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伤寒 病症详解及中药方集
2022/9/29 16:30:48 木木说药方

产后伤寒,是指产妇因生产而气血大虚,卫外不固,寒邪乘虚侵入肌表,邪正相争,以致症见恶寒发热,头痛,无汗或有汗者。
《诸病源候论》:“触冒寒气而为病,谓之伤寒。产妇血气俱虚,日月未满,而起早劳动,为寒所伤,则啬啬恶寒,吸吸微热,数日乃歇,重者头及骨节皆痛,七八日乃瘥也。”
治宜扶正祛邪。

目录
一、产后伤风寒,壮热
二、产后伤风寒,寒热
三、产后伤风寒,发热
四、产后伤风寒,烦热
五、产后伤风寒,咳嗽
六、产后伤风寒,头痛
七、产后伤风寒,其他症状

一、产后伤风寒,壮热
1.泻肝四物汤
来源:《妇科玉尺》卷四。
主治:产后风热壅盛。
组成:四物汤加秦艽,连翘,防己,龙胆草。

2.羚羊角饮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二。
别名:羚羊角散(《普济方》卷三五三)。
主治:产后伤寒壮热,胸膈烦闷渴躁。
组成:羚羊角屑,前胡(去芦头),人参,桂(去粗皮),芍药,大腹皮(锉),芦根(洗,锉),甘草(炙),当归(切,炒)各一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以水一盏,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人参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二。
主治:产后伤寒,头痛项强,壮热恶寒,身体烦痛,寒壅咳嗽,鼻塞声重。
组成:人参,赤茯苓(去黑皮),当归(切,炒),前胡(去芦头),川芎(锉),羌活(去芦头),白术,柴胡(去苗),枳壳(去瓤、麸炒),桔梗,甘草(炙),独活(去芦头)各一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加生姜三片,薄荷五叶,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4.白前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四。
主治:产后伤风咳嗽,壮热憎寒。
组成:白前,桑根白皮(锉),生干地黄(焙)各一两半,白茯苓(去黑皮)二两半,地骨皮二两,麻黄(去根节)一两半。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5.加味芎归汤
来源:《济阴纲目》卷十二。
主治:产后血气虚,外感风寒,头痛,憎寒壮热。
组成:当归,川芎各二钱,人参,紫苏,干葛各一钱。
用法:上锉。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6.白术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八。
主治:产后伤寒,四肢拘急,心腹满闷,头痛壮热。
组成:白术三分,芎藭三分,赤芍药三分,附子三分(炮裂,去皮脐),桂心二分,青橘皮一分(汤浸,去白瓤,焙),甘草一分(炙微赤,锉),厚朴一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石膏一两半。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7.麦门冬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八。
主治:产后伤寒头疼,身体如火,心胸烦躁。
组成:麦门冬一两(去心),赤芍药三分,黄芩三分,栀子仁二分,石膏二两,犀角屑一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8.柴胡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二。
主治:产后伤寒,呕逆烦躁,热盛头疼。
组成:柴胡(去苗),芍药,黄芩(去黑心),枳壳(去瓤,麸炒),人参,当归(切,炒)各一两,半夏半两(汤洗去滑,姜汁炒)。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擘破),同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9.石膏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二。
主治:产后伤寒,时行温疫,壮热恶风,头疼体痛,鼻塞咽干,心隔烦满,寒热往来,咳嗽痰壅。
组成:石膏二两,黄芩(去黑心)一两半,前胡(去芦头),葛根各二两半,升麻,桑根白皮(锉),荆芥穗各一两半,赤芍药,柴胡(去苗)各二两半。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加生姜三片,豉十粒,同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二、产后伤风寒,寒热
1.桂药散
来源:《普济方》卷三五三引《卫生家宝方》。
主治:产后如伤寒候,寒热不调,心惊头昏,体虚,四肢无力,饮食全不思。
组成:没药一分(研),官桂半两,当归三分(生用)。
用法:上为末。每服一大钱,炒葱白酒送下,一日三次。

