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闺”里的高校博物馆要开门吗?
2019/2/15 18:08:05专注高等教育 麦可思研究

    

     今年春节,新京报的一篇《高校博物馆若能在春节期间开放该多好》探讨了高校假期开放博物馆的问题,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让部分网友从高校在假期是否开放博物馆,进一步讨论高校是否要开放博物馆。

     有人认为可以开放:

     @蓝天白云帅哥53770:期盼公办高校的博物馆、图书馆、运动场等能在节假日期间向社会公众开放,共享资源,物尽其能。

     @淅淅沥沥:其实很多国外大学都是开放的,国内可以适当开放,前提是避免风险。

     @不不~:开放,但应采取限流、预约等,一旦有不文明行为,应该将参观者加入黑名单,不允许再次进入。

     也有人认为不应该开放:

     @鳖说话:想到之前被武大樱花开放时期支配的恐惧,所以博物馆,还是别开了吧。

     @love睿宝3:虽然我也是社会人员了,然而并不支持高校面向社会开放博物馆!针对普通大众开放的免费资源各地都有,求给学生们一个纯粹的校园环境!

     @苍一穹和星特朗:市区里那么多免费开放的公立博物馆图书馆,干嘛老盯着高校呢?

     当然也有网友中立,认为“高校博物馆图书馆这些,开放是情分,不开放是本分,不是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主要还是看高校自己的考量”。

     事实上,近年来大学校园、大学图书馆是否开放的问题一直被热议。现如今,博物馆已成为大学校园中除图书馆之外,另一主要的、能与公众互动的场馆,其是否开放的问题也引起不少人的讨论。

     国内高校博物馆现状

     高校博物馆与高校校园、图书馆一样,都是宝贵的、优质的社会文化资源。然而不少大学博物馆至今仍藏于校园“深闺”中不为公众所知。很多知名高校是游客旅游打卡地,而其中有部分高校拥有自己的博物馆且极具特色,文化氛围浓郁。不过大多数游客都冲着校园知名“景点”去,鲜少有人专门光顾其博物馆。

     高校博物馆除了遭遇上述“开门迎客却鲜有人知”的尴尬境况,还有一种境况则是“不轻易开门迎客”。有些高校馆门紧闭是常态,主要给“重要客人”参观,不向校内普通学生开放,更不免费向公众开放。

     此外,我国部分高校博物馆开放以展览为主,形式单一传统,且开放时间短。多数高校博物馆寒暑假(春节)等假期时间并不开放,或者直接不对外开放。所以有人说国内的高校博物馆,更像是藏在了“深闺”。

     不过,对于那些“开门难”的中国大学博物馆而言,它们的确也都有自己的“苦衷”。例如馆藏品丰富,但缺乏对外展出的条件;展出内容专业性过强,不适合科普教育;资金投入不足,缺乏专业服务人员,抑或陈列内容与形式多年不变,缺乏长久吸引力等问题。

     国外一流大学博物馆成旅游打卡地?

     相比国内高校博物馆的情况,国外大学博物馆却有很大的不同。

     国外有句话:“一所伟大的大学要有一座伟大的博物馆。大学博物馆的发展,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珍品丰富的大学博物馆无疑是一座宝藏,其功能现已不单单是高校部分学科的教研基地和平台那么简单,大学博物馆已越来越多地为社区、城市提供着服务,不断扩大着大学资源回馈社会的多元性。

     2013年,英国大学博物馆组织和苏格兰大学博物馆组织联合发布了一份名为《影响及参与:21世纪大学博物馆》的报告。该报告表示,“英国高校的博物馆对学术研究、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经历方面均作出了重要贡献,不仅增加了大学本身对社会及文化的影响力,更进一步提升了大学本身的良好形象”“大学博物馆作为大众接触高等教育机构的重要渠道,在激发大众的求知欲望方面,更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通过大学博物馆,大众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距离缩短了,高等教育机构与社会间的互动也更加紧密了”。

     在国外,许多一流大学的博物馆都已成为世界各地的游客必去“景点”之一,而这些大学的博物馆,并不只是单纯开放展览,还参与到了公共社会服务中。比如,牛津大学博物馆群通过ASPIRE项目为全英国的博物馆及文化机构提供知识分享与交流的平台,伦敦大学学院博物馆与雷丁大学博物馆整合各自馆内共15万件电子藏品信息,合作研发大学学习资源项目等。

     如何开好大学博物馆的门?

     虽然总有人讨论高校博物馆该不该开放,但不可否认,越来越多的高校开放了自己的博物馆。而选择开放博物馆的高校,可以怎样开好博物馆的这个门呢?这些学校或许可以做些参考。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藏品的数字化,大学博物馆除了以传统模式对外开放之外,还尝试以新媒体方式与大众互动。学校期望通过数字化与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藏品,分享人类文明的成果。

     2012年,密西根州立大学的伊莱·博德商业学院推出了可以多用户在线的“博大虚拟艺术博物馆”。虚拟艺术博物馆是一个多用户的网络虚拟空间环境,由媒体艺术家约翰·费尔沃克和密西根州立大学从事艺术研究的副教授亚当·布朗创建。

     用户不仅可以观看根据实际物品还原的数字化艺术品,还可以选择自己的虚拟头像,并使用一个键盘或鼠标进行行走移动,任意浏览,和网络游戏环境十分相似。

     游客甚至还可以选择与其他用户进行聊天和交互,与超过100个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一起游览这个虚拟世界,并参加讲座和表演。另外,系统还允许用户创建个人原创作品,作为虚拟世界发展的一部分,其他艺术家的作品也将被纳入这个虚拟空间。

     在不少国家,一些大学的博物馆、图书馆会在其校园相关网站上为公众设立专门的介绍网页,将博物馆、图书馆的亮点、开放时间以及如若收费其标准如何等内容清晰列出。

     虽然中国不少大学的博物馆、图书馆对外开放确实面临诸多实际困难,但在对外开放与社会教育方面,国内的大学博物馆做了诸多尝试。

     例如,同济大学博物馆2017年推出“敦煌壁画艺术精品高校公益巡展”,短短一个月吸引数万人次参观。“有个昆虫博物馆与K11商场合作举办蝴蝶的展览,展示了蝴蝶的生长过程。此前,地铁方面也曾与钱学森图书馆联系,专门为我们辟出展示空间。”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执行馆长张凯说,“与公共空间合作,是大学博物馆走出去的渠道之一,重点是大学博物馆必须拿出公共博物馆没有的独特资源。”

     另外,在众多大学博物馆里,中国美术学院的美术馆算是比较特别的一个。每当该馆的公共教育部需接待一些前来集体参观的中小学生时,便会提前招募学院部分学生到美术馆做志愿者,并进行专场培训。

     学院希望学生体验“身份的转变”,体会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面对特殊的观众的时候,所需要注意的事项,也通过这种活动亲身体验进而反思自己在学院受教育的生活,体会教育工作者的辛苦。

     高校博物馆多能反映该校特色、优势学科、人文历史等,给人印象深刻。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生源大战中,各高校的招生投入不菲,但有什么“招生广告”比让考生和父母参观该校博物馆和校园效果更好呢?

     互动:

     关于高校博物馆是否开放的问题

     你怎么看?

     本文综合自:麦可思研究、央广网、微博、网络等。

    

    

     高校在城市吸引力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让“辅助”升级,看学工部门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校“生产”的人才通过雇主的质检了吗? 丨 深读数据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麦可思研究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