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教授直言:再发达的国家也不需要过多大学生,直击学生痛处
2023/3/5 22:08:06 第一心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接受教育与选择就业在如今的几乎大多数国家当中都是具有比较紧密联系的,在我国则更是如此。几乎“先上大学再找工作”这样的一种逻辑已经是一种“定论”了。似乎也没有人对此表达过质疑,人们都笃信不疑。然而最近这些年的社会状况让许多人开始对此产生一定的疑虑:社会上高学历的人才越来越多,即便是上了大学,在找工作的时候好像也没有多大优势,身边的人都是一样的学历,甚至还有很多更高的学历。

     择业现状:“大学生遍地走”根据我国1998-2017年普通专科毕业生统计数据显示,这二十多年当中一共有4100万专科毕业生。再按照目前每年800万毕业生有一半是专科进行推算,再加上2018-2019毕业生人数,可知80-90后专科学历人数在4900万以上,也就是说早在2020年之前,就有大概5000万的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从2019年年底“新冠”疫情爆发之后,到2022年年底防疫政策调整,这三年几乎算是各行各业都十分艰难的时光,对于那些走出校园,进入社会的求职者而言则更是艰难。

    这几年当中,同样也有很多年轻学子走出高等院校,三年的人数分别为2020年为874万、2021年为909万、2022年为1076万,加起来也多达近3000万,并且都是学历比较高的,可以说他们的存在,让国内就业市场有了十足的竞争力。所以我们可以发现,现如今尽管国内就业状况已经十分艰难了,但存在的大部分求职者都有比较高的学历,可谓是“大学生遍地走”,这也是导致如今就业市场竞争压力增加的一个原因。

     教授观点:大学生数量与发达程度之间不一定有联系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葛剑雄,同时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常务委员,他对于社会历史问题以及社会发展都有着很深的见解。在接受访问时,葛剑雄教授表示:“我国现在大学生的人数,已经远远超过了美国、德国等国家。再发达的国家也不需要那么多的大学生、硕博生,这么多大学生要如何确保他们的就业问题?”这席话引发了一些人们的讨论,有人将其解读为“读书无用论”的一种说法,并且批评葛剑雄教授不了解社会现状。

    例如“上大学既然没有用还上大学干什么”这样的质疑比比皆是。其实我们不妨看看葛剑雄教授的一系列做法和言论,就能够理解他这样说的背后是什么意义。早在2015年3月9日,时任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葛剑雄,就建议国家恢复和发展中等专科和职业学校,比如普通师范、幼儿师范、护士学校等各类职业学校,同时实行免费或全额奖学金,与义务制教育对接,以此来使毕业生合理分流,从而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中级人才。

    并且在他“我国大学生数量太多”的言论之后,他还表示“家长不需要为孩子上大学的事情焦虑,上大学并不是所有人的出路。”这才是他的本意——将社会当中的各类人才在接受教育阶段就分别开来,这样既能够提升各个领域的专业性,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当今社会之中就业市场的竞争压力。现今诸如“名校毕业生从事基层工作”“研究生送外卖”“大学生无事可做”等消息并不少见,许多人也因此而陷入焦虑,仿佛接受教育这件事对于择业起不到任何帮助作用,只是消耗时间和金钱一样。

    其实不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要走一模一样的道路:上大学甚至读研读博,然后从事相关专业的工作。因为社会当中的许多行业都并不需要太高的学历,反而需要不同层面上的“专业化”,比如幼师、护理、专技等,同样在这些行业中其实是存在一定用工缺口的,如果拥有相关的职业技能,那么就业很有可能就不再是困难的事情了。问题就在于,很多人的观念认为,只有“上大学”才是“高人一等”的,学习那些相关专业技能是“不入流”的。事实其实并非如此,社会是多元化的,职业市场也是多种部分构成的,不同行业之间是有机结合的,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加权形式。

    所以对于社会当中的人们来说,应该纠正一种观念,大学生并非“高人一等”,专业人才也很值得尊重。- The End -作者 | 汤米编辑 | 生煎包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第一心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