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脾胃虚弱 病症详解与中药方集
2022/10/27 15:39:36 木木说药方

小儿脾胃虚弱,临床症见面色少华、懒言气短纳少腹胀、形体偏瘦、大便溏薄或夹不消化食物、舌淡苔薄白。
本病成因于饮食喂养不当,劳累过度及素体不足,
或其他急慢性疾患耗伤脾气,脾胃虚弱,运化无力。
治宜补运兼施。

目录
一、小儿诸疾
二、小儿乳食不进
三、小儿脾虚身热
四、小儿脾胃虚弱
五、小儿吐利
六、小儿脾积冷多困

一、小儿诸疾
1.加减四君子汤
来源:《医方类聚》卷二四三引《太平惠民和济局方》。
功用:和胃调心,怡神养气。
主治:小儿诸疾。
组成:白茯苓(去皮),人参(去芦),白术各一两,甘草(炙)半两。
用法:上为末。每服一钱,盐汤调服;或锉,加生姜、大枣水煎尤妙,常服。
加减:
调气,加山药;
吐泻腹痛烦渴,加黄耆、白扁豆、藿香、干葛;
和气,加生姜;
心神不定,加辰砂、枣子;
心松心烦,心神不定,加茯神;
惊啼,手足瘦疭,睡卧不安,加全蝎、钩藤、白附子;
脾虚胃弱,生风多困,加半夏曲、没食子、冬瓜仁;
发渴,加干葛、木瓜、枇杷叶(去毛);
烦渴,加黄耆;
胃冷,呕吐涎味,加丁香;
呕逆,加藿香;
脾胃不和,倍加白术、姜、枣;
脾困,加人参、木香、缩砂仁;
脾弱腹胀,不思饮食,加扁豆、粟米;
伤食,加炒神曲;
胸满喘急,加白豆蔻;
涎嗽,加杏仁、桑白皮、半夏曲;
风壅邪热,加生姜、荆芥;
经络蕴热,头面生疮,加瓜根、桔梗;
有寒及遇天寒发热,去瓜蒌根、桔梗;
疮疹已出未出,大便闭涩,发渴,加瓜、桔;
劳热往来,加川芎;
盗汗,加陈浮麦;
虚汗多,夜喘,加犀角、麦门冬;
小腑赤涩,加麦门冬;
大腑闭,去白术,加陈皮;
温中和气止泻,加陈皮、枣子;
吐逆、四肢厥逆,脑门低陷,加藿香、丁香;
吐利过多,脾胃虚乏,欲生风候,加白附子;
泄泻,加陈皮、制朴、姜、枣;
大腑泻痢,加炒罂粟;
赤痢,加赤芍药、当归、粟米;
白痢,加炮姜、粟米;
脏腑滑泄,加煨诃子肉。

2.醒脾散
来源:《幼幼新书》(人卫本)卷二十一引《茅先生方》。
功用:调理小儿众病。
组成:木香(用湿纸裹,热灰内煨),白茯苓,白术(湿纸裹,热灰内煨,令纸干为度),人参,草果子(去皮),甘草(炙),陈橘皮(去瓤),紫苏子各等分。
《幼幼新书》古籍本有厚朴。
用法:上为末。每服一钱,水六分盏,加生姜一片,枣子半个,同煎四分,通口服。

3.猕猴桃颗粒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调中理气,增进食欲,促进消化。
主治: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改善儿童营养不良的辅助治疗。
组成:猕猴桃。
用法:制成颗粒,每袋装(或每块重)15g,密封,置阴凉处。开水冲服,每次15~30g,1日3次。

二、小儿乳食不进
1.桂心橘皮汤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五。
主治:小儿五六日不食,气逆。
组成:桂心半两,橘皮三两,成择薤五两,黍米五合,人参半两。
用法:上锉。以水七升先煮药,煎取二升,次下薤、米,米熟药成,稍稍服之。
方论:《千金方衍义》:桂心、人参、黍米俱温理胃气虚寒之药,兼橘皮以发越参、米补益之性,更加成择之薤专泄胸中逆上之滞气也。

2.婴儿散胶囊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健脾,消食,止泻。
主治:消化不良,乳食不进,腹痛腹泻。
组成:白扁豆(炒)100g,鸡内金(炒)30g,川贝母2g,山药(炒)30g,木香30g,白术(炒)30g,碳酸氢钠30g,牛黄0.06g。
用法:制成胶囊,每粒重0.32g,密封。口服,1岁以内每次1粒,1至3岁每次2~4粒,1日2次。

三、小儿脾虚身热
1.补中益气汤
来源:《幼幼集成》卷六。
主治:痘后脾虚,寒热似疟,非真疟。
组成:人参,漂白术,北柴胡,绿升麻,广陈皮,上薄桂,当归身,南木香,炙甘草。
用法:生姜、大枣为引,水煎服。
加减:虚甚者,加熟附子。

2.健脾丸
来源:《痘疹传心录》卷十七。
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健脾散”。
主治:小儿脾虚身热。
组成: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茯苓,山药,扁豆,苍术,芍药,陈皮各二两,甘草,砂仁,木香各五钱,黄连一两,楂肉二两。
用法:上为末。沙糖汤调米汤化下。

四、小儿脾胃虚弱
1.小儿参术健脾丸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开胃,健脾,止泻。
主治:小儿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面黄肌瘦,精神不振。
组成:党参90g,白术(土炒)60g,甘草(蜜炙)30g,芡实(麸炒)60g,白扁豆(土炒)60g,山药(麸炒)60g,莲子肉(土炒)90g,陈皮45g,山楂(清炒)60g,六神曲(麸炒)60g,麦芽(清炒)60g,茯苓45g,薏苡仁(土炒)90g。
用法:制成大蜜丸,每丸重3g,密封。口服,每次1丸,1日2次,3岁以下小儿酌减。

2.肥儿糖浆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小儿滋补剂。
主治:小儿脾胃虚弱,不思饮食,面黄肌瘦,精神困倦。
组成:山药3.5g,芡实3.5g,莲子3.5g,北沙参3.5g,薏苡仁(炒)3.5g,白扁豆(炒)3.5g,山楂3.5g,白术(炒)1.7g,麦芽(焦)2.6g,茯苓2.6g。
用法:制成糖浆,密封,置阴凉处。口服,每次5~10ml,1日3次。

五、小儿吐利
1.草豆蔻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五。
主治:小儿吐利,兼胸胁胀满。
组成:草豆蔻一分(去皮),木香一分,五味子一分,人参一分(去芦头),白茯苓一分,诃黎勒皮半两,陈橘皮一分(汤浸,去白瓤,焙),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

六、小儿脾积冷多困
1.温脾散
来源:《活幼口议》卷二十。
主治:小儿脾虚肌瘦,神困,面无颜色,食不克化,肠胃久寒、吐逆无时。
组成:四圣汤加黑附子,枳壳,吴茱萸,麦蘖,细辛。
用法:上为散。不拘时候服。

2.醒脾散
来源:《幼幼新书》卷八引《朱氏家传》。
主治:小儿脾积冷多困。
组成:天南星一两,大麦芽,白附子,良姜(用水煮天南星,煮干,只南星,去良姜。以水盏煮干,焙)各一两,草果子(去皮,用面裹,煨香)二两。
用法:上为末。每服半钱,用冬瓜子煎汤调,不去瓜子服。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木木说药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