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据“反哺”教学、调整专业……这所高校的操作亮了!
2019/3/22 20:15:48 麦可思研究

    

     原标题:《数据“反哺”教学》

     大数据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对高校也一样。譬如利用大数据技术,学生可以更灵活、便捷地获取所需知识,教师可以借助大数据技术平台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高校管理者可以以数据为依托,作出更加理性、科学的教育管理决策。

     作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50强”典型经验高校之一的山东交通学院,在数据应用方面有哪些实践与思考呢?围绕“就业特色举措”“就业数据与专业调整”“以就业促教改”“大数据的顶层设计与布局”等关键词,《麦可思研究》(以下简称《麦》)与山东交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陈松岩展开了深度对话。

     关键词

     “一把手”工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

     《麦》:为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山东交通学院尝试了哪些与众不同的举措?

     陈松岩:我校毕业生人数近三年持续增长,主要是学校始终把就业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形成了“学校党政一把手亲自挂帅,分管校领导靠上抓,其他领导协助抓,职能部门全力抓;二级学院党政一把手亲自做,分管领导靠上做,全体教师共同做”的就业工作格局。

     同时,学校一直致力于就业市场的开拓,实施学校领导带队的“访百企”活动,积极征求用人单位的意见与建议,跟踪调查毕业生就业情况等,不断改进就业工作,创新就业指导与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以学院为办学单位,以专业为办学单元,统筹“招生—培养—就业”联动工作。学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就业质量数据,借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通过“行业发展倒推专业设置”“以毕业要求倒推课程体系”“岗位需求倒推课程内容”“岗位职责倒推能力培养”,重构了55个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流程再造—体系重构—产教融合”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的创新模式。

     “流程再造”即按“调研—规划—实施—反馈”流程开展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体系重构”即按“市场需求—专业定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可考指标—课程体系—教学实施—评价反馈—持续改进”思路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产教融合”即通过产教深度融合多元模式,实现校企协同育人。学校建立了基于OBE的“两维四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通过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专业与市场需求契合度评价,确保人才培养满足市场需求。此项成果获2018年山东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关键词

     以学生为中心

     《麦》:对于您提到的“两维四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希望您能介绍一下其构成及突出特点。

     陈松岩:所谓“两维四级”,即指向学生学习成果的“校内四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校外四级教学评估体系”。校内为“校—院—系—教师”四级监控;校外是“本科教学评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评估)—第三方评估—自我评估”四级评估。由此,面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结果进行整体监测与评估。

     我校质量保障体系的一个特点就是内外兼修,人人参与。在校内四级监控中,每一级都是责任主体,人人主动参与其中,分别从学校办学定位、学院办学质量、专业培养目标达成、学生学习(课程目标)达成等方面实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做到从顶层设计到基层实施的重重保障。

     在“两维四级”质量保障体系中,将学生力量正式纳入其中,由学生自主运行的“学生教务信息中心”最直观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目前该中心共有成员800余名,每个班里都有2名左右学生参与其中,负责开展学生学习全过程评价,反馈教学信息和研究学习新动向。

     关键词

     专业评估,优化专业结构布局

     《麦》:山东交通学院具体是如何利用毕业生就业数据来进行专业调整的?

     陈松岩:我校坚持“体系重构,评估先行”,初步建立基于OBE理念的校内本科专业评估体系,从而建立以专业评估为引导的专业分类管理体制,把质量评估监测的重心放在专业层面,面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结果进行整体监测与评估。

     为保证“专业评估更加专业”,校内专业评估分三批次进行,历时1年半。2018年8月,学校开始开展校内专业评估“回头看”,已完成12个专业的整改验收工作。

     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校内专业评估之前,有些专业办学方向不清晰,课程体系不合理,通过体系重构和评估推进,问题得到了及时梳理,尤其是专业层面明确了发展方向,专业负责人和任课教师达成了更广泛的共识,纷纷主动调整完善了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

     评估工作以国际范式规范了专业建设,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国家本科专业三级认证和山东省本科专业评估等各项工作夯实了基础。

     对于毕业生,我校将毕业生就业质量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校内专业评估体系,根据专业办学质量,对其进行分类评估。学校要求有往届毕业生的专业全部参评,在46个参评专业中,16个专业被评为A类专业,5个专业被评为C类专业。

     结合评估结果,又将毕业生就业质量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根据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稳定性、岗位与专业相关度、用人单位意见等反馈数据对专业进行调整,撤销不符合学校定位和办学特色的专业,调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这些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完善交通学科专业集群。

     对于专业的调整布局,我校大概分为撤销、调整、新增和优化这几类,比如,我们撤销了被评为C类的工业设计、无机非金属材料等专业;围绕“人工智能”“互联网+”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两个新工科专业开始招生,形成新的专业增长点;结合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引导专业围绕“十强”产业找准人才培养的精准着力点,轮机工程专业群获批山东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项目立项,获得省财政1200万元经费支持,改造教学内容,让老专业焕发出新活力。

     关键词

     以就业促教改,第三方

     《麦》:“以就业促教改,以教改促就业”,两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山东交通学院在这方面有哪些经验?

