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温 病症详解与中药方集
2023/3/17 19:06:42 木木说药方

春温,是指由温热病邪内伏而发,以起病即见里热证候为特征的急性热病。
初起多以高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等里热证候为主要表现。
严重者可以出现神昏痉厥等症。
临床表现多见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部分病人在抢救脱险后,可能会留有后遗症。
本病多发生在春季或冬春之交,也有发生在春夏之际者。

由于本病初起即见里热证候,故历代医家将其视为伏气温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晋代王叔和在《伤寒例》中指出:“冬时严寒……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
宋代郭雍提出了“春温”的病名,在《仲景伤寒补亡论·温病六条》记载:“然春温之病,古无专治之法,温疫之法兼之也”,
又说:“此春温之病,乃谓非伤寒成温者”。
并进而分析谓:“冬伤于寒,至春发者,谓之温病。
冬不伤寒,而春自感风寒温气而病者,亦谓之温。
及春有非常之气,中人为疫者,亦谓之温。
三者之温,自不同也”。

本病成因分内外两方面。
外因是温热病邪,
内因是阴精先亏,正气不足。
由于正虚邪袭、病邪入里,故起病即见里热炽盛诸证。
亦有兼见表证者,但为时甚短。
根据本病初起临床表现的不同,可把其发病类型分为两种:
一是初起即呈里热炽盛之证的,称为“伏邪自发”;
二是兼有恶寒、头痛等卫表证的,称为“新感引发”。

由于本病初起多表现为里热炽盛,呈现高热烦渴之象,故其治疗当以清泄里热、顾护阴液为主,并须注意透邪外出。
若热在气分则予苦寒清泄里热;
若热在营分则予清营解毒,透热外出;
若兼表邪则同时佐以疏表透邪。
邪热在里,很快会出现发斑、神昏、抽搐的严重证候。
如为热盛动血,迫血妄行,见斑疹或出血者,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如为热盛动风而抽搐者,则宜凉肝熄风;
一旦邪陷正衰,热毒内陷、气阴耗竭,导致亡阳虚脱,此时急当扶正固脱。
在后期肝肾之阴损伤者则宜滋养肝肾阴精。
总的来说,春温属里热伤阴的急性热病,治疗多以清泄里热、顾护阴液为主。
在不同阶段,可分别选用清宣气热、直清里热、清泄营热、清透伏热、清解血热、清热养阴等不同方法。

目录
一、春温,彼此传染
二、春温,春月伤风
三、春温,其他症状

一、春温,彼此传染
1.远邪汤
来源:《辨证录》卷五。
功用:补正退邪。
主治:春温,头痛身热,口渴呼饮,四肢发斑,似狂非狂,似躁非躁,沿门合室,彼此传染。
组成:人参一钱,苍术三钱,茯苓三钱,柴胡一钱,苏叶五分,生甘草一钱,玄参一两,荆芥三钱,黄芩一钱,白菊五钱,天花粉二钱。
用法:水煎服。一剂头痛止,二剂身热解,三剂斑散,狂躁皆安,四剂痊愈。

2.正气汤
来源:《辨证录》卷五。
主治:春温,头痛身热,口渴呼饮,四肢发斑,似狂非狂,似躁非躁,沿门合室彼此传染。
组成:玄参一两,麦冬五钱,荆芥三钱,升麻八分,甘草,黄芩各一钱,天花粉三钱,蔓荆子五分。
用法:水煎服。

3.葳蕤汤
来源:《医级》卷七引柴北溟方。
主治:春温时感,头痛,身热酸疼,少气。
组成:葳蕤,甘草,荆芥,防风,桔梗,枳壳,柴胡,薄荷,黄芩,连翘。

二、春温,春月伤风
1.知柏茯苓汤
来源:《辨证录》卷五。
功用:利膀胱。
主治:春温证,火邪入膀胱,伤风出汗,胃干燥,渴欲饮水。
组成:知母,黄柏各一钱,茯苓五钱。
用法:水煎服。一剂而渴解,二剂愈。

2.舒肺汤
来源:《辨证录》卷五。
功用:散肺金之风,杜其趋入膀胱之路。
主治:春月伤风,头痛鼻塞,身亦发热。
组成:桔梗三钱,甘草一钱,苏叶五分,天花粉一钱,茯苓三钱,桂枝三分。
用法:水煎服。一剂而身热解,二剂而头痛鼻塞尽全愈。

3.通脑散
来源:《辨证录》卷五。
主治:春温,伤风头痛,发热盗汗,畏风。
组成:川芎,当归,茯苓各三钱,桔梗二钱,蔓荆子,白芷各五分,人参,半夏各一钱。
用法:水煎服。二剂愈。

