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山西、河南!未来极端天气会越来越多,要做好准备!
2021/10/12 17:17:43 民生周刊

    

     山西暴雨,一组数据触目惊心!

     175.71万人受灾,因灾死亡15人,失踪3人,紧急转移安置12.01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57.69万亩,倒塌房屋1.95万间,严重损坏1.82万间,直接经济损失50.29亿元……

     上述数据来自山西省人民政府今日(12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

     《民生周刊》记者注意到,会上还提到一个信息:受中等偏强程度的冷空气影响,10月13日夜间至17日山西大部分地区将出现大风降温天气,并伴有弱的降水过程。主要降水时段在13日夜间到14日,15日前后山西中部及南部局部地区最低气温降到0℃以下,建议加强转移安置人员和救灾人员的防雨和保暖工作。

     会上还表示,此次降温和降水天气叠加,易形成道路结冰,对交通运输、抢险救灾及公众出行会有一定程度不利影响,建议做好相关预防应对工作。

     地处黄土高原东端,过去“十年九旱”

     山西出现这样的极端天气,

     未来极端天气会越来越常见吗?

     我们又该如何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心 殷杰:

     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报告指出,未来我们需要面对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和越来越频发的自然灾害现象,不管是极端强降雨、极端台风灾害、极端干旱,甚至有可能到冬天有极端寒潮,都会呈现频发趋势。所以不光是山西、河南,全国,甚至全球各个地方,都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突发的、极端的,以前甚至没有发生过的灾害。

     而且我们现有的预测手段还不能很好抓取这些事件,所以在科学研究上,还需要有更多的工作去深入开展,做更多深入分析,来支撑防灾减灾工作。但是在现有的预报预警水平和灾害研究条件基础上,从政府层面,我们需要去做好应急预案,做好群众灾害教育,这是我们现在可以马上做到的。无论是河南、还是山西的强降雨灾害,我们都发现一个薄弱环节,就是我们的应急响应,我们的风险教育可能还是略有不足。

     央视《新闻1+1》

     强降雨频发,

     这份保命指南请收好

     ?

    

     洪涝灾害期间一定要安全饮水!

     山西省疾控中心发布的健康提示指出,洪涝灾害可能造成环境破坏、公共卫生设施不同程度地损坏,影响饮水卫生,因而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

     1.不喝生水,尽量喝烧开的水、瓶装水,严防病从口入。

     2.不喝来源不明或被污染的水,不用来源不明或被污染的水漱口、洗菜等。

     3.盛水的缸、桶、盆等器具要保持干净,有条件的要经常消毒,消毒后用干净的水冲洗。

     4.一旦发生腹泻、腹痛、恶心、呕吐这些胃肠道症状,不能盲目大意,特别是老年人和儿童,一定要及时就医。

     5.自觉保护饮用水水源及环境,在指定地点堆放生活垃圾、倾倒生活污水。

    

     这些传染病要格外注意!

     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曾表示,水灾后卫生条件差,特别容易出现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应格外注意预防。

     “从传播途径上讲,容易发生肠道传染病、介水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及接触性传染病。”张伯礼提醒,公众应该注意,暴雨让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蚊蝇、细菌的滋生更加有利。不仅要避免被蚊子叮咬,还要捣毁它们的老巢,尽快改变雨后容易滋生蚊蝇的环境。

     “针对皮肤传染类疾病要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尽量减少接触水和在水中浸泡,或下水后及时进行冲洗清洁擦拭干净。”张伯礼提醒,如果皮肤已受损,要把受伤的地方清洗干净,尽量保持干燥,及时应用皮肤外用药,防止病原体通过皮肤粘膜侵入人体。

    

     防范地质灾害

     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并不是只在下雨天发生,由于前期雨水太多,山体土壤含水量接近饱和,即使雨过天晴,松软的泥土仍然可能会随时塌陷。

     如果遭遇地质灾害,要立即爬上屋顶、大树、高墙暂时避险,等待救援。

     山西,

     终会平安!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编辑部

     责任编辑:刘烨烨

     主编:崔靖芳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样的“人民”国货,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人民旅游”

     分享你的游记与攻略,展示你的美景与美食,代你体验不一样的风景与风情。

    

     “民生周刊”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 ,中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周刊。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民生周刊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