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仁汤 药方详解
2023/4/6 18:38:34 木木说药方

三仁汤
来源:《温病条辨》卷一。
本方改为合剂,名三仁合剂(《中药制剂汇编》)
功用:
1.《中医方剂学》:宣化畅中,清热利湿。
2.《蒲辅周医疗经验》:芳香化浊,通阳利湿。
主治:
1.《温病条辨》: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
2.《谦斋医学讲稿》:湿温邪在中焦,亦照顾上下两焦。
3.《实用中医学》湿温初起,湿热互结,而湿重于热者。
4.《历代名医良方注释》:湿温初起,邪留气分,未曾化燥,湿胜热微,及暑温挟湿。

组成:杏仁五钱,飞滑石六钱,白通草二钱,白蔻仁二钱,竹叶二钱,厚朴二钱,生薏仁六钱,半夏五钱。
用法: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一日三次。
宜忌:《古今名方》:若湿已化燥者,不宜使用。

验案:
1.肾盂肾炎。
《中医杂志》(1966,5:41):用本方加减,治疗肾盂肾炎15例,其中急性9例,慢性而急性发作6例。
症状多有腰痛、尿频、尿急、尿道热痛,口干不欲饮,胸闷不饥,或恶寒发热,身重疼痛,舌苔白腻或黄腻,脉象濡数或濡缓。
尿常规均有不同程度的蛋白、脓细胞及红细胞,尿培养致病菌均为阳性。
结果:
治愈5例,临床治愈7例,好转3例,症状消失时间平均为6.4天,尿菌转阴时间平均为26.6天。
总有效率为100%。

2.伤寒、副伤寒。
《新中医》(1982,7:23):以三仁汤加减治疗伤寒31例,副伤寒6例。
其中初期13例,极期22例,缓解期1例,并发肠穿孔中转手术者1例。
证属湿重于热者,选加藿香、法半夏;
热重于湿者,选加生石膏、知母、黄连;
湿热并重者,选加柴胡、黄芩、连翘。
大部分病例于服药后2~3天体温下降,5天体温正常,消化道症状也相应改善。

3.湿温。
《中原医刊》(1983,5:23):张某某,男,35岁,工人,身热,午后尤甚,时有汗出,胸闷纳呆,心烦少寐,口渴不欲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此乃湿热交阻,治以芳香化温,佐以清热。
投三仁汤加减:杏仁12g,白蔻仁10g,生薏仁15g,滑石30g,半夏12g,竹叶15g,香薷10g,银柴胡12g,连翘20g,车前草20g,陈皮12g。6剂而愈。

4.急性黄疸型肝炎。
《浙江中医杂志》(1985,9:397):以本方加味,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72例,疗程17~49天,平均24.2天。
结果:
痊愈(症状消失,肝功能正常)64例,
显效(症状消失,谷丙转氨酶或黄疸指数一项正常)7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8.4%。

5.急性高山反应。
《中医杂志》(1988,3:211):应用本方为主(杏仁10g,飞滑石20g,白蔻仁6g,白通草6g,生苡仁20g,淡竹叶6g,厚朴6g,半夏10g)。
脉濡数者加北沙参;
先感冒而后进入拉萨者加柴胡、防风各10g;
通宵不寐、心动悸不安者加五味子6g,丹参10g,夜交藤20g;
衄血严重者去半夏,加白茅根、旱莲草;
咳甚者加葶苈子、川贝母;
胸闷甚者加瓜蒌。
水煎服。
治疗50例乘飞机急速进入拉萨而致急性高山反应病人。
其中男性31人,女性19人;
年龄最大57岁,最小4岁,
其中20~50岁42人,占全部病例的84%。
疗效标准:
痊愈:病人服药2剂后(48小时内)主要症状基本消失者;
显效:服药2剂后(48小时内),主要症状大部分消失,服药4剂后(96小时内)主要症状基本消失者;
有效:服药4剂后,自觉症状减轻,但主要症状仍存在者;
无效:服药4剂后,主要症状未得到缓解或加重者。
结果:
痊愈39例,显效6例,有效2例,无效者3例,痊愈率为78%;总有效率为94%。

6.胆囊炎。
《四川中医》(1988,9:27):以本方为主方,
畏寒口苦者加柴胡、黄芩;
胁痛者加延胡索、郁金;
腹胀呕吐者加藿香、佩兰;
黄疸者加茵陈;
厌油腻者加山楂、麦芽、神曲;
大便难者加枳实。
水煎服。
治疗胆囊炎38例。
其中急性胆囊炎18例,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20例;
合并胆管结石7例,合并胆道蛔虫5例。
中医辨证属于湿热中阻,三焦不利者。
结果:
痊愈15例,好转23例。
总有效率为100%。

