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温 病症详解与中药方集
2023/3/22 15:20:18 木木说药方

    

     冬温,指冬季感受反常气候(冬应寒而反温)而发生的热性病。

     《伤寒论》:“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曰冬温。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轻重”。

     《医效秘传·冬温温毒》:“冬温者,冬感温气而成,即时行之气也。何者?冬令恶寒而反温热,人触冒之,名曰冬温”。

    

     病之初起,常见头痛、无汗、发热、微恶寒、口渴、鼻干或鼻塞流涕、咳嗽气逆,

     或咽干痰结、脉数、舌苔逐渐由白变黄;

     继则汗出热不解、口渴恶热、咳呛、胁痛、脉滑数、舌赤苔黄而燥等症。

     风温发于冬季者,也叫“冬温”,故可互参。

    

     目录

     一、冬温

     二、冬温初起

     三、冬温至夏始发

     四、冬温兼寒

     五、冬温咳嗽

    

     一、冬温

     1.萎蕤汤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九注文引《小品方》。

     别名:

     萎蕤散(《太平圣惠方》卷十)、

     萎蔻散(《普济方》卷一三一)。

     主治:

     1.《千金》引《小品方》:冬温及春月中风,伤寒则发热头眩痛,喉咽干,舌强,胸内疼,心胸痞满,腰背强。

     2.《备急千金要方》:风温之病,脉阴阳俱浮,汗出体重,其息必喘,其形状不仁,嘿嘿但欲眠,下之者则小便难,发其汗者必谵语,加烧针者则耳聋难言,但吐下之则遗矢便利。

     组成:萎蕤,白薇,麻黄,独活,杏仁,芎藭,甘草,青木香各二两,石膏三两。

     用法:上锉,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取汗。

     加减:若一寒一热,加朴消一分及大黄三两下之。如无木香,可用麝香一分。

     方论:《千金方衍义》:《备急千金要方》体究长沙余蕴,悟得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借此以治温病汗后灼热,兼取麻黄升麻汤中萎蕤合麻杏甘草,仅取方中四味而麻黄升麻汤之格局。

     俨然萎蕤滋肾益肺,内化厥阴火热,外通少阳风气;

     佐石膏以降逆满;

     独活、芎藭、杏仁佐麻黄以解郁蒸,

     得石膏之寒化不独解表,并能散火;

     甘草一味专和麻黄、杏仁之性也。

     此方中萎蕤、白薇、青木香、石膏自是一路,为方中之主;

     麻黄、杏仁、芎藭、独活自是一路,为方中之宾,

     作两路看方,得宾主历然之妙,深得风温主治之奥。

    

     2.萎蕤汤

     来源:《类证活人书》卷十七。

     别名:萎蕤汤(《保命歌括》卷六)。

     主治:风温,兼疗冬温及春月中风、伤寒,发热,头项眩痛,喉咽干,舌强,胸内疼,痞满,腰背强。

     组成:萎蕤三分,石膏一两(杵碎),白薇半两,麻黄半两(汤泡,焙干,秤),川芎半两,葛根半两(生者可用二两尤佳),大羌活(去芦)半两,甘草(炙)半两,杏仁(去皮尖,捶碎)半两,青木香一分(冬一两始,春用半两,炒)。

     用法: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服。一日三四次。

    

     3.萎蕤散

     来源:《医学正传》卷二。

     主治:冬瘟头面肿。

     组成:萎蕤二钱半,石膏一钱半,麻黄,白薇,羌活,杏仁,甘草,青木香,川芍各半钱,干菊花一钱半。

     用法:上细切,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一日三服。

    

     4.加减调中汤

     来源:《医学入门》卷四。

     主治:冬温及春月暴暖,烦躁,眠食不安,或掀脱欲作伤风状者。

     组成:白芍一钱半,茯苓,白术各八分,麦门冬四分,生地五分,陈皮三分,桔梗,乌梅,甘草各二分。

     用法:水煎,温服。

     加减:如体盛,加黄芩;有痰,加贝母。

    

     二、冬温初起

     1.银翘散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

     别名:

     银翘解毒散(《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西安方)、

     银翘解毒丸(见《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银翘解毒片(《中国药典》一部)、

     银翘解毒膏(《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

     功用:

     1.《温病条辨》:辛凉平剂。

     2.《方剂学》:辛凉透表,清热解表。

     主治:

     1.《温病条辨》: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但热不恶寒而渴者。

     2.《福建中医药》(1964,5:16):温病范围的各种疾病,如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流感、百日咳、腮腺炎、麻疹、水痘、急性喉炎等属外感温邪,有肺卫症者。

     组成: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

     用法:上为散。

     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

     肺药取轻清,过煎则味厚而入中焦矣。

     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

     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

     病不解者,作再服。

    

