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静读一本书
2019/5/6 22:30:00才华水木君 水木文摘

    

    

     查看图书解读稿全文

     请扫描上方二维码,点击“每日读书”菜单

     水木君说:

     晚上好,亲爱的朋友。今天要给大家解读的书是《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作者:赛西·高夫&戴维·托马斯&梅丽莎·切瓦特桑

     点击下方音频,放下手机

     听水木君为你解读这本书

     ▼

    

     点击音频,边听边读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似乎是天下父母内心共同的心声。父母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表现卓越,有着绝佳的综合素养;希望他们乐观开朗,生活幸福美满等等,不过,在说到孩子的教育话题时,也常常能看到父母们满是焦虑和迷茫的眼神。

     他们很是困惑:“为什么,我明明花费了很多心力来陪伴和教养孩子。可是她都7岁了,还总是让人抓狂不已。什么事若没满足她的要求,就把家里弄得人仰马翻,鸡犬不宁。

     她这样的情绪控制力和自私的表现,叫我如何管教?”还有“我家孩子专注力差得不行,做什么事都是三分钟热度,一会儿你不看着,他就神游天外忘乎所以了。他这种表现,到底从何而来,又该如何治理呢?”

     在说到孩子身上的问题时,父母们总能滔滔不绝,一副困惑交织又满腹无奈的样子。似乎他们的表现离自己的期待还很大距离,还有太多需要持续改进的地方。

     是啊,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们总习惯把关注点对准孩子。那你想过没有,孩子的问题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和我们自身的表现、教养方式有很大关系。

     在我们不断搜寻他们问题的同时,你是否反思过自己,作为父母我的表现好么?我又该以什么样的教养方式和态度来陪伴和带领孩子健康成长呢?

    

     对于这些问题,今天,我就为大家介绍一本书《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来帮助我们解决心中的疑惑,并协助父母们与孩子共同成长,去成为更好的“教育者”。

     为人父母,我们需要去思考如何“作为”?教育需要耐心、需要原则 、需要规矩、需要鼓励、需要良好的沟通、也需要我们沉浸在与孩子在一起的欢乐时光中,纯粹地享受彼此之爱。

     它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技术活,也是一种艺术活,关于教育的收与放、爱和原则之间的界限和分寸,还有很多是需要父母们去思考和践行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书中的精彩内容吧。

     ⒈

     为人父母,一半是爱,一半是害怕

     我们先来感受一下这两个情景,你一定不陌生:高考填志愿时,孩子的兴趣点是文学和美术,急切想报考一所艺术院校。

     这时,父母过来横加干涉:“这可怎么行呢?艺术这种专业虚无缥缈,你上了四年学毕业,出来恐怕连工作也找不着,坚决不能报考。我们啊,还是现实点,结合自己的能力,找一个就业前景明朗的专业保险。”

     于是乎,你只有无奈地接受和妥协了。志愿报考完了,要去异地上大学,儿行千里母担忧。

     出门前,妈妈各种不放心:“儿子啊,在外面千万要注意安全,记得常给妈妈打电话。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和同学聚会不能喝得酩酊大醉、交朋友也要小心谨慎”等等。

     父母们这种“深切的关心”和“唠叨”,大家读起来肯定深有体会。小的时候,他们怕你磕着、碰着,会限制你的活动范围,那个围栏不能碰、雨伞不能玩;略微长大一些,又担心你输在起跑线上,开始给你报兴趣班、课外辅导班。

     可怜天下父母心,他们的爱毋庸置疑,不过在你成长的道路上,他们的害怕和担心却也是如影随形的。

     而有的时候,我们能看到,这种担心和害怕会化身为爱的名义——“一切都是为了你好”,来对你施加各种约束和“绑架”。

     那些不是以你内心真正的感受和切实的需求为初衷,却以爱的名义进行的思想和行为的绑架,可能连他们都不自知。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讲,父母们有时采取某个自认为好的教育方式,往往不是因为爱,根源是在于潜意识里的害怕。

