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是最没用的专业吗?看看国外怎么讲课
2019/3/2 20:00:00学院君 媒通社

    

    

     采访和自己意见相左的人、每节课用20分钟练习深度阅读、分析网络假新闻、学习社交媒体语言......这些我们大学都学不到的新闻课程,美国中学生都开始学了。

     来源 | 网易媒体学院

     很多人都听过一个词——新闻无学。

     的确,很多新闻学子都有这样的困惑:学了四年新闻,却说不清自己到底有什么技能,也不知道找什么工作合适。

     反观一下身边的人,学语言的同学一张嘴就说出流利的外语,学设计的分分钟就拿出亮眼的作品;学工科的大多有着明确的对口单位,即便是学数学等基础学科的同学,至少也可以去做老师,而自己却处于有点尴尬的境地。

     这种尴尬从媒体的招聘信息中就可以略窥一二:

     1. 会写消息稿,最好擅长解读、调查、访谈等纵深报道。

     2. 具备某一专业领域(包括但不限于经济、法律、体育、医学、娱乐等)的知识,熟练掌握英语及小语种者优先。

     3. 擅长与人沟通,具备独立寻找选题和信源的能力。

     嗯......这些能力从我们的课堂教育中恐怕是很难获得的。

    

     而在美国,新闻教育不仅更专业,还早已延伸到了高中甚至初中课堂。近日,来自美国芝加哥一所公立高中的新闻学老师Sophie Lucido Johnson,在medium平台上分享了自己的教学经验。

     最开始,他的学生并没有对新闻多感兴趣,但一个学期后,学生们的热情与日俱增。这位老师都设置哪些教学环节?

    

     预留20分钟连贯阅读时间

     我每周都会读很多长篇报道,然后从中选取一些优质而有趣的内容打印出来,带到课堂上(纸质文章比电子版更让人专注)。

     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挑选阅读,但20分钟里绝对不能看手机,读完之后分组讨论文章吸引人和不吸引人的地方。这是用来培养他们阅读长篇内容习惯的。

     采访不认同你观点的人

     对新手来说,一开始练习新闻写作,总会被要求列出自己擅长的话题,再进行发挥。而我更希望学生们列出让自己最生气的事,并去采访那些不认同他们生气理由的人。

     这项任务其实挺难的,可能需要好几周时间才能完成,因为每个人都不愿和不认同自己的人沟通。学生们经常抱怨过程中的尴尬和争执,但这确实能锻炼沟通和思考能力。

     解构采访流程,分步骤练习

     对学生来说,采访是最难学的一门手艺。对年轻一代来说,面对面交流不是常态化行为,但这却是做新闻的关键环节。只有线下交流,才能把握事物的细节。

     在课堂上,我会要学生练习互相采访,也会给一些企业打电话做咨询式的采访。我们会把采访分成不同的环节学习,比如写采访提纲、与人沟通的技巧、如何进行采访记录。哪怕未来的新闻工作不再以写作为主,但与人交流永远是新闻工作的关键。

     从关注本地新闻开始,培养敏感度

     我总要求学生们注意身边发生的事,很多小事都值得留心和思考一下:什么建筑在被拆毁?墙上的涂鸦写了点什么?排队时人们都在聊什么?那些没有被讲述的故事背后,谁是受益者?如果故事被揭发,会发生什么?

     哪怕他们并没有成为职业记者的打算,这样的练习对思考能力和逻辑推理也是有益的。

     不靠谱的假新闻也值得研究

     我会让学生每周从网上自己找一些不靠谱的新闻,大家在课上一起分析:如何分辨新闻的真假?这些不靠谱内容的发布目的是什么?这些内容来自哪里?哪些语言是主观的,哪些是客观的?报道中出现了几方的声音,又缺少了谁的声音?

     学习社交媒体语言

     我会在课上讲推特,因为很多学生都在推特上看新闻。我在学生自己办的报纸上也设计了一个推特信息流板块,让孩子们轮流po内容,并分析各家新闻机构和个人是如何在推特上发布新闻的。

     培养学生的传播热情

     我不知道未来的新闻报道会是什么样,但我要求学生每次都和朋友交流在课上读到的新闻。如果学生们都不关注和分享什么是重要的事情,那学新闻也没有意义。我不敢说自己能提升年轻人对新闻的参与度,但至少我的学生是新闻的参与者,关于新闻他们聊得越多越好。

     除了这些教学经验

     这位老师还分享了

     自己对当下新闻教育的看法

    

     2001年,我很高兴自己能实现儿时梦想,成为一名记者。

     我上高中时,新闻是日常课程,一周五节,每节课50分钟。开课第一周就教了倒三角结构、为什么导语要叫“lede”、以及如何在写作中使用《美联社写作指南》。我们要完成整个新闻生产的流程,分配写作任务、编辑、排版、印刷。老师会进行审核,保证没有什么大错误或不当用语。

     最近《福布斯》报道称,在1995年至2012年间出生的群体,注意力集中时间只有8秒钟,像我这样的千禧一代则是12秒。现在的年轻人看电子屏幕的时间,比以往任何一代人都多。我的一个学生,她一边拿着手机聊天,一边还在电脑上播视频,然后还在写作业。

     但他们并不是完全出于自愿而沉迷的,他们也会感到被互联网和电子产品束缚。我在课堂上,经常会劝学生放下手机:“手机就是一头制造焦虑的怪兽,占用你的时间、精力和快乐。这不是你的错,放下手机,在我的课堂上,你们可以一次只做一件事,就是关注自己。”

     这些现状都值得新闻教育工作者反思。学生们的注意力分散且短暂,很难静得下心阅读长篇文章,更不会逐字逐句读完《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报道。而这些媒体也不知道如何赢得95后的青睐。

     《纽约时报》应该让十年级的学生看得懂,然而现在还是打上“学者专用”的标签。这不是因为学生是文盲,而是学生和学者的语言系统不同。学生们的多元语言是来自数字互联网的,其更迭频率远超前代人。

     所以,解决这些问题虽然很难,却不是不可能的。我的学生具备典型高中生的所有特点,但依然会为出色的故事着迷,关键是新闻课程要主动适应时代变化和孩子们的价值观。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媒通社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