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浮肿 病症详解及中药方集
2022/10/4 11:42:38 木木说药方

产后浮肿,包括产后气滞肿胀,四肢虚肿,水肿等。
气、血、水三者均可导致浮肿。
若产妇平素情志不畅,气机郁滞,产后气血失和,气机升降失司,可致气滞肿胀。
症见肢体浮肿,皮色不变,压痕随手而起,
兼见胸闷胁胀,饮食减少,
治宜理气、行滞、除湿;
若产妇平素脾肾虚弱,产后脾肾之阳益虚,脾失健运,肾不制水,水湿不得敷布,溢于肌肤四肢。
症见手足浮肿,皮肤光亮色润,
治宜大补气血为主,佐以利水;
若产后败血未尽,流入经络,出现四肢浮肿者,即四肢虚肿。
《经效产宝·续编》:“产后四肢虚肿者如何?答曰:产后败血乘虚停积于五脏,循经流入四肢,留淫入深,回还不得,腐坏如水,故令四肢面目浮肿。医者不辨,作气治之,凡水气多用导水药极虚之。夫产后既虚,又以药虚之,是重虚也。但服调经散,血行肿消,则病自愈。”

目录
一、产后气滞,肿胀
二、产后脾肾两虚,水肿
三、产后肝肾两虚,浮肿
四、产后血虚,浮肿
五、产后气虚,浮肿喘乏
六、产后浮肿,喘急咳嗽
七、产后浮肿,气急潮热
八、产后风虚,浮肿
九、产后败血未尽,流入经络,浮肿
十、产后浮肿其他症状

一、产后气滞,肿胀
1.橘皮酒
来源:《济阴纲目》卷十三。
功用:行气。
主治:产后肌浮。
组成:橘皮。
用法:上为末。每服二钱,酒调服。

2.大腹皮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五。
主治:妊娠气壅攻腰,疼痛不可忍。
组成:大腹皮一两(锉),郁李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微炒),泽泻一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大腹皮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五。
主治:产后肿满,因宿有抑郁,滞气留结不散,变为浮肿,烦闷咳逆,恶血不行。
组成:大腹皮,赤茯苓(去黑皮),当归(切,焙),紫苏茎叶,青橘皮(汤浸,去白,炒),甘草(炙,锉),木通(锉)各一两,桑根白皮(锉),木香,槟榔(锉),大黄(锉,炒)各半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一日三次。

4.大调经散
来源:《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七。
主治:
1.《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产后血虚,恶露未消,气血未平,气为败浊凝滞,荣卫不调,阴阳相乘,憎寒发热,或自汗,或肿满。
2.《普济方》:产后肿满,喘急烦渴,小便不利,乍寒乍热。
组成:大豆(炒,去皮)一两半,茯神一两,真琥珀一钱。
用法:上为末。浓煎乌豆、紫苏汤调下。
方论:《济阴纲目》:此方重在恶露未消,而茯神之用,所以和阴阳之也。有谓此方如神者,功在琥珀、大豆汤饮间也。

5.加减茱萸汤
来源:《普济方》卷三四九。
主治:产后肿证,脏气暴虚,外感内伤,血气留滞,或腹痛呕利。
组成:吴茱萸一两半,枳壳,干姜,甘草,防风,细辛,麦门冬,当归(酒浸,焙),茯苓,桂心,牡丹皮各半两,半夏(汤浸七次)各半两。
用法:上为末。每服四钱,水煎,食前热服。

6.防己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五。
主治:产后肿满,不能食。
组成:防己二两,防风(去叉),芎藭,附子(炮裂,去皮脐),甘草(炙,锉),当归(切,焙),陈橘皮(去白,焙)各一两,赤小豆(拣)二合。
用法: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加生姜三片,同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

