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厌食 病症详解与中药方集
2022/10/28 15:58:31 木木说药方

    

     小儿厌食,指小儿较长时期不思进食,厌恶摄食的一种病症。

     本病成因多为饮食不节,喂养不当,

     或他病失调,脾胃受损,

     或先天不足,后天失养,

     或暑湿熏蒸,脾阳失展,

     或情志不畅,思虑伤脾等。

     厌食的病变脏腑在脾胃,发病机理总在脾运胃纳功能的失常。

    

     本病治疗以脾健不在补,贵在运为原则。

     宜以轻清之剂解脾气之困,拨清灵脏气以恢复转运之机,俾使脾胃调和,脾运复健,则胃纳自开。

     若是脾胃气虚证,亦当注意健脾益气而不壅补碍胃,同时佐以助运开胃之品;

     若是脾胃阴虚证,亦当注意益阴养胃而不滋腻碍脾,同时适加助运开胃之品。

     在药物治疗同时应注重饮食调养,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才能取效。

    

     目录

     一、小儿厌食症

     二、小儿食积伤脾而厌食

     三、寒湿困中、脾失健运之厌食症

     四、益气健脾,和中开胃

     五、养胃育阴

     六、清热平肝,调理脾胃

    

     一、小儿厌食症

     1.地黄丸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五。

     别名:干地黄丸(《圣济总录》卷一七五)。

     功用:生肌肉。

     主治:小儿胃气不调,不嗜食。

     组成:干地黄,大黄各一两六铢,茯苓十八铢,当归,柴胡,杏仁各半两。

     用法:上为末,以蜜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一日三次。

     方论:《千金方衍义》:此专疗胃中气血不调,饮食不为肌肉。

     故专取地黄治伤中,逐血;

     当归治寒热,和脾;

     柴胡升少阳生气;

     杏仁下胸中逆气;

     大黄涤六腑实热;

     茯苓守五脏真气也。

    

     2.和胃进食饮

     来源:《湖南中医杂志》(1988,2:47)。

     主治:小儿厌食症。

     组成:神曲15g,山楂15g,炒麦芽15g,法夏6g,茯苓8g,陈皮5g,炙甘草4g,楠木香2.5g。

     用法:以上为2~6岁患儿1日量。将上药入砂锅内加水700ml浸泡30分钟左右,先用武火煎开,改用文火慢煎20分钟,双层纱布滤出头煎,再加水二煎,将2次所煎药液混匀,浓缩至250ml左右,分3次饭后半小时内服用。

     验案:小儿厌食症。

     《湖南中医杂志》(1988,2:47):以本方治疗小儿厌食症50例,男21例,女29例,年龄均在6周岁以内。

     结果:

     痊愈(症状消失,纳食量如同龄常儿,身体无恙,不偏食,不择食,4个月内无反复者)35例,占70%;

     显效(症状基本消失,但稍有偏食、择食现象,2个月后有反复者)10例,占20%;

     有效(服药后纳食增加,但停药5~10天后又厌食者)3例,占6%;

     无效2例,占4%,

     总有效率为96%。

    

     3.健脾汤

     来源:《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8:468)。

     主治:小儿厌食症。

     组成:黄芪12g,黄精9g,女贞子9g,北沙参9g,麦冬6g,木香3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口服。2个月为1疗程。

     验案:小儿厌食症。

     《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8:468):治疗小儿厌食症42例,厌食均在半年以上;

     男女各21例;年龄1.2~7岁,3岁以下37例;

     病程半年以上10例,1年以上16例,2年以上16例。

     结果:

     食欲增加0.5~1倍以上,能持续2~3月以上为有效,共32例;

     食欲增加不足原食量1/2倍或虽一度增加但不稳定为无效,共10例。

     另外32例身高增长正常,27例体重增长正常。

    

     二、小儿食积伤脾而厌食

     1.健儿散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调理脾胃,促进饮食。

     主治:厌食,消瘦,消化不良。

     组成:山药62g,川明参31g,薏苡仁(炒)31g,麦芽15g,稻芽(炒)15g,鸡(鸭)内金(炒)15g。

     用法:制成散剂,每袋装5.5g,密闭,防潮。用水调服,3岁以内儿童每次半袋,1日2次,4至6周岁每次半袋,1日3次,7至12周岁每次1袋,1日2次。

    

     2.楂曲麦门冬汤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续集》。

     功用:补脾消积,健胃生津。

     主治:小儿厌食。症见纳呆,口渴,盗汗,容易感冒咳嗽,揉鼻咬牙,面白,消瘦,头大颈小,肚大,肋骨外翻,舌淡红苔薄白或薄黄,手心热,纹紫,脉数。

     组成:泡参15克,麦冬15克,法夏15克,粳米15克,甘草6克,山楂10克,神曲10克,鸡内金10克,麦芽15克,鱼腥草15克,鸡矢藤15克。(此为5岁小儿量)。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100毫升,分3次服。

     加减:

