七、中寒其他症状

     1.加味理中汤

     来源:《医宗金鉴》卷四十。

     主治:寒中腹胀,多溺涎涕,足软,胛脊、腰背、睾丸痛,并兼气虚者。

     组成:理中汤加附子,茯苓,苍术。

    

     2.附子理中汤

     来源:《良朋汇集》卷二。

     主治:阴寒身战而重,语言声轻,气短,目睛口鼻出冷气,水浆不入者。

     组成:大附子(麦面包煨,去皮脐),人参,白术,干姜(炒),肉桂,陈皮,茯苓各等分,甘草(炙)减半。

     用法:以水二钟,加生姜一片,大枣二枚煎,热服。

    

     3.附姜汤

     来源:《医门法律》卷二。

     主治:腠理素虚,卒暴中寒,自汗淋漓,身冷,手足厥逆;或阴盛于内,逼其阳亡于外,外显假热躁烦。

     组成:附子(炮,去皮脐),干姜(炮)各五钱。

     用法:用水二大盏,煎至一盏,略加猪胆汁一蛤蜊壳,浸和温冷服。

    

     4.附姜归桂汤

     来源:《医门法律》卷二。

     别名:姜附归桂汤(《医方集解》)。

     主治:卒暴中寒,其人腠理素虚,自汗淋漓,身冷手足厥逆,或外显假热躁烦。

     组成:附子(炮,去皮脐),干姜(炮),当归,肉桂各二钱五分。

     用法:用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入蜜一蛤蜊壳,温服。

     方论:附、姜专主回阳,而其所中寒邪,先伤荣血,故加归、桂驱荣分之寒,才得药病相当也。

    

     5.附姜归桂参甘汤

     来源:《医门法律》卷二。

     功用:《重订通俗伤寒论》:回阳,双补血气。

     主治:卒暴中寒,服附姜汤、附姜归桂汤后,阳气将回,阴寒少杀者。

     组成:附子(炮,去皮脐),干姜(炮),当归,肉桂各一钱五分,人参,甘草(炙)各二钱。

     用法:上用水二大盏,加煨姜三片,大枣二枚,煎至一盏,入蜜三蛤蜊壳,温服。

     方论:《重订通俗伤寒论》:君以附、姜轻剂,温和阳气,臣以归、桂暖血,参、草益气,佐以姜,使以大枣,调和营卫也。

    

     6.附姜白通汤

     来源:《医门法律》卷二。

     别名:姜附白通汤(《成方切用》卷六)。

     功用:回阳散阴。

     主治:

     1.《医门法律》:暴卒中寒,厥逆呕吐,泻利色青色冷,肌肤凛栗无汗,盛阴没阳之证。

     2.《重订通俗伤寒论》:瘪脶痧,脉微欲绝,甚则十指脶绉瘪。

     组成:附子(炮,去皮脐),干姜(炮)各五钱,葱白五茎(取汁),猪胆(大者)半枚。

     用法:用水二大盏,煎附、姜二味至一盏,入葱汁并猪胆汁,和匀温服。再用葱一大握,以带轻束,切去两头,留白二寸许,以一面熨热,安脐上,用熨斗盛炭火熨葱白上面,取其热气,从脐入腹,甚者连熨二三饼。又甚者,再用艾炷灸关元、气海、各二三十壮。

     方论:《重订通俗伤寒论》:以大剂附、姜回阳为君,臣以葱汁,得生阳之气独盛,以辛通脉道,反佐以一味胆汁者,恐阳药一饮即吐,格拒而不得入也。此为温热回阳,苦辛通格之良方。

    

     7.人参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十三。

     主治:风气汗泄太多,寒中泣出。

     组成:人参三分,半夏(汤浸七遍去滑),干姜(炮,锉),白茯苓(去黑皮),白术,甘草(炙,锉),五味子(炒),桂(去粗皮),黄耆(锉)各半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一两,诃黎勒(煨,用皮)三分。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三枚(擘破),同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候,稍热服。

    

     8.仙传救苦汤

     来源:《经验秘方》卷上。

     主治:夏月贪凉,寒气潜入腠理,致男妇中寒阴证。

     组成:大黑豆三合(炒熟),生姜一块(重二三两,切片)。

     用法:用水三碗,煎数沸取起,去姜、豆,服汁。避风,待汗出透即愈。

    

     9.纯阳救苦汤

     来源:《集验良方》卷二。

     主治:阴症。

     组成:生姜一两(切片),大黑豆五钱(炒熟)。

     用法:用水煮数沸,滤其姜、豆,取汁服之。汗出即愈。

    

     10.大发表汤

     来源:《脉症正宗》卷一。

     主治:强实寒深。

     组成:麻黄八分,紫苏八分,羌活八分,独活八分,香附一钱,川芎八分,防风六分,白芷一钱。

    

     11.辛温平补汤

     来源:《医门法律》卷二。

     功用:平调脏腑荣卫。

     主治:暴中寒证,其阳已回,身温色活,手足不冷,吐利渐除。

     组成:附子(炮,去皮脐),干姜(炮)各五分,当归一钱,肉桂五分,人参,甘草(炙),黄耆(蜜炙),白术(土炒),白芍(酒炒)各一钱,五味子十二粒。

     用法:水二大盏,加煨生姜三片,大枣二枚(劈),煎至一盏,加蜜五蛤蜊壳,温服。

    

     12.百花散

     来源:《御药院方》卷八。

     功用:补元阳,通血脉。

     组成:百花巢(烧烟尽为度),蛇床子(炒令焦黄)各二两,零陵香,藿香叶各一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用药两大匙,水三碗,煎三五沸,临卧乘热淋洗。

     宜忌:避风寒。

    

     13.如圣散

     来源:《医方类聚》卷二十四引《急救仙方》。

     主治:诸寒风证,不问男女年久者。

     组成:威灵仙,防风,荆芥,防己,麻黄,杏仁,细辛,川芎,白芷各等分。

     用法:上锉。加生姜三片,用好酒煎,待发时热服。后用黄荆柴大者以火炙,取两头汗,水调腊酒,吞下金箔镇心丸。

     宜忌:忌发风,诸毒食。

    

     14.助阳散

     来源:《古今医鉴》卷七。

     主治:极冷急症。

     组成:芥菜子七钱,干姜三钱。

     用法:上为末,水调作一饼。贴脐上,以绢帛缚住,上置盐,以熨斗熨之数次,汗出为度。又将病人小便,攀阴茎,往上尽头处,用艾炷灸七壮。

    

     15.回阳散

     来源:《证治汇补》卷一。

     主治:中寒。

     组成:附子二枚(炮制为末)。

     用法:生姜酒和匀调服。

    

     16.普济丹

     来源:《医学集成》卷三。

     主治:中寒,中暑,感冒,胃痛,腹痛,牙痛,痧胀,疟疾,急惊,痈疽,疔毒,跌打气闭,不服水土。

     组成:茅术三钱,天麻,麻黄,明雄(水飞)三钱六分,大黄六钱,丁香六分,麝香三分,蟾酥(火酒化)九分,甘草一钱四分。

     方中天麻、麻黄用量原缺。

     用法:共研细末,端午午时糯米粥和丸,莱菔子大,朱砂三钱六分水飞为衣,瓷器收,勿泄气。每服三、五、七丸。

     宜忌:小儿慢惊及孕妇忌服。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木木说药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