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病 病症详解与中药方集
2023/3/15 18:20:22 木木说药方

    

     热病,是指以身热,恶热,烦躁,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面色赤,舌质红,苔黄或干黑,脉数或浮数等为主要表现的病情。

     《黄帝内经·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太平圣惠方》列热病门,本于《内经》伤于寒而发热为热病之论,并述热病逐日病情及五脏之热特点。

     《医宗必读》:“热病者,冬伤于寒,至夏乃发,头疼,身热恶寒,其脉洪盛。”

     《温热逢源》:“伏气所发者,名为热病。”

     热之与温,本义相近,至明清时期,温病学成熟,热病即为温病所取代。

    

     目录

     一、小儿热病

     二、孕妇热病

     三、外感高热

     四、感染性高热

     五、热病发于夏

     六、诸风热等证

     七、热病一日

     八、热病二日

     九、热病三日

     十、热病四日

     十一、热病五日

     十二、热病六日及以上

     十三、高热

     十四、热病

     十五、热病其他症状

    

     一、小儿热病

     1.胡黄连散

     来源:《普济方》卷三六九。

     主治:小儿热病,壮热心闷。

     组成:胡黄连,栀子仁,牛黄(细研),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子芩一两。

     用法:上为细散,研入牛黄令匀。每服半钱,以蜜水调下,不拘时候。

    

     2.牛黄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四。

     主治:小儿热病,壮热心闷。

     组成:牛黄半分(细研),朱砂一分(细研),茯神一分,栝楼根一分(锉),苦参一分(锉),甘草一分(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细散,入研了药,都研令匀。每服半钱,以新汲水调下,不拘时候。

    

     3.解肌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四。

     主治:小儿热病,头痛口干,身体壮热,心神烦躁。

     组成:麻黄三分(去根节),葛根半两(锉),赤芍药半两,黄芩半两,川升麻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葱白五寸,煎至五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令有汗出即愈。

    

     4.石膏散

     来源:《幼幼新书》卷十四引张涣方。

     主治:小儿热病。

     组成:石膏,白茯苓,葛根各一两,甘草(炙),黄芩,芍药各半两。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盏,加竹叶薄荷少许,煎五分,去滓温服。

    

     5.地黄散

     来源:《幼幼新书》卷十四引张涣方。

     主治:小儿热病。

     组成:生干地黄一两,枣叶一握(焙干),栀子仁,黄芩,陈橘皮(汤浸,去白)各半两。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八分一盏,加葱白、盐、豉各少许,煎至五分,去滓温服。

    

     二、孕妇热病

     1.栀子五物汤

     来源:《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

     主治:冬月触冒严寒,寒气感于太阳经,不即发病,藏于肌肤,日久蕴积,至夏发为热病。壮热,头疼面赤,口干,昼夜烦扰,甚或登高弃衣,狂言妄语,多致坠胎。

     组成:葛根,麦冬,知母,陈皮,焦栀,柴胡,黄芩,白术,前胡,甘草,赤苓,香薷,石膏,升麻,葱白。

     方论:

     用升麻、石膏以解积热,

     柴、芩、葛根以解表热,

     知、栀以解里热,

     薷、草、赤苓以解暑热,

     麦冬解心经之热,

     前胡解痰饮之热,

     术、陈理胃安胎,

     葱白为引。

     积热解则痛自己,而胎自安然,后用凉血固肾之药也。

    

     三、外感高热

     1.柴葛白虎汤

     来源:《江西中医药》(1990,3:25)。

     主治:外感高热。

     组成:柴胡9g,葛根30g,黄芩15g,石膏(先煎)30g,知母9g,金银花15g,秦艽12g,防风12g,甘草9g。

     用法:

     口渴甚者加花粉;

     咳嗽痰稠者加全瓜蒌、川贝;

     大便干,舌苔黄厚干者加大黄;

     无汗恶寒甚者加麻黄,去黄芩、知母。

     每日2剂,分4次口服。

     验案:外感高热。

     《江西中医药》(1990,3:25):治疗外感高热44例,男29例,女15例;

     年龄3~70岁;

     病程1~8天;

     体温39℃以上。

     结果:

     48小时以内发热退净,其他症状消除或缓解者为显效,共32例;

     72小时内发热渐下降至退净,其他症状缓解者为有效,共9例;

     72小时以后发热不退,症状无缓解者为无效,共3例;

