嘈杂 病症详解与中药方集
2022/10/24 13:20:51 木木说药方

嘈杂,是指胃脘间懊憹不适、莫可名状的病情,常与吐酸并见。
病人自觉胃中空虚,似饥非饥,似痛非痛,似辣非辣,难以述说之症。
《丹溪心法》:“嘈杂,是痰因火动,治痰为先。”
《医林绳墨大全》:“夫嘈杂者,似饥不饥,似痛不痛,有若热辣不宁之状,或兼痞满恶心,渐至胃脘作痛。”

病发多因伤食、胃寒、胃热、阴血亏虚及肝胃不和等所致。
其治疗,总以清热泄火,祛湿化痰,调和肝脾,理中和胃为基础。
《景岳全书》:“嘈杂一证,或作或止,其为病也,则腹中空空,若无一物,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胸膈懊,莫可名状,
或得食而暂止,
或食已而复嘈,
或兼恶心,而渐见胃脘作痛。

此证有火嘈,有痰嘈,有酸水浸心而嘈。
大抵食已即饥,或虽食不饱者,火嘈也,宜兼清火。
痰多气滞,似饥非饥,不喜食者,痰嘈也,宜兼化痰。
酸水浸心而嘈者,戚戚膨膨,食少无味,此以脾气虚寒,水谷不化也,宜温胃健脾。
又有误用消伐等药,以致脾胃亏损,血少嘈杂,中虚则烦杂不饥,脾弱则食不运化,此宜专养脾胃。

目录
一、血虚嘈杂
二、气虚嘈杂
三、伤食嘈杂
四、肝胃不和,嘈杂
五、胃有痰火,嘈杂
六、虚火,嘈杂
七、嘈杂其他症状

一、血虚嘈杂
1.秘传加味四物汤
来源:《松崖医径》卷下。
功用:补血。
主治:心血虚少,痰火所扰,嘈杂,似饥不饥,似痛不痛,懊惯不自宁,嗳气,痞满,恶心,渐至胃脘作痛。
组成:当归,川芎,熟地黄,白芍药,人参,白茯苓,黄连,山栀仁,半夏,甘草(炙)。
用法:上细切。用水二盏,加生姜三片,大枣一枚,煎服。
加减:嘈杂心痛,加茯神、生地黄。

2.养血四物汤
来源:《古今医鉴》卷五。
主治:血虚嘈杂。
组成: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人参,茯苓,半夏,黄连,栀子,甘草。
《寿世保元》本方用量:当归三钱,川芎一钱五分,白芍(炒)二钱,熟地黄(姜炒)四钱,人参二钱,白茯苓(去皮)二钱,半夏(姜炒)二钱,黄连(姜炒)六分,栀子三钱,甘草八分。并有白术(去芦)一钱五分。
用法:上锉。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加减:去人参,加香附、贝母甚效。

3.当归补血汤
来源:《万病回春》卷三。
主治:心血少而嘈,兼治惊悸怔忡。
组成:当归,芍药,生地黄,熟地黄各三钱,人参五分,白术(去芦),茯苓(去皮),麦门冬(去心),山栀仁(炒),陈皮各八分,甘草兰分,辰砂(研末,临服入)二分,乌梅一个(去核),炒米一百粒。
用法:上锉一剂。加大枣二个,水煎温服。

4.益君汤
来源:《简明医彀》卷三。
主治:心血少而嘈者。
组成:当归,白芍药,生地黄,熟地各二钱,人参五分,白术,茯苓,麦冬,栀子,陈皮各八分,甘草三分,乌梅一个。
用法:加炒米百粒,水煎成,调辰砂(水飞)五分,临睡服。

二、气虚嘈杂
1.加味补中益气汤
来源:《仁斋直指方论·附遗》卷九。
主治:动作劳倦。
组成:人参一钱,黄耆七分,甘草四分,白术一钱,当归(酒洗)一钱二分,陈皮(去白)一钱,柴胡(去芦)五分,升麻三分,麦冬七分(制,去心),天花粉五分,黄柏七分(酒盐炒),黄芩五分(酒浸)。
用法:上锉。用水二钟,煎至一钟,去滓温服。

