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痉证 病症详解及中药方集
2022/10/8 16:11:45 木木说药方

    

     产后痉证,又称产后发痉、产后痉风。是以产褥期间,突然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则口噤不开,角弓反张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经效产宝·续编》:“产后血虚,内理不密,故多汗,因遇风邪抟之,则变痉风也。”

     多由素体阴血亏虚,产后失血伤津,因产重虚,血虚津伤,筋脉失养,拘急抽搐,致令发痉。

     或因接生不慎,

     或产创护理不洁,邪毒乘虚而入,损及脉络,直窜筋脉,以致筋脉拘急而发痉。

     本病分虚实论治,

     属血虚者治宜养血熄风;

     属邪毒感染者,治宜解毒镇痉。

    

     目录

     一、产后血虚发痉

     二、产后中风痉

     三、产后刚痉(外感痉证)

     四、产后风痰偏于痰湿,发痉

     五、产后气虚阳陷,风热浸淫,发痉

     六、产后汗多变痉

     七、产后诸般发痉

    

     一、产后血虚发痉

     1.加味当归补血汤

     来源:《医略六书》卷二十。

     主治:产后去血过多,筋无血养,挛急发痉,脉浮软者。

     组成:黄耆五钱,当归三钱,炙草钱半,防风钱半(盐水炒),羌活钱半(砂糖炒),竹沥一杯(冲),姜汁一杯(冲)。

     用法:水煎去滓,冲二汁温服。

     方论:产后血虚,不能荣养经络,而邪乘虚袭,故筋脉挛急而发痉焉,谓之虚痉。

     黄耆补虚生血,

     当归养血荣经,

     防风率领黄耆以益卫气,

     羌活统运炙甘草益胃气,以振运行之力,

     竹沥、姜汁活络行经,以除虚痉也。

     俾气能生血,则血液内充,而虚风自散,筋脉挛急自舒,何患虚痉之不退哉!

     此补气以统运营血之剂,为产后虚风发痉之专方。

    

     2.活母丹

     来源:《辨证录》卷七。

     主治:妇人新产之后,亡血过多而成痉,症见忽然手足牵搐,口眼歪斜,头摇项强,甚则角弓反张。

     组成:当归,人参各一两,川芎五钱,柴胡三分,肉桂一钱。

     用法:水煎服。

    

     3.救产止痉汤

     来源:《辨证录》卷七。

     主治:妇人新产之后,忽然手足牵搐,口眼喎斜,头摇项强,甚则角弓反张。

     组成:人参五钱,当归一两,川芎三钱,荆芥(炒黑)一钱。

     用法:水煎服。

     方论:此方即佛手散之变,大补其气血之虚,加之人参则气更旺矣。

     气旺而邪不敢敌,况有荆芥引血归经之药,血既归经,而邪何能独留?

     况荆芥原能祛邪而不损正气,故可两用之,以出奇耳。

     倘不补气血,惟事祛风,则血舍更空,风将直入,是立杀其妇矣,可不慎哉!

    

     4.桂枝合补血汤

     来源:《医钞类编》卷十七引《医宗金鉴》。

     别名:

     桂枝补血汤(《医家四要》卷三)、

     当归补血汤合桂枝汤(《医学摘粹》)。

     主治:

     1.《医钞类编》引《医宗金鉴》:产后伤血病痉。

     2.《医学摘粹》:妇人产后,或男子患金疮,伤血过多而成痉证者。

     组成:桂枝,芍药,甘草(炙),当归,黄耆。

     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5.养血润筋汤

     来源:《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

     主治:新产去血过多,足厥阴肝经虚极,筋无所养,以致产后发痉。

     组成:当归五钱,川芎一钱五分,熟地五钱,川断三钱,丹皮二钱,秦艽一钱,防风一钱,生耆二钱,白芍(酒炒)一钱五分,桑寄生二钱。

     方论:

     是方四物加丹皮养血扶阴,寄生祛周身之风邪,行周身之经络;秦艽、防风得黄耆驱风固表,补其暴亡之血,敛其易出之汗,祛其乘虚而入之风,养血即以润筋,命名之深义也。

    