     总有效率为93.2%。

    

     四、感染性高热

     1.五虎合剂

     来源:《陕西中医》(1991,2:61)。

     主治:感染性高热。

     组成:葛根,蒲公英,王不留行各20g,柴胡,穿破石各30g,银花,救必应,鬼羽箭各15g,苦瓜干12g。

     用法:水煎为500ml,分4次服,每次125ml。重者可加倍服用。

     验案:感染性高热。

     《陕西中医》(1991.2:61):所治感染性高热88例,男48例,女40例;

     年龄23~68岁;

     病程3小时至4天。

     中医分型均符合温病卫、气分症状。

     结果:

     体温及白细胞检查均恢复正常为痊愈,共66例;

     体温降至38℃以下,白细胞趋于正常为好转,共18例;

     连续服药2次,体温不降或仍高于38.5℃者为无效,有4例;

     总有效率为95.5%。

    

     五、热病发于夏

     1.清热解毒汤

     来源:《丹台玉案》卷二。

     主治:

     1.《丹台玉案》:热病发于夏,脉细小无力。

     2.《张氏医通》:时疫大热。

     组成:黄芩,知母,升麻,葛根各一钱,石膏,人参,白芍各一钱半,羌活二钱,黄连(酒制)三分,生地(酒制)五分,生甘草七分,姜三片。

     加减:

     胸痞闷,加枳实、半夏各一钱,姜汁四五匙,去生地;

     脾胃不实,加白术。

    

     2.桂枝加知母石膏升麻汤

     来源:《伤寒图歌活人指掌》卷四。

     主治:热病。

     组成:桂枝汤内加知母,石膏各四钱半,升麻二钱。

     用法:夏至后用。

    

     六、诸风热等证

     1.祛风至宝丹

     来源:《杂类名方》。

     别名:祛风至宝膏(《医门法律》卷三)。

     功用:《古今医鉴》:发表攻里。

     主治:诸风热等证。

     组成:防风一两半,石膏一两,川芎二两半,滑石三两,当归二两半,芍药一两半,甘草二两,大黄半两,白术一两三钱,连翘半两,荆芥穗五钱,薄荷叶半两,麻黄半两(去根不去节),山栀子六钱,黄芩一两,芒消半两,桔梗,熟地黄,天麻,人参,羌活,独活各一两,黄连,黄柏,细辛各半两,全蝎五钱。

     《古今医鉴》有朱砂。

     用法:上为极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临卧细嚼,茶、酒任下。

    

     七、热病一日

     1.栀子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热病一日,头疼壮热,心中烦闷。

     组成:栀子仁三分,黄芩三分,石膏一两,葛根一两(锉),柴胡一两(去苗),麦门冬一两(去心焙)。

     用法: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豉五十粒,葱白三茎,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2.柴胡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别名:柴胡汤(《圣济总录》卷二十二)。

     主治:

     1.《太平圣惠方》:热病一日,头痛,壮热烦闷。

     2.《圣济总录》:时行疫疬一二日,头痛壮热。

     组成:柴胡一两(去苗),赤芍药一两,栀子仁半两,黄芩半两(分),石膏二两,葛根一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四钱,用水一大盏,加葱白二茎,豉半合,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麻黄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热病一日,头痛壮热。

     组成:麻黄一两(去根节),川大黄三分(锉碎,微炒),黄芩半两,桂心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赤芍药半两。

     用法:上为细散。每服二钱,以新汲水调下,不拘时候。服后盖衣取汗,未汗再服。

    

     4.石膏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热病一日,头痛壮热。

     组成:石膏二两,麻黄二两(去根节),黄芩一两,桂心一两,赤芍药一两,柴胡一两(去苗)。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四钱,以水一大盏,加葱白五寸,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拘时候热服。衣覆取汗,未汗再服。

    

     5.葛根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热病一日,头痛项强,身热如火。

     组成:葛根二两(锉),赤芍药二两,麻黄二两(去根节),白芷一两,柴胡一两(去苗),黄芩一两,石膏二两,桂心一两。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四钱,以水一大盏,入葱白五寸,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衣覆取汗。

    

     6.解肌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热病一日,头痛身热,四肢烦疼。

     组成:麻黄一两(去根节),石膏二两,川升麻一两,甘草一两(炙微赤,锉),赤芍药一两,柴胡一两(去苗),桔梗一两(去芦头),杏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拘时候热服。衣覆取汗,未汗再服。