7.商陆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五。
主治:产后通身暴肿,烦闷不食。
组成:商陆根(锉)二两,防风(去叉)一两,甘草(炙)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一枚,赤小豆二合,麻子仁三合。
用法: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取一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8.羚羊角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五。
主治:产后肿满,心烦气闷,肠胃不利。
组成:羚羊角屑,延胡索,枳壳(去瓤,麸炒),芍药,刘寄奴,槟榔(锉),桑根白皮(锉)各等分。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以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9.枳壳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五。
主治:产后头面浮肿,两胁痛者。
组成:枳壳(去瓤,麸炒)一两一分,诃黎勒(煨,去核)二两,当归(切,焙),大黄(锉,炒),防己,芍药(微炒)各三分,郁李仁(酒浸,去皮)一两,木香,川芎,甘草(炙,锉)各半两,牵牛子一两(炒,捣取半两用)。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加至三十丸,煎桑白皮、枣汤送下。

二、产后脾肾两虚,水肿
1.补中益气汤
来源:《胎产指南》卷七。
别名:补中利水汤(《胎产心法》卷下)。
功用:健脾利水。
主治:产后水肿。
组成:人参二钱,白术二钱,茯苓一钱,白芍一钱,陈皮二分,木瓜八分,木通四分,紫苏四分,苍术四分,厚朴四分,大腹皮四分。
加减:大便不通,加肉苁蓉一钱,麻仁一钱。

2.加减金匮肾气丸
来源:《医方简义》卷六。
主治:产后肿胀腹满,服益气化瘀不效者。
组成:炒熟地四钱,粉丹皮四钱,泽泻三钱,茯苓三钱,山药二钱,淡附片二钱,安桂八分,山萸肉炭八分,车前二钱,牛膝炭三钱,加菔子八分(生)。

3.利水益气汤
来源:《胎产秘书》卷下。
主治:产后四肢浮肿,皮肤光莹。
组成:人参,白术各三钱,白芍,茯苓各一钱,陈皮六分,木瓜八分,苍术,厚朴,苏叶,木通,腹皮各一钱。

4.健脾利水补中汤
来源:《灵验良方汇编》卷下。
主治:产后水肿。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白芍,陈皮,木瓜,紫苏,苍术,厚朴,大腹皮。

5.五加皮散
来源:《胎产秘书》卷下。
主治:产后四肢浮肿,皮肤光莹者。
组成:五加皮,腹皮,苓皮,骨皮,姜皮。

6.白术消肿散
来源:《医略六书》卷三十。
主治:产后浮肿,脉弦滞涩者。
组成:白术三两(炒黑),枳实一两半(炒黑)。
用法:上为散。每服三钱,紫苏汤下。
方论:产后气食伤脾,脾气不化,清阳不能上奉,而风邪乘之,故遍身浮肿,心下痞闷焉。
白术炭健脾气以燥湿除满;
焦枳实泻滞气以散闷消痞;
为散,紫苏汤下,理血气以散风邪也。使风邪外散则滞气内消,而脾胃调和,经络通畅,安有心下痞闷,遍身浮肿之患乎。

7.枳术汤
来源:《医宗金鉴》卷四十八。
主治:因素有水饮,产后轻虚浮肿,心胸胀满,名曰气分者。
组成:枳实(炒)二两,白术(土炒)二两。
用法:加生姜,水煎服。

8.宣气汤
来源:《妇科玉尺》卷四。
主治:产后浮肿,由于水气者。
组成:白术,郁李仁,葶苈,桑皮,炙草,赤苓,陈皮,川芎,当归,白芍,生地。

9.荆防散
来源:《医略六书》卷三十。
主治:产后离褥太早,冒风致湿,经络不能流通,遍体浮肿,脉浮涩者。
组成:荆芥一两半,防风一两半,米仁五两(炒),通草四两,川芎八钱,茯苓三两,陈皮一两半,香附一两半(醋炒),紫苏一两半。
用法:上为散。每服三钱,生姜皮汤送下。
方论:
荆芥理血疏风;
防风疏风燥湿;
米仁健脾气以渗周身之湿;
紫苏理血气以泄遍体之风;
川芎入血海行血滞;
香附调气海行气滞;
通草利湿通肺气;
茯苓渗湿和脾气;
陈皮利中气调胃气。
为散姜皮汤下,使风邪和解,则经络清和,脾胃健运,湿无不化,何遍身浮肿有不退乎。