4.散结至神汤
来源:《辨证录》卷五。
主治:春月伤风,身热十余日,热结在里,往来寒热。
组成:厚朴一钱,白芍五钱,甘草一钱,当归三钱,枳壳五分,柴胡一钱,炒栀子三钱,桂枝三分。
用法:水煎服。

5.安胆汤
来源:《辨证录》卷五。
主治:少阳春温,由春月伤风所致,见发寒发热,口苦,两胁胀满,或吞酸吐酸。
组成:柴胡,天花粉,炒栀子各二钱,甘草一钱,白芍,丹皮各三钱。
用法:水煎服。

6.清胃散
来源:《辨证录》卷五。
主治:春温。春月伤风,发寒发热,口苦,两胁胀满,或吞酸吐酸。
组成:石膏,半夏各二钱,茯苓三钱,桂枝三分,麦冬三钱,陈皮,葛根各一钱。
用法:水煎服。

7.加味逍遥散
来源:《辨证录》卷五。
主治:春月伤风,手足逆冷,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脉紧。
组成:柴胡二钱,白芍五钱,当归三钱,白术五分,甘草一钱,茯神三钱,陈皮五分,肉桂一钱。
用法:水煎服。
方论:逍遥散原是和解肝经之神药,得肉桂则直入肝中,以扫荡其寒风。
阳和既回,而大地皆阳春矣,何郁滞之气上阻心而下克脾胃哉!
脾胃有升腾之气,草木更为敷荣,断不致有遏抑摧残之势矣。

8.加味逍遥散
来源:《辨证录》卷五。
主治:春温。春月伤风四五日,身热恶风,头项强,胁下满,手足温,口渴。
组成:柴胡二钱,当归二钱,白术一钱,甘草一钱,茯苓三钱,陈皮一钱,白芍三钱,炒栀子一钱,羌活五分。
用法:水煎服。

9.麻石抒阳汤
来源:《辨证录》卷五。
主治:春温。春月伤风四五日,身热恶风,头项强,胁下满,手足温,口渴。
组成:柴胡,石膏各二钱,白芍五钱,麻黄,陈皮各三分,半夏一钱,茯苓三钱。
用法:水煎服。

10.加减柴胡汤
来源:《辨证录》卷五。
主治:伤风发潮热,大便溏,小便利,胸膈满,为春温之热留于阳明者。
组成:柴胡,黄芩,知母,炙甘草各一钱,茯苓五钱,枳壳,神曲各五分,萝卜子三钱。
用法:水煎服。

11.扫胃汤
来源:《辨证录》卷五。
主治:春温。热留阳明,伤风发潮热,大便溏,小便利,胸膈满。
组成:石膏,甘菊花各二钱,青蒿五钱,茯苓三钱,甘草一钱,陈皮三分,柴胡五分,厚朴一钱,槟榔八分。
用法:水煎服。

12.消痰平胃汤
来源:《辨证录》卷五。
主治:春温。春月伤风,谵语潮热,脉滑。
组成:玄参,青蒿各一两,半夏,茯神,麦冬,车前子各三钱。
用法:水煎服。
方论:
此方主青蒿者,以青蒿能散阴热,尤能解胃中之火;
得玄参、麦冬更能清上焦之炎,火热去而痰无党援;
又得半夏、茯苓、车前以利其水,则湿去而痰涎更消。
痰消而火热更减,欲作郁蒸潮热,迷我心君,胡可得哉!

13.加味甘桔汤
来源:《辨证录》卷五。
主治:春温。春月伤风,头痛鼻塞,身亦发热。
组成:桔梗,川芎,天花粉,麦冬各三钱,甘草,黄芩各一钱。
用法:水煎服。

14.栀子清肝饮
来源:《辨证录》卷五。
主治:春温过热,致春月伤风,日晡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者。
组成:白芍一两,炒栀子,茯苓各三钱,半夏二钱,甘草一钱。
用法:水煎服。

15.助气走邪散
来源:《辨证录》卷五。
主治:春温,伤风邪留阳分,日间发热,口干舌燥,至夜身凉,神思安闲,似疟非疟。
组成:柴胡二钱,当归三钱,黄耆五钱,人参一钱,枳壳五分,天花粉三钱,白术五钱,厚朴一钱,黄芩一钱,麦冬五钱,山楂十个。
用法:水煎服。
方论:此方乃补正以祛邪也。
参、耆、归、术以补阳气,于补阳之中,而(复)用攻邪之药,则阳气有余,邪自退舍矣。

16.破疟散
来源:《辨证录》卷五。
主治:春温之证,伤风而邪留子阳分,日间发热,口干舌燥,至夜身凉,神思安闲,似疟非疟。
组成:白术,黄耆各五钱,半夏,防风,羌活,陈皮,甘草各一钱。
用法:水煎服。

