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病 病症详解与中药方集(属心系病)
2022/7/25 19:08:13 木木说药方

百合病,是指以精神恍惚不定,饮食、行为、语言的失调,以及口苦、小便赤、脉微数为特征的一种病情。因其治疗以百合为主药,故名。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篇》:“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而身形如和,其脉微微。”

本病成因或由外感热症后期余邪未尽,余热内扰,复由阴血不足,心神失养所致;
或由七情内伤,五志化火,灼伤心阴,神不守舍等引起。
另外,百合病日久,亦可阴虚及阳,或治疗过用苦寒之品,出现阳虚见证。
本病多属正虚邪恋,既不任攻伐,又虚不受补,用药失当,往往吐利毕至。
因此选方用药,应以补虚不碍邪,去邪不伤正为基本原则,以甘润、甘平、甘淡为宜,常用百合为主药,其治疗可在专方基础上,随证施治,以期不离不泛。

目录
一、百合病
二、百合病,渴不愈者
三、百合病变发热者
四、百合病,发汗后者
五、百合病,吐之后者
六、百合病,下之后者
七、伤寒百合病
一、百合病
1.百合地黄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上。
别名:
百合生地黄汤(《外台秘要》卷二)、百合汤(《伤寒全生集》卷四)。
主治: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
组成:百合七枚(擘),生地黄汁一升。
用法: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纳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当如漆。
详见百合地黄汤专篇。

2.加味柴胡汤
来源:《万病回春》卷二。
主治:百合病,百无是处,又非寒又非热,欲食不食,欲行不行,欲坐不坐,服药即吐,小便赤。
组成:人参,半夏,柴胡,黄芩,百合,知母,甘草。
用法:上锉一剂。加青竹茹一团,粳米炒食盐一撮,入姜汁少许,水煎服。

二、百合病,渴不愈者
1.百合洗方
来源:《金匮要略》卷上。
主治: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
组成:百合一升。
用法:以水一斗,渍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饼,勿以盐豉。
宜忌:宜淡食。
方论:
1.《千金方衍义》:病无经络可分,百脉一宗致病,故名百合。其病虽有上、中、下三焦之别,皆由伤寒虚劳大病后,虚火扰其血脉所致。治法咸用百合为君,以安心补神,能去血中之热,利大小便,导涤痰积,然必鲜者方克有济。其经月不解,百脉内壅,津液外泄而成渴者,则用百合洗之,一身之脉皆得通畅,而津液行,渴自止。勿食盐豉者,以味咸能凝血也。
2.《退思集类方歌注》:皮毛为肺之合,外洗皮毛,亦可内除其渴。洗已,食煮饼,勿啖咸豉,恐咸味耗水而增渴也。
2.栝楼牡蛎散
来源:《金匮要略》卷上。
别名:瓜蒌牡蛎散(《普济方》卷一四二)。
主治:百合病,渴不愈者。
组成:栝楼根,牡蛎(熬)各等分。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方寸匕,饮送下,一日三次。
方论:
1.《医宗金鉴》:与百合洗方而渴不瘥者,内热甚而津液竭也。栝楼根苦寒,生津止渴,牡蛎咸寒,引热下行也。
2.《金匮要略论注》:渴不差,是虽百合汤洗面无益矣。明是内之阴气未复,阴气未复,由于阳亢也。故以栝蒌根清胸中之热,牡蛎清下焦之热,与上平阳以救阴同法。但此从其内治耳,故不用百合而作散。
3.《金匮要略心典》:病变成渴,与百合洗方而不瘥者,热盛而津伤也。栝蒌根苦寒,生津止渴;牡蛎咸寒,引热下行,不使上烁也。
4.《金匮要略方义》:本方所治之病,乃百合病口渴,用百合洗方治之而不愈者。盖因阴津不足,阳热上扰,只用百合渍汤外洗,润其外而不清其内,内热不降则阴津不生,故口渴不愈,当以清热生津之品治之。方中用栝蒌根清热润燥,生津止渴;佐以牡蛎益阴潜阳,以降虚热。《名医别录》谓牡蛎:“主虚热去来不定,烦满心痛,气结,止汗,止渴”。今与栝蒌根配伍,共奏益阴潜阳,润燥止渴之效。对于百合病阴虚内热,虚阳上浮而只见口渴者,用之为宜。