10.正脾散
来源:《杨氏家藏方》卷六。
主治:
1.《杨氏家藏方》:大病之后,脾气虚弱,中满腹胀,四肢虚浮,状若水气。
2.《医学正传》:产后通身浮肿。
组成:蓬莪术(炮,切),香附子(炒),茴香(炒),陈橘皮(去白),甘草(炙)各等分。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煎灯心、木瓜汤调下。

11.草果饮
来源:《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四。
主治:产后脾胃虚,发肿者。
组成:草果,青皮,陈皮,厚朴,半夏,白茯苓,苏叶,柴胡,槟榔,乌梅,常山,黄芩,枳实,甘草。
加减:如妊娠疟疾,去青皮、厚朴、半夏、茯苓、乌梅、槟榔、枳实、常山,加川芎、白芷、良姜。

12.琥珀汤
来源:《奇正方》引《漫游杂记》。
主治:产后水肿,或诸毒内攻生肿。
组成:琥珀一钱半,鸡舌二分,反鼻三分,大黄六分,猪苓六分,木通六分,商陆二钱。
用法:水二盏,煮取一盏服。

三、产后肝肾两虚,浮肿
1.归气救产汤
来源:《辨证录》卷十二。
主治:妇人产子之后,肝肾两虚,阴不能入于阳,四肢浮肿,寒热往来,气喘咳嗽,胸膈不利,口吐酸水,两胁疼痛。
组成:人参三钱,熟地五钱,白芍二钱,茯苓一钱,山药五钱,白术五钱,柴胡三分,砂仁一粒。
用法:水煎服。

四、产后血虚,浮肿
1.小调经散
来源:《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
功用:调补气血,祛瘀消肿利水,除湿热。
主治:产后血虚,四肢浮肿,面色萎黄;或产后调养失宜,外感风湿而气肿,或皮肤如熟李状而水肿;或热久困湿发肿,小水少,口渴恶寒,上焦满闷,脉沉。
组成:归须,白术,半夏,甘草,丹皮,赤苓,防风,香附,陈皮,赤芍,人参,川芎,黄耆,生地,没药。
加减:七日外去归须、赤芍、丹皮,加当归、白芍、大腹皮。
方论:
是方二陈消肿利水,
四物补血祛瘀,
加参术六君,又专补元气。
四物、四君,加肉桂、黄耆,即十全大补,兼补气血。
香附佐于陈皮,气得宣通,
丹皮佐泽兰,湿热并除,从小便而出。
黄耆得防风,直行周身肌肤腠理,达浮肿之处。
没药祛风活血,又佐以四物而祛渗积之败血也。

五、产后气虚,浮肿喘乏
1.杏仁汤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三。
主治:产后虛气。
组成:杏仁,橘皮,白前,人参各三两,桂心四两,苏叶一升,半夏一升,生姜十两,麦门冬一两。
用法:上锉。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半,去滓,分五服。
方论:《千金方衍义》:产后浮肿喘乏,总属气虚风袭之故,故效《金匮要略》大半夏汤之法,参以苏、杏、白前疏风利气之品,又以桂、半性燥,以门冬济之,与大橘皮汤用蜜不殊,苏、杏耗气,以人参固之,较大橘皮汤用意稍别。

六、产后浮肿,喘急咳嗽
1.贝母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五。
主治:产后头面四肢肿满,气喘咳嗽。
组成:贝母(去心),赤茯苓(去黑皮)各二两,紫菀,桑根白皮(锉),五味子,杏仁(去皮尖双仁,炒,别研膏),人参各一两,大枣十枚(煮熟,去皮核,别研膏)。
用法:上八味,除研二味外,捣罗为末,以杏仁枣膏拌,如干,更入炼蜜少许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浓煎商陆根汤送下,不拘时候。