     陈松岩:立足持续改进,探索创建多元主体的评价模式,旨在以评价数据为依据,改进教学。学校以“二级学院和专业办学”为主旋律,搭建四级主体评价考核模式,将教师、学生均纳入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开展全覆盖的教学监控与评价工作;学校委托校外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定期收集关于人才培养、学生学习的状态和教学情况的信息,已经形成一种长效常态机制,是“两维四级”质量保障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关于第三方就业数据,我校将其视为给学校人才培养和本科教学树立的一面镜子,通过“照镜子”来“找问题”,并且学校一向很重视二级学院的办学主体地位,会和学院一起分析质量数据,一起探讨是哪些方面哪些工作对培养质量产生了影响,然后共同制定下一步的工作方案。按照人才培养体系重构思路,根据就业质量进行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修订。

     除此之外,我校也会在课堂教学方面进行改进,比如目前进行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引导教师将线上和线下教学相结合,让授课方式更加灵活、更加丰满。

     目前我校会继续实施课程评估,结合第三方数据,逐步取消“水课”,打造“交院金课”,使教学水平得到持续提升,更好地为学生就业、为社会行业服务。

     但同时学校也遇到一些困惑,一是如何从就业质量数据中挖掘出与教学关联度高的那部分数据,二是数据的可信度和权威性,面对外界、学院和老师,我们会收到关于数据方面的质疑。

     一方面我们坐下来和学院一起分析一起探讨,另一方面希望校外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能够在此方面作出努力和给予更多支持,能够从技术层面更好地挖掘出我校与教学关联度较高的就业质量数据,从而为改进教学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依据。

     关键词

     数据积累

     《麦》:您认为就业质量数据的长期积累,对高校人才培养具有怎样的价值?

     陈松岩:我校一直非常重视用人单位、毕业生等利益相关者对我们的评价,目前已经积累了连续三年来自麦可思的调研数据,希望依托这些质量数据,掌握教育的达成度,明晰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尤其是找出我们与同类高校之间的差异,指导我校在比较和竞争中发展进步,让数据反哺教学,提高办学质量。

     面向利益相关对象,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应该受到重视和持续开展,学校需要建立长期的反馈和评价机制,根据校友职业发展情况、行业社会反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等这些数据长期的积累,对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和课程设置、生源建设等进行调整和完善,提升本科教育质量,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对质量数据获取的思考和基于实证的教育评估也具有长期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

     数据治校

     《麦》:为推动“大数据”下的高校治理,山东交通学院目前的顶层设计与战略布局是怎样的呢?

     陈松岩:在教育信息化2.0的背景下,高校治理的数据化是大势所趋。“大数据”技术作为一项成熟可靠的技术手段,可以说是高校治理数据化的最佳路径。

     山东交通学院已经完成了从“数字化校园”建设向“智慧校园”建设的过渡。目前正在开展以数据治理与数据共享为落脚点的“智慧交院·大数据”工程项目。这意味着学校通过信息化手段向服务要效率,向“大数据”下的精准数据综合分析要效益。

     通过对全校数据资产的梳理,学校明晰涉及师生在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等方面的权威数据源归属部门,划定数据生产与发布的职责和权限。

     搭建“数据交互系统”作为全校各业务信息系统之间数据同步与推送的“数据高速公路”,将全部业务信息系统与“数据高速公路”逐一打通,最终实现数据流在全校范围内流转。

     每个校内单位部门在各自数据职责范围内,既是数据的生产者,又是数据的发布者,同时还是数据的消费者。搭建校级数据仓库和大数据分析系统,将各业务信息系统数据抽取到学校统一的数据仓库内,进行适度处理和数据脱敏,最终形成覆盖全校各类行为活动的状态数据全量数据库。

     在全量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分析系统进行综合分析,逐步实现涉及学校党建、教学、科研、学工、财务、行政效率、资产等各方面综合校情的大数据应用分析,定期提供大数据分析报告作为决策辅助。在应用层面上,搭建校内搜索引擎和数据“交易”平台,实现学校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的一站式数据查询检索。

     “大数据”下的高校治理是一项全校性的系统工程,我校坚持“顶层设计、全校统筹、技术推进、各司其职、查漏补缺”的工作思路,打造用数据支撑业务、用数据流再造管理和服务的高效体系,助力学校人才培养、教科研等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把学校建设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大学老师,你怎么还没“下班”?

     实用帖:大学老师如何在点名环节一招制胜?

     大学老师对教学的态度是怎样的?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麦可思研究编辑部(微信搜索18602824882)。

    

     作者 | 麦可思 王慧

     编辑 | 麦可思研究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麦可思研究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