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 病症详解与中药方集(属心系病)
2022/7/21 10:53:48 木木说药方

胸痛,是指胸部正中或偏侧作痛的病情。
《素问·脉解篇》:“所谓胸痛少气者,水气在脏腑也;水者,阴气也,阴气在中,故胸痛少气也。”
本病多与心、肺、肝三脏有关。
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心病者,胸中痛。”
又如《医碥·胸痛》:“胸者,肺之部分,则其痛尤多属肺可知。”
再如《杂病源流犀烛·胸膈脊背乳病源流》:“胸者,肝之分,肺心脾肝胆肾心包七经脉俱至胸,然诸经虽能令胸满气短,而不能使之痛,惟肝独令胸痛,故属肝病。”

此外,亦指膈痛或胸痹之严重者。
如《医宗必读·心腹诸痛》:“胸痛即膈痛”。
与《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胸痹之病,轻者即今之胸满,重者即今之胸痛也。”
故此可知,胸痹与胸痛有联系也有区别。
本病多属气滞阳弱,痰停血瘀。
治宜行气通阳,化瘀逐痰为基础。

目录
一、肝实胸痛,不能转侧,善太息者
二、胸胁气连心,疼痛不可忍
三、外感胸痛,肺气壅塞
四、气闷胸痛,脘腹胀痛,食欲不振,胃寒呕吐
五、肾气不足,胸胁时痛,骨节痠疼
六、心胸冷气,攻刺疼痛
七、气虚血瘀,胸闷胸痛,气短乏力
八、妇人产后败血聚于胸中作痛
九、其他症状
一、肝实胸痛,不能转侧,善太息者
1.宽胸饮
来源:《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七。
功用:疏肝。
主治:肝实胸痛,不能转侧,善太息者。
组成:柴胡,郁金,川芎,当归,降香,香附,陈皮,砂仁,甘草,延胡索。

2.当归养血汤
来源:《点点经》卷一。
主治:胸膈疼痛,筋弱抖搐,气胀,胁痛。
组成:当归,秦艽,天冬,灵脂,腹皮,云皮各一钱,川芎,玄胡,茯苓,熟地,丹皮各一钱五分,甘草三分。
用法:葱三茎为引。

3.气郁汤
来源:《丹溪心法》卷三。
主治:气郁者,胸胁痛,脉沉涩。
4.气郁汤
来源:《证治准绳·类方》卷二。
主治:因求谋不遂,或横逆之来,或贫窘所迫,或暴怒所伤,或悲哀所致,或思念太过,皆为气郁,其状胸满胁痛,脉沉而涩者。

二、胸胁气连心,疼痛不可忍
1.泻心汤
来源:《症因脉治》卷一。
主治:心火乘金,内伤胸痛,左寸洪数。
组成:川黄连,甘草。
2.桃仁丸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三。
主治:胸胁气连心,疼痛不可忍。
组成:桃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当归一两(锉,微炒),赤芍药一两(煨,用皮),诃黎勒一两(煨,用皮),桂心一两,蓬莪术一两,青橘皮二两(汤洗,去白瓤,焙),槟榔二两。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以温酒送下,不拘时候。

3.半夏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五十。
主治:气噎不通,心悸喘急,胸背疼闷,咽喉壅塞。
组成:半夏三分(汤洗七遍去滑),柴胡一两(去苗),羚羊角屑一两,射干三分,赤茯苓一两,桔梗三分(去芦头),昆布一两(洗去咸味),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木香半两。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三、外感胸痛,肺气壅塞
1.枳桔二母汤
来源:《症因脉治》卷一。
功用:清热理气,兼消痰火。
主治:外感胸痛,肺气壅塞。
组成:枳壳,知母,川贝母,瓜蒌仁,苏子,桔梗。

2.栀连枳桔汤
来源:《伤寒大白》卷三。
主治:胸胁里热作痛,气道壅滞,寒热,咳嗽气逆,有汗,脉沉数者。
组成:山栀,黄连,桔梗,甘草,青皮,木通,苏梗。
用法:与黄芩泻白散同用。

3.含化丸
来源:《妇人大全良方》卷五。
主治:肺间邪气,胸中积血作痛,失音。
组成:蛤蚧一双(去口足,炙),诃子(去核),阿胶(粉炒),麦门冬(去心),北细辛,甘草,生干地黄各半两。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鸡头子大。食后含化一丸。

