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骗局,叫寻找“灵魂伴侣”!
2023/3/17 20:36:56 第一心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在女孩子们从小阅读的童话故事当中,王子和公主似乎总是一见倾心,中间或许也会经历磨难,但最终总是像有心灵感应一般化险为夷。不只是在文学作品当中,那些陪伴我们长大,在我们情窦初开的时期为我们树立最初的爱情观的影视剧和电影当中,也都在向我们传递我们终其一生、寻寻觅觅就是为了找到那个能与自己完美契合的“灵魂伴侣”的信息。对方与我们心意相通、同频共振,只有找到这个人我们的爱情拼图才能够完整、没有缺憾。
但现实是,这样的“灵魂伴侣”可能只是人为捏造出来的一个美好的幻象,稍有情感阅历的人恐怕都能识破这其中的骗局。我的来访者李佳,在我们咨询初期的时候,曾经和我讲述过她所经历的一段感情弯路。她与自己的初恋男友在大学时相遇,彼此都喜欢诗歌、哲学和文艺电影,在两人聊天的过程中,李佳感觉世界上再没有人能够如此理解她的所思所想。两人之间甚至不需要说话,只需要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手势,对方就能明白她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大学毕业后,尽管面临着家人的反对,李佳还是义无反顾的嫁给了自己的“灵魂伴侣”,她无比确信面前的这个人就是为自己量身打造的。
两人在婚后一年有了孩子,但丈夫因为工作调动不得不在这个时期外派工作。只剩下李佳一个支撑着家庭的琐碎,平日里的苦楚和疲惫,为了不打扰丈夫的工作,李佳也都是自己默默消化。
但即便如此,在他们婚后的第五年,丈夫在异地有了外遇,李佳也毅然选择了离婚,问及丈夫出轨的原因,他的一句:“从来没有人能像她一样懂我、理解我,没有她我活不下去。”让李佳感觉到讽刺又心酸,曾经她不顾一切远嫁的原因,也曾是以为面前的这个人就是自己的“灵魂伴侣”。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室内我总能听到各种不同版本但却结局类似的关于“灵魂伴侣”的故事,其实从爱情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双方在交往和了解的初期就产生“认定”这种想法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因为这种“认定”、“非他不可”的心理暗示会扰乱我们对于客观情况的判断,并且会让我们产生对于爱情、对于另一半不切实际的过高期待,没有人天生契合的。过于神化或者是理想化对方会为一段感情带来很大的压力,同时也必然会导致自己的期望落空,而关于“灵魂伴侣”的执着恰恰就是这一系列心理出现的始作俑者。
心理学家罗伯特·斯腾伯格(Robert.Sternberg)曾经于1986年提出了“爱情三元理论”,在这个理论当中,他提出完美的爱情应当包含三个核心的组成部分,分别是亲密、激情和承诺。亲密是我们在一段亲密关系当中能够提供和收获的情绪价值,而激情则主要代指生理上的原始欲望,而承诺则是在理性思考之后,对自己的感情加以确认并想要与对方相守陪伴下去的信念或者是决定。其实这个理论不仅适用于恋人或者是伴侣之间,它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无论是友情、亲情、爱情都可以套用。
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处于一种动态变化的状态中,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我们称其为人际关系的流动性。
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我们对一个人的感觉不是一成不变的。诚然,第一印象很重要,但它还不足以让我们全盘否定或者是全然接纳一个人,因此所谓的“灵魂伴侣”,在斗转星移的朝夕相处当中,总有一天当初的心动和热烈会褪去,之后所呈现的才是这段关系真实的模样。
众所周知,爱情的本质其实是一种心理现象,与“灵魂伴侣”产生心灵上的涤荡和碰撞自然是很美好的,就像年少时勇敢莽撞的初恋,能够装点我们余生对于爱情的美好回忆。但请不要让“灵魂伴侣”这个标签影响到我们对于人性和人际交往当中清醒的判断,当我们在内心中认定对方就是我们孜孜以求去找寻的那个另一半的时候,我们就会通过“滤镜”去看待他的一言一行,从而使其与自己内心中对理想另一半的要求相符。要知道,其实大部分的“灵魂伴侣”,都不过是一场一厢情愿的豪赌,只有直面并接纳爱情和婚姻的本来面目,我们才能离幸福更近一点。- The End -作者 | 孙荣编辑 | 不下雨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第一心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