     害怕你伤着,所以控制你的活动范围;害怕你竞争不过别人,所以要搞课外培训;害怕你找不到工作,所以要选热门专业;害怕你婚姻不幸福,所以要严加把关等等。

     只是,他们不明白这种以害怕为底里的爱和教育,有时往往事与愿违,带来的可能是更多的焦虑和孩子们的不堪重负,有时也只是为了满足他们自己的需求。作者就把出于害怕而教育孩子的父母称之为被动型家长。

     这样类型的家长很普遍,以此带来的亲子关系也容易拧巴和疏离。因为,在以害怕情绪为主导的爱中,我们往往在意的是“如何不让害怕发生”,而忽视了教育的主体——孩子。

     作者鼓励我们做主动型家长,去适当地调整脚步,用包容心和耐性去等等孩子,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来。

     对孩子的需求和内心的情感世界保持高度敏感,并尊重他们的选择和需求,与孩子之间有着牢不可破的情感纽带。这样的父母才是用心、有爱、理性的父母。

     那如何做一名主动型家长呢?

     首先,我们要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生儿育女?是出于社会的压力,父母的唠叨,他们急于抱孙子?还是自己真的喜欢孩子,并为此做好了充分的精神和物质准备。

     对于生儿育女这件事,我们也要考虑清楚,自己的心态是茫然的,无奈的,焦灼的;还是平和的、热切期待的。

     毕竟,养儿育女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技术活儿,想清楚了生育的初衷,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我们才能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这项神圣的“事业”中来。

     其次,父母们要想清楚怎样去做好自己?孩子们生下来时,没有建立任何不良的习惯,他们是通过点点滴滴的日常观察、听和模仿来成长学习的,天生就有很强的模仿能力。

     有研究表明:孩子的行为习惯、思考方式乃至于性格品质,都比较像他最亲近的人。

     父母们平常在家里是怎样表现的,他们都看在眼里、学在心里。这种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带来的影响,远远胜过那些说教和命令。

     所以,不妨思考一下,我们到底该给孩子树立一种什么形象?在碰到棘手的问题时,又该如何表现?

     ⒉

     接纳养育的琐碎,教育需要耐性

     养儿育女是一项琐碎的系统工程,父母们常常会碰到令人崩溃又抓狂的时刻:

     刚买了一套新书,2岁的儿子就急于开封,一页页撕得遍地都是;家里换了一套新实木家具,还没过保鲜期。4岁的闺女就欢欣雀跃地把它们变成了自己的绘画试验田;孩子早上要上学,闹铃叫了10次,他就是赖在床上不起,眼见着快到上班点了,你却脱不开身,你说崩溃不?

     生活中,像这样考验父母耐性和脾气的时刻,不胜枚举。还记得,你最近一次因为孩子的无理取闹或糟糕表现,而怒火中烧时的情景么?

     在孩子婴儿期、幼年期、青春期的每个阶段,似乎都有多不胜数的、令父母揪心、抓狂的情境。

     有时是孩子还不清楚行为的对与错,无意识做错了事;有时是他们想博得关注,得寸进尺地闹一闹,顺便去试探一下父母的底线;

     也有时就是一时兴起,“我就要按着自己想法来,大冬天也想穿着裙子美一美,我才不管可不可以穿”;

     还有时父母们的崩溃,是因为多项事情的交织,工作不顺、夫妻双方缺乏沟通和相互的慰藉,再加上孩子一捣乱,严重的,整个人会陷入抑郁状态。

     所以,作者在书中就讲到了,养儿育女和船钓一样是需要长久耐性和接纳能力的事儿。

     我们会遇到大风大浪、也会遇到风和日丽的时候,若不能心平气和地调整好自己去等待,去练就化险为夷的本事,去发现沿途的美,这个过程会是很难熬的。

     毕竟孩子的成长是一生的课题,琐碎的过程才是我们需要用耐心来面对的常态。

    