2.贝母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五。
主治:产后肿满,喘急咳嗽。
组成:贝母(去心),桑根白皮(锉),紫菀,赤茯苓(去黑皮),五味子各一两,杏仁(去皮尖双仁,别研),人参各一两半,葶苈(隔纸炒)半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茯苓丸
来源:《观聚方要补》卷九引《经验良方》。
主治:产后发喘,四肢浮肿;妇人产后遍体疼痛,腰背不得转侧,手脚不得动摇,身热头痛。
组成:牛膝,当归,白术,黄耆,肉桂,独活各等分。
用法:加生姜五片,薤白七寸,水煎服。

4.枳壳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五。
主治:产后肿满,烦闷咳喘。
组成:枳壳(去瓤,麸炒),防己各二两,诃黎勒皮半两,大黄(炒)一两,当归(切,焙)二两,郁李仁(去皮,别研)半两,桑根白皮(锉)一两。
用法:上除研者外,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紫苏汤送下,不拘时候。

5.防己枳壳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五。
主治:产后肿满喘咳。
组成:防己一两,枳壳(去瓤,麸炒)二两,桑根白皮(锉),当归(切,焙)各一两,木香半两,紫苏茎(锉),槟榔(锉)各一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6.防己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五。
主治:产后通身肿满,气喘烦闷。
组成:防己,枳壳(去瓤,麸炒),桑根白皮(锉),芎藭,萎蕤,当归(切,焙)各一两,葶苈(隔纸炒)一分,木香半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加生枣二枚(擘破),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以疏利肿消为度。

7.夺魄散
来源:《产育宝庆》。
别名:夺魂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七)。组成:生姜(取汁),白面各三两,半夏七个(汤洗去滑)。
主治:妇人产后虚肿喘促。
用法:上以生姜汁搜面,裹半夏为七饼子,炙焦熟,为末。每服一钱,热水调下,小便利为效。
方论:
1.《济阴纲目》:此方甚奇,大概中宫有湿痰留积,致小便不利者宜之,犹服二陈汤能使大便润,而小便长也。
2.《医略六书》:产后寒痰积饮,留滞中宫而气道闭涩,故小便不利,胸腹肿满焉。半夏醒脾燥湿以化痰,姜汁温胃散寒以涤饮;面灰消溶滞气以和脾胃也。为散饮调,使痰消饮化,则胃调和而气道清利,小便无不畅快,何肿满之有哉。

七、产后浮肿,气急潮热
1.加味八物汤
来源:《女科万金方》。
主治:产后遍身浮肿,气急潮热。
组成:人参,白茯苓,小茴,熟地各三钱,白术,川芎,当归,白芍,香附,甘草,黄芩,柴胡各一钱。
用法:分六服。加生姜三片,水煎去滓,空心服。

2.加减八物汤
来源:《何氏济生论》卷八。
主治:产后浮肿,气急潮热。
组成:人参,白茯苓,熟地,小茴三钱,白术,川芎四钱,当归,白芍,香附五钱,甘草,黄芩,柴胡各二钱。
用法:每服七钱,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加减:
腹痛,加元胡索、干漆、枳壳各三钱;
恶心,加良姜、砂仁各二钱;
麻痹,加肉桂一钱;
咳嗽,加五味、款冬、杏仁。

八、产后风虚,浮肿
1.独活汤
来源:《医心方》卷二十三引《产经》。
主治:产后诸风,肿气百病。
组成:独活,当归,常陆,白术各二两。
用法:上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服。覆取汗。

2.加味五皮汤
来源:《万氏女科》卷三。
主治:产后虚肿,腠理不密,调理失宜,外受风湿,面目虚浮,四肢肿者。
组成:桑白皮,陈皮,生姜皮,茯苓皮,大腹皮,汉防己,枳壳(炒),猪苓,炙草。
用法:生姜为引,水煎服。

3.泽兰散
来源:《东医宝鉴·杂病篇》卷十引《丹溪心法》。
主治:产后风肿水肿。
组成:泽兰,防己各等分。
用法:上为末。每服二钱,温酒或醋汤调下。

4.大腹皮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九。
主治:产后风虚气滞,头面四肢浮肿,喘息促,不思饮食。
组成:大腹皮一两(锉),天蓼木半两(锉),白薇半两,猪苓一两(去黑皮),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槟榔半两,枳壳三分(麸炒微黄,去瓤),桑根白皮一两(锉),紫苏叶半两,麻黄半两(去根节),细辛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5.汉防己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九。
主治:产后风虚,虚壅上攻,头面浮肿。
组成:汉防己一两,枳壳一两(麸炒微黄,去瓤),猪苓一两(去黑皮),商陆二分,桑根白皮一两(锉),甘草三分(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宜忌:《济阴纲目》:泻肺利水之急剂,此药虚人戒服。

