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口渴 病症详解及中药方集
2022/9/6 15:38:59 木木说药方

    

     《女科秘旨》:“凡产后口燥咽干而渴,或兼小便不利,由产时失血,或汗多所致,是无水也。”

     本病多为产后失血、多汗,伤津耗液,或阴虚火旺,火燥液涸所致。

     伤津者症见咽干口渴,治宜生津止渴;

     阴虚火旺者,症见消渴饮水不止,治宜滋阴降火,生津止渴。

    

     目录

     一、产后大渴不止

     二、产后虚热,口干作渴

     三、产后虚渴,少气力

     四、产后烦渴,体热头痛,食少

     五、产后血虚烦渴,口干心躁

     六、产后烦渴

     七、其他症状

    

     一、产后大渴不止

     1.止渴四物汤

     来源:《叶氏女科证治》卷三。

     主治:产后大消渴,饮水不止,液枯火燥之极。

     组成:熟地黄,当归各二钱,白芍,川芎,知母,黄柏,茯苓,黄耆各一钱。

     用法:水煎服。

    

     2.当归芍药汤

     来源:《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

     主治:产后渴不止,由阴血去多,津液枯涸所致,病名曰血渴。

     组成:归须,生地,川芎,赤芍,丹皮,人参,甘草,天花粉,麦冬,泽泻,干姜,香附,陈皮,炒黑蒲黄。

     方论:产后之渴,与伤寒常病之渴不同。

     产后血渴,血虚而渴也。

     血虚当补血,而必兼补气者,血脱则补气,气盛则血充也。

     是方四物而地用生,归用尾,芍用赤,补血、凉血、破血;

     丹皮、麦冬滋阴补水,以培天乙之源;

     花粉润肺止渴;

     泽泻引热下行;

     炒蒲黄以佐四物;

     附、陈、参、草补气行气;

     引以干姜,反治之义,防瘀未尽也。但其性辛热,宜临症酌用。

    

     3.生津益液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卷下。

     主治:产妇血少多汗,内烦,不生津液,虚弱,口渴气少。

     组成:人参,麦冬(去心),茯苓各一两,大枣,竹叶,浮小麦,炙草,栝楼根。

     方中大枣以后五味用量原缺。

     《胎产心法》:人参随宜,麦冬一钱二分,茯苓、瓜蒌根各一钱,甘草八分,小麦一撮,竹叶十片,枣二枚。

     加减:大渴不止,加芦根。

     4.熟地黄汤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八。

     别名:

     熟干地黄汤(《太平惠民和济局方》续添诸局经验方卷九)、地黄汤(《普济方》卷三五三)、熟地黄散(《普济方》卷三五三)。

     主治:产后虚渴不止,少气脚弱,眼昏头眩,饮食无味。

     组成:熟地黄一两,人参三两,麦门冬二两,栝楼根四两,甘草半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四钱,水二盏,加糯米一撮,生姜三片,枣三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5.栝楼根汤

     来源:《医略六书》卷三十。

     主治:口渴,脉虚数者。

     组成:蒌根三两,人参一钱半,麦冬三钱(去心),生地五钱,阿胶三钱。

     用法:水煎,去滓温服。

     方论:产后血气两虚,胃家伏热不化,而消烁津液,故口渴不止,善饮善消焉。

     生地滋阴壮水以制火;

     麦冬清心润燥以生津;

     人参扶元补气,壮生水之源;

     蒌根清胃泻热,杜发渴之由;

     阿胶补阴益血,荣阳光之灼烁;

     炙草益胃缓中,资太阴之母气也。

     水煎温服,使胃热顿化,则血气并充,而津液得以上奉,岂有口渴不止之患乎!

    

     6.芦根饮

     来源:方出《经效产宝》卷中,名见《圣济总录》卷一六三。

     别名:芦根散(《普济方》卷三五三)。

     主治:产后大渴不止。

     组成:芦根(切)一升,栝楼三两,人参,甘草,茯苓各三两,生麦门冬四两。

     用法:水九升,煎取三升,顿服。

    

     7.黄芩散

     来源:《杨氏家藏方》卷十六。

     主治:产后血渴,饮水不止。

     组成:黄芩(新瓦焙干),麦门冬(去心)各半两。

     用法:上锉。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8.莲子房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九。

     主治:产后烦渴不止。

     组成:莲子房二两(秋前者),甘草一分(炙微赤,锉),人参一两(去芦头),麦门冬三分(去心),芦根一两(锉)。

     用法:上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大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9.延胡散

     来源:《博济方》卷四。

     别名:

     延胡索散(《云岐子保命集》卷下)、玄胡索散(《医学纲目》卷二十一)。

     主治:产后失血,渴不止。

     组成:延胡索,郁金,干葛,官桂(去皮),青皮(去白),枳壳各等分。

     用法:上药以好醋浸一宿,炙干,杵为细末。每服一钱,冷橘皮汤送下。不过三服愈。

    