三、百合病变发热者
1.百合滑石散
来源:《金匮要略》卷上。
别名:滑石散(《类证活人书》卷十八)。
主治:
1.《金匮要略》:百合病变发热者。
2.《备急千金要方》:百合病小便赤涩,脐下坚急。
组成:百合一两(炙),滑石三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方寸匕,饮下,一日三次。当微利者,止服,热自除。
方论:
1.《金匮要略论注》:仲景尝谓发于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则知变发热者,内热不已,淫于肌肤,而阳分亦热,复以滑石清腹中之热以和其里,而平其外;兼百合清肺气以调之。不用泉水,热已在外,不欲过寒伤阴,故曰当微利,谓略疏其气,而阴平热则除也。
2.《千金方衍义》:百合病若变发热,乃血脉郁而成热,佐滑石以通利之。
3.《金匮要略心典》:病变发热者,邪聚于里而见于外也。滑石甘寒,能除六腑之热,得微利则里热除而表热自退。
4.《金匮方歌括》元犀按:百合病原无偏热之证,变发热者,内热充满,淫于肌肤,非如热之比。主以百合滑石散者,百合清金泻火,降逆气,从高源以导之;滑石退表里之热,利小便。二味合为散者,取散以散之之义,散调络脉于周身,引内外之热气,悉从小便出矣。
5.《金匮要略方义》:方中滑石清热益阴,止烦渴。然滑石甘淡,有渗利之性,阴虚积热者用之,虽热可清,犹恐渗利伤阴,故与百合养阴宁心,清除积热之效,对于百合病阴虚而内有积热者,始可用之。

四、百合病,发汗后者
1.百合知母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上。
主治:百合病,发汗后者。
组成:百合七枚(擘),知母三两(切)。
用法: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后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方论:
1.《金匮玉函经二注》:日华子谓百合安心定胆,益志养五脏,为能补阴也;治产后血眩晕,能去血中热也;除痞满,利大小便,为能导涤血之瘀塞也。而是证用之为主,益可见瘀积者矣。若汗之而失者,是涸其上焦津液。而上焦阳也,阳宜体轻之药,故用知母佐以救之,知母泻火,生津液,润心肺。
2.《金匮要略心典》:百脉朝宗于肺,故百脉不可治,而可治其肺。百合味甘平微苦,色白入肺,治邪气,补虚清热,故诸方悉以之为主,而随证加药治之。用知母者,以发汗伤津液故也。
3.《绛雪园古方选注》:君以百合,甘凉清肺;佐以知母,救肺之阴,使膀胱水脏知有母气,救肺即所以救膀胱,是阳病救阴之法也。
4.《金匮方歌括》:百脉俱朝于肺。百脉俱病,病形错杂,不能悉治,只于肺治之。肺主气,气之为病,非实而不顺,即虚而不足。百合能治邪气之实,而补正气之虚;知母入肺金,益其水源,下通膀胱,使天水之气合,而所伤之阴转,则其邪从小便出矣。若误汗伤阴者,汗为阴液,阴液伤故以此汤维其阳,即所以救阴也。
5.《金匮要略方义》:百合病对发于热病之后,余热未尽,阴气已伤,或因多思善虑,七情郁结,五志化火,消烁阴液所致。每见神志恍惚,若有所思,默默无言,头目昏眩,失眠健忘,心烦不宁,行动失常,欲卧不卧,欲行不行,如寒无寒,如热无热,欲食复不能食,或有美食时,或有厌食时,或有不欲闻食臭时,口中苦,小便赤,脉微数。皆属阴虚内热,神不守舍之患。治当益阴清热,安神定志,仲景每以百合为君药,取其养心安神,益志定魄,润燥滋阴。《本草求真》谓百合能敛气养心,安魂定魄。本方所治,乃百合病发汗后者,盖不应汗而反发汗,或发汗过多,津液愈伤,阴气愈虚,而内热愈增,故臣以知母,取其滋阴清热两擅其长,其能除烦止渴。二药相伍,对于百合病偏于内热,而见心烦口渴者,用之咸宜。其用泉水者,更助其益阴生津之力也。

五、百合病,吐之后者
1.百合鸡子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上。
别名:
鸡子汤(《类证活人书》卷十八)、百合鸡子黄汤(《兰台轨范》卷三)。
主治:百合病,吐之后者。
组成:百合七枚(擘),鸡子黄一枚。
用法: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纳鸡子黄,搅匀,煎五分,温服。
方论:
1.《绛雪园古方选注》:君以百合,甘凉清肺;佐以鸡子黄救厥阴之阴,安胃气,救厥阴即所以奠阳明,救肺之母气,亦阳病救阴之法也。
2.《金匮方歌括》元犀按:吐后伤中者,病在阴也,阴伤,故用鸡子黄养心胃之阴,百合滋肺气下润其燥,胃为肺母,胃安则肺气和而令行,此亦用阴和阳,无犯攻阳之戒。
3.《金匮要略论注》:吐伤元气,而阴精不上奉,故百合病在吐后者,须以鸡子黄之养阴者,同泉水以滋元阴,协百合以行肺气,则血气调而阴阳自平。
4.《金匮要略方义》:本方用于百合病吐之后者。百合病缘本阴虚,误用吐法,重亡津液,其心阴愈伤,营血愈亏,故每发心悸烦惊,甚则心中澹澹而动,或手足振颤等。此为虚风内动之象,治当育阴而熄风。方中除以百合养阴宁心外,特选鸡子黄血肉有情之品,养血益阴,陈烦定惊,预熄虚风之内动。本证与伤寒少阳证误吐所病之惊悸烦乱,以及温热久羁,消烁真阴之虚烦内动,证虽不一,其理相近。