    

     八、热病二日

     1.柴胡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别名:柴苓汤(《医林绳墨大全》卷二)。

     主治:

     1.《太平圣惠方》:热病二日,头痛口苦,虽经发汗未解。

     2.《医林绳墨大全》:风温温热,小便微热,腹满。

     组成:柴胡一两(去苗),人参一两(去芦头),甘草一两(炙微赤,锉),黄芩一两,赤茯苓一两,半夏半两(汤洗七遍去滑)。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加葱白五寸,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淬温服,不拘时候。令自有汗即解。

    

     2.前胡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热病二日,口苦咽干,头痛壮热。

     组成:前胡一两(去芦头),葛根半两(锉),桂心半两,旋覆花半两,麻黄二两(去根节),杏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葱白五寸,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衣盖取汗,未汗再服。

    

     3.桂枝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热病二日,头痛壮热。

     组成:桂枝半两,葛根半两,麻黄三分(去根节),石膏一两,赤芍药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葱白五寸,煎至六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衣覆取汗,未汗再服。

    

     4.黄芩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热病二日,头痛壮热。

     组成:黄芩三分,麻黄一两(去根节),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葛根半两(锉),桂心半两,赤芍药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川朴消半两,石膏一两。

     用法:上为细散。每服二钱,以葱豉汤调下,不拘时候,衣盖取汗;未汗再服。

    

     5.麻黄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热病二日,头痛壮热,肢节不利。

     组成:麻黄二两(去根节),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葛根一两(锉),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桂心一两,柴胡一两(去苗),赤芍药一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加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衣盖取汗。

    

     九、热病三日

     1.知母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热病三日,经发汗热退后,尚寒热往来,不能饮食。

     组成:知母一两,枳实一两半(麸炒微黄),栀子仁一两半。

     用法:上为散。每服五钱,用水一大盏,入豉少许,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2.柴胡饮子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热病三日,头痛口苦,寒热往来。

     组成:柴胡一两半(去苗),木通一两半(锉),赤芍药一两半,豉一合,石膏二两半(捣),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锉细和匀。每服半两,用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桂心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别名:发汗桂心散(《太平圣惠方》卷十六)。

     主治:热病三日,表犹未解,壮热,头目、四肢不利。

     组成:桂心半两,柴胡一两(去苗),甘草一分(炙微赤,锉),葛根一两(锉),赤茯苓半两,泽泻半两,赤芍药半两,麻黄一两(去根节)。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五钱,以水一中盏,加薄荷二七叶,煎至六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衣盖取汗,未汗再服。

    

     4.大黄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热病三日,发汗未解,头痛口干,心胸烦闷。

     组成: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柴胡一两,秦艽一两半(去苗),石膏二两,麻黄一两(去根节),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拘时候稍热频服。汗出为度。

    

     5.麻黄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热病三日,头疼壮热。

     组成:麻黄二两(去根节),知母一两,赤芍药一两半,葛根一两,黄芩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白药半两,栀子仁半两,细辛半两,柴胡半两(去苗),石膏二两。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加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衣盖取汗。

    

     6.葛根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热病三日,未得汗,壮热烦闷,欲得饮水。

     组成:葛根一两(锉),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黄芩一两,麻黄二两(去根节),桂心一两,赤芍药一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柴胡一两(去苗),栀子仁半两。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不拘时候稍热服。令有汗为度。

    

     十、热病四日

     1.竹茹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热病四日,头痛胸满,食即呕逆。

     组成:竹茹一两,陈橘皮一两(汤浸,去白瓤,焙),葛根一两(锉),人参一两(去芦头),芦根一两(锉),枇杷叶半两(拭去毛,炙微黄)。

     用法:上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加粳米一百粒,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2.柴胡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热病四日,壮热,四肢沉重,吃食不下。

     组成:柴胡一两(去苗),葛根一两(锉),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石膏一两,赤芍药三分,黄芩三分,栀子仁半两,川朴硝一两,前胡一两(去芦头),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鳖甲一两(涂醋炙微黄,去裙襕)。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麻黄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热病四日,毒气内攻,身体疼痛,壮热头重,烦渴不止。

     组成:麻黄一两(去根节),桂心半两,川大黄三分(锉碎,微炒),茵陈一两,细辛半两,柴胡半两(去苗),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栝楼根一两。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4.葛根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热病四日,发汗不愈,身体壮热,心膈烦闷,不得睡卧。