2.调脾抑火汤
来源:《丹台玉案》卷四。
主治:脾气不足,心中不时嘈杂。
组成:白茯苓,黄连,山栀仁,白术各二钱,陈皮,黄芩,甘草各一钱。
用法:水煎,不拘时服。

三、伤食嘈杂
1.三圣丸
来源:《医学正传》卷三。
功用:《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消积化食。
主治:嘈杂。
组成:白术四两,黄连五钱,橘红一两。
用法:上为细末,神曲糊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津唾下;或姜汤送下。

2.加味三圣丸
来源:《方症会要》卷二。
主治:嘈杂吞酸痞满。
组成:白术二两,川连一两,陈皮,半夏曲,白芍各七钱。
用法:上为末,老米糊为丸服。

3.加味三圣丸
来源:《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功用:消积化食,清肝化痰。
主治:脘中嘈杂、胀满兼外感表证。
组成:於术二两(炒嫩),川连二钱五分(炒),橘红五钱(细果),羚羊三钱,胆星二钱,小枳实五钱(炒),苏叶子三钱,萎皮,蒌子各四钱。
用法:上为细末,神曲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一百五十丸,白开水送下。

4.消食清郁汤
来源:《万病回春》卷三。
主治:嘈杂闷乱,恶心,发热头痛。
组成:陈皮,半夏(姜汁炒),白茯苓(去皮),神曲(炒),山楂(去核),香附米,川芎,麦芽(炒),枳壳(麸炒),栀子(炒),黄连(姜汁炒),苍术(米泔浸),藿香,甘草。
用法:上为末,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5.保和汤
来源:《杏苑生春》卷四。
主治:嘈杂或食后腐作酸臭,心中烦杂者。
组成:橘皮(去白),茯苓各一钱五分,半夏一钱二分,南星一钱,山栀仁(炒),白术一钱,黄芩(炒)一钱,甘草五分,生姜五片。
方中山栀仁用量原缺。
用法:上锉。以水二钟,煎一钟,食前服。
加减:如热甚,加青黛五分。

6.五味槟榔丸
来源:《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功用:健胃宽胸,顺气消滞。
主治:膨闷胀饱,嘈杂恶心,食水积滞。
组成:枣槟榔五十六两,豆蔻仁二两,橘皮二两,公丁香五钱,砂仁八两,大青盐四两。
用法:上为粗末,过罗,每两用江米面三钱打糊为饼,湿重五分。每服一粒,口中噙化,徐徐咽下。

四、肝胃不和,嘈杂
1.术连丸
来源:《医级》卷八。
主治:肝火侵中,嗳酸嘈杂。
组成:白术(土炒四两,黄连(吴茱萸汤浸,炒)一两。
用法:上为末,神曲糊为丸。每服五六十丸,生姜汤送下。

2.芩连橘半枳术丸
来源:《活人方》卷二。
功用:疏肝健脾,营运水谷,清火清痰,杜郁。
主治:肝脾之气不和,气郁化火,火郁生痰,三者结滞于胸膈而不开,渐至痞满倒饱,嘈杂嗳气,吞酸,泄泻。
组成:黄芩二两,黄连一两,神曲二两,麦芽粉二两,半夏二两,橘红二两,陈皮四两,枳实四两,白术八两。
用法:水叠丸。每服一二钱,午前后姜汤送下。

3.香砂平胃散
来源:《济阳纲目》卷十六。
主治:食郁嘈杂。
组成:苍术(米泔浸,炒),厚朴(姜制),陈皮(去白),甘草(炙),香附,砂仁,黄连(炒),山栀(炒),川芎,白芍药,辰砂各等分。
用法:水煎服。

五、胃有痰火,嘈杂
1.二陈加黄连栀子汤
来源:方出《丹溪心法》卷三,名见《医方考》卷四。
主治:食郁有热之嘈杂。
组成:二陈汤加炒栀子,姜炒黄连。
方论:痰之生也,本于湿,故用半夏燥湿,茯苓渗湿,湿去则痰不生;
甘草能健脾,脾健则能制湿;
陈皮能利气,气行则痰亦行;
黄连、栀子之加、取其寒能胜热,苦能降火尔!

