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大痛失诺奖的真相,你们都搞错了
2022/10/12 22:01:38 木蹊说

     01捂了10年的鸭子,还是飞了。202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的Philip H. Dybvig,本来是西南财经大学金融研究院的院长,教龄有10年。但就在去年,Philip离开了西南财大。

    

    很多人感叹,这也许是西南财大离诺贝尔经济学奖最近的一次,太可惜了。还有人挖苦:西南财大太牛了,诺贝尔奖得主也看不上。还有人说,是西南财大以考核不合格的理由,把他开了。但说真的,西南财大挺冤的。我了解了下内情,西南财大不是主动解聘Philip ,而是没法继续聘任Philip了。因为防控因素!

    西南财大也是有章程的,作为兼职教授,Philip必须得上满一定的课程。但是近三年来受疫情影响,Philip教授无法做到中美直飞,保证每年定期定量在岗的工作。迫于无奈,学校也只能做出不再续聘的决定。所以,不是西南财大没眼光,确实是眼光大不过规矩,大不过政策。而且西南财大也没有像个别高校一样,硬蹭诺贝尔奖,连名誉教授也好意思拿出来说。确实有些可惜了。这些年,很多高校的国际交流进程,不得不按下慢速键。

     02

     据了解,Philip教授酷爱中国文化,中文说得很好,他的妻子是成都人。学习之余,经常练习太极、气功,吹葫芦丝,拉二胡。平时里穿唐装,蓄麻花辫,就是一个中国文化迷。

    而且还给自己起了一个金庸式的艺名。

    我一直都强调,中华文化是包容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菲利普在中国拉二胡,过春节。好东西,他全面接受了。

    甚至在重要场合,都坚持穿唐装。难道他就不怕被美国人说他数典忘祖,是大汉奸吗?

    没有,这就是文化自信,只不过这是美式文化自信——喜欢中国文化,穿中式衣服,过中国节,在中国任教,这是他的自由,无权干涉。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他是个中国人,在美国任教,说什么咖啡就是比大蒜香,我们现在的网络文化,能不能做到这份包容?有些人是不是反手就是一个举报,说他伤害民族感情,给国外递刀子?

     03Philip虽然唐装穿在身,但心依然是美国心。好在西南财大立德立言,无问东西,知道Philip是个大才,给了高达100万的年薪,是很多大学教授的数倍。这说明我们的高校还是舍得花钱的。过去,我们总说我们对科技人才不够重视,给的钱还没有明星收入多(事实上哪个国家都是这样)。其实,这是一种误读。早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就大幅提升了高校教师工资,而且普遍实施津贴制,给教授分房子。1999年,国家又允许高校大规模扩招,并且允许教育市场化,允许教授从事商业活动,这实际上又是送给知识精英们一种巨额的财政补贴。总之,近几十年来,我们大学教师的收入都是要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以至于个别教授都忘记了民间疾苦。

    

     这些年来,中国科研投入力度空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总量高达2.8万亿元,稳居世界第2。甚至在硬件设施上,不少方面也超越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校。砸钱,说明国家对于科教的重视。但砸钱能否就转变成学术生产力,或者科技生产力,还有待商榷。近期,Nature的子刊《自然人类行为》杂志研究发现,中国大学毕业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学术技能正在全面下降——无论是精英大学还是普通大学。

    
而在另一方面,近期也出现了两起严重的教授丑闻,一个是北理工64岁已婚老院士和34岁已婚女博士的不正当关系。还有一个是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的鲍教授在上网课的时候,无意中暴露了自己长期使用不良约会软件撩妹的画面。

    

    科学研究,没有钱不行。但钱一旦给得太多,或者给到了不该给的地方,也并不是一件好事。砸钱的同时,构建一个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建立一套监督制衡的体系,唤醒知识分子的风骨,也尤为重要!

     04

     本来最近想说的东西有不少,比如九寨沟景区没有人烟,比如随意贴门条的行为又再次上演,比如A股又回到了很多年前。

    但有些事到了嘴边,又得咽下去了。

     今天健康码再次弹窗,我觉得庆幸,还好是48小时弹,而有的地方,已经一天两弹了。

    核酸的路上,我不由哼起了一首歌:虽然或许你在声东击西但疲倦已让我懒得怀疑 .....-完-激情按压、深情关注

     知乎、微博、新浪、百家、头条ID:木蹊说这是一个不说假话的博主,温和吐槽,让人上头。备用号?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木蹊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