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痛 病症详解与中药方集
2022/10/21 10:29:40 木木说药方

小儿腹痛,是指以胃脘以下、脐之四旁以及耻骨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疼痛发生于胃脘以下、脐部以上部位者为大腹痛;
发生于脐周部位者为脐腹痛;
发生于小腹两侧或一侧者为少腹痛;
发生于脐下腹部正中者为小腹痛。
婴幼儿往往不能正确表达,常以无故啼哭为临床表现。
诚如《古今医统·腹痛》所言:“小儿腹痛之病,诚为急切。凡初生二三个月及一周之内,多有腹痛之患。无故啼哭不已,或夜间啼哭之甚,多是腹痛之故。”

本病成因以感受寒邪、乳食积滞、热结胃肠、
脏腑虚冷、气滞血瘀为多见。
其病变部位主要在肝、脾、六腑及经脉。
脾喜运而恶滞,肝喜调达而恶抑郁,六腑以通为用,经脉以流通为畅。
若肝、脾、六腑、经脉受病,则可致脏腑功能失调,气机郁阻不通,经脉滞涩不畅而发生腹痛。
故《幼幼集成·腹痛证治》曰:“夫腹痛之证,因邪正交争,与脏气相击而作也。”
本病总由脏腑经脉失调,气机运行不畅所致,
治疗应以调理气机,疏通经脉为原则。

目录
一、小儿腹痛,不可忍
二、小儿腹痛,啼哭不止
三、小儿腹痛,不食乳
四、小儿冷热不调,腹内多痛
五、小儿受寒湿之气,小腹绞痛
六、小儿胎寒、胃寒,腹中疼痛
七、因乳母郁怒积热,婴儿腹痛
八、小儿热证腹痛,血热蕴结壅滞
九、小儿拗哭,肚痛惊热
十、小儿气刺心腹痛
十一、积气,小儿骤然腹痛
十二、小儿腹痛其他症状

一、小儿腹痛,不可忍
1.鳖甲丸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
主治:
1.《太平圣惠方》:小儿腹痛不可忍。
2.《圣济总录》:小儿大便不通,不能饮食。
组成:鳖甲(涂醋,炙令黄,去裙襕),防葵,诃黎勒(煨,用皮),川大黄(锉,微炒),人参(去芦头),郁李仁(汤浸,去皮尖,微炒,锉,研入),当归(锉,微炒)各半两。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以粥饮送下,不拘时候。得微利愈。

2.蓬莪术丹
来源:《普济方》卷三九O。
别名:蓬莪术丹(《证治准绳·幼科》卷七)。
主治:小儿心腹疼痛,不可忍。
组成:蓬莪茂(炮),当归(洗)各一两,木香,人参,桂心各半两,黑牵牛一分(微炒黄)。
用法:上为细末,白面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粒,生姜汤送下。

二、小儿腹痛,啼哭不止
1.温胃丹
来源:《幼幼新书》卷二十一。
别名:温胃丸(《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十四)。
主治:小儿腹痛,啼哭不止。
组成:人参,白术(炮)各一两,五味子,当归(焙),高良姜各半两,木香一两。
用法:上为细末,白面糊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米饮送下。

2.橘香丸
来源:《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十四。
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橘香汤”。
主治:小儿腹痛,啼哭不止。
组成:青皮(去瓤)一两(炒),吴萸(拣净)一两,木香一两,当归(去芦)一两,干姜半两,丁香半两。
用法:上为末。每服一钱,水八分,加生姜二片,煎至五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三、小儿腹痛,不食乳
1.乳黄散
来源:《普济方》卷三六一。
主治:小儿腹痛,不肯哺乳。
组成:赤茯苓一分,甘草一分(炙微赤,锉),黄连一分(去须)。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用一丸,研破,着奶头上,令儿吮奶;或研点口中亦得。