     如何锻炼父母们的耐性呢?首先,给孩子一点空间,合理调整我们的期望值。我们要看到,孩子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能力特点。

     三岁的孩子吃饭还不利索,一顿饭吃上20分钟,饭桌上狼藉一片这是常有的事。

     在他的能力下,父母们尽量要抱以理解的态度,毕竟由会拿筷子、到会吃饭、到吃得利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根据他们的成长阶段,合理调整我们的期望,尽量等一等孩子的成长步伐,我们就不会太焦灼。

     其次,给自己喘气的空档。为人父母之所以不容易,是因为我们的肩上身担重责,要赚钱养家,要赡养老人,还要教育孩子,每天要处理方方面面、大大小小的各项杂事。

     但我们不是超人,也有压力大、情绪低落,需要外界关心呵护的时候。

     所以,要照顾好自己。累了就休息好,做个深呼吸、看场电影、来个SPA释放出自己的负能量,管教孩子才会更有耐心。

     最后,从内心深处要清楚教育也是一场自我修行。当我们试着教孩子们如何生活时,他们也在教我们生活是什么。

     父母们记得要俯下身来,和孩子们一起感受生活中那些甜蜜的时刻,而不要一味地被社会过于现实的教育氛围蒙蔽双眼。

     阿甘说:“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都不知道下一个会拿到什么味道。”所以,父母们不妨放轻松,把视野调远一点,看到的风景才会旖旎多姿。

     ⒊

     爱需要管教,坚持原则,孩子更有安全感

     前面我们说了,教育需要耐性、需要父母们拥有极大的包容心和爱,可是教育同样也需要原则和管教。

     就像作者在本书中所说,好的父母在鼓励孩子独立、充分给予他们自由成长空间的同时,也应该让孩子学会自律,给他们设立一定的规矩和做事原则。

     无规矩不成方圆,坚持原则能给孩子一个清晰可遵循的标准,传递出一种明确的价值观,这样也能给他们创造出一种安全感。

     他们知道早上不洗漱、不穿戴整齐是不能去上学的;亲朋好友来家里玩,要礼貌前去和长辈们打招呼;

     今日事、今日毕,在没有特殊情况下,不要为自己不完成任务而找借口。好的习惯、好的做事风范也是在坚持原则中逐渐养成的。

     只是,坚持原则往往很难,因为它是逆人性和反自然的。我们订好了家规,垃圾食品、方便面、快餐、糖果一律杜绝食用。

     可是碰到孩子在外上兴趣班、时间紧急时,没办法只能就近吃了麦当劳了事。于是跟孩子说,下不为例。可是,下次在遇到类似情况,依然凑合着吃,那规矩就形同虚设了。

     所以,坚持原则很困难,有时是被生活中各种小插曲干扰,没有做好应对措施;有时,只是我们自己放松了监管,主观上懈怠了原则;也有时,是没有意识到坚持原则的重要性。

     那要在哪几个方面去坚持原则呢?作者在书中主要说了三个方面:

     第一个是价值观。选择自己崇尚的价值观,并努力去恪守和践行,给孩子一个榜样的力量。

     比方说:你看重诚信的价值,那自己在日常的待人接物中,势必要以身作则,千万不要哄骗孩子;你相信勤见真知,唯有奋斗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的。

     那在教导孩子过程中,从言语到行为,你要始终如一地引导他们去认真做事,培养他们不怕吃苦的精神。

    

     第二个是责任感。列夫·托尔斯泰说:“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

     所以,责任心对于我们自身来说意义非凡,没有责任心的人,也是不值得被信任的人。如何培养责任感呢?其实,从生活开始,父母们可以让他们去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比方说:给花浇水、打扫房间、摆放好桌椅、整理自己的玩具等等,孩子在身体力行地分担家务事的过程中,还能提高一定的自我成就感。责任感是在行动中养成的,而不是被父母训出来的。

