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重度直男癌相伴60年,裸捐3500万却把人生活成诗,这才是真正的国民女神
2019/5/23 22:30:00 水木文摘

    

    

     水木君说:

     一帆风顺的幸运儿太少,更多的幸福,是靠自己把烂牌打到最好。你若是心里有诗,身处刀山火海,也觉得那是大气磅礴的一番风景。如叶先生所言,“不管落到什么地步,经历什么样的事情,你都要有自己的持守,不能够失去你自己。”

     ⒈

     近日,一个举国震撼的消息刷屏了:

     南开大学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

     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94岁的世界著名汉学家叶嘉莹先生,

     将自己剩下的财产,

     毫无保留地全部捐给了南开大学,

     整整1711万!

     更让人震惊的是,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捐赠,

     算上去年叶嘉莹先生捐出的1857万,

     累计总额高达3568万。

     这些钱将全部用于设立“迦陵基金”,

     支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在文学界,

     叶嘉莹是一个比传奇还要传奇的存在。

     她不仅自己在中国古典诗词研究中,

     取得了巅峰造诣,

     还要一生传道授业,丈量世界,

     把古诗词通过教育代代传承下去。

     她是在海外传授中国古典文学时间最长,

     弟子最多,成就最高,

     影响最大的华裔女学者,

     如果中国还有女先生,

     那一定是叶嘉莹。

    

     2016年她和屠呦呦并列,

     获得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只用德高望重概括先生的人生是片面的,

     相比她登峰造极的文学成就,

     大师们的人生智慧远在专业成就之上,

     如果杨绛先生的婚姻告诉我们,

     遇上了对的人,

     可以如何两情相悦过一生,

     那么叶嘉莹先生的婚姻则是告诉我们,

     遇上了三观不合的人,

     你照样可以诗情画意地优雅一生。

     这是先生留给7亿中国女人的一部人生指南。

     ⒉

     婚姻的悲剧,

     始于门不当户不对。

     先生的家世即使放在今天,

     依然是万里挑一的高起点:

     书香门第,德才兼备。

     父亲为北大英文系的高材生,

     母亲曾任教于女子职业学校,

     叶嘉莹6岁能熟读《论语》,

     11岁即可作文作诗天赋异禀,

     17岁就被辅仁大学录取。

    

     相比之下,丈夫赵钟荪实在是差距悬殊。

     学无专长,不思上进,

     先是在秦皇岛的煤矿公司,

     后来莫名其妙失了业,

     靠家里人帮忙才又找到了文员的工作。

     当时叶嘉莹的英文老师是赵钟荪的堂哥,

     他很喜欢叶嘉莹,就主动作媒,

     两个天各一方的人就这样相识了。

     叶嘉莹在北京中学里教书,

     赵钟荪那时已经苦追了三年都不得,

     恰逢家人给介绍了去南京做文员的工作,

     他就以此“逼婚”,

     说如果不能订婚就不去工作。

     叶嘉莹对他虽然无感,但也说不上讨厌,

     抱着希望他尽快安定下来的想法,

     仗义地答应了求婚。

     家里长辈没有人看好赵钟荪,

     极力反对这桩婚事,

     但叶嘉莹还是言而有信地随他南下,

     就这样在24岁稀里糊涂地步入了婚姻。

    

     事实证明,

     长辈们的眼睛是雪亮的,

     这一生的动荡都拜他所赐,

     这一生的苦难也都因他而来。

     ⒊

     婚后没多久,

     叶嘉莹随夫去了南京,

     1948年两个人迁居台湾。

     谁知没多久,

     国民政府发动了让人闻之色变的“白色恐怖”,

     为了铲除异己,滥杀、打压、监控......