六、百合病下之后者
1.滑石代赭汤
来源:《金匮要略》卷上。
别名:
百合滑石代赭汤(《备急千金要方》卷十)、百合代赭汤(《伤寒全生集》卷四)、百合滑赭汤(《医学入门》卷四)。
主治:百合病下之后者。
组成:百合七枚(擘),滑石三两(碎,绵裹),代赭石一枚(如弹丸大,碎,绵裹)。
用法: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日沫出,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别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滓,后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温服。
方论:
1.《金匮玉函经二注》赵以德:百合安心定胆,益志五脏,为能补阴也;用滑石、代赭佐以救之,滑石开结利窍,代赭除脉中风痹瘀血。
2.《金匮要略心典》:百合病不可下而下之,必伤其里。百合味甘平微苦,色白入肺,治邪气,补虚清热;复以滑石、代赭者,盖欲因下药之势,而抑之使下,导之使出,也在下者引而竭之之意也。
3.《金匮方歌括》:误下者,其热必陷,热陷必伤下焦之阴,故以百合清补肺金引动水源,以代赭石镇离火而不使其上腾,以滑石导热气而能通水府,则所陷之邪从小便而出,自无灼阴之患矣。
4.《金匮要略释义》:以百合润肺而养阴,滑石清热而利小便,赭石重镇而降通气。
5.《金匮要略方义》:本方用于百合病下之后者。百合病本属阴虚,误用下法,则徒伤其胃气,胃阴亏乏,以致失其和降之性,反而上逆变生呕哕。故方中仍以百合为君,养阴宁心以治百合病之本。臣以滑石之沉降,清热养阴,止烦渴,疗呕恶。《本草备要》谓滑石能治:“中热积热,呕吐烦渴。”《本草经疏》亦言滑石“甘以和胃气,寒以散积热”。《本草经》更称滑石有“益精气”之功。其与百合配伍,虽有渗利之性,而无伤津之弊,庶可和胃清热,止呕止渴。又佐以重镇之代赭石,以奏降逆和胃止呕之效。三药合用,对于百合病阴虚气逆而呕哕呃逆者,可收标本同治之功。

七、伤寒百合病
1.百合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一。
主治:伤寒已经二七日外,潮热不退,四肢无力,昏沉如醉,恐变成百合病。
组成:百合一两,葛根一两,麻黄半两(去根节),麦门冬半两(去心),黄芩半两,前胡三分(去芦头),石膏一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加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2.百合前胡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二十九。
主治:伤寒愈后,已经二七日,潮热不解,将变成百合病,身体沉重无力,昏如醉状。
组成:生百合三枚(劈,洗),前胡(去芦头),麻黄(去节)各一两半,葛根(锉)二两,生麦门冬(去心)半两,石膏三两(碎)。
用法: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取七分,去滓温服,后如食顷,再服。

3.柴胡百合汤
来源:《鲁府禁方》卷一。
主治:伤寒愈后,昏沉发热,渴而谵语,失神,及百合劳复、食复。
组成:柴胡,人参,黄芩,百合,知母,茯苓,芍药,鳖甲,甘草。
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临服入生地捣汁一匙,温服。

4.柴胡百合汤
来源:《伤寒六书》卷三。
主治:伤寒愈后,昏沉发热,渴而错语失神,及百合劳复。
组成:柴胡,人参,黄芩,甘草,知母,百合,生地黄,陈皮。
用法:水二钟,加大枣一枚,生姜三片,槌法醋煮鳖甲煎之,温服如圣饮。
加减:
渴,加天花粉;
胸中烦躁,加山栀;
有微头痛,加羌活、川芎;
呕吐,入姜汁炒半夏;
胸中饱闷,加枳壳、桔梗;
食复者,加枳实、黄连;
大便实,加大黄;
胸中虚烦,加竹茹、竹叶;
愈后干呕,错语失神,呻吟,睡不安,加黄连、犀角;
咳喘,加杏仁、百合、麻、连;
心中惊惕为血少,加当归、茯苓、远志;
虚汗,加黄耆;
脾倦,加白术;
腹如雷鸣,加煨生姜;
劳复时热不除,加葶苈、乌梅、生艾叶。

