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静读一本书
2019/4/27 22:30:00才华水木君 水木文摘

    

    

     查看图书解读稿全文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点击“每日读书”菜单

     水木君说:

     晚上好,亲爱的朋友。今天要给大家解读的书是《优秀的绵羊》。

     《优秀的绵羊》

     作者:威廉·德雷谢维奇

     点击下方音频,放下手机

     听水木君为你解读这本书

     ▼

    

     点击音频,边听边读

     2013年,一本名为《吾国教育病理》的社会学专著,甫一出版,就占据了各大书店排行榜的榜首,成为人们争相阅读的畅销书。

     一本看似很枯燥乏味的社会学专著,怎么一下子就成了热门图书排行榜的常客呢?

     因为这本书盘点了时下中国教育的种种弊端,尤其对应试教育进行了入骨的批判,让很多饱受应试教育之苦的中国家庭找到了知音,所以才这么受欢迎。

     说起应试教育,就不能不提到素质教育。

     在我们大多数人的眼中,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一定都是遍地“素质教育”和“快乐教育”,挤破脑袋也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到美国去念书。

     其实,如果您了解了相关真相,会发现美国所谓的“素质教育”,只不过是一种传说而已。

     今天我们讲的这本《优秀的绵羊》,就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深刻剖析了美国的素质教育。

    

     从去掉光环的精英学子的真实内心,到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原因;从学生家长的盲从,到大学使命的缺失;从揭露真相,到如何救赎。

     作者通过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虽然美国的常春藤名校表面上很光鲜,但是内里早已失去了灵魂。

     很多精英学生没有使命和目标感,固步自封,思维僵化,与社会严重脱节。而相比之下,那些没有上过名校的学生,反而能够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攻城略地,在各方面成就自己。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这部批判美国教育的好书,接受一位教育智者的棒喝。

     ⒈

     常春藤名校里的“优秀的绵羊”

     在大多数人印象当里,常春藤名校的学生,个个看上去都是那么光鲜艳丽,简历一拿出来,都能“亮瞎”人的双眼。

     比如,参加过各种社会活动,会多少门乐器,拿来了各种奖项,考试成绩都是A+。

     这些“学霸”“学神”级的精英学子,在常人看来已经是非常成功了,但是,在作者看来,这些精英其实只是一群懦弱胆小、懵懂无知、盲目追随的“优秀的绵羊”。

     这群“优秀的绵羊”,已经深陷两个旋涡而无法自拔了。

     第一个旋涡,高强度的“简历军备竞赛”。作者告诉我们,美国常春藤名校的本质,是美国上层社会子弟上大学的地方。

     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最早的时候并不是一所很大的学校,它们只是一些地方贵族建的区域性学校,只招收本地的贵族子弟,但是在19世纪后期,美国铁路普及了,四通八达的铁路网络把全国联系起来了。

     贵族们发现,各地的政治、经济上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了,该跟其他地区的贵族们相互结交一下。如何结交呢?

     让孩子们上同一所学校吧,于是,贵族们让原先建的那些精英大学,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就面向全国招生了。

     在1910年,一些大学开始率先取消希腊文拉丁文考试,给公立高中的毕业生机会。

     可是很快他们就发现,这样一来,平民子弟的比例迅速增加了。精英们一看,这也不行,赶紧又修改录取标准,你想来上学光成绩好还不行,最好有一项体育特长。

     后来咱们知道的常春藤联盟,就是因为学校重视体育,才形成了一个体育比赛的联盟。最后妥协的结果就是今天这种格局,既重视考试成绩,也要求体育特长之类的“素质”。

     但是这时候,这些所谓素质教育的本质就已经不是真正为了培养品格,而是为了确保精英子弟的录取比例。

     而且并非所有“素质”都有助于你被名校录取,你需要的是有贵族气质的、必须是美式传统精英阶层的素质,比如大提琴、击剑什么的。

     这些所谓的素质培养,把进入常春藤名校,完全沦落为一场“简历军备竞赛”。

     比如,耶鲁大学的真实录取标准就是这种军备竞赛的代表。如你能获得英特尔科学奖这样的全国性大奖,就能轻松被耶鲁录取。

     如果没有,那你就得“全面发展”,想上耶鲁,你必须上7到8门选修课,参加9到10项课外活动。至于人们常提到的SAT考试成绩,实在没有太大的意义。

     所以,一个孩子要想达到这个标准,他的高中生涯基本就要在不停的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和选修课中度过。

     而且最糟糕的是,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过日子,他们这么做只是因为害怕被别人超过,他们的自信心都是建立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上。

