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挤牙膏的习惯,能看出你的心理内耗程度
2023/3/16 7:00:00 第一心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大家做过这样一个测试吗?你平常是如何挤牙膏的:A.从牙膏的尾部往上挤或者卷上去。B.从牙膏的中间部位挤压。C.从牙膏的出口部位挤压。D.随手挤压牙膏的任意部位。你的选择是什么?你知道吗,你挤牙膏的方式暴露了你的心理内耗程度。选择A的人心理内耗程度最高,这种类型的人通常有着完美倾向的人格,做事力求完美,也因此会导致心理内耗极高。![](/asp/image.asp?m=0&w=gh_13afebca212f&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jpg/ek2qTZft9w9EcYQ3cX4UnXibJWagpVibyw0lZjH5DdptobTwht9QHKhdk9PGKoxO2uNzVtcXEYIodGrdc7Sj6ictQ/640?wx_fmt=jpeg)
A类人做事总是面面俱到,会考虑一件事的各个影响因素,拥有极强的秩序感。相信大家在生活中也会经常遇到这样的人,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完美主义者,他们总是拥有过高的期待,喜欢制定计划,难以接受失败或者是与自己不同的认知。所以完美主义者其实并不具备一个稳定的内核,很容易情感波动,应用过多的资源去处理所有的事,所以自然内耗程度过高。选择B的人内耗程度相比于选择A的较低,选择这个的人相对比较多。B类型的人总是矛盾的,既不想过分表现自己,又希望自己能有所成就。![](/asp/image.asp?m=0&w=gh_13afebca212f&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jpg/ek2qTZft9w9EcYQ3cX4UnXibJWagpVibywbT1jAyvJm4MeYEJGIjdPVTNR0GeibSzDR4Kb2E2BGvZPfAg2qOQibicHw/640?wx_fmt=jpeg)
我们可以把他们称之为现实主义者,不甘于平凡,但是却又会因为一些现实因素只能选择平凡。此类型的内耗主要来源于无法抵达的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冲突,也是当前人们所面对的最多的冲突。选择C 的人,心理内耗程度较低,相比于B类型,对自己有着更清晰的认知,且对自己的接纳度更高。所以C类型的人其实是行动派,很了解自己想要什么,并朝着既定的目标坚定前行,且目标是可行的。但是若是选择了错误的参照物,也有可能会产生精神内耗。总的来说,C类型的人务实且充实,心理内耗程度自然就比较低。![](/asp/image.asp?m=0&w=gh_13afebca212f&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jpg/ek2qTZft9w9EcYQ3cX4UnXibJWagpVibywU7PqgBhdic6C7Ribw0rLCkq79Qc6GkFwjmSty3xokCKq8JbKJWKV2cYA/640?wx_fmt=jpeg)
选择D的人,心理内耗程度则是极低。D类型的人率真且简单,活在当下,并不纠结于以后的,难以预估的事。我们可以把此类人称之为乐天派,大家身边也一定有这样的人,看起来大大咧咧,无忧无虑,好像天大事到了他们这里也不足为惧。看似他们非常简单,实际上他们有着非常坚定的内核,所以在面临各种事情的时候都能以他们的方式来化解。乐天派的人灵活且快乐,自然内耗程度极低。其实,我们很容易从一个人小小的行为中获得大量的信息,行为心理学认为,观察一个人的行为,是最好的也是最方便的研究一个人心理和精神过程的方法。![](/asp/image.asp?m=0&w=gh_13afebca212f&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jpg/ek2qTZft9w9EcYQ3cX4UnXibJWagpVibywZ4rP5j5EHq4LRfGyyhFTmwiaIL71aqnnxgw74TTQcLVPWWWZm2hx6HA/640?wx_fmt=jpeg)
心理和行为是辩证统一的,行为是通过刺激产生的,而刺激又是通过心理产生的,所以我们会说,心理可以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展示出来,两者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我们的行为总是投射出我们内在的一些东西,比如性格,比如生长环境,比如现阶段状态,这些都是有迹可循的。所以当我们想要了解一个人的时候,除了与他交谈直接获取信息,更重要的是观察他的行为,他的行为动作所提供的信息是要比他直接说出来的可多得多。你的一些小眼神,小动作都会暴露你的内心。微表情是一种持续时间极短、不易被察觉的面部动作, 揭示了个体的真实情绪, 可以被广泛地应用于谎言识别等领域。![](/asp/image.asp?m=0&w=gh_13afebca212f&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jpg/ek2qTZft9w9EcYQ3cX4UnXibJWagpVibywIKMsdERmt4rCFkabicUknjp9H3sTsdeia4AlrFdGFKIDYaGaRicaNMKaw/640?wx_fmt=jpeg)
如果你发现有人在和你对话的时候总是频繁的眨眼,他要么是眼睛不舒服,要么就是在对你进行隐瞒,眨眼睛在心理学上我们称之为逃避动作,通过闭眼的动作试图逃避当前情形。大家稍微观察一下身边的人,应该会发现,当他们在害怕或者恐慌的时候,眼球会多方向的快速转动。还有一个大家经常用的微表情心理学,眼球向左上方运动,说明他确实在回忆,眼球向右上方运动说明他要开始撒谎了,这也是有生理依据的。![](/asp/image.asp?m=0&w=gh_13afebca212f&u=https%3a%2f%2fmmbiz.qpic.cn/mmbiz_jpg/ek2qTZft9w9EcYQ3cX4UnXibJWagpVibywaPkMxWQf2xvFDRIJguZlicFb76xJO3ojxSyzfOUGQgbQHV5xNEibxO7A/640?wx_fmt=jpeg)
当人的眼球在左上方的时候,说明此人正在进行视觉回想,眼球在右上方的时候,说明正在创建视觉想象。喜欢双手抱在胸前的人,防御性较高。说话爱伴随大量手势的人有较高表现欲与自信。双腿叉开是一个“捍卫领地”的行为,我们经常会在地铁上看到。当然,以上例子不能用于所有的情况,我们也不可随意给人贴上标签,只能说这些心理学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给予我们适当的帮助,但切不可刻板。- The End -作者 | 汤米编辑 | 不下雨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1]于明,钟元想,王岩.人脸微表情分析方法综述[J].计算机工程,2023,49(02):1-14.DOI:10.19678/j.issn.1000-3428.0065790.[2]张默.完美主义者“自救”指南[J].人人健康,2021(18):46-47.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第一心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