     组成:葛根二两(锉),龙胆半两(去芦头),大青半两,桂心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麻黄一两(去根节),葳蕤一两,赤芍药一两,黄芩一两,石膏二两,川升麻一两。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四钱,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十一、热病五日

     1.柴胡饮子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热病五日,已得汗,毒气不尽,犹乍寒乍热,昏昏如醉,胁下牢满,骨节疼痛,不能食下,舌本干燥,口内生疮。

     组成:柴胡二两(去苗),川升麻一两半,赤芍药一两,黄芩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微赤,锉),枳壳一两半(麸炒微黄,去瓤),麦门冬二两(去心),竹叶二两,栀子仁一两。

     用法:上锉细和匀。每服半两,以水一大盏,加豉五十粒,葱白一茎,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2.柴胡汤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别名:柴胡散(《医方类聚》卷五十一)。

     主治:热病五日,壮热,骨节烦疼,目眩,胁下胀痛,不能饮食,欲变成黄。

     组成:柴胡(去苗),枳实(麸炒令黄色),知母,黄芩,栀子仁,麦门冬(去心,焙),龙胆(去芦头),川大黄(锉碎,微炒),甘草(炙微赤,锉)各一两。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黄芩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热病五日,头痛壮热,骨节疼痛。

     组成:黄芩一两,栀子仁一两,前胡二两(去芦头),赤芍药一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石膏三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入豉少半合,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4.麦门冬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热病五日,头痛身疼,皮肉如火,心膈烦躁。

     组成:麦门冬二两(去心,焙),赤芍药一两,黄芩一两,石膏三两,栀子仁半两,犀角屑一两,川朴消二两,地骨皮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5.茵陈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热病五日未解,头痛壮热,眼睛疼,心腹痛。

     组成:茵陈二两,栀子仁一两,黄芩一两,柴胡一两(去苗),木通(锉)一两,川升麻一两,赤芍药二两,栝楼根一两,川大黄二两(锉碎,微炒)。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6.大黄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热病五日,口苦舌干,烦热头痛不解。

     组成: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黄连半两(去须),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黄柏半两(锉),栀子仁半两,石膏一两。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加葱白一茎,豉五十粒,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十二、热病六日及以上

     1.石膏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热病六日不解,壮热头痛,小便赤涩,口内生疮,粥食不下。

     组成:石膏一两,知母一两,柴胡一两(去苗),秦艽一两(去苗),栀子仁三分,麦门冬三分(去心),黄连三分(去须),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木通一两(锉)。

     用法:上为散。每服五钱,用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加蜜一合,搅令匀,更煎一二沸,放温,慢慢含咽之。

    

     2.地骨皮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热病七日,遍身疼痛,壮热不解。

     组成:地骨皮一两,枳壳一两(麸炒微黄,去瓤),川大黄一两(锉碎,微炒),赤芍药半两,柴胡一两(去苗),鳖甲一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麦门冬一两(去心,焙),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柴胡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热病数日,未得汗,遍身壮热,呕逆,不下食。

     组成:柴胡一两(去苗),麻黄一两半(去根节),川升麻一两,人参一两(去芦头),麦门冬一两(去心),甘草三分(炙微赤,锉),枳实三分(麸炒微黄),知母三分,栀子仁三分,鳖甲三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

     用法:上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加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十三、高热

     1.柴胡退热止咳冲剂

     来源:《陕西中医》(1990,8:364)。

     主治:高热。

     组成:柴胡,葛根,黄芩,连翘,麻黄,杏仁,石膏,鱼腥草,生甘草,大枣。

     用法:加工成冲剂,每包含生药15g。每次1包,开水冲服。

    

     2.卫生散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辟秽,清热解毒,解痉镇静。

     主治:高热神昏,项强抽搐;中风痰厥引起的牙关紧闭,痰涎壅盛;小儿惊风,急性胃肠炎,吐泻,痈疽,疔疮等症。

     组成:琥珀25g,天竺黄30g,钩藤30g,毛慈姑50g,朱砂25g,僵蚕(炒)25g,红参25g,千金子霜25g,重楼75g,牛黄15g,大戟100g,五倍子100g,雄黄25g,麝香12g,珍珠25g。

     用法:制成散剂。口服,一至三岁每次0.5g,1日2次。

    