    

     第二个旋涡,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作者认为,大学教给学生的最重要的东西,不是法律、会计之类的具体知识,这些不上大学也可以自学。

     高等教育带给学生最重要的是学会独立思考。独立思考的能力,最核心的就是学会分析他人的观点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比如说,上大学时,我们都被要求写论文,为什么非要写论文呢?其实就是为了练习思考能力。

     论文的逻辑是很严密的,你必须写清楚自己的观点,然后老师会逐条逐点地帮你修改逻辑上的含糊问题,结构上的错误,论证证据的不足,驳论的机会以及预见可能的反对观点等等。

     好的思考能力需要你一堂课接着一堂课、一篇论文接着一篇论文地练习。

     做这样的训练,必然需要老师不断地给学生反馈。也就是说,师生之间的交流频率必须够高。

     在这个过程里,老师会不断提出新的问题,迫使学生进一步展开解释自己模糊的回答,教授会帮助害羞谦逊的同学发现内在的自信,他接纳并鼓励学生,但同时引导并挑战学生。

     也就是说,要想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教授在课堂上的角色就不能是回答问题的,而应该是提问者,甚至有些问题连教授本人也并不知道答案,他也可以抛给学生思考。

     但是,对美国常青藤名校的学生来说,老师们只管在上面讲,很少跟学生互动。有些教授甚至只管讲课的部分,和学生互动的部分全部交给助教完成。学生根本得不到针对性的指导,就更谈不到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了。

     ⒉

     他们为什么变成了“优秀的绵羊”

     好了,上文中我们知道了美国教育其实只是一种变相的应试教育,接下来我们就来说一说,为什么美国名校的学生们会变成一只只“优秀的绵羊”呢?

     第一个原因,美国常春藤名校只提供虚假的素质教育。

     真正的素质教育是因材施教,每个学生有不同的兴趣和特长,他们的发展路径也应该是不一样的,学校的任务就是鼓励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不一样,帮他们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然而,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的优秀毕业生却基本是同一副面孔,翻翻他们的简历就会发现。

     他们都是学霸,成绩一流,都担任过社团的学生干部,擅长好几项体育运动或者乐器,看起来特别正义,去盖茨基金会之类的慈善组织实习过,帮助过非洲贫困地区的儿童等等。

     美国人把这些素质叫做“领导力”,名校都希望培养出有领导力的学生,因为这些人进入上流社会的机会要大很多。

     所以,《优秀的绵羊》这本书里说,如果高校的任务只是帮助学生找一份好工作,混的更好一点,那常春藤名校和职业培训学校好像也没有本质区别。而且,更糟糕的是,所谓的名校们还在主动迎合这种趋势。

    

     第二个原因,名校教授不给学生上课。作者在书告诉我们,其实美国名校的教授是不给本科生上课的。因为在这些名校的办学逻辑里,教学是极其不重要的,科研才是最重要的。

     二战之后美苏争霸,双方在科学技术领域竞争非常激烈。

     为了压过对手,美国给各个高校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科研经费,这些大额的经费,促使整个大学系统把重心转向了学术研究,研究型教授成了好教授的标准。

     比如说,从1960年到1990年,美国联邦政府的研究经费翻了4倍,但是教授的平均教学时间却减少了一半。

     只有研究上取得进步才会被教育圈认可,本科生的教育根本不在大学教授的视线之内。

     除此之外,美国大学的排名也是帮凶之一。按照美国大学排名的计算公式,有15%的评分是关于学校的学术声誉的,所以对名校来说,搞科研还能提升学校排名。

     于是我们就看到,大学特别看重科研型教授,他们获得了更多关注,学校给了更多资源。至于教育年轻的孩子这种事,得过且过吧。

     所以,在这种环境下,学校和教授的重心都会放在科研上,给本科生上课反倒成了教授们的“副业”。

     ⒊

     精英教育的自我救赎

     在听了作者对常春藤名校的种种批判之后,可能很多朋友会有一个疑问:是不是说大学就不值得上了呢?

