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在中国,穷人发财后都很容易坐牢?不是因为钱,真相我不忍说
2023/3/12 23:00:18 第一心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2023年的年初,一出名为《狂飙》的大戏在各个平台上播出,剧中曲折的情节、饱满的人物设定以及丰富的戏剧张力都让观众们感到十分满足,尤其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成为了人们在这个开年所津津乐道的内容。

     在讨论之余,局中人的一些遭遇也引起了人们的深思。比如由演员张颂文饰演的角色高启强,从一个商场卖鱼的摊贩,一跃成为当地势力最大的黑恶势力。在坐拥大规模产业的同时,也拥有了令人歆羡的财富。当然,最终他的结局就是被绳之以法,恶有恶报。

    

    这也引起了一个讨论,那就是像高启强这样穷苦出身的人们,为什么在突然富有之后就往往会走向犯罪的道路?甚至还有一些原本亲密的关系会因此而分崩离析呢?

     贫富观与价值观在我们去讨论人们的贫与富之前,应该首先要理解人们如何看待贫与富,同时如何将这种观念放置在自己的人生道路当中。贫富观是人们的一种基本价值观,当然这种观念会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为在不同的社会当中,“价值”和“财富”本身就存在区别,甚至是一种完全相反的呈现方式。美国著名社会人类学家马歇尔·萨林斯在其著作《文化实践理性》当中,根据在许多文明当中得到的调查材料,做出了关于不同人类经济行为的比较。

    

    他认为,在前现代社会当中,由于当时的人类大多数都以狩猎采集的方式为生,并不像今天一样定居,所以人们看待物品价值时就以一种方式去衡量——物品是否在实用的同时,又十分便携。所以在一些部落社会当中,一个盛饭的碗可能十分昂贵,比一个现代社会中的电视机要昂贵许多。同样,现代社会当中的许多物品,由于在其社会之中并不实用,所以反倒没有价值。在中国社会,“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样的谚语也存在,意在强调物品价值的情境性。

    同时中国千百年来都是基于农耕而存在的,人们的生产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关乎于对于自己基本需求的满足程度。比如在古代封建王朝当中,粮食就是社会当中十分“值钱”的物品。所以我们观念当中的“贫”与“富”,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人们对于自己生活需求的满足程度。比如《狂飙》当中的高启强,原本靠着卖鱼养活了弟弟妹妹,还供他们上了大学,绝对意义上还是有不少收入的。但由于他们生活模式比较特别,需要三兄妹去“瓜分”一份收入,所以生活的许多需求无法被满足,才显得比较“贫穷”。

    所谓“欲壑难填”。很多人的发展,都是由于自己的欲望在不断发展,自己不得不想各种办法去满足才导致的。

     君子得万物,均需取之有道俗话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在衡量个体面对财富和道义的两难选择时的一种中国式回答。所以其实推而广之的话,我们就能够明白,既然人们在生活的过程当中,很大程度上是在满足自己不断变化的需求,那么如果在这条路上,能够遵纪守法,以符合自己身份的方式去谋求这些资源,那么就不会做出太过分的事情。很多穷人在生活变好的过程之中,都难免会遭遇一些不同寻常的“诱惑”。

    就像是高启强一样,当他们发现能够用一些“不寻常”的方式让自己的生活变好,那么在之后很有可能就陷入一种不能自已的怪圈之中,不断地依靠这种方式让自己重复之前的错误,最终误入歧途。这一切都是因为一步步让自己生活好起来实在是太难了。如今的社会高度同质化,人与人之间的差距逐渐清晰,同时社会阶层之间的区别也开始变得难以跨越,如果不去“借助”一些“非常”甚至是“非法”的力量,只是一步一步地改变自己的生活,无疑要花费巨大的精力

     很多人在贫困的生活当中时间长了,也就是俗话说的“穷怕了”之后,会不惜一切方式去得到自己希冀的生活。在这样的一种几乎成为必然的循环之中,无数人步入了贫穷-越轨-富有的一种轮回。这种“越轨”既指法律法规上的违法,也指道德情感上的不规范。贫穷的生活很可怕,让自己慢慢远离这种生活,是十分具有难度的,一定要有极强的自我意识才能够不犯错误。- The End -作者 | 汤米编辑 | 不下雨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第一心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