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阳权、干饭株:疫情娱乐化危害有多大?
2022/12/24 13:50:30 木蹊说

     最近,感染病毒的人越来越多了。

     我看到网上出现了一种现象:疫情娱乐化。

     比如,有拿是否感染检验社交能力的。

    

     有根据感染后的不同症状,给新冠毒株命名并对号入座的。

    

     有按感染的时间节点,划分赛程的。

    

     还有拿“阳性”肆意开车的。

    

     有冬至这天用布洛芬包饺子的。

    

     为什么会出现新冠娱乐化的现象呢?

     一方面,苦中作乐。

     病毒汹汹,势不可挡。

     感染病毒的症状不一,但大多不好受。

     此时拿病毒调侃取乐,亦是苦中作乐。

     这是可以理解的。

     另一方面,很多人把感染当成了社交货币、流量密码,以此博取关注。

    

     普通老百姓玩梗就算了,但大众媒体、公众人物、网络大V也参与进来,拿疫情开玩笑,危害就大了。

     虽然他们无法决定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想什么。

     如果大众媒体上关于疫情的信息,很大一部分都是娱乐化的信息,那么,不仅稀释了原有本该被注意的科普信息,还将深刻影响人们对病毒的看法。

     最终,可能导致人们对疫情的误判。

    

     在我看来,新冠娱乐化,至少有三个危害:

     一是消解防疫的严肃性。

     三年来,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达649753806例,死亡6648457例,每周仍有8000至1万人死于新冠病毒(截止到12月20日的数据)。

     毫无疑问,这是近百年来人类面临的最大公共卫生事件。

     当前的疫情形势,不容乐观。

     此时无休止的娱乐化,既消解了防疫的严肃性,也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二是掩盖新冠的危害性。

     幸存者偏差告诉我们,未幸存者已无法发声。

     能够在网上编段子、发帖、开玩笑的人,症状应该不是特别严重。

     那些被新冠病毒击倒卧床不起,甚至失去生命的人,他们的声音被筛选掉了。

     新冠的危害,也在铺天盖地的娱乐化信息中被掩盖。

    

     三是误导对病毒的认知。

     就拿所谓的“干饭株”来说,很多人感染了新冠,胃口大开,以为自己运气不错,感染了一个颇为友好的毒株品种。

    

     殊不知,莫名其妙的食欲暴涨,可能就是内分泌失调的结果。

     如果不管不顾地大吃大喝,很可能患上糖尿病。

     《柳叶刀》一项研究发现,一年内曾感染新冠病毒并康复的人,被确诊糖尿病的可能性比无感染史的人高出40%

     所以说,感染上“干饭株”绝不是什么好事。

     很多人拿病毒开玩笑,只是在玩梗、口嗨,行动上还是重视的。

     但一些老年人,不懂网络上的梗,刷完短视频后信以为真,那真是要被误导了。

    

     历时三年,新冠病毒的危害已大不如以前。

     诚然,只有消除人们对新冠的恐惧,才能更好地与病毒相处。

     但是,消除恐惧不等同于娱乐化。

     我们需要正视病毒,而非蔑视病毒。

     面对疫情,最有效的方式,依然是信息公开和严肃科普。

     比如,我们的疫苗效力究竟如何?要不要换一个苗种接种?

     比如,我们每天的新增和死亡大致有多少?

     正在与病毒作斗争的人们,需要知道发生了什么和怎么做。

    

     很多人没有察觉的是,当下的我们放开程度,在实际层面,已经超越了日本等很多国家(日本至今还是把新冠等同于SARS的戒备程度)。

     冬季原本就是流感发病率最高的季节,感冒患者是平时的3到4倍。现在和病毒叠加在一起。而我们经历了三年的严防死守,民众的免疫力普遍低下,抵抗力集体弱化。

     此外,疫苗的的免疫期也已经过了,又恰好遇上佳节前的人流高峰。

     其剧烈的反弹和严重性已经超出了预期。

     防疫事关生命,心态上应该积极,但绝不可娱乐化。

     否则,可真就是“娱乐至死”了啊。

     -完-

     激情点赞、深情关注

     知乎、微博、新浪、百家、头条ID:木蹊说

     这是一个不说假话的博主,温和吐槽,让人上头。

     备用号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木蹊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