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消毒丹 药方详解
2023/4/6 18:38:34 木木说药方

甘露消毒丹
来源:《医效秘传》卷一。
别名:
普济解疫丹(《温热经纬》卷五)、
普济解毒饮(《续名医类案》卷五)、
甘露消毒丸(《中药制剂手册》)。
功用:《方剂学》: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主治:
1.《医效秘传》:时毒疬气,病从湿化,发热目黄,胸满,丹疹,泄泻,其舌或淡白,或舌心干焦,湿邪犹在气分者。
2.《温热经纬》:湿温疫疬,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肿,斑疹身黄,颐肿口渴,溺赤便秘,吐泻疟痢,淋浊疮疡。并治水土不服诸病。

组成:飞滑石十五两,淡芩十两,茵陈十一两,藿香四两,连翘四两,石菖蒲六两,白蔻四两,薄荷四两,木通五两,射千四两,川贝母五两。
用法:神曲糊为丸。
《温热经纬》本方用法:生晒研末。每服三钱,开水调下;
或神曲糊丸,如弹子大,开水化服。

验案:
1.小儿急性传染性肝炎。
《上海中医杂志》(1965,9:27):用本方治疗小儿急性传染性肝炎26例。
主要症状为黄疸、食欲不振、肝脾肿大等,结合肝功能试验,确诊为本病。
用甘露消毒丹原生药粗末煎服,并口服葡萄糖、维生素B?、维生素C适量。
服药后,黄疸指数
1周内降至6U 以下者5例,
2周内降至正常者15例;谷丙转氨酶2周内降至正常者15例,
3周内降至正常者9例,
5周内降至正常者2例;
肝肿大消退,于治疗3周后检查,平均缩小1.4cm。
26例无1例死亡,均痊愈出院。

2.水肿。
《福建中医药》(1986,1:20):郭某,男,5岁。
两周前患猩红热,
近一周来复见肌热,浮肿尿少,血尿明显,如洗肉水样,时见呕吐,头晕,大便稀溏,食欲减退。
脸色苍白,呈急性病容,下肢Ⅱ°浮肿,按之不凹陷;
心脏听诊,1~2级收缩期杂音,
心率:140次/分,窦性心律,
肝,剑突下一横指半,无压痛,质软,
脾(一) ,
血压130/90mmHg,
尿常规:蛋白(±) ,
红细胞10~15个/mm3,颗粒管型3~4个/mm,
口唇红,舌质红,苔黄腻垢,脉弦滑数。
证属湿热毒邪交阻困脾,脾失健运,肺失宣肺,肾气开阖失司,湿浊上逆,形成水肿。
治以清热解毒,宣肺利水,芳香化湿,并佐以凉血。
方用甘露消毒丹加白茅根、夏枯草各10g。
2剂后,尿量增加,头晕、呕吐好转,体温降至38℃。
再2剂,24小时内排尿量达2000~2500ml,诸症全消,
继以原方加减治愈出院。
半年后随访,未发。

3.时疫感冒。
《湖南中医杂志》(1995,2:28):以本方加减,治疗小儿时疫感冒120例。
结果:治愈105例,好转15例,总有效例100%。

4.湿热咳喘。
《江苏中医》(1995,11:477):用本方加减:滑石、茵陈、黄芩、石菖蒲、川贝母、射干、连翘、藿香、白蔻仁、木通、薄荷为基本方;
咳喘甚者,加麻黄、香仁;
痰黄明显者,加银花、蒲公英;
头痛者,加白芷、川芎;
口渴不欲饮者,加芦根;
大便秘者,加生地、大黄;
唇绀舌紫黯有瘀斑者,加丹参;
治疗湿热咳喘68例。
结果:
临床治愈42例,有效24例,总有效率为97.1%。

5.脑炎。
《江苏中医》(1997,7:12):用本方加减:藿香、茵陈、炒黄芩、石菖蒲、细木通、飞滑石、射干、连翘、薄荷、白蔻仁。
治疗散发性脑炎16例。
结果:
治愈13例,好转3例。
总有效率为100%。

6.小儿咳嗽。
《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2:148):用本方加味:滑石、茵陈、藿香、黄芩、连翘、石菖蒲、川贝母、木通、射干、薄荷、白豆蔻、白术。
治疗小儿咳嗽47例。
结果:
32例服药3剂后咳嗽停止而痊愈,
11例服药5剂痊愈,
4例服药9剂痊愈。
总有效率为100%。

方论:
《方剂学》:本方主治乃湿温、时疫之邪留恋气分,湿热并重之证。
湿热交蒸,故身热倦怠,肢体酸楚;
湿蔽清阳,阻滞气机、故胸闷腹胀,甚或上吐下泻;
热毒上壅,则咽顾肿痛;
热为湿遏,郁阻于内,不得发越,故郁而发黄;
小便短赤,舌苔黄腻,皆为湿热内蕴之象。
治宜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故方中重用滑石、茵陈蒿、黄芩三药。
其中滑石清利湿热而解暑;
茵陈清热利湿而退黄;
黄芩清热解毒而燥湿;
余以石菖蒲、白豆蔻、藿香、薄荷芳香化浊,行气悦脾;
射干、贝母降肺气,利咽喉;
木通助滑石、茵陈清利湿热;
连翘协黄芩清热解毒。
诸药相伍,重在清解渗利,兼芳香行气,理肺利咽。
如此则湿邪得利,毒热得清,悦脾泄肺,行气化浊,用治湿温时疫,湿热并重者,最为相宜。
凡湿温、暑温挟湿、时疫及现代医学之肠伤寒、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急性胃肠炎等属湿热并重者,皆可以本方加减治之。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木木说药方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