6.葶苈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九。
主治:产后风虚气壅,通身浮肿,腹胁妨闷,上气促,不欲食。
组成:甜葶苈一两(隔纸炒令紫色),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桑根白皮一两半(锉),当归三分(锉,微炒),大腹皮一两(锉),木香半两,紫苏茎一两,陈橘皮一两(汤浸,去白瓤,焙),郁李仁一两(汤浸,去皮)。
用法: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7.郁李仁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九。
主治:产后风虚,头面四肢浮肿,坐卧不稳。
组成:郁李仁一两(汤浸,去瓤),防风三分(去芦头),羌活三分,赤茯苓一两,商陆一两,泽泻三分,汉防己半两,木香半两,槟榔半两。
用法:上为散。先用赤小豆一升,以水五升,煮小豆烂,取汁二升。每服三钱,取小豆汁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一日三次。

8.商陆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九。
主治:产后风虚壅,通身浮肿,不能饮食。
组成:商陆一寸(白色者),赤小豆一分(生用),大麻仁一合,附子半两(炮裂,去皮脐),甘草一分(炙微赤,锉),防风一分(去芦头),桑根白皮一分(锉)。
用法:上为散,分为五服。每服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服,一日三次。

9.泽漆丸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九。
主治:产后风虚,头面浮肿,心胸不利,少思饮食。
组成:泽漆一两,汉防已三分,郁李仁一两(汤浸去皮,微炒),细辛半两,防风半两(去芦头),前胡一两(去芦头),赤茯苓一两,木香三分,桑根白皮一两(锉,诃黎勒皮一两),枳壳三分(麸炒微黄,去瓤),槟榔一两。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以生姜汤送下。

10.槟榔丸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九。
主治:产后风虚,头面浮肿,胸胁刺痛,四肢烦疼,不欲饮食。
组成:槟榔一两,枳壳三分(麸炒微黄,去瓤),诃黎勒皮一两,木香半两,当归半两(锉,微炒),陈橘皮一两(汤浸,去白瓤,焙),川大黄一两(锉,微炒),郁李仁三分(汤浸,去皮,微炒),桑根白皮一两(锉),赤芍药半两,牵牛子一两(微炒)。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以生姜、橘皮汤送下。

九、产后败血未尽,流入经络,浮肿
1.小调经散
来源:《会约医镜》卷十五。
主治:产后遍身浮肿,败血作肿。
组成:归身,赤芍,丹皮,桂心,赤苓,炙草,陈皮各一钱,干姜(炒),细辛各五分。
用法:生姜为引。水煎服。

2.小调经散
来源:《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二。
别名:
调经散(《傅青主女科》卷下)、
桂珀调经散(《顾氏医径》卷四)。
功用:
1.《傅青主女科》:行血消肿,调经。
2.《顾氏医径》:行血通经。
主治:
1.《校注妇人良方》:产后四肢浮肿,败血乘虚流注。
2.《傅青主妇科》:月经不调,腹痛;产后恶露不净,停留胞络,致令浮肿。
组成:没药,琥珀,桂心,芍药,当归各一钱。
用法:上为末。每服半钱,姜汁温酒调下。

3.小调经散
来源:《保命歌括》卷二十六。
主治:妇人产后,败血流入经络,化为水作肿。
组成:白芷五钱,没药(另研),肉桂,甘草各三钱,赤芍药,细辛(洗去土),当归(酒洗),玄胡索(炒)各一钱,琥珀一钱(另),麝五分(另研)。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用泽兰煎汤调服。