2.加减鸟全散
来源:《女科万金方》。
主治:产后败血虚弱,感冒风寒,发寒热,四肢疼痛,头昏目眩。
组成:厚朴,柴胡,黄芩,麻黄各二钱,陈皮,当归,川芎,桔梗,茯苓,白芍,熟地各一钱五,羌活,草果,半夏各一钱,甘草九分。
用法:上分二剂。加生姜三片,葱三根,水煎,不拘时服。
加减:
有汗,多川芎、当归、桂枝、白芍、熟地;
有胀,多厚朴、陈皮;
有热,多柴胡、黄芩;
有寒,多苍术、草果、桂枝;
有痰,多半夏、桔梗、茯苓;
有头痛,多川芎、白芷、羌活。

3.加减乌全散
来源:《医略六书》卷三十。
主治:产后寒伤腠理,热遏胸中,寒热往来,胸满呕恶,脉数弦滞者。
组成:柴胡八钱,桂枝两半,黄芩两半(酒炒),厚朴两半,白芍两半(酒炒),半夏两半(制),甘草五钱,生姜十片,葱白十枚。
用法:上为散。每服三钱,水煎,去滓温服。
方论:
桂枝温经散寒,
黄芩清里泻热,
柴胡疏腠理之邪,
厚朴散胸中之满,
半夏醒脾燥湿,
白芍敛阴和营,
生姜温胃散寒邪,
葱白解表通阳气,
甘草以缓中和胃也。
为散水煎,使寒邪外解则遏热自化,而胸中之阳气廓然,何胸满呕恶不退,往来寒热不定乎!

4.黄龙汤
来源:《类证活人书》卷十九。
别名:小柴胡汤(《普济方》卷三三九)。
主治:妊妇寒热头痛,嘿嘿不欲饮食,胁下痛,呕逆痰气;及产后伤风,热入胞宫,寒热如疟;并经水适来适断,病后劳复,余热不解。
组成:柴胡一两,黄芩,人参,甘草(炙)各一分半。
用法: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一盏,去滓温服。

5.小柴胡加生地黄汤
来源:《云岐子保命集》卷下。
主治:产后往来寒热而脉弦者,少阳也。
组成:柴胡二两,黄芩七钱半,人参五钱,半夏一两五钱(制),甘草七钱半,大枣三枚,生地黄,栀子,枳壳(麸炒)各五钱。
用法:上锉细。每服一两,水煎服。
方论:《济阴纲目》:此方以治少阳等症似矣。然以弦脉而加生地、山栀者,伤寒家以弦脉为阳也,故以柴胡为君。

6.三石汤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三。
功用:补肾。
主治:产后虚冷七伤,时寒热,体痛乏力。
组成:紫石英二两,白石英二两半,钟乳二两半,生姜,当归,人参,甘草各二两,茯苓,干地黄,桂心各三两,半夏五两,大枣十五枚。
用法:上药三石末之,锉诸药。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分四服。
加减:若中风,加葛根四两。

三、产后伤风寒,发热
1.建中汤
来源:《医略六书》卷三十。
主治:产后血亏挟滞,营气不能布护,寒气得以伤之,直入冲任而恶寒汗出,发热不休。脉紧细涩者。
组成:当归三钱,赤芍一钱半,肉桂一钱半。
用法:水煎,去滓温服。
加减:
无汗,加炒黑荆芥;
腹痛,加炒焦砂糖。
方论:
方中当归养营血以荣冲任,
赤芍泻滞血以行血脉,
肉桂温经暖血以散寒邪也。
无汗加黑荆,为和血疏邪之用,
腹痛加焦糖,乃去宿缓中之方。
水煎温服,俾滞血化而新血生,则营卫调和而冲任之寒邪无不外解。