三、春温,其他症状
1.清火养肺汤
来源:《辨证录》卷五。
主治:春温。日晡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
组成:荆芥二钱,麦冬五钱,玄参一两,天花粉三钱,甘草一钱,苏叶一钱,茯神三钱,黄芩二钱。
用法:水煎服。一剂潮热止,三剂痊愈。

2.加减黄连阿胶汤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
主治:春温内陷下痢,易致厥脱者。
组成:黄连三钱,阿胶三钱,黄芩二钱,炒生地四钱,生白芍五钱,炙甘草一钱五分。
用法: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温服。

3.加味桂枝汤
来源:《镐京直指医方》。
主治:春温初起,恶寒发热,右脉浮缓于左,口渴,苔滑。
组成:桂枝四钱,白芍二钱,荆芥二钱,防风一钱五分,生甘草一钱,生姜三片,大枣二枚。
用法:服药后,微汗至足而解。

4.黄芩桔梗汤
来源:《医方简义》卷二。
主治:春温初起,头胀身热,恶热,微汗,舌红,脉大者。
组成:黄芩一钱(炒),桔梗一钱,白芍八分,川贝母,知母(炒)各一钱,薄荷五分,神曲三钱。
用法:加生姜三片,竹叶二十片。

5.加减银翘散
来源:《镐京直指医方》。
功用:畅肺,导痰,透发。
主治:冬温、春温、风温、麻?,初时恶寒发热,咳嗽胁痛。
组成:连翘三钱,粘子三钱,蝉蜕一钱五分,荆芥二钱,防风一钱五分,前胡一钱五分,薄荷一钱五分,象贝二钱,桔梗一钱,广郁金二钱。
加减:麻?,加葛根二钱,炒菔子三钱(杵包)。

6.补夜丹
来源:《辨证录》卷五。
主治:春温之证,满身疼痛,夜间发热,日间则冷。
组成:熟地一两,白芍五钱,鳖甲,当归,生何首乌,丹皮,地骨皮各三钱,茯苓,麦冬各五钱,贝母三钱,柴胡一钱。
用法:水煎服。

7.补阴散邪汤
来源:《辨证录》卷五。
主治:春温之证,肾肝阴虚,满身疼痛,夜间发热,日间则冷。
组成:熟地一两,何首乌,当归各五钱,地骨皮,丹皮各三钱,天花粉,神曲各二钱,人参,柴胡各一钱,砂仁一粒。
用法:水煎服。

8.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
别名:加减玉女煎(《温病学释义》)。
功用:《温病学释义》:两清气分、血分之热。
主治:
1.《温病条辨》:太阴温病,气血两燔者。
2.《温病学释义》:春温、秋燥,壮热口渴,烦躁不宁,苔黄舌绛,或肌肤发斑,甚或吐血衄血,属气血两燔者。
组成:生石膏一两,知母四钱,玄参四钱,细生地六钱,麦冬六钱。
用法: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二次服,滓再煮一钟服。
方论:《温病学释义》:本方系从景岳玉女煎加减而成。
方用石膏、知母清气分之热;
玄参、生地、麦冬凉营养阴;
共奏气血两清之效。

9.肾温汤
来源:《证因方论集要》卷三引黄锦芳方。
主治:春温,一身灼热,口渴饮冷,因暑热动其内气而致者。
组成:熟地,山药,丹皮,龟版,阿胶,防风,桂枝。
方论:经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所以温病两感止在太阳少阴之内,热邪在肾作扰。
熟地、龟版入肾以救真阴,
丹皮、阿胶以清血分之热,
防风、桂枝以撤太阳之标而温邪解矣。

10.凉膈散
来源:《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九。
主治:春温,里热已甚,阳邪怫郁,作战而不能汗出,虽下,症未全除;恶热烦渴,腹满,舌黄燥或黑干,五六日不大便。
组成:连翘,山栀,白芍,黄芩,大黄,芒消各二钱,葱白一茎,炙草五分,大枣一枚。

11.银翘散
来源:《镐京直指医方》卷二。
主治:春温。发热头痛,口渴,右脉浮数过左。
组成:连翘三钱,银花三钱,粘子三钱,荆芥二钱,蝉蜕钱半,薄荷一钱五分,生甘草五分,桔梗一钱,广郁金二钱,淡豆豉二钱。
用法:上为末服。

12.犀地元参汤
来源:《重订通俗伤寒论》。
功用:透营泄热。
主治:春温,病邪乍入营分,神烦少寐,脉数舌红。
组成:犀角,鲜生地,元参,连翘,桑叶,丹皮,竹叶心,石菖蒲。

13.黄芩白芍汤
来源:《医方简义》卷二。
主治:春温。
组成:黄芩一钱五分(酒炒),酒炒白芍一钱五分。
用法:水煎服。
加减:
咳嗽,加杏仁(光)三钱,川贝一钱,桑叶一钱;
气急痰多,加苏梗、桔梗、橘红各一钱。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返回 木木说药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