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课,该翻身了!
2019/2/16 8:00:00 麦可思研究

    

     跟热火朝天、座无虚席的专业课相比,很多高校的通识课都显得无比冷清,老师自说自话,学生趴倒一片的情景不是个别现象。“老师为了混课时,学生为了混学分,一个不花力气教,一个不费精力学,通识课怎么能不成‘水课’?”某高校教务处处长在谈到通识教育的窘况时这样说道。

     针对通识课所面临的种种困境,近年来,不少大学都吹响了通识课改革的号角:复旦大学宣布将集中清理一批不符合人才培养需求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武汉大学开启了“武大通识3.0”教育新历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传统课程体系缺乏基础性、系统性、人文性、综合性和深刻性,教学形式不够理想,大多采取大班上课的方式,缺少必要的师生交流和严格考核等。通识课程的质量保障仍然任重道远。那通识课如何摆脱“水课”的名声?看香港中文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交上了怎样的答卷。

     全方位打造通识课

     香港中文大学(以下简称“港中大”)自创校之始一直推行通识教育,鼓励学生开阔视野,跨越学科界限,关心社会,探究人生问题。创校校长李卓敏曾将“寻找专业教育和通才教育的适当平衡”写入港中大第一份校长报告书中。

     港中大对于通识课程的高度重视体现在政策制定、课程管理、管理构架、质量管理等多个方面,让通识课程事无巨细都有例可循、有法可依。由于港中大采用书院制,所以通识课程也分为大学通识和书院通识:大学通识以启发智性思考为目的,拓展学生的知识底蕴;书院通识根据各书院的教育理念及文化传统,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注:

     香港中文大学设有九大书院,同一书院的学生共享宿舍、餐厅及其他设施。书院制旨在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技巧、文化品位、自信心和责任感。

     ★政策制定

     港中大教务会辖下设有通识教育委员会及常务委员会,该机构主要负责制定大学通识教育的政策,审议通识教育科目开设和修订的相关事项,并协调所有成员书院的通识教育课程。

     通识教育委员会的成员包括各学院及书院代表,大学通识教育主任、副主任,教务长及由校长委任的资深教员,并邀请港中大学生会及各成员书院学生会代表列席会议。

     ★管理构架

     港中大通识课程的管理构架严密,由教务会总领,学校、书院、学院三方协作。专业团队分工明确,高效处理通识教育的有关事宜。

     关于课程管理,大学通识教育科目由全校所有学院的四十多个系共同提供,现通识教育科目的任教教师已经超过200位。

     ★质量保障

     为提升课程及教学质量,通识教育委员会采用一系列措施:

     图1 港中大通识教育管理构架

    

     ●开设通识教育科目须经过严格审批,确保学科符合通识要求。

     ●设立通识教育评核委员会,审议通识课程的成绩,使各科评分符合学校统一标准。

     ●每门科目将于学期结束前进行学生意见调查。

     ●各学科定期进行内部评审,检视教学成效。

     ●大学定期进行全面的课程审查,并邀请校外专家提供意见。

     港中大的大学通识教育部致力于设立沟通平台,通过听取学生和教师的意见,适时向通识教育委员会反映问题,进而让课程质量管理以实证为基础,以双向的反馈沟通方式进行。

     ★细节渗透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通识教育已经渗入港中大的大学精神和文化基因中,港中大针对通识教育细致入微地进行了许多适应性调整,让学生处处受到博雅文化的熏陶。

     例如,港中大的图书馆专门设置通识教育特藏,还通过参与通识教育委员会修订通识目标的讨论,及时了解通识课程目标的变化,进而及时调整通识教育特藏的内容。

     高标准造就好课程

     在港中大,通识课程绝非轻松捞学分的“水课”,无论是校方、学生还是教师都在通识教育中投入颇多,让学生能真正学有所获。

     港中大对待通识课程的设置十分审慎(此处主要以大学通识为例进行说明),从源头上便开始把关。

     通识课程提案和库存管理系统是一个供港中大教师提交通识课程提案、有关部门审核提案的在线管理系统。所有大学通识课程都要依照以下标准进行审核:

     ●主题与人类经验和/或现代生活有关。

     ●全面介绍有关学科的基本理论框架、概念和方法论。

     ●强调课程深度的同时,还需兼顾知识的广度和融通性。

     ●重视智力开发而非技巧学习。

     ●最好采用跨学科的方式进行教学。

     ●鼓励学生的自我发现和自我表达。

     ●与常规课程保持同样的课容量和知识深度。

     ●不要求任何必要条件或者超越大学生基本能力的专业技术知识。

     审核流程颇为复杂(见图2),已经通过的课程也并非高枕无忧,需要定期复审,未通过的通识课程被勒令修改或淘汰。多重审核和动态调整大大降低了“水课”“陈课”的概率。

     图2 通识课程提案和库存管理系统工作流程简图

    

     从选课、上课到考试,校方都给师生立下了不少“规矩”。选课时,学生不可选修本系开设的通识课。教学单位会对不同课程的内容进行重复性认证,有超过三分之一的重复即被认定为互斥课程,学生不可同时选修。

     修课期间,通识课的课容量、知识深度、课业负担都与普通课程保持一致。以阅读为例,单纯听听讲座、阅读一些非学术性的新闻文章或网络资料不能通过考核。

     学生需研读大量的学术读物,并且还得通过相应的考核。比如,教师让学生在写作时,从阅读书目中引用至少两处文献或将阅读材料纳入考试范围。

     通识课的考核安排和评分标准同样一丝不苟:

     ●评分应遵循本科课程评估准则,并且平均分数应该被设置为B。

     ●考试问题不能设置得太简单(例如选择题、判断题,或者一句话便能回答的题目)。

     ●全勤不加分,但缺课可以酌情扣分。

     ●如果课堂参与是评分项之一,那么须在平时做好记录和评定。

     ●所有课程应该在考试周由校方统一安排考试。

     ●课程成绩须经通识教育评审委员会审查和批准,成绩不应在评审小组正式批准之前公布。

     好教师助力通识课

     教师是课程的直接执行者和把关者,一位同时兼具专业素养、表达能力、人文底蕴和人格魅力的教师能够让通识课妙趣横生。对于有精进教学水平需求的老师,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艾伯利教学卓越与教育创新中心(以下简称“艾伯利中心”)提供了教学改进的“组合套餐”。

     这份套餐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教师可以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也可以申请教学指导帮助。

     ★教学改进资料

     艾伯利中心为任课教师提供的教学改进资料非常丰富,内容涉及教学改进的诸多方面,每个方面又包含许多具体问题(见表)。针对每一个问题,艾伯利中心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提供了可行的建议。

     艾伯利中心教改资料一览表

    

     ★教学指导帮助

     通识课程教学是一件复杂又具有挑战性的事,艾伯利中心为教师们提供形式多样的教学指导咨询。咨询师一般是经验丰富的教师或专业的教学顾问,他们提供的咨询服务有:

     ●教学咨询。以一对一的形式展开,咨询主题可以是教学的任何方面。

     ●教育技术。探索创新、有效的教学科技。

     ●工作坊和特殊兴趣小组。学习基于研究成果的教学策略,并和其他教师一起讨论教学。

     ●教学观察。艾伯利中心的观察员会实地考察申请人的课堂,教师会通过保密途径收到反馈。

     ●早期课程反馈:学生调查。通过简短调查,就该课程是否需要改进征求学生的意见。

     ●早期课程反馈:焦点小组。通过小组访谈的形式,收集更为详细的学生上课体验反馈。艾伯利中心对反馈进行整理,然后任课教师会收到具有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随着中国高校对于通识教育理解的加深,未来通识课不仅要强调“量”,更需保障“质”。高质量通识课怎样“炼”成?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的重视,合理的管理构建,以及科学的教学改进——希望香港中文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交上的答卷能对我们有所借鉴。

     主要参考文献:

     [1]香港中文大学通识教育部网站

     [2]艾伯利教学卓越与教育创新中心网站

     [3]梁美仪.香港中文大学的大学通识教育[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0).

     [4]严浪.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在通识教育中的实践及启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9).

     [5]毛凯贤,张宇晴.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前景——兼谈来自台湾的经验[J].考试周刊,2013(22).

    

    

     大学招聘教师应该避开哪些误区?

     重磅!国务院发布“职教20条”,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高校在城市吸引力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如需了解麦可思教学教务服务,请点击下方 阅读原文 联系我们。

     本文为麦可思专稿

     编辑 | 麦可思研究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麦可思研究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