2.人参丸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二。
主治:小儿腹痛,不食乳。
组成:人参半两(去芦头),黄连半两(去须),龙胆半两(去芦头),马牙硝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枳实半两(麸炒微黄)。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丸,以乳汁研灌口中,一日四五次。

四、小儿冷热不调,腹内多痛
1.生地黄汤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五。
别名:生地黄散(《普济方》卷三八六)。
主治:小儿寒热进退,啼呼腹痛。
组成:生地黄,桂心各二两(一方有芍药、寒水石、黄芩、当归、甘草各半两)。
用法:上锉。以水三升,煮取一升。期岁以下服二合,以上三合。
方论:《千金方衍义》:
热邪入犯营血则寒热进退,故用生地黄专治;
血热则兼桂心以行地黄之滞,寒热兼济之妙无逾于此。
又方合黄芩汤则专主太阳少阳合病,
更加寒水石以治心胃之火,
当归以散肝脾之热也。

2.当归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
主治:小儿冷热不调,腹内多痛。
组成:当归(锉,微炒),枳壳(麸炒微黄,去瓤),赤芍药,川大黄(锉,微炒)各半两。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放温,量儿大小,分减服之。

3.白术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四。
主治:小儿冷热不调,腹内疼痛,发歇不定。
组成:白术半两,当归半两(锉碎,微炒),芎藭半两,干姜一分(炮裂,锉),青橘皮一分(汤浸,去白瓤,焙),甘草一分(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服,不拘时候。

五、小儿受寒湿之气,小腹绞痛
1.理中丸
来源:《春脚集》卷四。
主治:小儿脾虚,中寒面青,腹痛寒呕寒泻,四肢厥冷,一切虚寒者。
组成:官栋参二钱(去芦),漂白术二钱(土炒),干姜炭一钱五分,炙甘草一钱。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五分重。每服或一丸或二三丸,用大红枣去核、蒂,水煎汤,放凉调服。

2.加味建中汤
来源:《赤水玄珠全集》卷二十。
主治:血海受寒,小腹作痛。
组成:桂心半两,白芍一两,炙甘草二钱半,吴茱萸,当归,延胡,丹皮各五钱。
用法:每服五钱,加生姜、大枣,水煎,食前服。

3.加减当归散
来源:《育婴家秘》卷四。
主治:受寒湿之气,小腹绞痛,外肾红肿,并内钓腹痛、啼哭多。
组成:当归(酒洗),吴茱萸(炒),官桂(去皮),川芎,干姜(炮),木香,小茴香(炒)各等分,甘草(炙)。
方中甘草用量原缺。
用法:上为末。每服五分至一钱,盐汤调下。

4.加味当归散
来源:《幼幼集成》卷四。
主治:小儿受寒湿之气,小腹绞痛,外肾红肿,并腹痛啼哭。
组成:当归一钱五分,吴茱萸三分,青化桂,正川芎各五分,黑姜炭五钱,南木香五分,小茴香一钱,炙甘草五分。
用法:水煎,临服加盐七分,空心服。

5.当归丸
来源:《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十四。
主治:小儿肠胃冷袭而痛,啼哭不休。
组成:当归(去芦),芍药各等分。
用法: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绿豆大。米饮汤送下,不拘时候。

六、小儿胎寒、胃寒,腹中疼痛
1.黄耆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七七。
主治:小儿胎寒,腹中疼痛。
组成:黄耆(切,焙),人参,芍药各一两半,当归(切,焙),甘草(炙),芎藭各一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二钱匕,以水一小盏,加生姜二片,煎至五分,去滓,分三次温服,早晨、日午、近晚各一次。

2.匀气散
来源:《医宗金鉴》卷五十。
主治:儿母过食寒凉,胎受其气,小儿腹痛多啼,面色青白,不乳。
组成:陈皮,桔梗各一钱,炮姜,砂仁,炙甘草各五分,木香三分。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五分,红枣煎汤调服。