     脾虚便溏,党参易泡参,加白术6克;

     咳嗽哮喘,加麻杏石甘汤;

     阵发腹痛,睡中磨牙,加使君子肉、榧子各10克;

     大便燥结,加火麻仁15克,酒军2克。

     验案:魏某,男,4岁。

     厌食,纳呆2年多,伴咳嗽10天。

     经肌注青、链霉素,口服棕色合剂,咳特灵等效不佳,

     伴口渴冷饮,盗汗,2年来月均感冒1~2次。

     面白少华,头大颈小,肚大鸡胸,大便秘结,2日未解,

     舌红苔薄黄,脉数,手心热。

     上方合麻杏石甘汤3剂咳止,

     后服楂曲麦门冬汤6剂纳增,

     15剂而汗止,纳食、二便正常。

     随访半年未感冒,发育趋于正常。

    

     3.补婴丸

     来源:《人己良方》。

     主治:小儿食积伤脾而恶食。

     组成:人参五钱,白术五钱,陈皮五钱,青皮三钱,砂仁三钱半,木香二钱半,山药五钱,建莲三钱,神曲三钱(炒),山楂三钱,炙草三钱,使君肉三钱,白茯苓四钱。

     用法:上为细末,用生姜薄荷叶包糯米煮熟,捶烂,用布袋装,和滚水隔出汁,煮糊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二十五丸至五十丸,粥水送下。若小儿不能吞丸,作散服亦可。

    

     三、寒湿困中、脾失健运之厌食症

     1.温中运脾汤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

     功用:温中运脾。

     主治:寒湿困中、脾失健运之厌食症。

     组成:制附子3克,肉桂1克,干姜2克,炒白术6克,炒苍术5克,茯苓6克,鸡内金5克,焦山楂10克,神曲10克,炒枳实6克,青陈皮各5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其中鸡内金应研末冲服方不破坏其有效消化酶素。

     加减:

     兼泄泻者,加砂仁3克,苡仁米30克;

     兼呕吐者,加姜半夏6克,苏叶、苏梗各6克,旋覆花(包)6克,蔻仁3克;

     兼积滞者,加槟榔5克,莱子6克,谷麦芽各10克。

     验案:蒋某,女,4岁,1985年初诊。

     患儿经常不欲食,伴有腹痛、溏泻,睡喜俯卧,有时呕吐,舌苔薄白,脉沉弦。

     证属脾失健运,胃有寒湿,

     治宜健脾和胃,祛湿散寒。

     方用温中运脾汤略加减。

     上方服6剂后食欲好转,腹已不痛,诸症都有所减轻。

     又以上方加减,并服肥儿丸一丸,日2次,进7剂证愈。

    

     四、益气健脾,和中开胃

     1.乐儿康糖浆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益气健脾,和中开胃。

     主治:小儿食欲不振,营养不良等症。

     组成:党参75g,太子参75g,黄芪75g,茯苓50g,山药75g,薏苡仁75g,麦冬75g,制何首乌75g,大枣25g,山楂(焦)25g,麦芽(炒)25g,陈皮75g,桑枝200g。

     用法:制成糖浆,密封,置阴凉处。口服,1至2岁每次5ml,2岁以上每次10ml,1日2~3次。

    

     2.稚儿灵冲剂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益气健脾,补脑强身。

     主治:小儿厌食,面黄体弱,夜寝不宁,睡后盗汗等症。

     组成:党参90g,太子参90g,南沙参90g,地黄90g,制何首乌60g,白术(麸炒)90g,当归60g,白芍(麸炒)90g,黑大豆90g,木香15g,白扁豆90g,山药90g,仙鹤草90g,功劳叶90g,茯苓60g,五味子(制)15g,石菖蒲30g,浮小麦150g,甘草(蜜炙)15g,牡蛎(煅)150g,陈皮45g,远志(制)45g,大枣300g。

     用法:制成颗粒剂,密封。开水冲服,每次9~15g,1日2次。

    

     五、养胃育阴

     1.养胃增液汤

     来源:《中医儿科学》。

     功用:养胃育阴。

     主治:小儿厌食。口干多饮而不喜进食、皮肤干燥,大便干结,舌苔光剥,或舌红少津,脉细。

     组成:石斛,乌梅,北沙参,玉竹,甘草,白芍。

    

     六、清热平肝,调理脾胃

     1.小儿肠胃康颗粒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平肝,调理脾胃。

     主治:小儿营养紊乱所引起的食欲不振、面色无华,精神烦忧,夜寝哭啼,腹泻腹胀、发育迟缓。

     组成:鸡眼草300g,地胆草300g,谷精草300g,夜明砂300g,蚕砂300g,蝉蜕100g,谷芽150g,盐酸小蘖碱1.0g,木香50g,党参150g,麦冬150g,玉竹150g,赤芍80g,甘草80g。

     用法:制成冲剂,每袋装5g,密封。开水冲服,每次5~10g,1日3次。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木木说药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