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燥 病症详解与中药方集
2023/3/20 17:38:05 木木说药方

秋燥,是秋季感受燥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初起以病在肺卫,症见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津气干燥为特征。
本病多发生于秋季,尤以秋分后小雪前为多见。
一般病势轻浅,病程较短,较少传变,易于痊愈,极少病例病邪可传入下焦肝肾。

清代喻嘉言以秋燥立专篇论述,首创秋燥病名。
他于《医门法律·秋燥论》指出了《内经》所述“秋伤于湿”应为“秋伤于燥”,对内伤之燥、外感之燥,做了比较系统的论述。
对秋燥的性质,明清各医家有不同的认识:
喻嘉言认为燥属火热,
而沈目南却又认为燥属次寒,
吴鞠通则以胜复气化之理论述燥气,其大旨以胜气属凉,复气属热。
俞根初、王孟英、费晋卿等医家都认为秋燥的性质有温、凉两类。
就凉燥而言,它并非由温热病邪引起,故不属温病范畴。

本病成因为外感秋令燥热病邪。
因久晴无雨,秋阳以曝,又加正气不足,不能适应气侯变化所致。
本病治疗以滋润为主,即“燥者濡之”。
但因秋燥一病为外感秋令燥热病邪引起,初起具有表证,因此本病在治疗时须辅以解表以透邪外出;
另外,燥邪为病,不仅造成津液干燥,而且引起体内邪热亢盛,因此在滋润为主的同时,还须予以清泄热邪。
因病情阶段特点,前人又提出“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的观点,作为治疗秋燥初、中、末三期之大法。

目录
一、润肺方
二、清养肺胃方
三、养心润燥方
四、补肝肾阴虚方
五、清气分、血分之燥方
六、燥伤本脏,恶寒用方
七、其他症状用方

一、润肺方
1.清燥救肺汤
来源:《医门法律》卷四。
别名:清燥汤(《伤寒大白》卷四)。
主治:诸气膹郁,诸痿喘呕。
组成:桑叶(去枝梗)三钱,石膏(煅)二钱五分,甘草一钱,人参七分,胡麻仁(炒、研)一钱,真阿胶八分,麦门冬(去心)一钱二分,杏仁(泡去皮尖,炒黄)七分,枇杷叶一片(刷去毛,蜜涂炙黄)。
用法:上以水一碗,煎六分,频频二三次滚热服。
加减:
痰多,加贝母、瓜蒌;
血枯,加生地黄;
热甚,加犀角、羚羊角或牛黄。
详见《清燥救肺汤》专篇。

2.清燥救肺汤
来源:《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七。
主治:肺燥伤气。
组成:桔梗,黄芩,麦冬,花粉,桑皮,生地。

3.甘润清肺汤
来源:《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效验秘方精选·续集》。
功用:益气润肺,化燥止咳。
主治:秋季感受燥邪导致慢性支气管类急性发作。
此类病人多见于老年和素体肺气成弱者。
临床特征为身倦乏力,语言低微,呼吸乏力或少气不足以息。
组成:西洋参10克,北沙参12克,麦冬12克,鲜芦根30克,光杏仁12克,炙紫菀12克,炙款冬花12克,蒸百部10克,冬桑叶10克。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二次,早晚分服。
可以将西洋参取一日量于小碗中,加入60毫升水,隔水蒸30分钟,然后兑入药汁中分服,并将西洋参药渣嚼烂吞下,效力更宏。
验案:黄某,女,73岁,1992年9月28日诊。
病人自诉多年来,每年秋季或冬初,易染咳嗽,平素口干咽燥。
望其形体弱,肌肤白而肥硕,为阳虚之体。
咽喉痒不已,口唇干裂,口渴引饮以入夜为著,鼻孔干燥,双目燥涩,当风易流泪水,身热不甚,舌红少苔,脉细弱。
X线胸透:肺部两叶纹理增粗。仍干咳少痰,频频不止。
证为燥邪上受,肺气虚弱。
治以甘凉润滑,拟甘润清肺汤加减。
处方:西冰参12克,北沙参15克,天门冬15克,鲜芦根20克,鲜石斛20克,光杏仁12克,炙紫菀12克,炙款冬12克,蒸百部6克,生甘草5克,煎服。
5剂后病人咽燥口干减半,咳嗽大减,继进5剂,诸症痊愈。

4.润秋汤
来源)《石室秘录》卷四。
功用:润肺。
主治:秋燥。
组成:麦冬五钱,北五味一钱,人参一钱,甘草一钱,百合五钱,款冬花一钱,天花粉一钱,苏子一钱。
用法:水煎服。