3.小儿暖脐膏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散寒止痛。
主治:小儿胎寒,肚腹疼痛,积聚痞块,疝气偏坠,虚寒泻痢,胃寒腹胀。
组成:橘核200g,小茴香600g,官桂600g,炮姜400g,白胡椒200g,川楝子200g,吴茱萸200g,荔枝核200g,麝香3g。
用法:制成膏药,每张净重5g,置阴凉处。加温软化,贴于肚脐上,未满月小儿贴脐下。

4.白芍药汤
来源:《奇效良方》卷六十四。
主治:小儿胃寒腹痛,至夜多啼。
组成:白芍药一两半(煨),泽泻七钱,白术五钱,桂心二钱半,当归一钱半,干姜二钱,甘草三钱(炙)。
用法:上锉。每服二钱,用水一盏,煎至五分,空心服。

5.蓬仙丸
来源:《普济方》卷三六一。
主治:小儿心腹刺痛,躽身啼哭,肠冷便青,发稀面黄,肚腹膨胀。
组成:桂心(去皮),乳香,蓬莪术(炮)各一钱。
用法:上为细末,酒煮糊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一岁三丸,空心时钩藤汤送下。

六、因乳母郁怒积热,婴儿腹痛
1.加味归脾汤
来源:《保婴撮要》卷三。
主治:
1.《保婴撮要》:因乳母郁怒积热,婴儿腹痛发搐者。
2.《证治准绳·幼科》:小儿因乳母忧思郁怒,胸胁作痛,或肝脾经分患疮疡之证,或寒热惊悸无寐,或便血盗汗,口疮不敛。
3.《证治宝鉴》:思虑过甚,脾经血伤火动,口舌生疮,咽喉不利。
4.《叶氏女科证治》:妊娠忧思郁结伤脾,而致吐衄。
5.《外科真诠》:思虑伤脾,心火上炎所致之舌岩。
组成:人参,黄耆,茯神(去木),甘草,白术(炒)各一钱,木香五分,远志(去心),酸枣仁,龙眼肉,当归,牡丹皮,山栀(炒)各一钱。
用法:水煎服。婴儿为病人,令子母俱服之。
验案:
1. 内钓:一小儿因乳母怀抱郁结,腹痛发搐,久而不愈,用加味归脾汤加漏芦,母子并服渐愈。
2.胁痈:一小儿四岁,胁间漫肿一块,甚痛,色如故,服流气败毒等药,加寒热作呕,食少作泻,此属肝脾气滞之症,元气复伤而甚耳。乃择乳母气血壮盛者,与加味归脾汤、加味逍遥散服之,儿饮其乳半载而消。

七、小儿热证腹痛,血热蕴结壅滞
1.四顺清凉饮
来源:《奇效良方》卷六十四。
主治:小儿热证腹痛,血热蕴结壅滞。
组成:大黄(米上蒸,晒干),赤芍药,当归,甘草(微炙),青皮,枳壳各等分。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钟,煎至五分,不拘时候。

2.清热顺气汤
来源:《痘疹定论》卷四。
主治:出生五日小孩,内热腹痛啼哭,眼目微红,眼眦粘闭。
组成:钩藤七分,橘红五分,柴胡五分,黄芩三分(酒炒),黄连一分(酒炒),熟大黄二分,栀仁二分(酒炒),薄荷三分,山楂肉七分,枳壳三分(麸炒),木通三分(去皮),甘草一分(生,去皮)。
用法:上加灯心五十寸,金、银各一件为引,以水一钟,煎至三分,作五六次徐徐温服。用此方之后,出大便二次,内有黑粪一半,黄粪一半,自此痊愈。