     3.麦门冬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热病,壮热恶寒,食则呕逆。

     组成:麦门冬一两(去心),前胡一两(去芦头),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生干地黄一两,人参半两(去芦头)。

     用法: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加竹茹半鸡子大,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4.前胡饮子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热病,恶寒壮热,食则呕逆。

     组成:前胡二两(去芦头),麦门冬二两(去心),竹茹三两,陈橘皮一两(汤浸去白瓤,焙),甘草一两(炙微赤,锉),生地黄二两,葛根二两,枇杷叶一两(拭去毛,炙微黄)。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半两,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5.人参饮子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热病壮热,呕逆,不下饮食。

     组成:人参一两(去芦头),陈橘皮一两(汤浸,去白瓤,焙),生姜二两,赤茯苓一两,葛根一两,麦门冬一两(去白)。

     用法:上锉细。每服半两,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6.柴胡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三十一。

     主治:伤寒后百节疼痛,壮热头疼。

     组成:柴胡(去苗),芍药,知母(焙),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黄),木香,山栀子仁,升麻,大青,白芷,黄芩(去黑心)各半两,细辛(去苗叶),甘草(炙,锉)各一分,石膏一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加生姜半分(拍碎),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一日三次。

    

     7.石膏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热病壮热头痛,百骨酸痛。

     组成:石膏一两,麻黄一两(去根节),葛根一两(锉),黄耆三分,甘菊花半两,栀子仁三分,赤勺芍三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加豉少合,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8.犀角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热病。四肢烦闷,壮热头痛,口舌干燥。

     组成:犀角屑一两,人参三分(去芦头),麦门冬三分(去心),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知母半两,赤茯苓三分,石膏二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加竹叶二七片,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9.前胡散

     来源:《鸡峰普济方》卷五。

     主治:热病,壮热咳嗽,头痛心闷。

     组成:前胡,川升麻,地骨皮,杏仁(汤去皮尖,麸炒黄)各一两,紫菀一两半,石膏二两半,麦门冬二两,甘草半两。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五钱,水一大盏,竹叶五七片,煎至五分,去滓,非时温服。

    

     10.麦门冬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八。

     主治:热病壮热,头痛,咳嗽。

     组成:麦门冬一两半(去心,焙),葛根三分(锉),柴胡一两(去苗),贝母三分(煨微黄),川升麻半两,百合半两,栀子仁一分,甘草一分(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四钱,用水一中盏,加豉半合,葱白二茎,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1.犀角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八。

     主治:热病。恶寒壮热,大便不通。

     组成:犀角屑一两,大麻仁一两,麦门冬一两(去心),黄芩一两,土瓜根一两,白鲜皮一两,栀子仁一两,川大黄二两(锉碎,微炒),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十四、热病

     1.桂枝石膏汤

     来源:《伤寒图歌活人指掌》卷四。

     主治:热病。

     组成:桂枝汤加石膏一两三钱一字半。

    

     2.半夏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热病,客热在脏,干呕,口中多痰,喘急烦闷,不能饮食。

     组成:半夏一两(汤洗七遍去滑),麦门冬一两(去心),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青竹茹半两,葛根一两,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

     用法:上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加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柴胡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八。

     主治:热病后虚劳烦热,四肢疼痛,小便赤黄,不欲饮食。

     组成:柴胡一两(去苗),生干地黄一两,黄连一两(去须),地骨皮一两,枳壳一分(麸炒微黄,去瓤),赤茯苓一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知母半两,鳖甲三分(涂醋炙令微黄,去裙襕)。

     用法:上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4.葛根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热病头痛,骨节烦疼。

     组成:葛根一两(锉),石膏二两,赤芍药一两,甘草一分(炙微赤,锉),甘菊花一两,黄芩一两,防风半两(去芦头)。

     用法:上为散。每服四钱,用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5.葛根饮子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别名:葛根汤(《圣济总录》卷二十二)。

     主治:热病,头痛目疼,心中烦躁。

     组成:葛根半两(锉),赤芍药半两(锉),豉半合,葱白三茎(切)。

     用法:上以水一大盏半,煎至一盏,去滓,不拘时候服。

    

     6.栝楼汤

     来源:方出《太平圣惠方》卷十七,名见《松峰说疫》卷五。

     主治:热病头痛,发热。

     组成:栝楼一枚(大者,取瓤)。

     用法:上锉。置瓷碗中,用热酒一盏沃之,盖之良久,去滓顿服,不拘时候,未效再服。

    