4.沉香散
来源:《普济方》卷三四九引《便产须知》。
主治:产后血未尽,分入四肢浮肿,腹胀气急。
组成:沉香三钱,川芎半两,桂心半两,白芍药半两,甘草三钱,当归三钱,牡丹皮十一铢,蒲黄半两(炒)。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以温酒调下。以血去肿消为效。

5.五皮饮
来源:《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四。
主治:产后败血乘虚流入经络,腐烂成水,四肢面目浮肿。
组成:五加皮,地骨皮,桑白皮,茯苓皮,生姜皮。

6.柘黄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五。
主治:产后血风,通身浮肿。
组成:柘黄,枳壳(去瓤,麸炒),白术,地丁各一两半,黄耆(锉),人参,款冬花,桔梗(炒)各二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7.琥珀汤
来源:《名家方选》。
主治:产后水肿,及诸血毒生肿者。
组成:琥珀一钱半,商陆二钱,桂枝八分,反鼻五分,猪苓七分。
用法:水煎,分温服。

十、产后浮肿其他症状
1.小调中汤
来源:《济阴纲目》卷十三。
功用:《济阴纲目》汪淇笺:补脾胃,行瘀血。
主治:产后一切浮肿。
组成:茯苓,当归,白芍药,陈皮各一钱,白术一钱半。
用法:上切,作一剂。煎汤调后药末:没药、琥珀、桂心各一钱,细辛、麝香各五分。

2.干地黄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五。
主治:产后遍身头面浮肿。
组成:生干地黄(焙),白术,芍药,赤茯苓(去黑皮)各一两,桑根白皮(锉)二两,甘草(锉)半两,赤小豆五合,黄耆(锉),商陆根(锉)各二两。
用法:上九味,并生用,为粗散。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牵牛子丸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五。
主治:产后偏身肿满。
组成:牵牛子(半生半熟),枳壳(去瓤,麸炒)各一两,当归(切,焙),生干地黄(焙),川芎,桑根白皮(锉),木香(炮),防己,诃黎勒(炮,去核)各半两。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煎桑根白皮汤送下,不拘时候。

4.四神散
来源:《医方一盘珠》卷七。
主治:产后浮肿。
组成:当归,白术,白苓,白芍,泽泻,川芎各一钱。
用法:水煎服。

5.加味四物汤
来源:《宋氏女科》。
主治:产后浮肿。
组成:当归,川芎,芍药,熟地,郁李仁,白术,丁香,桑皮,甘草,赤苓,陈皮,香附子。
用法:水煎服。

6.驭中汤
来源:《产孕集》卷下。
主治:产后浮肿。
组成:黄耆,人参,白术各五钱,茯苓,当归各三钱,炙甘草一钱,陈皮一钱,薏仁一两,肉桂一钱,生姜三钱,大枣十二枚。
用法:作一服。

7.琥珀调经散
来源:《丹台玉案》卷五。
主治:产后浮肿。
组成:琥珀五钱,白芍,当归各三两,没药,肉桂,细辛各四钱,甘草,麝香各一钱。
用法:上为末。食远服一钱五分,酒调下。

8.加味六皮煎
来源:《产科发蒙》卷四。
主治:产后肿满,腰以下更甚,而无光泽,小便短少者。
组成:大腹皮,桑白皮,五加皮,茯苓皮,生姜皮,木瓜,橘皮,姜黄,灯草。
用法:以水二盏,煮取一盏,温服。

9.禹翼汤
来源:《产科发蒙》卷三。
主治:产后肿满,皮肤无光泽,肿稍硬者。
组成:桑白二大合,防己一大合半,茯苓,猪苓各一中合,黑豆一大合,泽兰一大合半。
用法:上以水一盏半,煮取一盏,温服,每日二三次。
加减:若气不和,加紫苏一大合。

10.泽兰汤
来源:《产科发蒙》卷四。
主治:产后四肢肿满,肿中或凝结有块而不食者。
组成:泽兰,防己,枳壳,琥珀,桂心,商陆,半夏,归尾,莪术,茯苓,麦芽,桃仁,神曲,桑白皮。
用法:上药加生姜,水煎。食远服。
加减:大便秘者,加大黄。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木木说药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