5.参燕麦冬汤
来源:《重订通俗伤寒论》。
功用:
1.《重订通俗伤寒论》:清补肺脏。
2.《湿温时疫治疗法》:滋养气液。
主治:
1. 《重订通俗伤寒论》:风燥犯肺,干咳失血者,经治将愈,以此善后。
2.《湿温时疫治疗法》:五色痢,阴虚欲脱,挽救得转者。
组成:北沙参,麦冬各三钱,光燕条一钱,奎冰糖四钱。

6.润肺降气汤
来源:《医醇剩义》卷二。
主治:肺燥。肺受燥凉,咳而微喘,气郁不下。
组成:沙参,蒌仁各四钱,桑皮,苏子各二钱,杏仁三钱,旋复花一钱(绢包),橘红一钱,郁金二钱,合欢花二钱,鲜姜皮五分。

7.阿胶黄芩汤
来源:《重订通俗伤寒论》。
功用:清润肺燥以坚肠。
主治:秋燥伤寒,暑从火化,肺燥肠热,上则喉痒干咳,咳甚则痰黏带血,血色鲜红,胸胁串痰;下则腹热如焚,大便水泻如注,肛门热痛,甚或腹痛泻泄,泻必艰涩难行,似痢非痢,肠中切痛,有似硬梗,按之痛甚,舌苔干燥起刺,兼有裂纹。
组成:陈阿胶,青子芩各三钱,甜杏仁,生桑皮各二钱,生白芍一钱,生甘草八分,鲜车前草,甘蔗梢各五钱。
用法:先用生糯米一两,开水泡取汁出,代水煎药。

8.五汁饮
来源:《重订通俗伤寒论》。
功用:辛凉润肺,生津化痰。
主治:外感秋燥伤肺,烁津液而化黏痰,咳嗽吐痰质黏。
组成:竹沥,梨汁,莱菔汁各二瓢,鲜石菖蒲汁一小匙,薄荷油三滴。
用法:重汤炖温服。

9.滋燥饮
来源:《秋疟指南》卷一。
功用:滋燥疏散。
主治:暑腊喝挟阳明燥热而烁肺,肺热甚则引风煽火,寒热往来,头痛微汗,口干燥咳,气逆不得卧寐。
组成:花粉二钱半,赤茯一钱半,生甘草八分,黄芩三钱,枳壳八分,杏仁一钱半,旋覆花一钱,麦冬三钱,紫苑一钱半,川连一钱,桔梗八分,元参二钱半,防风五分,蜜枇杷叶一钱半。
用法:水碗半,煎至八分服。
加减:若大便燥秘,加大黄。

二、清养肺胃方
1.沙参麦冬汤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
功用:《中医方剂学》:甘寒生津,清养肺胃。
主治:
1.《温病条辨》: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
2.《医方发挥》:气管炎、肺结核属肺胃阴虚者。
3.《中医方剂临床手册》:多用于胸膜炎、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慢性咽炎,以及乙脑或其他传染病恢复期。
4.《实用中医耳鼻喉科学》:耳鼻喉之急性热病(如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扁桃体周围脓肿等)汗出后口渴、唇燥、咽干、鼻干等津液受伤者;
鼻前庭炎,以干燥皲裂为主者;
萎缩性鼻炎、慢性咽喉炎证属阴虚肺燥者。
组成:沙参三钱,玉竹二钱,生甘草一钱,冬桑叶一钱五分,麦冬三钱,生扁豆一钱五分,花粉一钱五分。
用法:水五杯,煮取二杯,每日服二次。
加减:久热久咳者,加地骨皮三钱。
详见《沙参麦冬汤》专篇。

2.干葛石膏汤
来源:《症因脉治》卷二。
主治:燥气行令,肺胃有热,喘逆呕吐,吐则气急,呕少难出,口唇干燥,烦渴引饮,脉右关数大。
组成:干葛,石膏,知母,甘草,陈皮,竹茹,鲜藿香。

3.玉竹麦门冬汤
来源:《温病条辨》卷二。
主治:燥伤胃阴。
组成:玉竹三钱,麦冬三钱,沙参二钱,生甘草一钱。
用法: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加减:
土虚者,加生扁豆;
气虚者,加人参。

三、养心润燥方
1.养心润燥汤
来源:《医醇剩义》卷二。
主治:秋燥,心受燥热,渴而烦冤。
组成:松子仁二钱,柏子仁二钱,天冬二钱,丹参二钱,当归二钱,犀角五分,生地五钱,人参一钱,茯神二钱,甘草四分。
用法:加藕汁半杯,冲服。