八、小儿拗哭,肚痛惊热
1.龙齿散
来源:《普济本事方》卷十。
主治:
1.《普济本事方》:小儿拗哭。
2.《婴童百问》:小儿拗哭,肚痛惊热。
组成:羌活(去芦),龙齿,蝉壳(去头足),钩藤(有钩子者),茯苓(去皮),人参(去芦)各等分。
用法:上为末。每服一大钱,水一大盏,煎六分,去滓温服。
《婴童百问》:加姜、枣,煎服。
方论:《本事方释义》
龙齿气味凉涩,入足厥阴,
蝉壳气味甘咸寒,入足少阳厥阴,
钩藤气味甘微寒,入足厥阴;
羌活气味辛甘平,入足太阳;
茯苓气味甘平淡渗,入足阳明,
人参气味甘温,入足阳明。
小儿无故拗哭,亦因肝风内动,脾胃不和所致,故以风药泄其风而镇补之药护其中也。

2.龙齿散
来源:《赤水玄珠全集》卷二十五。
主治:小儿拗哭、肚疼、惊热。
组成:龙齿,蝉蜕,钩藤,羌活,茯苓,人参,天麻,防风,全蝎各等分。
用法:上为末。灯心汤调下。

3.牛黄镇惊锭子
来源:《幼科直言》卷四。
主治:一切风痰气喘,咳嗽发热,着吓急惊;并肚腹膨胀疼痛,夹风夹食,大便不通。
组成:天麻二两,钩藤二两,广皮二两,羌活二两,枳实二两,僵蚕二两,青皮二两,生黄连一两,贝母一两,莪术一两,独活二两,生大黄二两,牛黄一钱,麝香二分,冰片二分,飞朱砂一两,薄荷二两,桔梗二两,赤芍二两,飞滑石二两,防风二两,柴胡二两,全蝎二两(去尾尖子,并洗净腹内),陈胆星二两。
用法:上为细末,用砂器炼好川白蜜,揉末为锭,每锭重一钱五分,晒干听用。每服一锭或半锭。
有外感,用生姜汤磨服;
余证用白滚水磨服。
宜忌:慢惊并吐泻,则不可用。

九、小儿气刺心腹痛
1.蓬莪散
来源:《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十四。
主治:小儿气刺心腹痛。
组成:蓬莪术(炮熟透,锉杵)。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下,不拘时候。

2.茴香散
来源:《仁斋直指小儿方论》卷二。
主治:小儿脐下气块瘹痛。
组成:芸苔子(炒),蓬莪术,茴香(炒),青皮,甘草各一分,辣桂,木香各半分。
用法:上为末。每服半钱,盐汤调下。

十、积气,小儿骤然腹痛
1.大茴香汤
来源:《幼科金针》卷七。
主治:积气。小儿骤然腹痛,面色皖白,脉来沉细。
组成:白术,枳实,延枳索,青木香,肉桂,橘核,香附,吴茱萸,大茴香,生姜。
用法:水煎服。

2.导滞汤
来源:《幼科直言》卷五。
主治:小儿腹痛有外证初愈,而积滞未行,元气未亏,大便不通,或燥结,唇红者。
组成:大黄,厚朴,槟榔,陈皮,甘草,青皮,归尾,白芍(酒炒)。
用法:水煎服。兼服牛黄丸。

十二、小儿腹痛其他症状
1.当归饮
来源:《诚书》卷十六。
主治:小儿腹痛内吊,夜啼。
组成:当归,白芍,人参各一分,甘草(炙)半分,桔梗,陈皮各一钱。
用法:水煎服。

2.安息香丸
来源:《本草纲目》卷三十四引《全幼心鉴》。
主治:小儿肚痛,曲脚而啼。
组成:安息香(酒蒸成膏),沉香,木香,丁香,藿香,八角茴香各三钱,香附子,缩砂仁,炙甘草各五钱。
用法:上为末,以膏和,炼蜜为丸,如芡实大。每服一丸,以紫苏汤化下。

3.藿香饮
来源:《不知医必要》卷三。
主治:小儿腹痛。
组成:党参(去芦,饭蒸),藿香各一钱,陈皮五分。
用法:加生姜一小片,水煎服。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木木说药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