     10.红蓝花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九。

     主治:产后烦渴不止。

     组成:红蓝花一两,蓖麻子一两,栝楼根一两,生干地黄一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菰根一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二枚,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二、产后虚热,口干作渴

     1.竹叶归耆汤

     来源:《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一。

     别名:竹叶黄耆汤(《医钞类编》卷十七)。

     主治:产后胃气虚热,口干作渴,恶冷饮食者。

     组成:竹叶一钱半,当归一钱,黄耆二钱,白术,人参各一钱,甘草(炒)五分,麦门冬(去心)七分。

     用法:水煎服。

    

     2.栝楼汤

     来源:《外台秘要》卷三十四引《集验方》。

     别名:

     瓜蒌根汤(《妇人大全良方》卷二十一引《集验》)、栝楼根汤(《医方类聚》卷二三六)。

     主治:产后渴。

     组成:栝楼四两,麦门冬(去心),人参各三两,干地黄三两,甘草二两(炙),干枣二十枚,土瓜根五两。

     用法:上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方论:《千金方衍义》:肺胃虚热,用人参、麦冬、栝楼、甘草、大枣生津止渴;地黄、土瓜根专主手太阳不能化气而致渴。

    

     3.人参麦冬汤

     来源:《万氏女科》卷三。

     主治:产后去血甚多,津液内耗,胃气暴虚,顿生内热,口燥咽干而渴。

     组成:人参,麦冬,生地,栝楼根,炙甘草各二钱。

     用法:先取淡竹叶十片,粳米一合,煎汤一盏,去米、叶,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煎至七分,温服。

     4.干地黄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三。

     主治:产后下血过多,虚热烦渴。

     组成:生干地黄(焙)三分,芍药,川芎各一两,桔梗(炒)三分,丹参一两,当归(切、微炒)三分,干姜(炮裂)半两,白茯苓(去黑皮)一两半,知母(焙)半两,人参一两,葛根(锉碎)三分,甘草(炙)半两。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5.葛根饮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三。

     主治:产后虚烦热渴。

     组成:葛根(锉),人参各一两,白茯苓(去黑皮)半两,桂(去粗皮)一两,甘草(炙)半两,槟榔一枚(锉),川芎,赤芍药,麦门冬(去心,焙)各半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以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三、产后虚渴,少气力

     1.竹叶汤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三。

     主治:产后虚渴,少气力。

     组成:竹叶三升,甘草,茯苓,人参各一两,小麦五合,生姜三两,大枣十四个,半夏三两,麦门冬五两。

     用法:上锉。以水九升煮竹叶、小麦,取七升,去滓,纳诸药更煎,取二升半,每服五合,日三次夜一次。

    

     2.麦门冬人参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三。

     主治:产后虚渴引饮。

     组成:麦门冬(去心,焙),人参,甘草(炙),栝楼根,生干地黄(焙),王瓜根各一两。

     用法:上为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半,去滓,食后温服。

    

     3.菖蒲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三。

     主治:产后津液减耗,虚渴引饮。

     组成:石菖蒲,栝楼根各一两,黄连(去须) 半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二钱匕,以新汲水调下,一日三次。

    

     4.回津丸

     来源:《普济方》卷三五三引《便产须知》。

     功用:养血通气,回津补肾。

     主治:产后虚渴,去血多,津液少,肾气虚,饮无度。

     组成:白芍药一钱,白术二钱,泽泻,茯苓,川芎各一钱,当归二钱,五味子三钱,乌梅肉一钱。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二三十丸,或嚼或熟水调下。可加甘草二钱,诃子肉一钱。

    

     5.石斛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三。

     主治:产后虚渴,或脱血过多,脏腑虚渴,骨节烦热,倦怠。

     组成:石斛(去根),牛膝(去苗,酒浸,切,焙),泽泻,附子(炮裂,去皮脐),桂(去粗皮),鹿茸(酥炙,去毛),山茱萸,山芋,肉苁蓉(酒浸,切,焙),白茯苓(去黑皮),杜仲(去粗皮,炙,锉),生干地黄(微炒)各一两。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煎枣汤送下,不拘时候。

    

     四、产后烦渴,体热头痛,食少

     1.人参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九。

     主治:产后烦渴,体热头痛,食少。

     组成:人参一两(去芦头),麦门冬一两(去心),石膏一两,当归一两(锉,微炒),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栝楼根三分,生干地黄三分,柴胡三分(去苗),赤茯苓三分。

     用法:上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2.生干地黄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九。

     别名:地黄散(《普济方》卷三四七)。

     主治:产后烦渴壮热,不思饮食。

     组成:生干地黄一两,赤茯苓一两,麦门冬三分(去心),葛根半两(锉),石膏一两(细研),甘草一分(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栝楼根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九。