四、补肝肾阴虚方
1.专翕大生膏
来源:《温病条辨》卷三。
主治:燥久伤及肝肾之阴,上盛下虚,昼凉夜热,或干咳,或不咳,甚则痉厥者。
组成:人参二斤(无力者以制洋参代之),茯苓二斤,龟版一斤(另熬胶),乌骨鸡一对,鳖甲一斤(另熬胶),牡蛎一斤,鲍鱼二斤,海参二斤,白芍二斤,五味子半斤,麦冬二斤(不去心),羊腰子八对,猪脊髓一斤,鸡子黄二十圆,阿胶二斤,莲子二斤,芡实二斤,熟地黄三斤,沙苑蒺藜一斤,白蜜一斤,枸杞子一斤(炒黑)。
用法:上药分四铜锅(忌铁器搅,用铜勺),以有情归有情者二,无情归无情者二,文火细炼六昼夜,去滓,再熬三昼夜,陆续合为一锅,煎炼成膏,末下三胶,合蜜和匀,以方中有粉无汁之茯苓、白芍、莲子、芡实为细末,合膏为丸。每服二钱,渐加至三钱,一日三次,约一日一两,期年为度。
加减:肝虚而热者,加天冬一斤,桑寄生一斤同熬膏,再加鹿茸二十四两为末。
方论:专翕取乾坤之静,多用血肉之品,熬膏为丸,从缓治。
盖下焦深远,草木无情,故用有情缓治。
专翕之妙,以下焦丧失皆腥臭脂膏,即以腥臭脂膏补之。
较之丹溪之知柏地黄,云治雷龙之火而安肾燥,明眼自能辨之。
盖凡甘能补,苦能泻,独不知苦先入心,其化以燥乎?
再雷龙不能以刚药直折也。
肾水足则静,自能安其专翕之性;
肾水亏则动而躁,因燥而躁也。
善安雷龙者,莫如专翕。

五、清气分、血分之燥方
1.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
别名:加减玉女煎(《温病学释义》)。
功用:《温病学释义》:两清气分、血分之热。
主治:
1.《温病条辨》:太阴温病,气血两燔者。
2.《温病学释义》:春温、秋燥,壮热口渴,烦躁不宁,苔黄舌绛,或肌肤发斑,甚或吐血衄血,属气血两燔者。
组成:生石膏一两,知母四钱,玄参四钱,细生地六钱,麦冬六钱。
用法: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二次服,滓再煮一钟服。
方论:《温病学释义》:本方系从景岳玉女煎加减而成。
方用石膏、知母清气分之热;
玄参、生地、麦冬凉营养阴;
共奏气血两清之效。

2.桑杏汤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
功用:清气分之燥。
主治: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
组成:桑叶一钱,杏仁一钱五分,沙参二钱,象贝一钱,香豉一钱,栀皮一钱,梨皮一钱。
用法:上以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重者再作服。
方论:
1. 《温病条辨》:前人有云:六气之中,惟燥不为病,似不尽然。
盖以《内经》少秋感于燥一条,故有此议耳。
如阳明司天之年,岂无燥金之病乎?
大抵春秋二令,气候较冬夏之偏寒偏热为平和,其由于冬夏之伏气为病者多,其由于本气自病者少,其由于伏气而病者重,本气自病者轻耳。
其由于本气自病之燥证,初起必在肺卫,故以桑杏汤清气分之燥也。
2. 《成方便读》:夫秋燥微寒之气,感而为病者,前于杏苏散已论之矣。
此因燥邪伤上,肺之津液素亏,故见右脉数大之象,而辛苦温散之法,似又不可用矣。
止宜轻扬解外,凉润清金耳。
桑乃箕星之精,箕好风,故善搜风,其叶轻扬,其纹象络,其味辛苦而平,故能轻解上焦脉络之邪;
杏仁苦辛温润,外解风寒,内降肺气;
但微寒骤束,胸中必为不舒,或痰或滞,壅于上焦,久而化热,故以香豉散肌表之客邪,宣胸中之陈腐,
象贝化痰,栀皮清热,沙参、梨皮养阴降火,两者兼之,使邪去而津液不伤,乃为合法耳。
3. 《中医方剂学讲义》:桑叶、豆豉轻宣燥热,杏仁苦辛温润,以利肺气,象贝止咳化痰,栀皮清泄上焦肺热,沙参、梨皮润肺生津;
合用成为轻宣燥热,凉润肺金之剂。
本方适用于温燥外袭,肺阴受灼之证。
对于燥热犯肺,深入肺络所致咯血,亦可运用本方。
但燥热而阴伤已甚者,可用清燥救肺汤,以收清燥养阴之功。
验案:百日咳。
《新疆中医药》(1994,4:60):用本方治疗百日咳72例,
观察到69例服药1剂痉咳次数的时间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全部病例中24例服药3剂,33例服药5~10剂,痉咳完全停止,精神、食欲均好转,渐复正常。

3.翘荷汤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
功用:清上焦气分之燥热。
主治:燥气化火,清窍不利者。
组成:薄荷一钱五分,连翘一钱五分,生甘草一钱,黑栀皮一钱五分,桔梗二钱,绿豆皮二钱。
用法:上以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一日二剂,甚者三剂。
加减:
耳鸣者,加羚羊角、苦丁茶;
目赤者,加鲜菊叶、苦丁茶、夏枯草;
咽痛者,加牛蒡子、黄芩。

