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救了德国徕卡?:救世主心态,危害很大
2022/10/9 19:40:52 木蹊说

     最近,互联网上出现了大量关于“华为与徕卡”的自媒体文章,大多给出了一个相似的结论:华为拯救了德国徕卡。

     应该怎么看华为与徕卡的合作?

     “救世主心态”为何要不得?

    

     01

     在相机企业中,徕卡颇为独特。

     这个诞生于德国的相机品牌,以结构合理、加工精良、质量可靠而闻名于世。

     不过,徕卡让消费者感受最深的特点是——贵。

     与其他主流品牌相机相比,徕卡在性能参数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售价还能高上两三倍。

     正因如此,徕卡被称为相机中的劳斯莱斯。

     刚刚去世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便是徕卡相机的死忠粉。

     1986年的一套60岁生日的纪念邮票上,就有一幅女王手持徕卡M3的照片。

    

     这张女王手持徕卡的照片,让徕卡产品一度大卖。

     在胶卷相机时代,徕卡是名副其实的霸主。

     但进入数码相机时代,徕卡就逐渐没落了。

     原因不难理解。

     相机本质上是个消费品,讲究性价比。

     佳能、尼康、索尼、奥林巴斯等日本品牌崛起后,凭借着成本、规模优势,抢占了大部分消费级相机市场。

    

     日本精机牌相机山寨德国徕卡相机

     智能手机对数码相机的冲击,就更大了。

     数码相机大势已去,徕卡的定位更像是奢侈品。

    

     2003年,徕卡推出了爱马仕限量版MP套机,全球发行500台,定价为8500美元。

     然而,爱马仕限量版也没能挽救徕卡的颓势。

     因徕卡相机常年亏损,爱马仕将所有股份出让给了奥地利资本管理公司(ACM),黯然退出。

     2011年,美国黑石投资基金又从ACM手里购买了徕卡44%的股权。

     从股权频繁变动可以看出,徕卡相机的处境不容乐观。

     02

     在这个大背景下,再看华为与徕卡的合作,似乎很容易得出“华为救了徕卡”的结论。

     其实不然。

     先从合作初衷看,双方是为了商业共赢。

     ,手机厂商与相机厂商合作,不是什么新鲜事儿。

     早在2007年,诺基亚发布的N93i,就配备了一颗3倍光学变焦、320万像素的蔡司摄像头。

     2008年,国内手机厂商天语,集成了一颗来自佳能的DIGIC III图像处理器,堪称是一款“能打电话的佳能卡片机”。

     2016年2月,华为正式与徕卡联名发布了首款P9系列手机。

     华为与徕卡合作,当然是为了提升自己手机的竞争力。

     从当时的智能手机竞争场景看,华为甚至比徕卡对合作更迫切一些。

     2016年,任正非亲自出面与徕卡高层签约,可见当时华为的重视程度。

    

     从合作结果看,双方实现了商业共赢。

     与徕卡合作,华为获得了声誉与技术的双重提升。

     彼时,虽然华为手机销量快速增长,但华为自己的调查显示,全球42%的消费者对华为品牌没有足够的认知。

     携手“相机中的劳斯莱斯”,有助于强化华为手机的高端标签,提升品牌形象,带来产品溢价。

     技术的进步,也是显而易见的。

     华为吸收徕卡的技术,极大地提升了手机摄像头的成像技术,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套成像和软硬件创新体系。

     拍照好,自此成为华为手机的卖点之一。

     与华为合作,徕卡亦是名利双收。

     搭上华为的快船,徕卡实现了“破圈”,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收取了一笔不小的授权费用。

     这也为徕卡与小米合作埋下了伏笔。

    

     所以说,华为与徕卡合作,本质上是一场商业共赢。

     华为促进徕卡业务增长,但说“华为救了徕卡”,言过其实了。

     03

     近些年,不断有中国企业出海,参与国际并购。

     互联网上,也经常出现“中国企业拯救某某企业”的言论。

     在我看来,这种“救世主心态”,要不得。

     一是与事实不符。

     就拿徕卡来说,今年7月11日,徕卡官方公开了2021-2022年度财报,报告中显示收入增长达16%,总营收为4.5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0.35亿元。

     大家注意,是30多亿元人民币。

     这不是一笔小数目,肯定不只是华为(或小米)带来的。

     更何况,徕卡相机的地位不如以前,但其兄弟姐妹却是各个领域的佼佼者。

     早在1990年代,徕卡拆分成了四个独立公司:徕卡相机、徕卡显微系统、徕卡生物仪器和徕卡地质仪器。

    

     徕卡相机,与华为、小米合作的就是这家公司,主要生产相机。

     徕卡显微系统公司,是行业中唯一能够同时提供显微镜、图像采集产品、图像分析软件的厂商。

     这家公司,还是光刻机巨头荷兰ASML公司的关键供应商。

     因其供应的镜头供货不足,导致ASML生产的光刻机短缺。

     徕卡生物系统公司,是解剖病理学解决方案和自动化领域的全球领导者。

     其生产的病理切片机、载玻片染色机、数字化病理学扫描仪等设备全球领先,近九成产品出口至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

     徕卡测量系统公司,也是行业大牛,是现代测量的奠基者,其生产的CMM三坐标测量仪,部分甚至被拉进了禁运设备清单,禁止向海外出口。

     这么看,人家还真不用华为来拯救。

     二是影响与外国企业合作。

     虽然这4家公司现在隶属于不同的集团,但是,同根溯源于徕卡的技术生态,亦共用徕卡这一品牌。

     此时吹嘘“华为救了徕卡”,让这几家兄弟企业怎么想?

     如果中国企业都抱着“救世主心态”谈合作,必然会受到外企的排斥。

     三是容易盲目自大,忽视差距。

     市场竞争风云变幻,大浪淘沙之下,很多我们熟知的外国企业没落了。

     然而,没落不等于衰落。

     比如日本的奥林巴斯,相机业务一落千丈,但医疗设备业务却蒸蒸日上。

     还有一些外国企业,凭借着技术积淀,依然是行业的领军者。

     比如徕卡品牌下的另外3家企业,无论是显微系统公司、生物系统公司,还是测量系统公司,中国企业与之差距都非常大。

     不虚心学习,反而宣扬“救世主”言论,岂不可笑,可叹?

     -完-激情按压、深情关注

     知乎、微博、新浪、百家、头条ID:木蹊说这是一个不说假话的博主,温和吐槽,让人上头。备用号?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木蹊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