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叶性肺炎 病症详解与中药方集
2023/3/16 19:14:42 木木说药方

    

     大叶性肺炎,是由肺炎链球菌引起,病变累及一个肺段以上肺组织,以肺泡内弥漫性纤维素渗出为主的急性炎症。

     临床症见起病急骤,常以高热、恶寒开始,继而出现胸痛、咳嗽、咳铁锈色痰,呼吸困难,并有肺实变体征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等。

     本病相当中医阳明经证。

     治疗以清热解毒,泻火存阴为大法。

    

     目录

     一、大叶性肺炎

     二、小儿肺炎

     三、腺病毒肺炎(风热闭肺)

     四、热毒壅肺引起的肺炎

     五、麻疹合并肺炎

     六、肺炎

    

     一、大叶性肺炎

     1.肺炎汤

     来源:《临证医案医方》。

     功用: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主治:大叶性肺炎。高热喘促,咳嗽胸痛,咳铁锈色痰,鼻翼煽动,脉洪大数,舌苔白或黄,少津。

     组成:麻黄3克,麸炒杏仁9克,甘草3克,生石膏30克(先煎),化橘红9克,牛蒡子12克,鱼腥草30克,川贝母9克。

     用法:水煎服。

     方论:本方为麻杏石甘汤加味而成,以麻黄、石膏为主药。

     麻黄属辛温解表药,若与寒凉药配伍,可为辛凉宣透之剂。麻黄散邪;

     石膏降热;

     杏仁利肺,肺气宣畅,内热得清,喘咳可平;

     加化橘红、川贝母清肺利痰;

     鱼腥草、牛蒡子清热解毒。

     热毒炎消,胸痛痰喘可愈。

    

     二、小儿肺炎

     1.杏黄汤

     来源:《内蒙古中医药》(1983,3:5)。

     主治:小儿肺炎。

     组成:杏仁,麻黄各6g,石膏12g,白前,前胡,芦根,红花,甘草各6g,白矾2g(另包分2次煎)。

     用法:上药水煎2次,每次煎成70~100ml,分3次服,每日1剂。

     验案:小儿肺炎。

     《内蒙古中医药》(1983,3:5):治疗小儿肺炎100例,男49例,女51例;

     年龄为1~10岁;

     病程最长25天,最短1天。

     结果:痊愈95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95%。

    

     2.培土生金汤

     来源:《现代中医》(1991,4:162)。

     主治:小儿肺炎啰音。

     组成:党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黄芪各6~9g,炙麻黄,甘草各2~3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次服。

     同时注射复方丹参注射液,每次2~4ml加入10%葡萄糖5~10ml 中静推,每日1~2次。

     验案:小儿肺炎啰音。

     《现代中医》(1991,4:162):治疗小儿肺炎啰音40例,男22例,女18例。

     结果:3天内湿啰音消失率92.5%;3天后复查炎症完全吸收率为90%。

    

     3.肺炎合剂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续集》。

     功用:清热解毒,宣肺平喘。

     主治:小儿肺炎,卫气实热证。

     起病似风热感冒,继则高热,咳嗽喘息,胸高气粗、烦躁鼻煽,痰声漉漉,口渴苔黄,脉数,或指纹紫,口唇轻度发绀。

     组成:麻黄3克,杏仁5克,石膏30克,虎杖6克,银花15克,大青叶15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鱼腥草20克,青蒿15克,贯仲10克,草河车5克,地龙5克,僵蚕10克,野菊花10克,甘草5克。

     用法:制成合剂。每日1剂,水煎浓缩取汁150毫升,1~3岁口服50毫升,1日3次,随年龄适当增减。

     加减: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细胞高者,选加黄连、穿心莲、黄柏、十大功劳;

     痰多者、选加天竺黄、葶苈子、蛇胆川贝液;

     苔中厚者,加升降散(僵蚕、蝉衣、姜黄、大黄);

     胸闷腹胀者,选加瓜蒌、枳实、姜半夏、黄连、厚朴、大黄;

