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永远不要请一大群人吃饭!原因很简单
2023/3/7 22:00:47 第一心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人生在世,每个人都会拥有几个朋友。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社交需求是人类基本的五大需求之一,每个人都希望能和外部世界建立联系。有的人喜欢热闹,所以朋友也比较多,请客吃饭时往往会叫上一大堆朋友。有的人则只有三五好友,聚会的时候也通常是小范围地请客吃饭。在这样的氛围中,几个朋友推杯换盏,不自觉地想要将内心的烦恼吐露出来。不过,朋友多并不意味着质量高。在短暂的人生中,一个人若是能够拥有几个知心好友便已经足够,剩下的那些也只是酒肉朋友,只能吃饭,不能交心。
因此,在请朋友吃饭时,一定不要同时请一大群人。为什么这么说呢?这种想法其实来源于我的亲身经历。
我曾经是一个非常喜欢热闹的人。我从小生长在广州,后来又因为户口问题回老家佛山念高中。因为我是一个性格阳光开朗的人,所以朋友也特别多。无论是在广州还是在佛山,我的人缘都特别好。一开始,我把这些朋友都当成自己的好哥们,真心实意地对待他们。直到有一次,老家的朋友来广州找我玩。由于我喜欢热闹,于是又叫上了广州的好朋友,一共十几个人。我们一起去KTV,一起去喝早茶。
但是令我心寒的是,一共十几个人,老家的朋友默认是我出钱请客,而广州的朋友也没有要结账的意思。所以最后还是我去结账了,只有两个朋友过来帮我,最后我们三个人平摊了十几个人的花销,每人花了将近1000,要知道,那时我也只是个穷学生。后来,我和那两位一起结账的朋友成了最好的朋友,和其他人全部断去联系。每年我都会去广州找他们聚一聚,喝喝酒,聊一聊近一年发生的事情,直到现在仍是如此。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许多,朋友在精而不在多,永远不要请一大群人吃饭。首先,请一大群人吃饭,结账就是一个问题。你有没有听说过旁观者效应?旁观者效应又名责任分散效应。
简单来说,如果一个人被指定完成一项任务,那么他将会对此做出强烈而积极的反应。但是如果这个任务被分配到多人身上,那么责任也会被分散,群体反应的时间会变长,反应的行为也变得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当一大群人一起吃饭时,围观的人占据大多数,只有少部分人才能对买单这件事做出反应。那些旁观者以理所当然的心态站在一旁,对买单的事情采取忽视态度,而只有那些帮助你买单的人才算是真正的朋友。此外,当一大群人一起吃饭的时候,不熟悉的人可能会感觉到尴尬,而这些人之中还很有可能会存在你所不知道的过节,你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就得罪了一些人。
不仅如此,一大群人一起吃饭也无法营造那种交心的氛围,大家的交流往往会流于表面,失去了吃饭的意义。因此,请客吃饭一定不要请一大堆人,而是要小范围地请客,给彼此留出足够相处的空间。这样一来,大家都会比较放松,不会被无效社交消耗内心的能量。不过,请客也是一门艺术,有些人值得请客,有些人却不值得。那么,哪些人值得请?哪些人又不值得请呢?首先,以下这两种人不值得请客也不值得交往。第一种是人品不好的人。在心理学领域中,人品就是人格。人品的范围是很大的,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和他人相处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和属性。
那些人品好的人在和他人相处时会让别人感到非常舒服,不会冒犯别人。而那些喜欢挑拨离间的人则恰恰相反,他们唯恐天下不乱,喜欢通过搬弄是非来破坏他人的关系。和他们交往,往往容易被他们的负能量影响。不仅如此,他们还容易和他人发生矛盾,容易引发不必要的争端。所以,请客一定不要请人品不好的人。第二种是只知道索取而不懂付出的人。在那件事发生之前,我从没意识到自己所谓的朋友们竟然都是这样的人。
我把他们当成兄弟,他们却把我当成冤大头。回想起来,他们以前也是这样对我的,无论去哪里,第一个去买单的永远是我。在心理学领域中,这种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当一个人的其中一个原则被打破时,他的底线也会陆续被突破,在这种情况下,周围的人会变本加厉。这些只知道索取的人往往都会比较厚脸皮,他们习惯于他人的付出,却从没有做出任何回报。那么,在和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呢?和朋友之间的关系要顺其自然,不要强求。我们都知道,吃饭不仅仅是生存需要,同时也是社交的一种手段,可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但是对于那些已经和我们不在同一个世界的朋友来说,我们要学会告别,不要强留。我曾经在初中时有一位特别要好的朋友,初中三年,我们形影不离。但是上高中后,我们分开了,只能通过短信进行联系。但是渐渐地,我们之间的短信也越来越少,最后几乎变成了陌生人。上大学后,我决心改善我们之间的关系,于是就约他出来吃饭。但是在相处的过程中我发现,我们的共同语言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多,他高中毕业就直接工作,现在已经有了孩子,而我还在读书,两个人的世界已经完全不同,那顿饭吃得特别尴尬。
通过这件事我终于明白,有些朋友注定要分别,强行留住只能徒增尴尬。
- The End -作者 | 汤米编辑 | 不下雨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第一心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