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乳 病症详解与中药方集
2022/11/4 16:00:43 木木说药方

吐乳,又称吐晛、晛乳、吐奶。是指小儿喂哺后经常吐出乳汁的病情。
如是初生偶然作吐,吐量不多,吐后如常,神情舒畅,可再喂哺,一般不属病态。
《圣济总录》:“小儿饮乳后,忽吐逆乳汁者,名曰吐晛。
盖由乳哺冷热不调,停在胸膈,
复因饮乳,旧乳未消,新乳又入,气不通宣,新陈相压,所以吐哯,当节乳则愈。”
《婴童百问》:“凡小儿乳哺,不宜过饱,若满则溢,故令呕吐。
胃中纳乳,如器之盛物,杯卮之小,不可容巨碗之物,雨骤则沼溢,酒暴则卮翻,理之必然。
乳母无知,但欲速得乳儿长大,更无时度,
或儿睡着而更衔乳,岂有厌足,
受病之源,自此渐至日深,导其胃气之虚,
慢惊自此而得,可不慎乎。
此候但令节乳为上,甚者宜令断乳。
先此乳母可服调气之剂,儿服消食丸,化乳壮胃为上。"

目录
一、小儿吐奶不止
二、小儿脾胃积滞,吐乳
三、小儿脾胃不足,吐乳
四、小儿惊食,吐乳
五、小儿身冷,吐乳
六、小儿胃热,吐乳
七、小儿吐乳其他症状

一、小儿吐奶不止
1.枇杷叶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二。
别名:乳吮散(《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十)。
主治:小儿吐乳不定。
组成:枇杷叶一分(拭去毛,微炙黄),母丁香一分。
用法:上为细散。如吐者,乳头上涂一字,令儿咂便止。

2.香麦汤
来源:《幼科指掌》卷三。
主治:晛乳。直出而不留,如屋漏。
组成:丁香三粒,广皮一钱,麦芽三钱(炒)。
用法:水煎服。

3.丁香丸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二。
主治:小儿饮乳后,吐不止。
组成:丁香一分,藿香半两,人参三分(去芦头)。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丸,以粥饮研下。

4.真珠散
来源:《博济方》卷四。
别名:
石亭脂散(《圣济总录》卷一七六)、
珍珠散(《医方类聚》卷二四五引《施圆端效方》)、
香云散(《观聚方要补》卷十引《医林方》。
主治:小儿吐奶,及霍乱吐泻不止。
组成:石亭脂(炒)一钱匕,白滑石(炒)三钱匕。
用法:上为极细末。每服一字,生姜糯米泔调下。

5.盐豉丸
来源:《活幼口议》卷十九。
主治:幼儿哯乳不止。
组成:咸豉七粒(口内含,去皮),腻粉一钱匕。
用法:上研,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丸至五丸,藿香汤送下;乳头吻亦得。

二、小儿脾胃积滞,吐乳
1.息乳丸
来源:《顾氏医径》卷五。
功用:温化缓下。
主治:小儿饮乳无度,凝滞胃脘而吐,才乳即吐,或少停即吐。
组成:香附,陈皮,砂仁,神曲,麦芽,姜汁。

2.丁香散
来源:《类编朱氏集验方》卷十一。
主治:小儿吐乳、伤食。
组成:丁香,石莲肉,枇杷叶(生姜自然汁灸熟)各等分。
用法:上为细末。米饮汤调下。

3.吐乳散
来源:《揣摩有得集》。
主治:小儿脾胃积滞,乳食则吐,受寒则吐,受湿则吐,受热则吐。
组成:扁豆一钱半(炒),蔻米三分(研),砂仁三分(炒),法夏三分。
用法:水煎服。
加减:夏天或南省加伏龙肝一钱,云苓一钱,竹茹一分。

4.麝香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七六。
主治:小儿吐晛,胸中痞满,乳饮停积。
组成:麝香(研),木香,人参,沉香(锉),赤茯苓(去黑皮)各一分,丁香半分。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半钱匕,水半盏,煎数沸,去滓,分二次温服。

三、小儿脾胃不足,吐乳
1.保安散
来源:《普济方》卷三九四。
主治:小儿胃气虚损,因成吐奶。
组成:五倍子一个(生用,湿纸裏煨)。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米泔水调下,不拘时候。若禀受怯弱,用汤略烫过。

2.平胃散
来源:《普济方》卷三九四。
功用:养脾,实胃气。
主治:小儿吐。
组成:马芹子(生),白僵蚕(直首),丁香各等分。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陈皮汤化下。诸疾觉胃气稍怯,即服之。

3.万安膏
来源:《医学纲目》卷三十八。
功用:调脾顺气,定惊。
主治:小儿脾胃不足,吐乳,黄疸。
组成:木香三钱,沉香二钱,檀香三钱,香附一两,槟榔半两,白术二两,肉蔻半两,薄荷二两,人参半两,甘草二两,辰砂三钱,琥珀,真珠,真黛,犀角各二钱半,黄耆一两,麝香五分,使君子一两,天竺黄半两。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临卧服,薄荷汁或蜜水、米饮化下。

四、小儿惊食,吐乳
1.黄耆汤
来源:《幼幼新书》卷十引《婴孺方》。
主治:少小儿七日以后患惊,吐晛。
组成:黄耆,芍药,芎藭,黄芩,当归各一分,细辛半分。
用法:上水八合,煮取三合,加牛黄一小豆大,分为四服。
加减:
若生二七日以上热多者,加一分;
生三七日而胸上恶聚唾,口青,热甚者,加黄芩、黄耆各三分,益水二合,煮四合;
一岁以上恣意增水药服之。