     血瘀或炎症病灶久不吸收者,选加桃仁、红花、丹皮、赤芍。

     验案:平某某,女,3个月。咳喘5天,用青霉素治疗不效,于1991年3月6日入院。

     咳嗽气喘加重,喉中痰鸣,口唇发绀,双肺哮鸣及中细湿啰音,肺炎合剂改为鼻饲,吸氧,排痰。

     3月8日咳喘减轻,发绀消失,肺炎合剂改为口服,3月14日肺部啰音消失出院。

    

     4.肺炎痰喘汤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续集》。

     功用:清宣开闭,豁痰平喘。

     主治:小儿肺炎,中医辨证为风热闭肺或痰热蕴肺型。

     组成:生麻黄1.5克,生石膏15克,银花9克,连翘9克,杏仁9克,炒蒡苈子6克,天竺黄6克,瓜蒌皮6克,玄参6克,生甘草3克。

     用法:

     2周岁以下及病轻者每日一剂,

     2周岁以上及病重者每日2剂。

     加水煎两遍,去滓,将药液混合在一起约80~100毫升,每隔4小时服20~25毫升。

     加减:

     若见症之初风寒未解,痰热内盛的寒包热郁型肺炎,拟于本方去银花、连翘,加桂枝2克,淡豆豉6克,生麻黄加重至3克,以增强辛温散表散之力;

     痰重者,加服猴枣散1.5克;

     热重者,加万氏牛黄清心丸每次1粒,1日2次。

     验案:赵某,男,1岁半。1986年11月18日初诊。

     发热3天,体温39.7℃,第4天伴咳嗽气急,今日咳嗽加剧,口干咽燥,胃纳不思。

     西医诊断:病毒性肺炎。

     中医诊断:肺炎喘嗽,痰热闭肺型,热偏甚。

     用肺炎痰喘汤加生大黄3克(后下),另服牛黄清心丸,每天2次,每次1粒研吞。

     服药一剂后大便得通,体温降至38.9℃,

     二剂后体温降至37.8℃,咳喘明显减轻,

     三剂后体温正常,气急亦平,咳嗽转轻,胃纳渐增,舌苔转薄白腻,指纹淡紫,

     后以清肺健脾化痰药治疗,半月痊愈。肺部透视两肺阴影消失。

    

     5.泻肺化痰汤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续集》。

     功用:泻肺定喘,解毒化痰。

     主治:小儿肺炎。

     组成:苏子10克,黄芩10克,枳壳10克,葶苈子10克,瓜蒌10克,射干10克。

     用法:方中剂量适于3岁病儿,一日量,水煎二次,取汁100毫升,分3~4次服。

     加减:

     若发热,加柴胡10克,

     虚热(体温不高但热)加白薇,

     火盛加寒水石10克,

     低热加地骨皮10克;

     咳重,加桑白皮10克,

     喘重加麻黄5克,

     伴哮加地龙10克,

     痰多加半夏10克,

     胸闷加青皮5克;

     惊惕,加蝉蜕10克,

     烦躁加白芍10克,

     抽搐加羚羊角1克;

     食少,加石斛10克,

     呕吐加竹茹10克,

     腹胀加枳壳10克,

     脘满加麦芽10克,

     大便干加番泻叶1克,

     大便稀加白术10克;

     尿赤,加竹叶10克;

     若为肺炎球菌所致者,加连翘10克,紫荆皮10克;

     肺炎杆菌所致者加板蓝根10克,天冬10克;

     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者,加桑白皮10克,胡黄连5克;

     病毒所致者,加僵蚕10克,大青叶10克;