     6.人参当归汤

     来源:《嵩崖尊生全书》卷十四。

     主治:产后拘挛痛,属虚或有热者。

     组成:人参,当归,麦冬,熟地各二钱,肉桂四钱,白芍一钱,生地八分,竹叶十片。

     用法:水煎服。

    

     7.加味八珍汤

     来源:《医宗金鉴》卷四十七。

     主治:产后血去大多,阳气炽盛,筋无所养而致瘛疭抽搐,发热恶寒,心烦口渴。

     组成:八珍汤加丹皮,生地,钓藤钩。

    

     8.寄生养荣汤

     来源:《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

     功用:扶阴还阳,疏风清火。

     主治:产后瘈疭发痉,角弓反张。

     组成:净钩藤一钱,丹皮二钱,当归二钱,川芎一钱,生地三钱,川断二钱,人参一钱,云苓一钱,生甘草五分,白芍(酒炒)一钱,桑寄生三钱。

     加减:

     有痰,加竹沥、姜汁;

     多汗,加黑豆。

     方论:

     是方用寄生、钩、续祛风活络舒筋为君,

     丹、芍、地、草扶阴退火为臣,

     芎、归、苓、参大补气血为主,

     则筋得所养而瘈疭自除矣。

    

     9.荆芥散

     来源:《济阳纲目》卷四十四。

     主治:新产血虚发痉,及汗后中风发热者。

     组成:荆芥穗(微炒)。

     用法:上为末。每服三五钱,再以大豆黄卷用热酒沃之,取汁调下。

    

     10.防风汤

     来源:《医略六书》卷三十。

     主治:产后瘛疭,脉浮数大者。

     组成:防风一钱半,当归三钱,麻黄一钱(炒),石膏三钱,川芎一钱,白芍一钱半(酒炒),秦艽一钱半,羚羊角一钱,黄芩一钱半(酒炒),甘草一钱半。

     用法:水煎,去滓,冲竹沥三匙,姜汁一匙,温服。

     方论:产后血燥风淫,风火内炽,伤厥阴而筋脉失养,故瘛疭不已。

     方中麻黄开表逐风,

     石膏清里泻火,

     防风疏风于外,

     黄芩清热于膈,

     当归养血以润经脉,

     白芍敛阴以和血脉,

     小川芎活血行血中之气,

     羚羊角泻火熄外淫之风,

     秦艽祛风活血,

     甘草泻火缓中也。

     水煎,入竹沥以润液、姜汁以散痰,使火化风消,则痰行液润而筋脉柔和,何瘛疭之不痊哉?

    

     二、产后中风痉

     1.血风汤

     来源:《云岐子保命集》卷下。

     别名:

     血风散(《万氏家抄方》卷五)、

     血气汤(《医学纲目》世界书局本卷十引)。

     本方方名,制成丸剂,名“血风丸”(《医学入门》卷七)。

     主治:产后诸风,痿挛无力。

     组成:秦艽,羌活,防风,白芷,川芎,芍药,当归,地黄,白术,茯苓各等分。

     《活法机要》有半夏、黄耆。

     用法:上为细末。一半作散,温酒调下;一半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

    

     2.秦艽汤

     来源:《医略六书》卷三十。

     主治:产后瘛疭,脉浮虚数者。

     组成:秦艽二钱,人参一钱半,防风一钱半,当归三钱(酒炒),川芎一钱,黄耆三钱(酒炙),炙草一钱半。

     用法:水煎,去滓,入竹沥一杯,姜汁一匙,温服。

     方论:产后血气两虚,风邪留恋于经络,故筋脉失养,瘛疭不休焉。

     熟地补阴滋血,

     人参补气扶元,

     黄耆补中益卫气,

     当归养血荣筋脉,

     川芎入血海以行血气,

     白芍敛营阴以和血脉,

     防风疏风于表,

     炙草益胃于里,

     秦艽活血祛风以舒筋脉也。

     水煎,入竹沥、姜汁,使血气内充,则输精于元府,而风邪自散,四肢得禀血气于胃,无不屈伸如度,何瘛疭之有哉。

    