2.二陈加山栀黄连生姜汤
来源:方出《丹溪心法》卷三,名见《医方考》卷三。
别名:二陈加栀连生姜汤(《证治宝鉴》卷四)。
功用:《证治宝鉴》:清胃化痰。
主治:
1.《丹溪心法》:呕吐,胃中有热,膈上有痰者。
2.《证治宝鉴》:嘈杂,胃中痰火相合,致饮食输化不清,或见恶心吞酸,微烦少寐,似饥非饥、虽饱食亦不能止,脉洪者。
组成:二陈汤加炒山栀,黄连,生姜。
《医方考》本方用:半夏、陈皮(去白)、茯苓、甘草(炙)、山栀子(炒黑)、黄连(炒)、生姜各等分。
方论:
1. 《医方考》:有声之谓呕,有物之谓吐。
声者,气与火也;
物者,痰与涎也。
半夏燥痰湿,
茯苓渗痰湿,
陈皮利痰气,
甘草益脾气,
此二陈治痰之旨也。
苦可以泻火,故用黄连、栀子;
辛可以行滞,故用生姜。
2. 《医林纂要探源》:
黄连以泻心脾之火,
栀子以泄三焦之火,且除心烦,
生姜以行膈上之痰,且稍制栀、连之寒也。
热痰在膈上,则当心烦,故黄连以泻之,
生之以栀子,使湿热自三焦而降也。
三焦、心包相表里,加生姜以和之。

3.朴附二陈汤
来源:《医林绳墨大全》卷三。
功用:开郁行气,清痰降火。
主治:脾胃虚弱,不能健运。膈有郁火,胃有稠痰,积滞蕴蓄,冲逆于心而嗳气嘈杂。
组成:二陈汤加厚朴,香附。

4.砂枳二陈汤
来源:《医方集解》。
功用:行痰利气。
主治:
1.《医方集解》:嘈杂。
2.《类证治裁》:痰痞,中脘痰气不利。
组成:二陈汤加砂仁,枳壳。

5.二陈越鞠汤
来源:《保命歌括》卷二十。
主治:肥人嘈杂。
组成:二陈汤少加苍术,白术,山栀仁(炒),生姜,抚芎。
用法:水煎服。

6.平胃分消饮
来源:《东医宝鉴·杂病篇》卷四引《集略》。
主治:胃有痰火,吞酸嘈杂。
组成:半夏,白术,陈皮,厚朴各一钱,黄连,青皮,枳壳各八分,甘草五分。
用法:上锉作一贴。加生姜五片,水煎服。

7.半夏厚朴汤
来源:《仁斋直指方论·附遗》卷七。
主治:翻胃吐痰,胸痛肋痛,嘈杂吐涎。
组成:半夏(汤泡七次),厚朴(姜汁制),山栀(去皮,炒黑),川黄连(姜汁炒)各一钱,广陈皮(去白)八分,茯苓(去粗皮)八分,甘草(生用)三分,黑枳实(麸炒)一钱,苍术(泔浸、炒)八分,泽泻,香附子,青皮各五分,当归,白豆蔻各六分。
用法:上锉。用水一钟半,加生姜三片,煎八分,不拘时候服。

8.化痰清火汤
来源:《古今医鉴》卷五。
主治:嘈杂。
组成:南星,半夏,陈皮,苍术,白术,白芍,黄连,黄芩,栀子,知母,石膏,甘草。
用法:上锉。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方论:
以南星、半夏、橘红之类以消其痰,
芩、连、栀子、知母之类以降其火,
苍术、白术、芍药之类以健脾行湿,壮其本元。
又当节欲,无有不安者也。

9.安嘈汤
来源:《医钞类编》卷十。
主治:痰因火动,嘈杂不宁。
组成:栀仁,川连(炒),苍术,陈皮,法半夏,香附,甘草。
用法:水煎服。
加减:若久不愈,加当归、山药。