2.加味五积散
来源:《世医得效方》卷十五。
主治:产后败血不散,阴阳相胜,作为寒热;或外感寒邪,头痛体疼,发热不退。
组成:厚朴(去粗皮,姜汁炒),半夏(洗),扬芍药,枳壳(去瓤,炒),木香,肉桂各一两,陈皮,白姜一两三钱,苍术六两(米泔浸炒),桔梗,香附子(炒去毛),茴香(炒),粉草,人参(去芦),茯苓(去皮),川芎,当归(去尾),川白芷各一两。
用法:上锉散。加生姜、木瓜,入盐煎服。
治产后败血不散,作为寒热,入米醋半合煎;治外感寒邪,头痛体疼,去木香、南香,加生姜、枣子煎。

3.四物加荆防汤
来源:《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
主治:产后外感风邪发热。
组成:当归,川芎,赤芍,生地,荆芥,防风,陈皮,甘草,香附,泽兰,山楂,红花,葱白,生姜。
方论:
是方四物补血行血,
荆芥、泽兰祛风,
红花、山楂散未尽之瘀,
陈皮、香附、甘草行久结之气,
葱白、生姜引邪外达。
热退之后,四物、六君或加柴、葛培养气血,升发胃气可也。

4.四物加生姜葱白汤
来源:《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
主治:产后伤寒发热。
组成:四物(芍用赤芍),加干姜,半夏,陈皮,甘草,香附,羌活,防风,泽兰,丹参,川断,葱白,生姜。
方论:
是方羌、防、葱、姜散寒,
四物,草、断养血,
陈、夏、干姜温胃寒,邪退则热自止。
且干姜能入肺利气,入肝能引血药至血分,能除大热,故丹溪每加干姜于补阴药中。

5.疏风芎归散
来源:《医略六书》卷三十。
主治:产后伤风,脉浮涩者。
组成:当归三两,川芎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紫苏一两半,葛根一两半(砂糖炒黑)。
用法:上为散。每服三钱,加生姜二片,葱白三枚,水煎,去滓温服。
方论:产后血气两虚,营卫不能布护,寒风得以伤之,故发热无汗而恶风寒焉。
人参扶元气以内托;
当归养营血以荣经;
川芎行血气升生阳;
紫苏理血气散风寒;
葛根禀性轻扬,本解肌升阳药,自与产科无涉,砂糖炒黑,假之引入血分以解冲脉之邪也。
为散,姜、葱汤煎,务使血气内充,则营卫布护而邪无容身之地,何发热无汗,恶风寒,为产后伤寒风之足患哉。

6.竹叶防风汤
来源:《医学入门》卷四。
主治:产后伤风,发热头痛,面赤气喘。
组成:淡竹叶二十四片,防风,人参,桂枝,桔梗,前胡,陈皮,茯苓各一钱。
用法:生姜、大枣为引,水煎服。

7.羚羊角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二。
别名:羚羊角散(《普济方》卷三五一)。
主治:产后伤风寒,头目热痛。
组成:羚羊角(镑),石膏(火煅),当归(切、焙),芍药,生干地黄,白茯苓(去黑皮),麦门冬(去心,焙),前胡(去芦头),甘草(炙)各一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以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8.前胡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二。
主治:产后伤寒,发热,头疼体痛,咳嗽痰壅。
组成:前胡(去芦头),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焙),柴胡(去苗),人参,桔梗,川芎,细辛(去苗叶),枳壳(去瓤,麸炒),甘草(炙)各一两,半夏半两(洗七遍去滑,姜汁炒)。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一枣大(切),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9.羌活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二。
主治:产后伤寒,发热咳嗽,头疼壅闷。
组成:羌活(去芦头),当归(切,炒),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焙),陈橘皮(去白,焙),杏仁(去皮尖双仁,炒),人参,甘草(炙)各一两,桂(去粗皮),紫菀(去苗土)各三分,吴茱萸一分(汤洗,炒),半夏半两(洗七遍,去滑,姜汁炒)。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0.辛散汤
来源:《嵩崖尊生全书》卷十四。
主治:产后气血虚,阴阳不和,七日内外发热,头痛,胁痛。
组成:川芎一钱半,当归三钱,干姜(略炒)四分,桃仁十个,炙草四分,白芷八分,姜黄,细辛各四分,葱头须五个。
《胎产心法》有羌活,无姜黄。
加减:虚,加人参。
宜忌:不可发汗,勿作伤寒二阳症治。

