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大伯用“阳流”发财,农村二舅靠黄豆过冬
2022/12/21 18:00:22 木蹊说
01
中国从不缺少善于表演的专家、媒体人。
今天,老胡又发新动态了,说自己体温37度,情况不妙。

而且是内外网齐发。
在国内网,老胡自然有流量扶持,收获了大量的同情和点赞,只是和国际网一样,评论区都不是很和谐。


俺也不知道胡编是怎么穿梭于国内国际的。
但从经济角度分析,他流窜了那么多天,阳的真的很值。
素材有了,小作文一天接着一天,已经写了好几天。
每天都能收获大量的流量和打赏。


当然,在老胡身上得到启发的人也不少。
他们也争着去主动染阳,在各大平台模仿写起了小作文,文案都懒得换。

或是博取同情,或是卖弄心得,或是制造恐慌。
还有人傲慢无知,不停传播“早阳早好”的错误观念。
就连一些大员的家属,都忍不住来凑热闹。

我相信,一时间的挤兑和缺药的现象是存在的,尤其是小县城、村镇这种本身资源就少的地方。
感冒药、退烧药,已经卖空,甚至很多人要排队几个小时,才能搞到几片布洛芬。
但是,网上的注意力,很大程度上都被一些“故作呻吟”的人给占据了。

02
就在大伯们大发“阳流”财的时候,一些农村二舅正在靠黄豆过冬。
一些人吐槽,老家农村人都去抢黄豆去了,因为那里说,水煮黄豆,能治好新冠。

这听起来很荒诞,比连花清瘟都缺少科学性。
但,这就是农村的现状。
中国有1.2亿农村老年人,这些老人的子女多在外地打工,自己留守空巢,接触外界信息不多。
对于病毒的认知,一直是摸不着头脑。

数据统计,农村没有上过学的老年人占比37.6%,只上过小学的占比46.7%,上过初中的只有13.3%,高中以上更是只有2.4%。
很多人连网都不会上,他们面对病毒,能拿出哪些武器呢?
重复利用了几十次的口罩、大葱生姜冰糖水......
什么抗原啊、布洛芬啊,听都没听过,更不知道去哪里买了。
你告诉他们水煮黄豆能治病,人家二话不说就煮了一大锅。因为他们唯一不缺的,就是黄豆。

但,有多少人关心他们呢?
他们阳了、病了、买不到药了,又能和谁说去?老胡关注到他们了吗?
农村又有多少张ICU病床,有多少个医生呢?
都说老人最怕病毒。
但同样年纪的大伯和二舅,抵抗力都是不一样的。
不出意外的话,未来几天,胡编就会转阳为阴,到时候又会发几句康复心得,再次感动一下。
而作为舆论场的缺席者,这些沉默的二舅,才是人间的大多数.......
老胡说自己一直在“艰难探索”,我很反感这种话,因为真正“艰难探索”的,从来都是不怎么说话的人。

03
作为一直坚持放松(注意,不是放开)管控的人,面对即将到来的高峰,我能做的,就是多科普,多安抚,绝不阳给别人看。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中国是一个感冒药原料的出口大国。光山东新华制药的布洛芬原料药年产能可达8000吨,一家公司的产能就够33亿人用,给点时间,药会多的吃不完。从放开到现在,时间也就半个多月,一时挤兑是正常的。但就是有人抓住了这个“黄金期”大肆贩卖焦虑。人们越恐慌,越会抢购。不少聪明人就利用网购平台,抢光了县城、村镇的药物,有资源,有渠道的,更是一口气囤了一箱。奸商富了一大把,而真正需要药的人,却买不到药。
中国人不缺感冒药,但囤的人多了,也就缺了。08年屯盐的朋友,盐吃完了吗?

随着时间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发现,感冒药已经不难抢了,甚至免费的政府发放点也多了。这两天,布洛芬和连花清瘟的相关药企股价,也迎来了暴跌。热点、恐慌、挤兑会很快过去。人们逐渐意识到,比起变异的病毒,变异的专家、媒体人更为可怕。药效不明确的神药,大谈专业主义。大家嗤笑的黄豆,守着老人的浪漫主义。在这个过程中,流量都流向了不缺流量的人。而苦难,也都流向了最能吃苦的人。这不好,这不公平。-完-激情点赞、深情关注知乎、微博、新浪、百家、头条ID:木蹊说这是一个不说假话的博主,温和吐槽,让人上头。备用号?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木蹊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