     还真不是,正所谓不能因噎废食,作者告诉我们,我们没必要对上大学这个问题一棍子打死。作者的真正意思是提醒我们必须对现行的应试教育进行改革。

     如何改革呢?作者给我们开出的药方是向公立大学和小型人文学院学习。

     作者首先推荐的是美国的公立大学。因为公立学校是真正多元性。这里说的是真正的“多元性”,而不是精英私立大学那种人为的“多元性”。

     虽然常春藤大学在种族、肤色、性别上的多元化做得不错,但最根本的一点,经济上并不多元,学生中有钱的孩子居多。

     有数据显示,哈佛大学一半以上的学生来自于全美收入前5%的家庭。斯坦福大学更夸张,有接近一半的学生来自于全美收入前1.5%的家庭。

     为什么都是有钱人呢?有一个原因大家都知道,这些名校的学费巨贵,一般人很难负担得起。

     相比之下,公立学校经济方面的限制要少得多,学生的构成更符合真正意义上的多元。

     人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设法接触不同阶层的同学,这是“走上社会”之前成为一个社会人的必要准备,更符合我们对一个成熟现代人的期待。

     另一方面,从学风上看,公立大学其实更严格。前文我们说过,常春藤名校大部分老师的首要任务是搞科研,不愿意在教学上花太多时间,学生也成全,尽量不去麻烦他们。

     如果他们错过了考试时间,老师会重新给他们机会,让他们过关,师生间形成互不得罪的默契。在这种以肯定为主的文化氛围下,学生成绩逐年膨胀。

     比如说,1950年代,美国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的平均成绩积分,就是大家常听的GPA,是2.5分。

     2007年,公立大学是3.01,私立大学上升到了3.30,而在一些顶级名校,分数达到了3.43。私立大学给学生打分越来越松。

     相比之下,公立学校的老师更严格,他们是政府建的学校,不依赖校友捐款,所以不必担心得罪未来的校友,也不必担心伤害学生的脆弱自尊。

     这些学校没有那些“研究性大学”那么看重研究,更看重教学,所以老师对学生个人关注也会更多。

     在学生日后申请研究生、基金或者工作的时候,公立大学的学生常有更好的推荐信。而常春藤学校的老师可能连学生是谁都不知道。

    

     除了去公立学校这个建议,作者还说了另外一个建议,如果非要去私立学校上学,那就尽量去一些私立的小型人文学院。

     为什么作者会推崇小型人文学院呢?这是因为这些小型人文学院的教育理念可以克服名校身上的问题。

     这些人文学院的教育理念是“博雅教育”,博雅教育在国内有很多不同的叫法,有时候也被叫做通识教育或者文理教育。

     按这种理念教学的学校,基本都不怎么关注排名、职业培训这些短线目标,不把自己视为职业培训场所,而是更关注教育本身,关注思维的训练,关注好奇心的培养。

     这里的四年,你可以暂时“脱离现实”,一心一意训练自己的大脑,培养自己多元的价值观。和研究型大学相比,这里的老师也更乐意和学生互动,更愿意在学生身上花时间。

     当然,可能很多人依然会担心,学这些务虚的学科将来怎么就业?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

     从职业的角度来看,很多统计数据都表明,学艺术、文学、数学的孩子,相比学工科、商科的孩子职业成就并不差。而且在需要创意、合作的工作岗位上,学文学、艺术的学生表现更好。

     实际上,职业生涯和人生几乎是一样的,时间长得很,你选了个容易找对口工作的专业,只能确保你第一步走得快一些,未来怎样要看你身上到底沉淀了些什么。

     ⒋

     打破“绵羊的围栏”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会饮篇》中说,老师就如同“接生婆”,要帮助学生释放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大学教育也应该是以唤醒学生内在动力为己任,激发学生的热情来主动完成各种学习活动。

     《优秀的绵羊》这本书告诉我们,美国的常春藤名校已经与求真务实的大学使命渐行渐远。

     大学已经变成了提供平庸和虚假素质教育的场所,大学的时光,没有成为学生们人生的自由时段,反而变成了盲目加速阶段。

     那些精英学子们,忙着跨越简历竞赛的一个又一个障碍,没有时间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没有时间思考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他们疯狂地为自己的简历加着各种砝码,看似做了很多事情,其实可能错过了改变自己人生的际遇。

     他们害怕失去各种选项,他们被灌输的,是对名利的渴望。常春藤名校体系让他们变得优秀,但是他们只不过是优秀的绵羊而已。

     尼采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人生是属于自己的,不要着急去成为别人眼中的那个自己,而是要成为自己从未遇见的那个人。

     当我们打破“绵羊的围栏”,学会独立思考,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也许这个时候我们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才能获取自己真正的幸福。

     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了。对于这个栏目,如果你有什么建议意见,欢迎搜索关注我的公众号“水木文摘”,在文章的留言区跟我互动。我会挑选最优质的留言,每期送出一本好书。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这本书,点击下方图片,可以直接购买。晚安!

    

    

    

    

    

    

     作者/才华水木君

     水木文摘(mweishijie)原创发布

    

     点赞的人,都很好看↓↓↓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水木文摘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