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多名大学生陷入求职陷阱,高校该如何防范?
2019/8/4 8:00:01专注高等教育 麦可思研究

    

     公司坐落在市中心高档写字楼,办公地点装修豪华,每天的工作只是打打电话、网络聊天,底薪加提成月收入过万元甚至高达五六万元……

     这样的工作让不少求职大学生心动,然而这是披着合法公司外衣的诈骗犯罪团伙

     6月底,厦门市湖里区法院一审宣判了一起开设赌场罪案件,32名被告人获刑,其中包括12名大学毕业生,年纪最小的仅21岁。

     法院审理查明,被告人吴某成立公司后,陆续聘任其余31名被告人,通过在互联网上为赌博网站提供互联网接入、投放广告、技术支持及有偿删帖等服务,非法获利上千万元。

     主审法官表示,涉案的大学生不少是通过求职网站发现招聘信息,经过笔试、面试程序进入这家公司的。

     这并非个案。

     大学生求职进了假公司真犯罪团伙

     据深圳龙岗警方发布的消息,2018年至今,警方从当地400多栋写字楼注册的1.1万多家公司中,查获非法集资、网络传销等公司55家,涉案员工近3000人,其中不少是通过求职应聘到这些公司的大学生。

     福州公安机关今年初查获的一起诈骗案件中,涉案人员107人,毕业3年内的大学生占到20%以上。

     据合肥市庐阳区检察院发布的消息,该院近3年办理了58件涉及大学生就业的案件,涉案158人,这些涉案大学生均毕业未满3年。

     以上案例只是冰山一角,近年来,网络诈骗、网络传销、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活动经常实行公司化运作,犯罪团伙通过注册公司,租赁写字楼等办公场所,包装成金融服务、文化传播、网络科技等类型公司,通过正规求职网站发布招聘信息,具有较强的迷惑性。

     除了此类陷阱,还有传销组织、“培训贷”、交押金、跨省招聘行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在瞄准涉世未深的大学生。

     为什么大学生容易掉进陷阱?

     一、以常见的诈骗团伙为例,不少犯罪团伙招聘大学生进入公司后,通常是以“开拓市场”“网络推广”等名义,让他们拨打电话、网络聊天、投放广告等,向客户“推荐股票”“推荐投资贵金属”“提供网络贷款”等;而涉及违法犯罪核心环节的转账、后台操控、转移赃款等则由团伙骨干成员完成。从事犯罪链条中的一环,大学生难以识别公司违法犯罪性质。

     二、以传销为例,许多大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就陷入传销组织。很多传销组织会从多方面渗透大学生群体,亲情、友情、金钱、社交媒体、网络游戏等都可能成为传销组织前期诱惑大学生的手段,让人防不胜防。

     有些大学生认为自己智商较高,绝对不会被传销骗。但是传销组织从来不会说自己是传销,他们会用各种名目将人骗进去。而如果真的陷入传销,可能会被暴力和语言不断洗脑,三人成虎,每天越来越多的人说着那些谎言就成了真理。

     三、以“培训贷”为例,一些无良的培训机构和培训公司会在网络上发布所谓的“招聘信息”,吸引大学生后,有相关的人员对其进行洗脑灌输,一般灌输的思想是:就业难、掌握一门技术的重要性、独立就业等内容,承诺培训后一定能找到高薪工作。一般学生在被“洗脑”之后都稀里糊涂的,相关人员会“步步紧逼”,使得求职者没有太多时间思考就稀里糊涂地签署了贷款合同。

     总的来说,在象牙塔的大学生涉世未深,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所接触的都是高校里的大学老师和同学,环境相对单纯。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实践比较缺乏,甚至对社会缺乏戒心,轻易将信任付出,容易被有心之人利用,不少大学生在就业时较为迷茫,有的期望值过高,有的找工作盲目性较大,容易被公司五花八门的宣传或一时的高薪迷惑,缺乏求职风险防范意识。

     高校及老师该如何做?

     大学生掉入求职陷阱,高校及老师都应该提高警惕,那么高校和老师应该怎么做呢?

     一、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正确的就业观念,不要相信“天下掉馅饼”这种事。此外,学校还需要定期开展相关讲座,提高大学生的辨别能力和安全意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二、高校要做好预防性宣传和教育工作,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增强学生法律知识储备和维权意识,让学生了解求职中的骗局和套路,避免中招。

     三、高校的就业指导方面需要加强,比如帮助学生加强对自我的认识,树立科学正确的职业生涯观。做好学校的相关就业工作,除了传统的就业讲座、就业咨询、朋辈分享等形式,还可增加创新性就业服务形式,让就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例如对参与校招的企业进行评级,举办线上线下联动的大型供需见面活动,提供实习岗位专场招聘会等,让学生获得更多就业机会。

     四、大学老师尤其是辅导员,需要向学生提醒各类求职陷阱,建立和自己学生的联系渠道,注意学生的动态,发现不对的情况及时沟通交流,甚至报警。

     虽然说了高校和老师要警惕,但最重要的还是大学生自己不被利诱,对外面的社会要有戒心,时刻保持清醒的认识;不要轻易相信网友和不切实际的招聘广告,以免上当受骗;找工作时,不要轻易被高收入高福利低行动的工作所蒙骗,时刻保持警惕;摆正心态,树立正确的三观,不要轻易掉进“馅饼”的陷阱里面。

    

     本文综合整理自:人民网、搜狐网、新华视点(ID:XHSXHSD)、麦可思研究等。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麦可思研究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