     真菌所致者,加黄连5克,生地10克。

     验案:耿某,男,2.5岁。

     症见发热、咳嗽、喘促,肺部X线拍片,见有炎性改变,以病毒性肺炎用青霉素治疗3日无效。

     现证:体温38.5℃,咳嗽有痰,肺部听诊可闻中小水泡音,舌苔白厚,脉数有力。

     治用泻肺定喘,解毒化瘀法。

     方药:苏子10克,黄芩10克,枳实10克,葶苈子10克,瓜蒌10克,射干10克,柴胡10克,僵蚕10克,大青叶5克,地龙10克。

     服药二日,热降喘减,

     连进四剂,肺炎缓解,仅有阴伤咳嗽症状,

     改服养阴清肺三剂四日而愈。

    

     6.贝羚胶囊

     来源:《中国药典》。

     功用:清热化痰。

     主治:小儿肺炎咳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引起的痰壅气急,也可用于成人慢性支气管炎引起的痰壅气急。

     组成:川贝母,羚羊角,麝香等。

     用法:上药制成胶囊剂,每粒装0.3g。

     口服,每次0.6g,1日3次。

     小儿每次0.15~0.6g,周岁以内酌减,1日2次。

     宜忌:大便溏薄者不宜使用。

    

     7.九味石灰华散

     来源:《中国药典》。

     功用:清热,解毒,止咳,安神。

     主治:小儿肺炎。高热烦躁,咳嗽。

     组成:石灰华100克,红花80克,牛黄4克,红景天80克,榜嘎100克,苦草(去皮)80克,高山辣根菜80克,檀香100克,洪连100克。

     用法:上药除牛黄外,其余八味研成细粉。

     将牛黄研细,再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即得。

     口服,每次0.6~0.9克,1日2次,3岁以下小儿酌减。

    

     三、腺病毒肺炎(风热闭肺)

     1.加味桑菊饮

     来源:方出《蒲辅周医疗经验》,名见《千家妙方》下册。

     功用:宣肺祛风,辛凉透表。

     主治:风热闭肺(腺病毒肺炎)高热,咳喘,皮疹,惊惕,口腔溃烂,唇干裂,腹微胀满,大便稀,脉浮数有力,舌红少津无苔。

     组成:桑叶一钱,菊花一钱,杏仁一钱,薄荷(后下)七分,桔梗七分,芦根三钱,甘草八分,连翘一钱,僵蚕一钱半,蝉衣(全)七个,葛根一钱,黄芩七分,葱白二寸(后下)。

     用法:上作一剂,一剂二煎,共取120毫升,分多次温服。

    

     四、热毒壅肺引起的肺炎

     1.羚竺散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解毒,通宣理肺,化痰镇惊。

     主治:热毒壅肺引起的肺炎,支气管炎等。

     组成:羚羊角粉25g,水牛胆浓缩粉75g,琥珀37g,冰片50g,桔梗250g,僵蚕12.5g,全蝎(去钩)12.5g,天竺黄12.5g,平贝母250g,桑白皮(制)125g,苦杏仁(炒)75g,莱菔子(炒)14g,黄连37g,前胡125g,甘草75g。

     用法:制成粉末,每瓶装1.5g,密封。

     口服,每次1.5g,1日3次,儿童酌减。

    

     五、麻疹合并肺炎

     1.清肺解毒汤

     来源:《湖南中医杂志》(1989,2:24)。

     主治:麻疹合并肺炎。

     组成:生石膏(另包先煎)10g,炙麻黄4g,杏仁9g,甘草3g,连翘9g,板蓝根15g,银花12g,法半夏6g。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4次服(本方为6岁患儿用量)。

     高烧不退者加柴胡、知母;

     咳嗽剧烈者加前胡、桔梗;

     气促鼻煽甚者加地龙、葶苈子;

     喉间痰鸣者加天竺黄、川贝母;

     心烦口干者加栀子、瓜蒌根。

     验案:麻疹合并肺炎。

     《湖南中医杂志》(1989,2:24):治疗麻疹合并肺炎50例,男27例,女23例;

     年龄6个月至12岁。

     结果:

     服药4~8天后自觉症状、肺部湿啰音均消失,舌、脉、血常规及胸透均正常者为痊愈,共45例,占90%;

     服药10天后自觉症状减轻,肺部湿啰音减少,X线胸透未恢复正常者为有效,共4例,占8%;