     3.舒筋饮

     来源:《医略六书》卷三十。

     主治:产后筋脉拘挛,脉浮弦涩者。

     组成:羌活钱半,当归三钱,乳香二钱,片姜黄钱半,海桐皮三钱(酒炒),米仁五钱(炒),甘草六分。

     用法:水煎,去滓,入姜汁一匙,温服。

     方论:产后血虚挟滞,风湿伤于经络,故筋脉失养,拘挛疼痛不休焉。

     羌活散太阳之邪,除百节之痛,

     当归养厥阴之血,能舒拘挛,

     滴乳香活血止痛,

     海桐皮除挛祛风,

     米仁渗湿热以舒筋,

     姜黄行手臂以除痹,

     炙草以缓中益胃。

     水煎,入姜汁,以温散行经,使痹痛分解,能血活经和,而拘挛无不舒,切痛无不解矣。

    

     4.愈风散

     来源:《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一引《太平圣惠方》。

     别名:愈风汤(《医学正传》卷七引朱丹溪方)。

     主治:产后中风,不省人事,口噤牙禁,手足瘛疭,角弓反张,口吐涎沫;血晕,四肢强直,或築心眼倒,吐泻欲死者。

     组成:荆芥穗(焙),当归身尾各等分。

     用法:上为末。每服三钱,豆淋酒调下,口噤者斡开灌之。一方蜜为丸,或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饮送下。

     豆淋酒:用大黑豆不拘多少,炒焦,投好酒中。

    

     5.愈风散

     来源:《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九引华佗方。

     别名:

     如圣散(《证类本草》卷二十八引《经验方》)、

     青金散(《产宝诸方》)、

     荆芥散(《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卷六)、

     再生丹(《续医说》卷九引《曾公谈录》)、

     独行散(《本草纲目》卷十四)、

     华佗愈风散(《证治准绳·女科》卷五)、

     举轻古拜散(《明医指掌》卷九)。

     主治:产后中风,口噤,牙关紧急,手足瘛疭如角弓状,血晕,四肢强直,不省人事。

     组成:荆芥(略焙为末)。

     用法:每服三钱,豆淋酒调下,口噤者灌,齿龈噤者吹鼻中皆效。

    

     6.和血熄风汤

     来源:《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

     功用:补助气血,逐邪发表。

     主治:产后受风发搐。

     组成:当归一两,生黄耆六钱,真阿胶四钱(不炒),防风三钱,荆芥三钱,川芎三钱,生杭芍二钱,红花一钱,生桃仁一钱半(带皮尖捣)。

     宜忌:若产时下血过多,或发汗过多以致发搐者,此方不可用。

    

     7.真武汤

     来源:《胎产秘书》卷下。

     主治:产后类中风痉症。

     组成:熟附子三钱,姜一钱,焦术,茯苓,归身各二钱,肉桂一钱,炙甘草八分,白芍(炒)一钱五分,净枣仁(炒)二钱。

     用法:水煎服。

    

     8.疏风通闭丸

     来源:《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

     功用:养血疏风。

     主治:体虚风入三阳之经而致产后口噤。

     组成:归身三两,川芎七钱,白芍五钱,葛根三钱,秦艽五钱,丹皮二两,生地三两,赤芍五钱,天麻三钱,丹参二两,茯神一两五钱。

     用法:上为末,泽兰四两煎汤,和蜜为丸,辰砂为衣。每丸重二钱,淡姜汤化下速灌,不应,连服二三丸。

     方论:

     是方白芷、秦艽、葛根、天麻皆能行口颊之间,而主风邪之外中;

     芎、归、地、赤芍、丹参逐瘀生新;

     茯神安心;

     泽兰通窍。

     风自消,血自充矣。

    

     9.麻黄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八。

     主治:产后中风痉,通身拘急,口噤,不知人事。

     组成:麻黄(去根节),白术,独活各一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酒各半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三、产后刚痉(外感痉证)