     2.加减银翘散

     来源:《镐京直指医方》。

     功用:畅肺,导痰,透发。

     主治:冬温、春温、风温、麻瘖,初时恶寒发热,咳嗽胁痛。

     组成:连翘三钱,粘子三钱,蝉蜕一钱五分,荆芥二钱,防风一钱五分,前胡一钱五分,薄荷一钱五分,象贝二钱,桔梗一钱,广郁金二钱。

     加减:麻瘠,加葛根二钱,炒菔子三钱(杵包)。

    

     3.薄荷甘桔杏子汤

     来源:《医方简义》卷二。

     主治:冬温初起,咳嗽,微热微汗,脉浮大者。

     组成:薄荷一钱,甘草五分,桔梗一钱五分,杏仁(去皮尖)三钱。

     用法:水煎服。

    

     三、冬温至夏始发

     1.葛根橘皮汤

     来源:《外台秘要》卷四引《小品方》

     别名:

     葛根散(《太平圣惠方》卷十五)、

     葛根汤(《圣济总录》卷二十二)、

     葛根陈皮汤(《永类钤方》卷八)。

     主治:

     1.《外台秘要》引《小品方》:冬温未即病,至春被积寒所折,不得发,至夏得热,其春寒解,冬温毒始发出肌中,斑烂隐疹如锦纹,壮热而咳,心闷,呕,但吐清汁。

     2.《圣济总录》:时气二三日不解,头痛,壮热恶寒。

     组成:葛根二两,橘皮二两,杏仁二两(去尖皮),麻黄二两(去节),知母二两,黄芩二两,甘草二两(炙)。

     用法:上切。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温服。呕闷吐当先定,便且消息。

     方论:《医方考》:冬月腠理闭密,故用麻黄以发表;

     肌属阳明,故用葛根以解肌;

     咳为肺气不利,故用橘皮、杏仁以利气;

     闷为心膈有热,故用黄芩、知母以清热;

     辛甘发散为阳,故佐以甘草,且调诸药而和中也。

    

     2.漏芦橘皮汤

     来源:《外台秘要》卷四引《古今录验》。

     主治:冬温未即病,至春被积寒所折,不得发,至夏热其春寒解,冬温毒始发出肌中,斑烂隐疹如锦纹而咳,心闷呕吐清汁,眼赤口疮,下部亦生疮者。

     组成:漏芦,橘皮,甘遂,麻黄(去节),杏仁(去皮尖),黄芩各二两。

     用法: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四服。得下为佳。

    

     3.黄连汤

     来源:《伤寒总病论》卷四。

     主治:冬温至夏发斑,咳而心闷,呕清汁,眼赤口疮,下部亦生疮,或自下利。

     组成:黄连一两,橘皮,杏仁(麸炒),枳实,麻黄,葛根,厚朴,甘草各一分。

     用法:上锉。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温温分减服。下利先止,别当消息,小儿斟酌。

    

     四、冬温兼寒

     1.阴旦汤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九。

     主治:

     1.《备急千金要方》:伤寒肢节疼痛,内寒外热,虚烦。

     2.《张氏医通》:冬温,中寒夹湿。

     组成:芍药,甘草各二两,干姜,黄芩各三两,桂心四两,大枣十五枚。

     用法:上锉。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夜再,覆令小汗。

     方论:《张氏医通》:阴霾四塞,非平旦之气,无以开启阳和,桂枝汤原名阳旦,开启阳邪之药也。

     《备急千金要方》于中加入黄芩之苦寒性轻,以治冬温在表之邪热,加干姜之辛温散结,以治中土之停滞。

    

     2.桑杏清肺汤

     来源:《重订通俗伤寒论》。

     功用:清宣肺气。

     主治:冬温兼寒。即寒包火,首先犯肺之轻证。

     组成:霜桑叶,瓜蒌皮,蜜炙枇杷叶各三钱,光杏仁,川贝,炒牛蒡各二钱,杜兜铃,桔梗各一钱。

     用法:加鲜葱白三枚,淡香豉三钱,水煎服。

    

     五、冬温咳嗽

     1.加减葳蕤汤

     来源:《重订通俗伤寒论》。

     功用:滋阴发汗。

     主治:阴虚之体,感冒风温,及冬温咳嗽,咽喉痰结者。

     组成:生葳蕤二钱至三钱,生葱白二枚至三枚,桔梗一钱至钱半,东白薇五分至一钱,淡豆豉三钱至四钱,苏薄荷一钱至钱半,炙草五分,红枣两枚。

     方论:何秀山按:

     方以生玉竹滋阴润燥为君;

     臣以葱、豉、薄、桔疏风散热;

     佐以白薇苦咸降泄;

     使以甘草、红枣甘润增液,以助玉竹之滋阴润燥。

     为阴虚体感冒风温,及冬温咳嗽,咽干痰结之良剂。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木木说药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