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职业发展不是大四专属,高校怎样让学生大一就能找到目标? | 案例
2019/9/20 20:05:36 麦可思研究

    

    

     不少院校为丰富的专业和课程选择、五花八门的社团和课外活动而骄傲,却没有发现海量选择已经让大学生晕头转向。如何让学生在大一时就找到目标,是CCA“目的为先”项目的关注点。

     帮助学生成长却使他们失去方向

     2018年10月,美国完成大学教育(以下简称“CCA”)组织发布了一份《美国高等教育“目的为先”共识与实践》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毫不留情地指出,在帮助学生成长方面,原本被院校引以为豪的丰富的专业、课程和课外活动选择,其实让学生失去了方向。

     比如,学生为了更容易地获得所需学分而选了大量对专业能力毫无帮助的“水课”,或是到了大三才发现所学专业不适合自己,申请换专业。

     报告引用了盖洛普联合斯特拉达进行调查的数据,51%的美国人对他们选择的专业或学位感到后悔。心理学家巴瑞·施瓦茨曾表示:“自由和选择固然是好的,……大学希望用给学生提供大量选择的形式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但这些选择使学生麻痹,降低了自律和满意度。”

     在学生中,受积极影响最大的就是原本在学术和心理上准备不足的第一代大学生。所以,如何让学生获取足够信息、作出知情的决定是院校应当予以足够重视的问题。

     2016年CCA联合斯特拉达教育组织以及多所院校合作发起“目的为先”项目,项目成果是《报告》的重点。这一项目旨在为学生能力提升和明晰职业发展目标提供有价值的咨询,使学生不掉队。

     由于参与院校众多,CCA要求院校认同“目的为先”的理念,构建相应的文化环境,院校愿意主动反思传统高等教育机构的结构、培养过程和态度方面的问题。

     想要做到以目的为先,院校需扪心自问几个问题:

     ◆在组织能力方面

     学校在学术和职业咨询方面的愿景是否达成了共识?这一愿景是如何落实的?是否与学生入校体验保持统一?

     ◆在咨询实践方面

     学校是如何鼓励学生尽早参与学习规划或职业规划的?是如何鼓励学生持续参与的?目前的工作是否鼓励学生与咨询人员有效互动并让学生作出明智选择?

     ◆在公平实践方面

     学校是否为处于弱势的学生(比如家庭第一代大学生)阐明了清晰的专业选择和职业路线?

     ◆在技术工具方面

     学术咨询和职业咨询工具是否满足需求?技术是否能够确保学生作出明智的专业决定和职业方向选择?

     到底什么才是以目的为先的学生体验呢?CCA制作了目标驱动性学生体验图,主要涉及招录、迎新、大一第一学期和学校支持方面。

     有效的学生成长尝试

     报告归纳了一些高校在目标驱动方面有效的实践。

     首先,院校应该成为学生探索有价值的职业选择的起点,为学生提供一系列探索的机会,使他们作出明智的决定。

     在这方面,佛罗里达学院系统的尝试与众不同。该系统设立了8个多元专业,分别是艺术与人文、商学、教育学、健康科学、制造、公共安全、科学与技术、社会科学。

     多元专业与国内部分高校实行的大类招生类似,但类别更为宽泛。学生只需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多元专业即可,减少了在细分专业之间的摇摆。

     如果学生对个人兴趣尚不确定,可以通过“就业教练”平台做一个快速的职业分析,定位自己匹配的职业。就业教练还能够提供不同职业的数据,如报考薪资、就业率、行业雇主、职位描述以及所需的学历,帮助学生建立起专业和职业之间的桥梁。

     目标驱动性学生体验图

     招生与录取环节

     ●职业与兴趣评估;

     ●招生战略要强调就业,标记出需求量较大的行业和对应的专业。

    

    学生到达、迎新与注册

     ●预约咨询与就业服务,帮助学生发现学术和职业兴趣;

     ●让学生了解就业数据和其他就业相关信息;

     ●根据学生的初步学术兴趣,帮助学生选择专业。

    

    第一学期

     ●职业探索课程;