四、气闷胸痛,脘腹胀痛,食欲不振,胃寒呕吐
1.甘松粥
来源:《药粥疗法》引《饮食辨录》。
功用:行气止痛,补脾健胃。
主治:气闷胸痛,脘腹胀痛,食欲不振,胃寒呕吐。
组成:甘松5g,粳米30~60g。
用法:先煎甘松取汁,去滓,再用粳米煮粥,待粥将成时,加入甘松药汁,稍煮一二沸即可。每天2次,空腹温热食用。3~5天为1疗程。
宜忌:发热病人忌用。

2.宽中下气汤
来源:《医学探骊集》卷五。
主治:中宫积有逆气,由脏腑而溢于经络,或客于胸部,或客于胃部,及一发作,则胸胁刺痛不已,甚则痛不可忍。
组成:枳实四钱,香附末三钱,延胡索三钱(酒炙),槟榔三钱,瓜蒌仁四钱,广砂仁三钱,郁金四钱,甘草二钱,葶苈子三钱。
用法:水煎。温服。配用鲜姜熨法。
方论:方以枳实为君,能宽中下气;佐以香附、元胡散滞气,郁金、广砂破郁气,蒌仁、葶苈能引逆气下行,槟榔能逐逆气下降,甘草和药调中。其中宫之逆气既散,则胸胁之痛自止矣。

3.腹皮和中汤
来源:《点点经》卷一。
主治:胸膈疼痛,吞酸气闷。
组成:腹皮,酒军,明粉各二钱,当归,六曲,厚朴,枳实,砂仁,玄胡,白术各一钱,甘草六分。
用法:葱为引。

4.华山碑记丹
来源:《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
功用:利尿消肿,化积消食。
主治:胸胁水气痛满,气臌水胀,癥瘕肠覃,停饮作喘,湿毒脚气。
组成:三棱,灵脂,甘遂,葶苈,牙皂,青皮,神曲,乌梅,陈皮,枳壳,木香,豆豉,大黄,芫花,巴豆霜,红芽大戟,干石榴各一两。
用法:上为细末,醋糊为小丸。每服十五丸或十二丸,开水送下。
宜忌:药性剧烈,用之宜慎。孕妇忌服。

五、肾气不足,胸胁时痛,骨节痠疼
1.熟干地黄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
主治:肾气不足,胸胁时痛,骨节痠疼,目常茫茫,耳不审听,背膂拘急,体重嗜卧。
组成:熟干地黄一两,天门冬一两(去心),五味子三分,附子一两(炮裂,去皮脐),当归三分(锉,微炒),芎藭三分,黄耆三分(锉),桂心三分,山茱萸三分,石斛三分(去根),沉香一两,磁石一两(捣碎,水淘去赤汁)。
用法:上为散。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

六、心胸冷气,攻刺疼痛
1.当归汤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
主治:冷气胁下往来,冲胸膈痛,引胁皆闷,及尸疰。
组成:当归,吴茱萸,桂心,人参,甘草,芍药,大黄各二两,茯苓,枳实各一两,干姜三两。
用法:上锉。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一日三次。

2.当归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五十七。
主治:寒气入客,胸胁引痛。
组成:当归(切,焙),枳壳(去瓤,麸炒),赤芍药,槟榔(锉),木香,桔梗(炒),附子(炮裂,去皮脐),白术各一两,诃黎勒(煨,用皮)一两半。
用法: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三钱匕,以水一盏,加生姜半分(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黄耆茯神汤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五。
主治:
1.《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心虚挟寒,胸心中痛,两胁连肩背支满,噎塞,郁冒,朦昧;髋髀挛痛,不能屈伸;或下利溏泄,饮食不进,腹痛;手足痿痹,不能任身。
2.《东医宝鉴·杂病篇》:暴瘖。
组成:黄耆,茯神,远志(去心,姜汁淹炒),紫河车,酸枣仁(炒)各等分。
用法:上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加生姜三片,大枣一个,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4.延胡索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
主治:风冷注气,胸膈刺痛,转动不得,四肢厥冷,面目青黄。
组成:延胡索,橘核(炒),人参各半两,乳香(研),地龙(去土炒)各一分。
用法:上为散。每服一钱匕,温酒调下,一日二次。

5.七香丸
来源:《博济方》卷二。
功用:消化酒食毒,破心胸冷气。
主治:心胸冷气,攻刺疼痛。
组成:丁香二分,官桂一分,青皮半两,巴豆二十粒(去皮膜,以纸压出油用),缩砂半两(去皮),木香一分,槟榔三枚。
用法:上为末,醋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姜汤、茶、酒任下。

七、气虚血瘀,胸闷胸痛,气短乏力
1.舒心口服液
来源:《新药转正标准》。
功用:补益心气,活血化瘀。
主治:气虚血瘀,胸闷胸痛,气短乏力。适用于冠心病、心绞痛见有上述症状者。
组成:党参,黄芪,红花,当归,川芎,三棱等。
用法:上药制成口服液,每支装20ml。口服,每次20ml,1日2次。
宜忌:孕妇慎用。