2.定吐丸
来源:《幼幼新书》卷二十七引《谭氏殊圣》。
主治:小儿惊食,胃管不快,吐逆乳食,或心胸发热。
组成:丁香三七个,蝎梢四十九条,半夏三个(洗,焙干)。
用法:上为末,煮大枣肉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七至十丸,以金银汤送下;伤暑、霍乱吐泻,香薷散送服。

五、小儿身冷,吐乳
1.姜苏饮
来源:《许氏幼科七种·热辨》。
主治:小儿面青唇暗,振慄指冷,或皮肤粟生,或吐乳。
组成:生姜,橘皮,苏叶各等分。
用法:水煎服。

2.黄耆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七六。
主治:小儿吐晛,胸中冷气停结。
组成:黄耆,人参各三分,当归(切,焙),芍药,甘草(炙,锉),芎藭各半两,细辛(去苗叶)一分。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一钱匕,水七分,煎至四分,去滓,分二次温服,早、晚各一次。

3.观音散
来源:《普济方》卷三九四。
主治:身冷吐乳。
组成:人参,白术,白茯苓,陈皮,扁豆,莲肉,藿叶,薏苡仁,丁香,甘草各等分。
用法:上为末。每服一钱,木瓜苏盐汤调下。
加减:慢惊、阴痫,加全蝎。

4.人参散
来源:《婴童百问》卷七。
功用:《证治准绳·幼科》:常服开胃益乳食。
主治:小儿脏腑冷,若才吃乳食,即又吐出,或因才吃乳,为惊所触,令小儿外症面唇青白,手足心热,口多清涎,吐逆不住;或作泻候,青黄紫白,或如鼻涕鸡子清者。
组成:人参半两,白术半两,茯苓半两,沉香半两,乌药半两,甘草半两。
《证治准绳·幼科》有白芍药半两,无乌药。
用法:上为细末,以盒收之。遇小儿有后项形症,半岁一字,二三岁半钱,大者一钱,煎枣子、米饮调下。

5.人参膏
来源:《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十。
主治:小儿脾胃虚冷,乳食不化,吐逆连并,不喜乳食。
组成:人参(去芦),滑石,藿香叶(去土)半两,丁香一分,甘草二钱(炙),朱砂一钱半(研,水飞)。
用法:上为末,炼蜜和膏。每用皂子大,米饮化下,不拘时候。

六、小儿胃热,吐乳
1.和中清热饮
来源:《明医指掌》卷十。
主治:
1. 《明医指掌》:小儿热吐。
2.《医宗金鉴》:小儿哯乳,面色多赤,二便微秘,手足指热。
组成:黄连(姜炒)一钱,半夏(姜制)一钱,茯苓一钱五分,陈皮,藿香,砂仁各七分。
用法:水煎,徐徐服。

2.玉露散
来源:《普济方》卷三九四。
主治:小儿吐奶,面色赤热,烦躁。
组成:不灰木(煅),滑石各等分。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半钱或一字,生油并水调下。

七、小儿吐乳其他症状、
1.丁香散
来源:《袖珍小儿方》卷六。
主治:小儿百内,吐乳或大便青色。
组成:丁香十粒,陈皮一钱。
用法:上锉散。用年少妇人乳汁一盏煎,去滓,稍热与儿服。

2.地黄门冬汤
来源:
方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五。
名见《医部全录》卷四二二。
主治:小儿寒热咳逆,膈中有癖,吐乳,不欲食。
组成:干地黄四两,麦门冬,五味子,蜜各半升,大黄,消石各一两。
用法:上锉。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消石、蜜,煮令沸,每服二合,一日三次。大者服五合。

3.人参汤
来源:
方出《医心方》卷二十五引《博济安众方》,
名见《圣济总录》卷一七六。
主治:小儿吐乳。
组成:人参二两,橘皮一两,生姜一两。
用法:以水一升半,煎取八合,细细服之。

4.人参橘皮汤
来源: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二,
名见《御药院方》卷十一。
别名:人参散(《普济方》卷三九四)。
主治:小儿吐乳。
组成:人参一两(去芦头),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生姜半两(切,炮干)。
用法:上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令乳母分二次温服。服了良久,令儿饮乳。

5.当归汤
来源:《幼幼新书》卷二十七引《婴孺方》。
主治:小儿吐晛。
组成:当归,黄芩,甘草,芎藭,黄连各一分,细辛,干姜各二分半。
用法:上切。用水二升,煮八合,温服半合,每日三次。

6.玉真散
来源:《幼幼新书》卷二十七引《婴童宝鉴》。
主治:小儿晛乳。
组成:白术半两,半夏七个,椒半分(去目,汗)。
用法:上为末。每服半字,水一呷,调下;大者一字。

7.藿香散
来源:《普济方》卷三九四。
主治:小儿吐乳。
组成:藿香半两,何首乌,白扁豆,甘草(炙),糯米各等分。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半钱,用水一小盏,入淡竹茹,煎至七分,临卧空心服。

8.莎草根散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七六。
主治:小儿吐乳。
组成:莎草根(炒去毛),甘草(炙、锉)各半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一钱匕,水七分,煎至四分去滓,温分二服,早、晚各一次,细细呷之。

9.麝香丸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二。
主治:小儿吐乳。
组成:麝香一钱(细研),丁香一分,杏仁一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研入)。
用法:上为末,以粟米饭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丸,以人参汤研下。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木木说药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