     ●根据职业兴趣和探索结果选择课程和课外活动。

    

    贯穿大学期间的支持和服务

     ●前瞻性咨询;

     ●能力拓展;

     ●有目的的就业咨询。

    

     佛罗里达学院系统对多元专业的介绍页面

     其次,CCA建议院校有意识地将职业探索和规划放在高等教育早期。比如早在迎新时就应该让学生了解与就业相关的社团和就业部门,比如通过实习和导师制,帮助学生与专业人士和校友建立联系。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大学是印第安纳大学-普渡大学印第安纳波利斯联合分校。这所大学采取小组咨询模式,感兴趣的学生小组匹配不同的咨询师,将相近的专业组成一组,确保每位咨询师在该领域有专长和足够的专业知识,确保学生向着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大步前进。对于尚未选出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只要加入最符合自己兴趣的专业大组就可以进行下一步探索。

     就业指导课程是目前高校采取的比较普遍的就业教育方式。纳舒厄社区学院学生汉娜·克罗斯在上学时不得不兼职打工赚钱,没有时间在课下了解所学专业可有的职业选择。正一头雾水时,她选了“工作的起源”课程。她认为这门课对职业选择非常有帮助。此前对就业方向不求甚解,上完课后,她认为课程提供了就业相关的重要信息,并且不断提醒学生,读社区学院的两年过得飞快,需要为就业早作打算。

     “

     注:

     麦可思数据显示,中国2018届本科毕业生参与过“职业发展规划”方面的求职服务的比例为40%,其中71%的人认为职业发展规划服务较为有效。”

     再次,院校需要塑造以目的为先的文化,获得高校管理者、政策制定者、教职员工和学生的认同。高等教育不仅仅是按部就班完成一项项任务后就可以一笔勾掉,学校仍需要给学生提供自我探索的机会,让学生了解未来可有的所有选择。

     在这方面,休斯敦社区学院做了一系列工作。例如,该校在线注册系统和在线就业教练取代了传统的走马观花式校园参观。在大一第一学期,所有学生都要选一门大学成长课,其中包括体验式学习内容,让学生有机会体验某种职业是否真正适合自己。

     学校还组织了一支多功能团队,团队成员包括负责学生注册、数据分析、IT技术的行政人员以及教师和学生,他们负责监测学生的专业分布、留存和学生成长数据,收集学生对个人体验的反馈,从而在休斯敦社区学院的23个校区中整体调整。

     夏威夷大学副校长唐纳德·O.斯特兰尼表示:研究已经证明,当学生有目的地奔向大学的目标,自信地认为所选专业符合自己的学术和个人兴趣时,学生的保有率和学业完成率将更高。加入目的为先项目的高校众多,如何才能评价相关学生工作的影响力和价值呢?CCA提供了评判工作有效性的指标,供高校参考。

     ●注册量

     1.学生刚进入学校开始选课时,在学位通道一类项目中的注册量;

     2.大一第一学期结束时,学生在学位通道类指导项目中的注册量(刚一开学就注册的学生数量应被排除在外)。

     ●学分完成量

     1.注册学位通道类项目的学生在大一学年完成30学分以上的学生比例;

     2.注册学位通道类项目的学生完成9学分以上通道课程的比例。

     ●专业稳定性和学业进步率

     1.大一期间注册学位通道类项目,在大二时仍然保留在同一学位通道项目的比例;

     2.大一学年注册学位通道类项目的学生平均GPA。

    

     主要参考文献:

     [1] Complete College America. Shared Beliefs and Practices for Putting Purpose First in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2019, Shared Beliefs and Practices for Putting Purpose First in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2] 佛罗里达学院系统网站

    

    给学生一张“地图”,就能保证TA走出就业“迷宫”了?| 案例

     2020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将启动 ,高校怎样做才能让学生更受企业欢迎?| 灼见把脉学生培养质量,就业质量年报竟然“说”了这么多……

    

    声明: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麦可思研究编辑部(微信搜索18602824882)

    作者 | 麦可思 于娜编辑 | 麦可思研究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麦可思研究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