11.辛散生化汤
来源:《胎产心法》卷下。
主治:妇人产后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头痛。
组成:川芎一钱五分,当归三钱,炙草,干姜(炙黑),羌活,防风各四分,桃仁十粒(去皮尖)。
用法:水煎服。
加减:
头疼身热不除,加白芷八分、细辛三分;
头疼如破,加连须葱头五根;
虚,加人参二三钱。

12.趁痛散
来源:《景岳全书》卷六十一引《良方》。
主治:产后骨节疼痛,发热头重,四肢不举。
组成:牛膝(酒炒),甘草(炒),薤白各一两,当归,白术(炒),黄耆(炒),桂心,独活(加芦)各半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半两,水煎,去滓温服。

四、产后伤风寒,烦热
1.人参竹叶汤
来源:《医略六书》卷三十。
主治:产后伤风,脉浮数者。
组成:竹叶三钱,人参一钱半,甘草八分,防风一钱半(砂糖炒黑),桔梗八分。
用法:水煎,去滓温服。
方论:产后冒风,手足烦热,面赤气喘,此感于鼓动之阳风焉。
竹叶疗膈上之热,
防风疏感冒之风,
桔梗清咽利膈,
甘草泻火缓中,
人参扶元气以杜风热复来之路,
水煎温服,使汗出津津,则风热外解而不复内陷,何烦喘不退,面赤不除乎?

2.枇杷叶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八。
主治:产后伤寒,呕哕不止,虚烦渴躁。
组成:枇杷叶半两(去毛,微炙),麦门冬三分(去心),厚朴半两(去皴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干葛根三分(锉),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人参三分(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栀子仁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八。
别名:栀子散(《普济方》卷三五三)。
主治:产后伤寒,烦热不解,大小便涩。
组成:栀子仁半两,犀角屑三分,赤芍药三分,黄芩半两,柴胡一两(去苗),川大黄一两半(锉碎,微炒),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木通一两(锉)。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4.芍药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二。
主治:产后伤寒,肢体疼痛,干呕头昏,烦躁潮热。
组成:赤芍药,葛根各一两(锉),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焙),甘草(炙),石膏,人参,当归(切,炒)各半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5.桂枝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二。
主治:产后伤寒,头目昏痛,体热烦闷。
组成:桂(去粗皮),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焙),前胡(去芦头),芍药,柴胡(去苗),人参,当归,甘草(炙),川芎,石膏各一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擘),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6.桂心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八。
主治:产后伤寒,头目四肢俱疼,心胸烦热。
组成:桂心一两,麻黄三分(去根节),荆芥三分,石膏二两,赤芍药三分,柴胡一分(去苗),葛根二分,川芎半两,人参半两(去芦头),细辛半两(去苗土),甘草一分(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滓温服,如人行五七里再服,以得汗出为效。

7.前胡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八。
主治:产后伤寒,头目疼痛,四肢烦热,心胸满闷,不欲饮食。
组成:前胡三分(去芦头),石膏二两,麻黄一两(去根节),葛根(锉),人参(去芦头),黄芩,川芎,枳实(麸炒微黄),赤芍药,甘草(炙微赤,锉),半夏(汤洗七遍去滑),桂心各半两。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豉五十粒,葱白五寸,煎至六分,去滓,稍热频服。以微汗为效。