     1.舒筋汤

     来源:《医略六书》卷三十。

     主治:产后拘挛,脉细弦浮涩滞者。

     组成:羌活钱半,当归三钱,片姜黄钱半(酒炒),炙草六分,白术钱半(炒),海风藤三钱,赤芍钱半(酒炒),生姜三片。

     用法:水煎,去滓温服。

     方论:产后血亏挟滞,寒邪袭入经络,故筋脉拘挛,手足疼痛,谓之挛痹。

     羌活开经气以疏邪,

     当归养血脉以营经,

     西赤芍泻血滞止痛,

     海风藤舒筋活络,

     白术健脾土以运动四肢,

     姜黄除痹气以引入手臂,

     炙草缓中和胃,

     生姜温胃散寒也。

     水煎,温服,使血气运行,则寒邪外散而筋脉得养,安有拘挛不舒,疼痛不止乎。

    

     2.加味续命汤

     来源:《胎产秘书》卷下。

     功用:补气壮阳。

     主治:产后类中风痉症。风寒入于腠理,经络不和,手足搐搦,眼目上视,角弓反张,口眼歪斜,舌不语,痰涎上涌,不省人事。

     组成:人参二钱,焦术二钱,茯苓二钱,炮姜八分,熟附子三钱,北细辛五分,生黄耆三钱,防风二钱,酒拌炒归身三钱,法夏一钱,炙甘草八分,杞子三钱,鹿胶三钱,石菖蒲(米汁浸,炒)一钱五分。(一方加天竺黄一钱五分)。

     用法:水煎服。

    

     3.芎归枣仁汤

     来源:《胎产心法》卷下。

     主治:产后无汗,筋脉拘挛,类痉证。

     组成:当归二钱(酒洗),川芎,防风各一钱,枣仁五分(去壳,炒,研)。

     (一方有羌活七分)。

     用法:水煎服。

    

     4.羚羊角饮子

     来源:《医略六书》卷三十。

     主治:产后刚痉,脉紧数大者。

     组成:羚羊角一钱半,青防风一钱半,甜桔梗八分,西羌活一钱半,肉桂一钱半(去皮),软柴胡八分,制大黄三钱。

     用法:上水煎,去滓,入地黄酒一杯,温服。

     方论:产后风中于经,热蓄于腑,而筋燥挛急,故口噤头摇,角弓反张,身热无汗,谓之刚痉。

     羚羊清风热之内炽,

     防风疏风邪之外淫,

     羌活疏百节之风,

     柴胡疏腠理之风,

     桔梗清咽膈以发声,

     桂心温营血以发汗,

     制大黄下阳明之结热以除痉也。

     水煎入地黄酒一杯,使风邪外解,则结热自化而营阴暗复,筋脉柔和,何口噤、头摇、角弓反张之不退哉!

    

     5.葛根首乌汤

     来源:《医学摘粹》。

     主治:妇人产后,寒伤营血,而病刚痉,发热无汗者。

     组成:桂枝三钱,芍药三钱,甘草二钱,葛根三钱,麻黄二钱,首乌三钱,生姜三钱,大枣三枚。

     用法:水煎大半杯,温服。

    

     6.葛根汤

     来源:《普济方》卷三一八引《产经》。

     主治:妇人产后五七日,强力下床,或一月内,伤于房室,或怀忧发怒,扰荡冲和,或因着灸伤动脏腑,发为刚痉。得病之初,无汗恶风,眼涩口噤,肌肉瞤搐,以渐腰脊筋急强直,似弓反张。

     组成:葛根一两,麻黄(去根节,炮),僵蚕各三分,桂枝,粉草,芍药各半两,大枣三枚。

     用法:上锉。每用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取汗为度。

     宜忌:产后有疾,凡用麻黄更宜斟酌

    

     四、产后风痰偏于痰湿,发痉

     1.加味天麻散

     来源:《中医妇科治疗学》。

     功用:燥湿祛风。

     主治:产后发痉。产妇形体肥胖,言语謇涩,或口噤不语,痰涎壅盛,喉间如曳锯,胸脘痞闷,四肢瘫痪,舌苔白腻,脉象弦滑,证属风痰而偏于痰湿者。

     组成:天麻四钱,白附子(炮),天南星(炮),半夏(烫洗七遍,姜制)各三钱,干蝎(炒)二钱,钩藤三钱,广皮二钱。

     用法:水煎,温服。如为散,可酌加分量,研为细末,每服一钱,用生姜、薄荷酒调下,不拘时候。

    