     第三个是纪律性。大到团队,小到个人,保持纪律性能打造一定的秩序感。

     父母们在管教孩子时,不能三分钟热度、不能冲动、不能将规范变来变去,一会儿同意孩子写完作业可以看电视,一会儿又说坚决不能看电视。这样,他们的表现也会像我们的要求一样,忽东忽西、缥缈不定。

     华特王尔林说:“管教孩子是一项时间跨度大、设计周密的活动。” 父母要做的是将规范和原则贯彻到底,去坚持不懈地推行我们要给孩子树立的价值观和责任意识,从而帮助他们获得内心真正的安全感和价值感。

     ⒋

     从孩子的角度看人生,跟随孩子一起成长

     《小王子》这本书之所以享誉全球,被封为“是一部给成人看的哲学童话”。是因为它用简单朴实的故事,唤醒了大人们内心深处久违的童真和纯粹感。

     在习惯用数字丈量的世界中,在我们被现实、被生存压力拽着脖子不断向前奔跑时,它恰到好处地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视角。

     我们可以看到,原来那栋房子不只是可以用数字、价值来衡量。它还值得我们发自内心来欣赏,它的造型非常美观,是用玫瑰花砖砌起来的,屋顶上有白鸽,窗外有迷人的天竺葵。

     这些细节中的美我们是否注意到了?原来人和人、人和物之间投入了时间和感情,彼此被驯养了,我的内心从此便有了牵绊和责任。原来,生活需要仪式感,一些重要的时刻需要区别对待。

     它还告诉我们,不要急着去盘算生活、没有价值的事物用眼睛一扫而过。生活的美和深情,是用眼睛看不到的,需要我们用心来感受和对待。

    

     是啊,每个孩子初来乍到都是天使,就像小王子一样拥有无限的想象空间,能看到蛇肚子里装着一头大象,也能看到盒子里睡着的小山羊;

     他们也像小王子一样拥有最纯真而深情的爱,无论走到哪里,见过多少玫瑰花,最思念的还是在自己星球上朝夕相处过的、那朵遗世独立的玫瑰花。

     “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当孩子的认知思维还不够,容易被外界的干扰带偏时,父母们需要把关,要用原则、用管教带领孩子进入正确的跑道行驶。

     但是,我们更要保护好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生命力,用我们优质的爱去激发孩子们内在的成长激情。

     这就需要父母们俯下身来,放下疲惫而又焦灼的心理,用自己的心去靠近孩子的心。在陪伴的过程中,试着从她们的角度来理解这个世界。

     春天来了,小朋友看着片片花瓣纷纷落下的样子美极了,说:“妈妈,我们一起来玩躲猫猫游戏吧。”千万别拒绝,带上童真、带上最轻盈的爱,陪她一起去投入地玩耍,去认真体会她最简单的快乐。

     那一刻,她的感受被你感受到了,你们是真的在一起,这便是爱。

     正如心理学家武志红所说:“看到孩子的真实存在,发现孩子的需求,并帮助她实现,就是父母给孩子带来的优质的爱。”

     这需要我们真正地放慢脚步,陪同孩子一起成长。一起去发现、去探索这个奇妙的世界,在彼此对等地交流与碰撞中,相互激励与帮助,不断调整好姿势共同进步。

     成长是一生的课题,从“父母”到“教育者”身份的切换,也是一场终身的自我学习之旅。为人父母,修行不止。

     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了。对于这个栏目,如果你有什么建议意见,欢迎搜索关注我的公众号“水木文摘”,在文章的留言区跟我互动。我会挑选最优质的留言,每期送出一本好书。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这本书,点击下方图片,可以直接购买。晚安!

    

    

    

    

    

    

     作者/才华水木君

     水木文摘(mweishijie)原创发布

    

     点赞的人,都很好看↓↓↓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水木文摘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