4.内补地黄丸
来源:《重订通俗伤寒论》。
主治:秋燥,燥在血脉,血虚生风证。
组成:熟地,归身,白芍,生地,玄参,知母,川柏,山药,萸肉,甘杞子,淡苁蓉。
用法:炼蜜为丸。每服三钱,空心盐汤送下。以此方治内,并配合滋燥养营汤治外。

六、燥伤本脏,恶寒用方
1.杏苏散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
主治:燥伤本脏,头微痛,恶寒,咳嗽稀痰,鼻塞嗌塞,脉弦无汗。
组成:苏叶,半夏,茯苓,前胡,苦桔梗,枳壳,甘草,生姜,大枣(去核),橘皮,杏仁。
加减:
无汗,脉弦甚或紧,加羌活;
微透汗,汗后咳不止,去苏叶、羌活,加苏梗;
兼泄泻腹满者,加苍术、厚朴;
头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
热甚,加黄芩,泄泻腹满者不用。
方论:此苦温甘辛法也。
外感燥凉,故以苏叶、前胡辛温之轻者达表;
无汗脉紧,故加羌活辛温之重者,微发其汗;
甘、桔从上开,枳、杏、前、芩从下降,则嗌塞鼻塞宣通而咳可止,
橘、半、茯苓逐饮而补肺胃之阳,
以白芷易原方之白术者,白术中焦脾药也,白芷肺胃本经之药也,且能温肌肉而达皮毛,
姜、枣为调和荣卫之用,
若表凉退而里邪未除,咳不止者,则去走表之苏叶,加降里之苏梗,
泄泻腹满,金气大实之里证也,故去黄芩之苦寒,加术、朴之苦辛温也。
验案:
1.咳喘。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3,2:27):以本方加减:杏仁、前胡、茯苓、黄芩各9g,桔梗、甘草、陈皮各6g,桑白皮、百部各10g。
水煎服,治疗小儿咳嗽57例。
结果:
痊愈(服药后热退,肺部听诊正常)38例,
好转(上述症状明显减轻,肺部啰音及哮鸣音减少)16例,
无效(咳嗽及肺部体征无明显缓解)3例,
总有效率95%。
2.外感咳嗽。
《湖北中医杂志》(1995,3:11):用本方加减:杏仁9g,苏叶、前胡、萝卜各2g,半夏9g,陈皮9g,沙参15g,瓜蒌12g,桑白皮12g,贝母9g,桔梗9g,甘草6g。
水煎服,疗外感咳嗽560例。
并设对照组60例。
结果:
治疗组痊愈478例,占85.36%;
显效47例,占8.39%;
有效16例,占2.86%;
无效19例,占3.37%。
对照组
痊愈6例,占10%;
显效11例,占18.33%;
有效16例,占23.34%;
无效29例,占48.34%。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1.66%。
两组的总有效率差异非常显著(P<0.01)。

2.辛凉清解饮
来源:《秋温证治》。
主治:太阴秋温,洒洒恶寒,蒸发热,咽或痛或不痛,舌白腻,边尖红。
组成:连翘,金银花各二钱,杏仁,牛蒡子各三钱,薄荷,淡豆豉,蝉蜕各一钱五分,桔梗六分,淡竹叶十片。
用法:水煎服。
加减:
胸闷,加栝楼皮、郁金各一钱五分;
喉痛,加玄参三钱、马勃一钱;
鼻衄,加鲜茅根十支、焦栀子三钱。

3.清燥解肌汤
来源:《小儿诸热辨》。
主治:秋燥干热无汗,或呕、或渴、或咳,有时寒如疟状,单服表药无效,热至半月一月不退者。
组成:防风,荆芥,柴胡,秦艽,葛根,玉竹(倍之),甘草。
用法:上加葱白,水煎服。

七、其他症状用方
1.连翘汤
来源:方出《临症指南医案》卷八,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
主治:秋风化燥,上焦受邪,目赤珠痛。
组成:连翘,薄荷,黄芩,山栀,夏枯草,青菊叶,苦丁茶,桑皮。

2.桂枝柴胡各半汤加吴萸楝子茴香木香汤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
主治:燥金司令,头痛,身寒热,胸胁痛,甚则疝瘕痛者。
组成:桂枝,吴茱萸,黄芩,柴胡,人参,广木香,生姜,白芍,大枣(去核),川楝子,小茴香,半夏,炙甘草。
方论:此金胜克木也,木病与金病并见,表里齐病。
故以柴胡达少阳之气,即所以达肝木之气,合桂枝而外出太阳,加芳香定痛,苦温通降也。湿燥寒同为阴邪,故仍从足经例。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木木说药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