     整个社会被极端恐惧层层包围。

    

     灾难毫无先兆地降临在他们身上,

     赵钟荪因为“思想问题”被抓走,

     留下了她和4个月大的女儿。

     次年,叶嘉莹和女儿也被抓了进去,

     因为查无实据,

     母女两人很快被放了出来,

     但叶嘉莹因此丢掉了工作。

     丈夫还关在里面生死未卜,

     无家可归的叶嘉莹,

     只能投奔赵钟荪的姐姐姐夫。

     寄人篱下的日子写满了艰辛。

     她白天带着女儿去教课赚钱,

     下班了怕孩子吵闹打扰主人,

     也只能带着女儿在外面游荡,

     直到夜幕降临,女儿入睡了才能回来。

     拥挤的房子没有多余的床位,

     母女俩就睡在走廊里,

     生活的重压多少次想让她带着女儿了断,

     但硬是挺了过来,

     就这样浑浑噩噩地过了4年,

     终于等来了丈夫出狱的消息。

     ⒋

     否极泰来始终不是这段婚姻的归宿。

     出狱后的赵钟荪性情大变,

     因为牢狱的黑历史,

     他很难找到合适工作,

     便把多年的抑郁不得志,

     全都发泄在了妻女身上,

     游手好闲,混沌度日,

     时常毫无先兆地发脾气。

     长达十年之久,

     养家糊口的重任,

     全都落在叶嘉莹瘦弱的肩膀上。

    

     当听说妻子有出国讲学的机会,

     急于逃离现状的赵钟荪,

     不顾海外生活的种种心酸,

     执意要求叶嘉莹一定要拿下这个机会。

     理智的叶嘉莹本无意出国,

     但无奈丈夫层层施压,

     只好一边工作一边挑灯夜读地学英文,

     最后以第一名的身份,

     把一家人都带上了飞往美国的航班。

     曾经哭着闹着非要出国的赵钟荪,

     他丝毫没有感激妻子为家做出的一切,

     在美国依然找不到工作,

     赋闲在家又开始了没完没了的暴戾脾气。

     因为父亲重病,叶嘉莹不得不回台湾照顾,

     临走前托朋友帮丈夫找了一份教汉语的工作,

     没想到才半年,丈夫就又丢了工作,

     台湾的收入不够养家糊口,

     不得已下叶嘉莹带着年迈的父亲,

     又回到了美国。

     她就这样顾及着反复无常的丈夫,

     前半生活得奔波劳碌。

     ⒌

     即使深处水深火热,

     叶嘉莹依然极力地维护着丈夫,

     说这是牢狱之后的性情大变。

     直到丈夫离世,

     她再度回忆起那段有苦难言的日子,

     终于忍不住说,

     与牢狱无关,

     他本来就是这样的性格。

    

     生完二女儿的时候,

     她筋疲力尽地从产房被推出来,

     门外的丈夫一脸黑线地看着她,

     她就知道了,这个男人不高兴了,

     因为又是个女儿。

     生育完的叶嘉莹身体虚弱,

     又要工作养家,还要照顾两个女儿,

     没多久她患上了哮喘,

     但丈夫并没有嘘寒问暖,

     反而家务都甩给她做,

     稍微做不好还要咆哮如雷。

     初到美国,租房子,买家具,

     给女儿找学校......

     一切安顿的工作都是叶嘉莹的,

     赵钟荪到哪里都是心安理得的甩手掌柜。

     与此同时,怪戾却逐年递增。

     叶嘉莹精心装饰的圣诞树,

     不知道为什么他冲上去就把它毁了,

     树上的装饰扔了一地。

     家中的院子里种了很多树,

     趁叶嘉莹不在家的日子,

     他找人把枝叶全砍了,

     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

     晚年的时候,

     他偶然看到叶嘉莹讲课时的录像带,

     惊奇地问,“这是你在讲课吗?

     下次我也去听好不好?“

     这对结发夫妻,

     竟然一辈子都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⒍

     在现在人看来,

     这个集所有缺点于一身的重度直男癌丈夫,

     语言暴力、重男轻女、一无是处、喜怒无常...

     根本不值得她十分之一的付出,

     为什么叶嘉莹不跟他离婚?