7.急性卡他性中耳炎。
《浙江中医杂志》(1991,6:255):应用本方为主(杏仁、竹叶、半夏各10g,白蔻仁、厚朴、通单各6g,滑石、薏苡仁各20g)。
伴鼻塞者,加麻黄、菖蒲;
中耳腔积液较多者,加泽泻、车前子、葶苈子。
水煎服。
治疗急性卡他性中耳炎110例。
其中发病年龄最小5岁,最大67岁,以青壮年为多;
病程最短3天,最长不超过3个月。
结果:
痊愈66例。显效17例,有效1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2.7%。
本组病例服药最少4剂,最多21剂。

8.水痘。
《江西中医药》(1994,5:37):以本方随证加减,治疗水痘50例。
结果:全部治愈,用药平均4天。
9.慢性肺心病。
《山东中医杂志》(1997;11:504):李氏等用本方加味治疗慢性肺心病32例。
药用:杏仁、白豆蔻、薏苡仁、厚朴、通草、半夏、竹叶、滑石、藿香、芦根、枳实、黄芪。
水煎服,每日1剂,12剂为1个疗程。
结果:
痊愈21例,显效7例,好转4例。总有效率为100%。

10.婴幼儿腹泻。
《河南中医》(1998,2;51):以三仁汤加味:北杏仁、滑石、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苡仁、法半夏、茯芩、天香炉为基本方;
热盛,加黄芩;
湿盛,加苍术;
积滞,加布渣叶;
口渴,加花粉;
随年龄增减药量。
每日2剂,水煎服。
失水严重者给予口服或静脉液体疗法。
治疗婴幼儿腹泻30例。
并设西药对照组相对照,每日选用丁胺卡那霉素15mg/kg 静脉滴注或分2次肌注,或病毒唑15mg/kg静脉滴注,氨苄青霉素每日100mg/kg,分4次口服,并予液体疗法和对症处理。
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病例全部治愈。
治疗组治愈时间为2~5天,平均为3.1天;
对照组治愈时间为2~6天,平均为3.8天。
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意义(P<0.05)。

方论:
1. 《温病条辨》:湿为阴邪,自长夏而来,其来有渐,且其性氤氲粘腻,非若寒邪之一汗而解,温热之一凉则退,故难速已。
世医不知其为湿温,见其头痛恶寒身重疼痛也,以为伤寒而汗之,汗伤心阳,湿随辛温发表之药蒸腾上逆,内蒙心窍则神昏,上蒙清窍则耳聋目瞑不言。
见其中满不饥,以为停滞而大下之,误下伤阴,而重抑脾阳之升,脾气转陷,湿邪乘势内渍、故洞泄。
见其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用柔药润之、湿为胶滞阴邪,再加柔润阴药,二阴相合、同气相求,遂有锢结而不可解之势。
惟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气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

2. 《中医热病论》:
本方用杏仁宣肺利气以化湿,
蔻仁、厚朴、半夏芳化理气以燥湿,
通草、苡仁、滑石淡渗利湿,
竹叶以透热于外,
合而共奏宣畅气机,清热利湿之效。

3. 《医方概要》:杏仁、蔻仁、厚朴、半夏之苦辛,开泄上、中焦之湿热而除满开痞;
滑石、通草、薏仁、淡竹之味甘淡,分渗以宣利下焦,使湿热从下便而化。
甘澜水,以活水置器内,杓扬数百遍,取甘淡轻扬不助肾邪,速于下降耳。
此乃苦辛淡宣利三焦湿热之留痹者也。

4. 《谦斋医学讲稿》:三仁汤为湿温证的通用方。
它的配合,用杏仁辛宣肺气,以开其上;
蔻仁、厚朴、半夏苦辛温通,以降其中;
苡仁、通草、滑石淡渗湿热,以利其下。
虽然三焦兼顾,其实偏重中焦。

5. 《医方发挥》:本方治证属湿温初起,卫气同病,湿气流连三焦,湿重于热者。
对此证之治法,惟宜芳香苦辛,轻宣淡渗之法,宣畅气机,渗利湿热。
薛生白曰:湿滞阳明,宜用辛开,湿滞下焦,以分利为治。
陈光松说:以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
方中杏仁苦平,清开上焦肺气。
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
白蔻仁芳香苦辛,行气化湿,以健运中焦,
薏苡仁甘淡,渗利湿热,以疏导下焦,共为主药。
再以半夏、厚朴,辛散苦降入中焦,行气散满,除湿消痞;
滑石、通草、竹叶,淡渗湿热,以辅佐主药。
诸药合用,宣上畅中渗下,使湿热从三焦分消,则诸症自解。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木木说药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