10.清痰丸
来源:《医学入门》卷七。
别名:治痰丸(《杏苑生春》卷四)。
主治:吞酸嘈杂。
组成:苍术二两,香附一两半,瓜蒌仁,半夏各一两,黄连,黄芩各五钱。
用法:上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远茶清送下。

11.清火健脾丸
来源:《医学六要·治法汇》卷一。
主治:脾胃弱,有火症,食少,嘈杂恶心。
组成:白术三两,枳实一两,半夏,陈皮各一两五钱,炒栀子一两,炒黄连五钱。
用法:水泛为丸。

六、虚火,嘈杂
1.和中汤
来源:《古今医统大全》卷二十四。
主治:虚火嘈杂。
组成:人参,白术,陈皮,半夏,茯苓各一钱,甘草五分,黄连一钱半(姜炒),大枣二枚。
用法:上加粳米一撮,以水一盏半,煎至八分,温服。

2.玄冬汤
来源:《辨证录》卷四。
别名:玄麦饮(《医学集成》卷一)。
主治:
1.《辨证录》:心热虚烦,遇事或多言而烦心,常若胸中扰攘纷纭而嘈杂。
2.《医学集成》:伤寒下后,四肢热减,惟热如火者。
组成:玄参,麦冬各二两。
用法:水煎服。

七、嘈杂其他症状
1.术连丸
来源:《医学正传》卷三。
主治:嘈杂。
组成:白术四两,黄连四钱五分。
用法:上为细末,神曲糊为丸,如黍米大。津唾送下。

2.栀子二陈汤
来源:《活人心统》卷下。
主治:刺心嘈杂,干噎。
组成:炒栀子一钱,川芎五分,胆星五分,半夏,陈皮,茯苓,甘草。
方中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用量原缺。
用法:水一钟半,加生姜三片,煎服。滓再煎。

3.旋覆花汤
来源:《赤水玄珠全集》卷四。
主治:胸中嘈杂汪洋,常觉冷涎泛上,兀兀欲吐,饱闷。
组成:旋覆花,橘红,半夏,茯苓,甘草,厚朴,芍药,细辛。
用法:加生姜三片,水煎服。

4.四圣散
来源:《风劳臌膈》。
主治:嘈杂,心膈痛而呕。
组成:白术,川连,陈皮,甘草。
用法:为散服。

5.生津汤
来源:《中国内科医鉴》。
主治:消渴嘈杂。
组成:麦门冬,黄耆,栝楼根,甘草,人参,黄连,牡蛎,地黄,知母。

6.加减清胃汤
来源:《风劳臌膈》。
主治:湿热郁胃,偶尔作酸,嘈杂便闭,食易化者。
组成:黄连,吴萸(炒),黄芩(姜汁炒),陈皮,苍术,山栀,厚朴,赤苓,生姜。

7.香连丸
来源:《医学启蒙》卷三。
功用:和脾胃,除湿热,止泻痢,解宿醒。
主治:吐酸嘈杂,腹痛,并男子淋浊,女人带下。
组成:川黄连(净)一斤(切豆大,同吴萸用汤浸泡良久,去汤,以湿萸同连闷过,方炒连赤色,去吴萸用连),广木香四两,白芍药四两(醋炒),平胃散四两。
用法: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米汤送下百余丸;淋浊带下,空心白水送下八十丸。

8.交泰丸
来源:《万病回春》卷三。
主治:胸中痞闷嘈杂,大便稀则胸中颇快,大便坚则胸中痞闷难当,不思饮食。
组成:黄连一两(姜汁浸,黄土炒),枳实一两(麸炒),白术(去芦,土炒)一两,吴茱萸(汤泡,微炒)二两,归尾(酒洗)一两三钱,大黄(用当归、红花、吴茱萸、干漆各一两煎水,洗大黄一昼夜,切碎晒干,仍以酒拌晒之,九蒸九晒)四两。
用法:上为细末,姜汁打神曲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滚汤送下,不拘时候。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木木说药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