5.百合紫菀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二十九。
主治:伤寒百合病,似劳,形状如疟。
组成:百合,紫菀(去苗土),柴胡(去苗),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令黄),白茯苓(去黑皮),甘草(炙令微赤)各等分。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加生姜半分(拍碎),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温服,日晚再服。

6.半夏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二十九。
主治:伤寒百合,兼下利不止,心中愊幅,坚而烦呕。
组成:半夏三两(汤洗七遍,焙令干),黄芩(去黑心),百合各一两半,干姜(炮裂),黄连(去须锉,微炒),人参各一两,甘草(炙令赤,锉)半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加生姜半分(拍碎),大枣三个(擘破),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一日二次。

7.石膏汤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九。
主治:伤寒病九日,曾经发汗吐下未解,三焦生热,其脉滑数,昏惯沉重。
组成:石膏三两,黄连一两(去须),黄柏一两,黄芩一两,豉二两,栀子仁一两,麻黄一两(去根节),川大黄二两(锉碎,微炒),甘草一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锉细和匀。每服半两,以水一大盏,加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如人行十里再服。以微利为度。

8.紫菀饮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三。
主治:伤寒百合病,阴阳相传,日久渐瘦,不思饮食,虚热咳嗽。
组成:紫菀一两(去根土),杏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黄连半两(去须),前胡三分(去芦头),半夏三分(汤洗七遍,去滑),栝楼一枚,人参一两(去芦头),知母三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锉细,和匀。每服半两,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9.百合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三。
主治:伤寒百合病,一月不解,变如渴疾。
组成:百合一两,栝楼根一两,牡蛎三分(烧为粉),栀子仁三分,麦门冬三分(去心,焙),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竹叶二七片,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0.百合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三。
主治:伤寒百合病,身微热,恶寒烦喘。
组成:百合二两,紫菀一两(去根节),杏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前胡一两(去芦头),麦门冬一两(去心),甘草三分(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散。每服五钱,用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1.熟地黄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三。
别名:
百合半夏汤(《圣济总录》卷二十九)、熟地黄汤(《普济方》卷一四二)。
主治:伤寒百合病。久不愈,不思饮食,日渐羸瘦。
组成:熟干地黄二两,百合,人参(去芦头),半夏(汤浸七遍去滑),白茯苓,黄连(去须),知母各一两。
方中熟干地黄、白茯苓,《圣济总录》作生干地黄,赤茯苓。
用法:上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2.赤茯苓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三。
主治:伤寒百合证,头不痛,但觉头眩,渐渐恶寒。
组成:赤茯苓三分,麦门冬三分(去心),百合一两,知母一两,柴胡一两(去苗),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3.柴胡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三。
别名:百合柴胡汤(《圣济总录》卷二十九)。
主治:伤寒百合病久不愈,欲成痨。
组成:柴胡一两(去苗),知母二两,黄连一两(去须),甘草三分(炙微赤,锉),百合二两,秦艽一两(去苗),栝楼根一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4.柴胡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三。
主治:伤寒百合病,羸瘦,不食少力。
组成:柴胡(去苗),白茯苓,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知母,桔梗(去芦头),黄耆(锉)各一两,百合二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5.补阴养阳厚朴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二十九。
别名:厚朴散(《普济方》卷一四二)。
主治:百合伤寒病。
组成:厚朴(去粗皮,姜汁炙令紫黑色),桃仁(去皮尖双仁,炒黄,别研),杏仁(去皮尖双仁,炒令黄,别研)各一两,紫石英(别研),白鲜皮,五加皮(锉),桑根白皮(锉)各半两。
用法:上为散。更入乳钵,一处研如粉。每服二钱匕,食前用葱白糯米煎汤调下,一日二次。

16.子芩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三。
主治:伤寒,头不痛,多眩闷,寒热往来,小便不利,百合证。
组成:子芩三分,赤茯苓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芎藭半两,百合一两,知母三分。
用法:上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7.半夏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三。
主治:伤寒百合病,下利不止,心中愊坚而呕。
组成:半夏一两(汤洗七遍去滑),黄芩一两,百合三两,干姜半两(炮裂,锉),黄连一两(去须微炒),甘草一两(炙微赤,锉),人参一两(去芦头)。
用法:上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加大枣三个,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稍热频服,不拘时候。

18.半夏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三。
主治:伤寒百合病,久不愈,大小便涩,腹满微喘,时复痰逆,不下食。
组成:半夏一两(汤洗七遍去滑),人参半两(去芦头),木香三分,枳实半两(麸炒微黄),木通半两(锉),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杏仁三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百合一两,桑根白皮三分(锉)。
用法:上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加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木木说药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