2.心痛康胶囊
来源:《新药转正标准》。
功用:益气活血,温阳养阴,散结止痛。
主治:气滞血瘀所致的心胸刺痛或闷痛,痛有定处,心悸气短或兼有神疲自汗,咽干心烦,冠心病,心绞痛等。
组成:白芍,红参,淫羊藿,北山楂等。
用法:制成胶囊。口服,每次3~4粒,1日3次。
宜忌:凡肝火亢盛或虚阳上亢而头目眩晕胀痛者慎用。服药期间不宜饮酒和食用辛辣之品。

3.十五味沉香丸
来源:《中国药典》。
功用:调和气血,止咳,安神。
主治:气血郁滞,胸痛,干咳气短,失眠。
组成:沉香100g,土木香150g,檀香50g,紫檀香150g,红花100g,肉豆蔻25g,高山辣根菜150g,悬钩子茎(去皮、心)200g,木藤蓼(去皮)100g,野姜50g,石灰华100g,广枣50g,诃子(去核)150g,毛诃子(去核)80g,余甘子100g。
用法:上药碎成细粉,混匀,水泛为丸,每丸重0.5g,干燥即得。口服,每次3丸,1日3次。
宜忌:肾病病人慎服。

4.颠倒木金散
来源:《医宗金鉴》卷四十三。
主治:气、血、热饮、老痰之胸痛。
组成:木香,郁金。
用法:上为末。每服二钱,老酒调下。
加减:
虚者,加人参;
气郁痛者,以倍木香君之;
血郁痛者,以倍郁金君之。

5.韭汁酒
来源:《医方考》卷五。
别名:韭汁饮(《梅氏验方新编》卷二)。
功用:《士才三书》:散气行血。
主治:
1.《医方考》:胸膈常时疼痛,得热则减,得寒则增者。
2.《寿世青编》:赤痢,心痛。
组成:韭菜汁,清酒各等分。
用法:和服。
方论:上件证,死血也。故用韭汁消瘀,清酒行滞。

八、妇人产后败血聚于胸中作痛
1.芍药汤
来源:《云岐子保命集》卷下。
功用:养阴去热。
主治:
1.《云岐子保命集》:产后诸积不可攻者。
2.《医略六书》:产后热积,脉数弦虚微涩者。
组成:芍药一斤,黄芩,茯苓各六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半两,水煎,去滓温服。
方论:《医略六书》:产后热积伤阴,不能涵养肝木而肝气不化,故胸膈不利,刺痛不止焉。
黄芩清积热以凉胸膈,赤苓渗湿热以利营气,白芍敛阴和肝。水煎温服,使热化气行,则积结自散而营阴暗复,经络清和,何胸膈刺痛之不已哉。

2.没药散
来源:《保命歌括》卷三十。
主治:妇人产后败血聚于胸中作痛。
组成:虻虫(去翅足),水蛭(炒),没药各一钱,桃仁泥十四个。
用法:上为细末,与桃仁泥和匀,河间四物汤倍芎归汤调服。

九、其他症状
1.枳实散
来源:《外台秘要》卷十二引《范汪方》。
主治:
1.《外台秘要》引《范汪方》:胸痛。
2.《圣济总录》:心腹卒胀痛,胸胁支满欲死。
组成:枳实八分(炙),桂心五分。
用法:上为末。每服方寸匕,以酒送下,一日三次。
《圣济总录》用枳实、桂各一两,为细散。每服二钱匕,米饮调下。
宜忌:忌生葱。

2.枳实散
来源:《外台秘要》卷十二引《深师方》。
别名:白术枳实散(《圣济总录》卷六十一)。
主治:胸痛。
组成:枳实四枚(炙),神曲一两(熬),白术一两。
用法:上为末。每服方寸匕,以酒送下,一日三次。
宜忌:忌桃李、雀肉等。

3.柏实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六十一。
主治:胸痛。
组成:柏实,桂(去粗皮,锉)各等分。
用法:上为细散。每服二钱匕,米饮调下,一日三次。

4.桔梗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三。
主治:胸胁虚气所致,胀闷疼痛。
组成:桔梗一两半(去芦头),鬼箭羽,槟榔,木香,川大黄(锉碎,微炒),赤芍药各一两。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淬稍热服,不拘时候。

5.升麻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六。
主治:鬼击之病,卒胸胁腹内绞急切痛,状如刀刺,不可即按,或即吐血下血,或鼻中出血。
组成:川升麻一两,独活一两,犀角屑半两。
用法:上为细散。每服二钱,以温酒调下,不拘时候。