     7.柴胡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热病已得汗,热不解,腹满胀痛,烦躁发狂。

     组成:柴胡一两(去苗),川大黄三分(锉碎,微炒),黄芩三分,赤芍药三分,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半夏三分(汤浸七遍去滑)。

     用法:上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加生姜半分,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8.柴胡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热病,肺热,上气奔喘。

     组成:柴胡一两(去苗),紫苏茎叶一两,陈橘皮一两半(汤浸,去瓤,焙),桑根白皮一两(锉),石膏二两,麻黄半两(去根节),杏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用法:上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9.杏仁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热病,胸膈烦闷,喘息奔急。

     组成:杏仁一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前胡一两(去芦头),甘草一两(炙微赤,锉),木通半两(锉),桑根白皮一两(锉),麦门冬一两(去心)。

     用法:上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0.中和散

     来源:《鸡峰普济方》卷五。

     主治:热病,毒气在心,脾燥,口干烦闷。

     组成:犀角屑,瓜蒌根,川升麻,寒水石,葛根,胡黄连,生干地黄各一两,麦门冬二两,甘草半两。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一钱,以新汲水调下,不拘时候。

    

     11.栝楼丸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八。

     主治:热病,脾积热,口干烦渴。

     组成:栝楼根一两,黄连一两(去须),桑根白皮三分(锉),犀角屑三分,人参三分(去芦头),地骨皮三分,铁粉三分,黄芩三分,茯神一两,麦门冬一两(去心,焙),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以温小麦汤送下,不拘时候。

    

     12.栀子金花丸

     来源:《穷乡便方》。

     主治:火病,舌干口燥者。

     组成:栀子仁三两,黄芩,黄柏,麦门冬各二两,杏仁,半夏,桔梗各一两,黄连四钱,薄荷八钱。

     用法:上为末,面糊为丸。每服三钱,食远时淡姜汤送下。

    

     13.人参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七。

     主治:热病,经吐下后,有余热,烦渴不止。

     组成:人参三分(去芦头),黄连三分(去须),黄芩一两,桂心半两,栝楼根一两,甘草三分(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14.犀角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八。

     主治:热病。疱疮出,心烦热盛。

     组成:犀角屑一两,川升麻一两,木香一两,紫草一两,麦门冬一两(去心),漏芦一两,麝香一分(研),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散。每服三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5.蓝叶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八。

     主治:热病,热毒盛,疱疮出,头黑者。

     组成:蓝叶一两,犀角屑一两半,木香一分,川升麻一两半,玄参一两,蘧麦一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十五、热病其他症状

     1.加味地黄汤

     来源:《医学传灯》卷上。

     功用:滋水制火。

     主治:痰火为病,痰色清白,稀而不稠,属肾虚水沸为痰者。

     组成:熟地,山药,白药,丹皮,山茱肉,泽泻,天冬,麦冬,桔梗,甘草,牛膝(倍用)。

    

     2.增损皇甫栀子汤

     来源:《医心方》卷二十引《小品方》。

     功用:折石势除热。

     主治:人虚石盛。

     组成:豉一升半,栀子十四枚,黄芩二两半。

     用法: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豉,令得二升,分三服。

    

     3.救阴泻阳汤

     来源:《点点经》卷三。

     别名:加味凉膈散。

     主治:阴反阳,身热大渴,六脉洪弦,浮大紧实,二便不通,日夜不寐,或汗不收,喉结痰喘,狂言见邪,及诸阳火发。

     组成:黄柏,山栀,生地,淡竹各一钱五分,连翘,黄连,黄芩,半夏,胆星各一钱,木通二钱,大黄,芒消各三钱,甘草三分。

     用法:淡竹茹一团引,水煎服。

    

     4.百合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六十四。

     主治:痰实上焦有热,壅塞不利。

     组成:百合,枳壳(去瓤,麸炒),麻黄(去根节),天雄(炮裂,去皮脐),款冬花,昆布(洗去咸,焙)各一两半,贝母(去心),当归(切,焙),五味子,紫菀(去苗土),白石脂,黄连(去须)各一两,黄芩(去黑心),桂(去粗皮),旋覆花(炒)各半两。

     用法: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加生姜三片,同煎至八分,去滓温服。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木木说药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