     主治:产后烦渴,体热食少。

     组成:栝楼根一两,甘草一分(炙微赤,锉),人参一两(去芦头),麦门冬一两(去心),生干地黄一两,芦根二两(锉),赤茯苓一两,益母草一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枣二三枚,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五、产后血虚烦渴,口干心躁

     1.益母草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九。

     主治:产后血虚烦渴,口干心躁。

     组成:益母草一两,人参半两(去芦头),黄芩半两(锉),葛根半两(锉),生干地黄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2.加味四物汤

     来源:《医宗金鉴》卷四十八。

     主治:产后血虚而渴者。

     组成:四物汤加花粉,麦冬。

    

     3.瓜蒌根汤

     来源:《妇人大全良方》卷二十一引《集验》。

     主治:产后血渴。

     组成:瓜蒌根四两,麦门冬,人参各三两,生干地黄,甘草各二两,土瓜根五两,大枣二十枚。

     用法:上锉。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4.地黄当归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三。

     主治:产后血虚烦渴,饮食不进。

     组成:熟干地黄(焙),赤石脂各二两,当归(切、焙),木占斯,地榆,黄连(去须),白茯苓(去黑皮)各一两,天雄(炮裂,去皮脐),黄芩(去黑心)各半两,桑耳,紫葛(锉),麻黄(去根节),黄耆(锉)各一两半。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加生姜三片,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六、产后烦渴

     1.竹叶黄耆汤

     来源:《女科指掌》卷五。

     主治:产后烦渴。

     组成:竹叶,黄耆,当归,麦冬,人参,甘草。

     用法:水煎服。

    

     2.千金竹茹汤

     来源:《女科指掌》卷五。

     主治:产后烦渴。

     组成:竹茹,麦冬,小麦,甘草,干葛,大枣。

     用法:水煎服。

    

     3.人参当归汤

     来源:《女科指掌》卷五。

     主治:产后烦渴,因去血津虚,或食酸碱不宜之物。

     组成:人参,当归,麦冬,生地,白芍,竹叶,粳米。

     用法:加大枣,水煎服。

    

     4.羚羊角饮子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九。

     主治:产后心胸烦渴不解。

     组成:羚羊角屑一分,竹叶三七片,小麦半合,麦门冬半两(去心),大枣五枚,生姜一分,赤茯苓半两。

     用法:上锉细和匀,分为二服。每服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5.黄耆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九。

     主治:产后口干,烦闷心躁。

     组成:黄耆一两(锉),麦门冬一两(去心),赤茯苓一两,当归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生干地黄一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6.红蓝散

     来源:《杨氏家藏方》卷十六。

     别名:红蓝花散(《普济方》卷三四七)。

     功用:调顺气血。

     主治:产后虚烦渴躁,或乳脉欲行,头昏寒热。

     组成:川芎,当归(洗,焙),蒲黄各等分。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加荷叶心一片,黑豆三十粒,同煎至七分,温服,不拘时候。

    

     7.见睨丸

     来源:《产育宝庆集》卷上。

     主治:产后口干烦渴,心下痞闷,因荣卫大虚,血气未定,食面太早,胃不能消化,面毒结聚于胃脘,上熏胸中所致者。

     组成:姜黄,京三棱,荜澄茄,陈皮(去白),高良姜,人参,蓬莪术各等分。

     用法:上为末,用细切萝卜慢火煮令烂,研细,将汁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萝卜汤送下,不拘时候。

     方中陈皮,《女科百问》作“青皮”。

    

     七、其他症状

     1.柑皮汤

     来源:《类编朱氏集验方》卷十。

     主治:产后发渴,及经血过多,发渴者。

     组成:柑子皮(焙干)。

     用法:上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

    

     2.助脾益肺汤

     来源:《胎产秘书》卷下。

     主治:产后口渴兼小便不利。

     组成:黄耆一钱五分,人参,麦冬各二钱,五味十粒,当归二钱,茯苓一钱五分,干葛一钱,升麻四分,炙甘草四分。

     加减:

     汗多,加枣仁二钱,麻黄根一钱;

     渴甚,生脉散代茶;

     大便不通,加苁蓉二钱;

     如产母壮盛而热剧,小便不利者,暂加知母,滑石各一钱。

    

     3.清心莲子饮

     来源:《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

     主治:产后口干痞闷。产妇血气未充,或食面太早,毒结肠胃,或内积尤烦,外伤燥热,过食辛甘、炙博发气之物,以致胸膈痞闷,见于上则口干咽苦。

     组成:毕澄茄,陈皮,甘草,川芎,赤芍,归须,香附,知母,人参,麦冬,砂仁,栝楼根,乌梅,干姜,莲子十枚。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木木说药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