8.羌活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八。
主治:产后伤寒,心膈热躁,肩背强硬,四肢拘急烦疼。
组成:羌活三分,石膏一两,麻黄一两(去根节),甘草一分(炙微赤,锉),桂心,川芎,赤茯苓,赤芍药,葛根,白术,黄芩,细辛各半两。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葱白五寸,豉五十粒,煎至六分,去滓,稍热频服。微汗出为度。

五、产后伤风寒,咳嗽
1.除邪清肺汤
来源:《会约医镜》卷十五。
主治:产后肺冒风寒,寒热咳嗽。
组成:当归二钱,白芍(酒炒)一钱半,前胡一钱半,半夏,陈皮,杏仁,茯苓,甘草各一钱,荆芥穗八分,麻黄(留节)四五分。
用法:加生姜、大枣为引,热服。
加减:有汗者,去麻黄,加桂枝八分。

2.姜桂散
来源:《济阴纲目》卷十三。
主治:产后咳逆,三日不止,欲死。
组成:肉桂五钱,姜汁三合。
用法:上锉,同煎,服三合。以大火炙手,摩令背热,时时涂药汁尽妙。

3.丁香散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八。
别名:香莲散(《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卷五)。
主治:产后咳逆。
组成:石莲肉十个(去心,炒),丁香十枚。
《普济方》有茯苓一两。
用法:上为末。水半盏,煎数沸服。

4.人参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八。
主治:产后伤寒,心膈痰壅,呕逆,四肢烦热。
组成:人参一两(去芦头),丁香半两,前胡一两(去芦头),半夏半两(汤洗七遍去滑),桂心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诃黎勒皮三分,厚朴一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用法: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5.荆芥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二。
主治:产后伤寒,头目昏痛,咳嗽痰壅,肢节疼痛。
组成:荆芥穗,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焙),干姜(炮),五味子,石膏,甘草(炙),人参,芍药各一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6.加参安肺生化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卷下。
主治:产后虚弱,旬日内外感风寒,咳嗽声重有痰,或身热头痛及汗多者。
组成:川芎一钱,人参一钱,知母一钱,桑白皮一钱,当归二钱,杏仁十粒(去皮尖),甘草四分,桔梗四分,半夏七分,橘红三分。
加减:虚人多痰,加竹沥一杯,姜汁半匙。

7.加参宁肺汤
来源:《胎产秘书》卷下。
主治:产后旬日内外感冒风寒,咳嗽鼻塞,声重恶寒,或兼身热头痛。
组成:川芎一钱,当归三钱,人参二钱,杏仁十粒,桔梗,橘红各四分,款冬一钱,桑皮七分,半夏八分,知母一钱。
加减:虚人痰甚,加竹沥一小盏,姜汁三匙,甘草四分。

8.加味生化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卷下。
主治:产后外感风寒,咳嗽,鼻塞声重。
组成:川芎一钱,当归二钱,杏仁十粒,桔梗四分,知母八分(一本作四分)。
《胎产心法》有炮姜、炙草、生姜。
加减:
有痰,加半夏曲;
虛弱有汗,咳嗽,加人参。