     无效1例,占2%。

     有效率为98%。

    

     六、肺炎

     1.散卫清气汤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续集》。

     功用:宣肺散卫,泻热清气。

     主治:治疗肺炎早、中期的卫气同病证。

     症见壮热微恶寒或不恶寒,汗出不畅,头痛,咳嗽,咳痰白粘夹黄,或伴胸痛,苔黄脉数等。

     组成:银花15克,连翘10克,薄荷10克,石膏30克,杏仁10克,桔梗5克,甘草3克。

     用法:每剂水煎二次,可每日二剂,四次服。

     加减:

     若表证较重,可加荆芥、桑叶;

     里热炽盛时,用知母、黄芩、金荞麦等加强清泄肺热之品;

     如咳嗽痰多,则佐入桑白皮、瓜蒌皮、大贝母、半夏以清化痰热。

     验案:徐某某,男性,35岁,南京人。

     发热咳嗽3天,胸透提示右下肺炎,血白细胞分类:总数11×10?/L,中性79%,淋巴21%。

     来诊时身热(38.6℃),微寒咽痛,咳痰白黏难出,右肺可闻及细小湿啰音,舌苔薄黄,脉浮数。

     四诊合参,拟属风温的卫气同病证。

     取本方辛散清气,药用银花、连翘、薄荷、石膏、杏仁、桔梗、黄芩、桑皮、法夏、甘草。

     煎服,每日二付。

     两天后体温降至正常,咳嗽亦明显减少。

     后继取清热利肺、化痰止咳之品,药如桑皮、黄芩、杏仁、连翘、牛蒡子、半夏、蒌皮、大贝母、桃仁、桔梗等调治而愈,血白细胞分类降至正常,胸部透视病灶消失。

    

     2.加减泻白散

     来源:《麻科活人全书》卷一。

     主治:肺炎喘嗽。

     组成:桑白皮(蜜炒),地骨皮,炒甘草,人参,白茯苓,肥知母,枯黄芩。

     用法:粳米一撮为引。

    

     3.肺炎I号合剂

     来源:《实用内科学》上册。

     主治:肺炎。

     组成:鱼腥草,鸭跖草,半枝莲各30克。

    

     4.肺炎Ⅱ号合剂

     来源:《实用内科学》上册。

     主治:肺炎。

     组成:鱼腥草,鸭跖草,半枝莲各30克,野荞麦根30克,虎杖根15克。

     根据临床实践,约90%病人服药后于2天内退热。

     对某些抗菌素治疗无效的肺炎病人,有时也有较好的疗效。

     缺点是个别病人因胃肠道反应剧烈而不能耐受。

    

     5.冬青糖浆

     来源:《新医药杂志》(1972,1:39)。

     功用:抗菌消炎。

     主治: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咽喉炎,慢性支气管炎。

     组成:冬青(四季青)。

     用法:取冬青水煎2次,浓缩3~4小时,每毫升相当于2克干生药,加入2倍量之95%乙醇,充分搅拌混合,静置约48~72小时,回收乙醇,使成2克/毫升,然后加入等量的糖浆及矫味剂、防腐剂即成。

     每次20~30毫升,每日3次。

    

     6.消炎片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抗菌消炎。

     主治:呼吸道感染,发热,肺炎,支气管炎,咳嗽有痰,疖肿等。

     组成:蒲公英446g,紫花地丁446g,野菊花446g,黄芩446g。

     用法:制成片剂,密封。

     口服,每次4~6片,1日3~4次。

    

     7.肿节风片

     来源:《部颁标准》。

     本方制成膏剂,名“肿节风浸膏”;制成注射液,名“肿节风注射液”。

     功用:消肿散结,清热解毒。

     主治:肺炎,阑尾炎,蜂窝织炎,大剂量用于肿瘤。

     组成:肿节风浸膏。

     用法:制成片剂,每片含肿节风干浸膏0.25g,密封。

     口服,每次3片,1日3次。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木木说药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