     2.加味蠲饮六神汤

     来源:《中医妇科治疗学》。

     功用:豁痰开窍。

     主治:产后神昏,角弓反张,或口噤不语,胸脘痞闷,痰鸣气逆,发热,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弦滑而数。

     组成:胆南星三钱,天竺黄一钱半,半夏曲,茯神各三钱,旋覆花二钱,竹沥十滴,钩藤三钱。

     用法:水煎,去滓温服。

     加减:痰涎壅盛,口噤不语,加天麻三钱,炒远志、炒蚕沙各二钱,竹沥三十滴,生姜汁十滴。

    

     五、产后气虚阳陷,风热浸淫,发痉

     1.增损柴胡汤

     来源:《医略六书》卷三十。

     主治:产后瘛疭,脉弦数者。

     组成:人参一钱半,柴胡八分,秦艽一钱半,半夏一钱半(姜蜜制),黄芩一钱半,羚羊角一钱半,甘草八分。

     用法:水煎去滓,冲竹沥一杯,姜汁一匙,温服。

     方论:产后气虚阳陷,风热浸淫,则痰涎内扰,而筋脉失养,故瘛疭不已。

     人参扶元以补气之虚,

     柴胡升提以举阳之陷,

     黄芩清热淫于膈,

     秦艽祛风淫于经,

     制半夏化痰涎之内扰,

     羚羊角熄风热之侵淫,

     甘草缓中泻火以安内攘外也。

     水煎,入竹沥、姜汁,使风热两解,则痰涎自化,而经脉清和,筋得所养,瘛疭无不自痊矣。

    

     2.舒筋散

     来源:《宣明论方》卷三。

     主治:妇人血气,并产后及热搐搦转筋,俗名鸡爪风。

     组成:人参,川芎,官桂,丁香各半两,木香,天麻(酒浸,焙)各一两,井泉石四两(别为末)。

     用法:上为末。每服三钱,井泉石末三钱,大豆半升,净淘,好酒一大升,煮豆软,去豆,用豆汁酒调下,后以酒送下。盖覆汗出为效。

    

     六、产后汗多变痉

     1.加味生化汤

     来源:《胎产秘书》卷下。

     主治:产后汗多不止,阴竭阳微,以致筋脉拘急,项强口噤,牙噤发搐,类伤寒痉症者。

     组成:川芎三钱,当归六钱,人参三钱(如虚倍用),天麻八分,黄耆一钱半,炙甘草五分,荆芥八分,大枣二枚。

     用法:水煎服。

     加减:

     口渴,加麦冬、五味;

     脉脱,加人参至六钱,附子四分;

     便秘,加麻仁三钱;

     有痰,加竹沥、姜汁。

     宜忌:忌葱、韭、辛热食物。

    

     2.桂枝生化汤

     来源:《医方简义》卷六。

     主治:产后汗多,血虚生风,口噤咬牙,角弓反张,名曰痉病。

     组成:桂枝六分,白芍(酒炒)一钱,川芎三钱,当归五钱,桃仁泥二钱,炮姜五分,炙甘草五分,煨天麻一钱,琥珀一钱,泽兰一钱五分,益母草三钱。

     用法:加酒三匙冲服。

    

     3.防风当归散

     来源:《此事难知》。

     别名:

     防风当归汤(《医学正传》卷五)、

     防风当归饮(《证治汇补》卷三)。

     功用:祛风养血。

     主治:

     1.《此事难知》:发汗过多,发热头面摇,卒口噤,背反张者,太阳兼阳明也。

     2.《妇科玉尺》:产后痉。

     组成:防风,当归,川芎,地黄各一两。

     用法:上锉。每服一两,水三盏,煮至二盏,去滓温服。

    