     这是21世纪新女性才被解放出的自由,

     在过去婚姻大如天的时代,

     从小被三从四德的旧式教育影响,

     即使来到欧美,也很难改变。

     隐忍依然是中国女性唯一的归宿。

     她不再对自己的婚姻抱有希望,

     但她是有条件的接受,

     并不是无奈的妥协:

     “无论命运把我抛到哪里,

     我都愿尽最大的努力尽量做好。”

    

     她看透了一点,

     婚姻美满并不是人生必须要达到的成就,

     爱有千万种,并不单单只是爱情。

     她如是总结自己的前半生:

     “我一世的辛勤,忍气吞声,

     养家的责任我已经尽到了,

     我要把自己投向古典诗歌,

     我要为古典诗歌的传承献出我的余生。“

     因为看透了生活的真相,

     所以更加用力地热爱生活。

     她开始把所有的心血投身到古典诗词上,

     与诗为伴,

     在这里她找到了真正的挚爱。

     ⒎

     为了在海外大学教授中国古诗词,

     叶嘉莹在45岁那年开始学英语,

     为了尽善尽美地展现中国诗词的美,

     她每日挑灯备课到2点,

     60年代的欧美,

     对中国文化一窍不通,

     本来以为很冷门的中国诗词课,

     没想到在叶嘉莹的解读下,

     受到了热烈的回应。

     上课的学生络绎不绝。

    

     和婚姻的失败相比,

     叶嘉莹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她也因为自己极深的文学造诣,

     被邀请到哈佛等众多名校任教。

     最终成为美国哈佛大学,

     和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

    

     人生过半后,

     她终于等来祖国风平浪静的归巢时刻。

     她说,“我一辈子没有作过自己的选择,

     最后才是我的选择,

     我就选择回到祖国来教书了。”

    

     自1974年以来,

     她奔波在五湖四海,

     受邀前往包括首都师范、南大,

     复旦在内的二十多所大学教书,

     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她的课总是座无虚席,

     大家争先恐后,热情高涨。

     她长达70年的教龄,

     为祖国培养了几代古典文学的接班人,

     为传承中华文化做出的贡献无以复加。

    

     ⒏

     不认识叶嘉莹先生,

     很容易被她抑扬顿挫的言语,

     举手投足的温婉大气,

     一头银发下的从容深深征服,

     料想是怎样的才华成就了这样的优雅知性,

     什么样的幸福才能写出那么沁人心脾的诗句。

     翻阅过她的人生才知道,

     那都是世事沉浮赠予的礼物

     ——天以百凶成就一诗人。

    

     叶嘉莹先生晚年这样回顾自己的人生,

     “人不经过绝大的痛苦,你不会觉悟。

     我就是因为经过这么多患难痛苦,

     把自我打破了,

     不再被自己的家庭子女所束缚了。“

     对一个千万凶险都挺过来的人,

     万事如此自然地化作诗词歌赋,

     你才能拥有如此惊人的生命张力。

     丈夫弥留之际,

     先生平静地陪在枕畔,

     伸出手和他相握,

     赵钟荪在她的安慰中安详地走了,

     她亦给了这段相伴60年的婚姻一个交代。

     明白了何为“身后牛衣怨亦恩”,

     你误了我一生姻缘,

     也多谢你成全了我的诗情画意。

     ⒐

     一帆风顺的幸运儿太少,

     更多的幸福,

     是靠自己把烂牌打到最好。

     你若是心里有诗,

     身处刀山火海,

     也觉得那是大气磅礴的一番风景。

     如叶先生所言,

     “不管落到什么地步,

     经历什么样的事情,

     你都要有自己的持守,

     不能够失去你自己。”

     去接受自己不能改变的,

     去改变不能接受的,

     睿智地分清这两者,

     与自己和解,为自己成就。

     即使没能分得一手好牌,

     也能不动声色地活出自己的幸福。

    

    

     作者/才华水木君

     水木文摘(mweishijie)原创发布

     转载请联系授权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水木文摘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