6.升麻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
主治:卒得鬼击如刀刺,胸胁腹内急痛,不可按抑,或即吐血,或鼻中出血,或下血。
组成:升麻,独活(去芦头),桂(去粗皮)各半两。(一方无独活有大黄)。
用法:上为散。每服一钱匕,温酒调下。

7.乌药顺气散
来源:《点点经》卷一。
主治:胸膈气痛。
组成:乌药,苍术,当归,陈皮,香附各一钱五分,姜黄五分,腹皮,良姜,枳壳,吴萸,黄柏各一钱,甘草三分。
用法:生姜、红曲为引。

8.洞当饮
来源:《产论》。
主治:吐血、衄血,或卒然胸痛。
组成:柴胡,黄芩,黄连,茯苓,半夏,生姜,青皮各五分,甘草一分,芍药一钱。
用法:以水二合半,煮取一合半服。

9.加未陷胸汤
来源:《古今医统大全》卷二十丸引《医林集要》。
主治:热壅痞满,胸膈痛或两胁痛,及疟、利后发热留滞胸膈,或饮酒过度,胸满结痛。
组成:枳壳(麸炒),桔梗各四钱,半夏(泡),黄芩,瓜蒌子,黄连各二钱,麦门冬(去心)二钱。
用法:上锉,作二服。每服加生姜五片,水二盏,煎八分,食远服。利下即安。

10.加味百合汤
来源:《不知医必要》卷二。
主治:胸膈痛。
组成:乌药一钱五分,百合四钱,贝母(杵),瓜蒌皮各二钱,薤白三钱,白蔻(去壳,杵)七分。

11.芍药香连汤
来源:《惠直堂方》卷二。
主治:心胁穿痛。
组成:白芍一两,香附二钱,炙甘草三分,川连一钱,灯草一钱,柴胡三分,莲子心一钱,栀子一钱五分。
用法:水煎服。

12.麻黄茱萸汤
来源:《兰室秘藏》卷下。
别名:麻黄吴茱萸汤(《医学纲目》卷十五)。
主治:胸中痛,头痛,食减少,咽嗌不利,左寸脉弦急。
组成:麻黄,羌活各五分,吴茱萸,黄耆,升麻各三分,黄芩,当归,黄柏,藁本各二分,川芎,蔓荆子,柴胡,苍术,黄连,半夏各一分,细辛少许,红花少许。
用法:上锉,如麻豆大,都作一服。以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后稍热服。

13.独活汤
来源:《普济方》卷一五四。
主治:卫不和,胸背相引而痛者。
组成:独活四两,葛根,桂枝,芍药,防风,甘草,干姜各二两。
用法:上锉。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三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汗。若病只宜消散者,服汤则无汗而解。
加减:
若咽痛而渴,加栝楼二两;
或咳或呕者,加半夏二两;
恶热药者,去干姜;
面赤龈痛者,加鸡苏,水增二升。

14.开导汤
来源:《点点经》卷三。
主治:胸膈作痛,连胁横脐,移走不定。
组成:乌药,香附,槟榔,陈皮,车前,当归,羌活各一钱半,延胡,灵脂,厚朴,小茴各一钱,甘草四分。
用法:葱(去根)三茎,入蜜兑温服。

15.茱萸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五十七。
主治:胁胸气妨闷疼痛。
组成:茱萸(汤浸七遍,焙干,微炒),麝香(研)各一两,当归(切,焙)半两。
用法:上为末,入麝香同研匀,炼蜜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热酒送下,不拘时候。

16.气针丸
来源:《博济方》卷二。
功用:疏利滞气,宣胸膈,止刺痛。
主治:久积风壅,胸胁刺痛。
组成:牵牛二两(一半生,一半炒),木香,青皮(去白),川大黄(微炮),槟榔各一两。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至二十丸,以温水送下。
验案:胸胁痛。
《妇人大全良方》:邓安人年五十,忽然气痛,投神保丸愈。不一二日再痛,再服神保丸六七十粒,大腑不通,其疾转甚,亦有要用沉香、木香、姜、桂等药,而未敢投。痛甚则筑心、筑背、筑定两胁,似有两柴十字插定心胁,叫声彻天。召仆诊之,六脉沉伏,乍来乍去,众问仆诊脉吉凶如何,答曰:夫九痛之脉,不可准也,但以辨证用药。观其人质肥伟,问其人大腑数日不通,仆曰:实痛也。其腹心胀,但以人按之痛甚,手不可向迩,此大实也。经云:大满大实者,可下之。用气针丸五六百粒,是夜即愈。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地点为新西兰。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木木说药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