9.半夏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八。
主治:产后伤寒咳嗽,咽喉不利,四肢烦疼。
组成:半夏(汤洗七遍去滑),人参(去芦头),赤芍药,细辛,白术,桔梗(去芦头),桂心,陈橘皮(汤浸,去白瓤,焙),前胡(去芦头),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杏仁二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麻黄一两(去根节)。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四钱,以水一盏,加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0.前胡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八。
主治:产后伤寒咳嗽,心胸不和,背膊烦疼。
组成:前胡三分(去芦头),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桂心半两,人参三分(去芦头),麻黄三分(去根节),赤茯苓三分,白术三分,细辛半两,甘草一分(炙微赤,锉),赤芍药半两。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大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六、产后伤风寒,头痛
1.茯苓前胡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二。
主治:产后伤风头痛,眩闷倒旋。
组成:白茯苓(去黑皮),前胡(去芦头),菊花,白术,附子(炮裂,去皮脐),细辛(去苗叶),芎藭,麻黄(去根节)各一两。
用法: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2.茯苓黄耆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二。
主治:产后伤风,头痛,目昏眩。
组成:白茯苓(去黑皮),黄耆(锉),菊花,独活(去芦头),枳壳(去瓤,麸炒),当归(切,焙),生干地黄(焙),人参,乌头(炮裂,去皮脐)各一两。
用法: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麻黄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二。
主治:产后伤寒,头痛目眩。
组成:麻黄(去根节,汤煮,掠去沫),葛根,石膏(火煅),桂(去粗皮),附子(炮裂,去皮脐),芍药,甘草(炙,锉),秦艽(去土),防风(去叉),当归(切,焙)各一两。
用法: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三钱匕,以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4.竹叶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二。
主治:产后伤寒,烦躁迷闷,热渴头痛。
组成:淡竹叶半两(切),人参,芍药,黄芩(去黑心),石膏,麦门冬(去心,焙),甘草(炙)各一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加生姜三片,大枣二个(擘破),同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5.细辛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八。
主治:产后伤寒,虚烦体热,头痛,四肢骨节俱疼。
组成:细辛半两,桂心一两,赤芍药三分,前胡一两(去芦头),石膏二两半,葛根三分(锉),黄芩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葱白五寸,豉五十粒,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以微汗为效。

6.葛根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八。
主治:产后伤寒三日以前,头痛恶风,烦热。
组成:葛根一两(锉),麻黄一两(去根节),桂心三分,甘草三分(炙微赤,锉),赤芍药三分,柴胡一两(去苗),细辛三分,石膏二两,厚朴一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微香熟)。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稍热服,如人行五七里再服。以微汗为度。

7.麻黄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二。
主治:产后伤寒,烦热头痛,表未解者。
组成: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焙)半两,桂(去粗皮),芍药,葛根(细锉),甘草(炙),石膏(碎)各一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以水一盏,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得汗解为效。

七、产后伤风寒,其他症状
1.参苏芎归汤
来源:《胎产心法》卷下。
主治:产后感冒。
组成:人参,紫苏,干葛各一钱,当归,川芎各二钱。
用法:加生姜一片,水煎服。

2.羌苏饮
来源:《丹台玉案》卷五。
功用:和解取微汗。
主治:产后伤寒。
组成:羌活,香附,紫苏各一钱五分,当归一钱,白芍,柴胡,陈皮各一钱二分。
用法:加葱白三茎,水煎,不拘时候服。
宜忌:忌汗、吐、下三法。

3.防风汤
来源:《云岐子保命集》卷下。
功用:正脾胃之气,兼除风邪。
主治:产后经水适断,感于异证,手足抽搐,咬牙昏冒,服增损柴胡汤及秦艽汤后,前证已退,用此调治。
组成:苍术四两,防风三两,当归一两半,羌活一两半。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一二两,水三盏,煎至一盏半,取清,连续常服,不拘时候。

4.五物汤
来源:《万氏女科》卷三。
主治:产后伤寒。
组成:人参,当归身,川芎,白芍(酒炒),炙草各等分。
用法:生姜三片,葱白三茎为引,水煎服。
加减:
有汗曰伤风,加桂枝、防风;
无汗曰伤寒,加麻黄、苏叶;
寒热往来,加柴胡;
头痛,加藁本、细辛;
遍身痛,加羌活、苍术;
但热不恶寒,加柴胡、葛根;
发热而渴,加知母、麦冬、淡竹叶。