     4.止汗生血饮

     来源:《胎产心法》卷下。

     主治:产后汗出多,而口噤不开,背强而直,气息欲绝,类痉证。

     组成:当归二钱(酒浸),川芎,麻黄根各一钱,桂枝,羌活,防风,羚羊角,天麻各六分,附子(制),炙草各四分。

     一方有人参一钱。

     用法:水煎服。

    

     5.三加生化汤

     来源:《女科秘要》卷六。

     主治:产后汗多,项强口噤,牙紧筋搐,类伤寒证者。

     组成:川芎六分,当归三钱,黄耆,麻黄根,天麻,杏仁各一钱,人参二钱,荆芥,甘草各四分,防风三分,枣三枚。

     用法:水煎服。

     加减:如脉脱,加人参二三钱,附子四五分。

     宜忌:忌食姜、葱、煎炒、生冷。

    

     6.加减生化汤

     来源:《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卷上。

     主治:产后汗多变痉,项强而身反,气息如绝。

     组成:川芎,麻黄根各一钱,当归四钱,桂枝五分,人参一钱,炙草五分,羌活五分,大麻八分,附子一片,羚羊角八分(一方引用生姜一片,大枣一枚)。

    

     七、产后诸般发痉

     1.黄耆桃红汤

     来源:《医林改错》卷下。

     主治:产后抽风,两目天吊,口角流涎,项背反张,昏沉不省人事。

     组成:黄耆八两(生),桃仁三钱(研),红花二钱。

     用法:水煎服。

    

     2.增损柴胡汤

     来源:《云岐子保命集》卷下。

     主治:产后经水适断,感于异症,手足牵搐,咬牙昏冒。

     组成:柴胡八钱,黄芩四钱半,人参三钱,半夏三钱,石膏四钱,知母二钱,黄耆五钱,甘草四钱(炙)。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半两,加生姜五片,大枣四个,以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不拘时候。

    

     3.加减四物汤

     来源:《叶氏女科证治》卷三。

     主治:产后手足搐搦,咬牙头痛而昏晕者。

     组成:川芎,当归,羌活,防风,香附(炒),白芷,甘草各一钱,苍术(制),细辛各七分。

     用法:水煎,热服。

     先服加减四物汤,后服秦艽汤。

     加减:

     有汗气虚头痛,加白芍二钱,肉桂一钱五分,生姜三片;

     痰癖头痛,加制半夏三钱,茯苓一钱,生姜三片;

     热厥头痛,加白芷三钱,石膏二钱,知母一钱,

     寒厥头痛,加天麻三钱,附子一钱五分,生姜三片。

    

     4.平肝清脑汤

     来源:方出《中医临证撮要》,名见《古今名方》。

     功用:平肝熄风,清脑开窍。

     主治:产后发痉。新产之后,陡然抽风,神志不清,口眼抽动,牙关紧闭,两手紧握,舌苔薄腻或厚腻,脉细紧,或弦或滑。

     组成:羚角粉2.4克(冲服),明天麻3克,嫩钩藤12克,白蒺藜12克,冬桑叶9克,天竺黄4.5克,鲜竹沥1小杯(冲服),京赤芍6克。

    

     5.止痉愈风散

     来源:《中医妇科治疗学》。

     功用:祛风止痉。

     主治:产后突然发痉,昏昧不识人,颈项强直,牙关紧闭,手握不开,身体发热,面色时红时青,呈苦笑状,脉浮弦而劲。

     组成:全蝎,蜈蚣各三钱,炒芥穗五钱,独活一钱。

     用法:上为末。用黄酒兑开水冲一钱,如无效,二小时后再服。若无黄酒,可用醪糟汁冲开水服。

    

     6.乌金散

     来源:《类编朱氏集验方》卷十引三山曾医方。

     主治:妇人诸般发搐。

     组成:真川墨(乃松烟也)。

     用法:磨酸醋,缓缓啜两呷。即效。

     验案:产后头摇。

     有妇人产后头摇,目不开,服之便住。次用豆淋酒一味,封过一宿,次日二服好。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木木说药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