5.六和生化汤
来源:《医方简义》卷六。
主治:产后六淫外侵。
组成:川芎二钱,当归四钱,炮姜四分,炙甘草五分,桃仁十粒,茯苓三钱,砂仁壳一钱,橘红八分。
用法:水煎服。
加减:
如头痛发热,项强身疼,脉浮而紧为伤寒,宜加羌活、防风、薄荷各一钱,以取微汗为妥;
如汗出漐漐,恶风头痛,发热为伤风,加苏梗、黄芩(炒)各一钱,桑白皮二钱;
如夏月受暑,烦闷口渴,自汗心悸,微热,宜加青蒿一钱,麦冬(去心)三钱,酒炒知母一钱,生绵耆八分;
如受湿潮热,脉涩口不渴,身疼神倦者,加泽泻三钱,滑石二钱,桂枝五分,大腹皮一钱;
如秋燥与火侵肺,致渴而喘嗽者,加桑叶、淡芩(炒)一钱五分,川贝二钱,淡竹叶一钱。

6.开青散黑汤
来源:《叶氏女科证治》卷三。
主治:产后手足青,遍身黑,属于阴寒最重而毒气之最酷者;或足纯青,心下痛,属于寒毒攻心者。
组成:人参,白术(蜜炙),当归,附子(制),肉桂。
用法:水煎服。

7.护产汤
来源:《叶氏女科证治》卷三。
主治:产后半月后将至满月,少阴感寒邪,而在内之真阳逼越于上焦,上假热而下真寒,少阴证三四日至六七日,忽然手足倦卧,息高气喘,恶心腹痛者。
组成:人参,茯苓,附子(制),白术(蜜炙),当归,熟地黄,山茱萸,麦冬(去心),牛膝。
用法:水煎服。

8.补虚降火汤
来源:《叶氏女科证治》卷三。
主治:产后阳明感风而大喘大汗者。
组成:人参,麦冬(去心),元参,桑叶,苏子各一钱。
用法:水煎服。

9.全生活血汤
来源:《医略六书》卷三十。
主治:产后中风盗汗,脉浮虚。
组成:生地五钱,当归三钱,白芍一钱半(酒炒),川芎一钱,熟地五钱,独活一钱半(盐水炒),炙草一钱,防风一钱半(盐水炒黑),人参一钱半。
用法:水煎,去滓温服。
方论:产后血气两虚,风乘虚袭,而邪不受制,营气暗泄,故睡中汗出为盗汗焉。
熟地补阴滋血,以资血海;
人参补气扶元,以雄气海;
白芍敛阴和血脉;
当归养血荣经脉;
生地凉血室滋血;
川芎入血海行气;
独活开经气;
防风泄风邪,并盐水炒黑引领参、地以分解虚邪;
炙草缓中益胃。
水煎温服,使血气内充,则风邪外解,而经脉清和,津液完固,安有盗汗不止之患乎。

10.麻黄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八。
主治:产后伤寒三日以前,头项腰脊俱痛,发汗不出,烦躁。
组成:麻黄一两(去根节),桂心三分,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人参三分(去芦头),白术三分,干姜二两(炮裂,锉),芎藭三分,厚朴三分(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附子三分(炮裂,去皮脐),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大枣三枚,煎至五分,去滓,稍热服。以衣覆取微汗,如人行五七里未汗,即再服。

11.射干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八。
主治:产后伤寒,经数日后,胸中妨闷,喉咽噎塞,不能饮食。
组成:射干半两,川升麻三分,人参三分(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陈橘皮二分(汤浸,去白瓤,焙)。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加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2.豆淋酒
来源:《鸡峰普济方》卷十六。
别名:紫汤。
主治:产后诸风。
组成:羌活一两,黑豆半升(炒热)。
用法:以酒一升,先煮羌活五六沸,去羌活,乘热沃在所炒豆上,煎三五沸,倾入瓷器中,以纸盖,却去豆,温饮半盏。风势大者,随证下诸风药尤佳;如口噤亸曳,服阿胶丸;些小风,则服龙砂丹。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地点:瑞典。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木木说药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