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龄老人达1.5亿:约1/3仍在工作,挣扎的结果仍是结构性弃民?
2023/3/21 21:29:13 第一心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俗话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历史悠久的我国,早已存在一套成熟的年龄和社会体系,诸如“尊老爱幼”“长幼有序”等社会道德都是人们所长久遵循着的。当然,人们对于“老”和“幼”的看法也是有自己的依据的。在国际上,“老年人”是有着比较严格的概念界定的:按照国际规定,60周岁以上的人确定为老年;国内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2条规定老年人的年龄起点标准是60周岁。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从绝对意义上来看,人一旦过了60岁,就应该被称之为“老人”了。那么有没有例外的情况呢?当然是有的。人变老的过程其实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机体上的器官衰老,也包括自己和周边社会之间的关系变化,当然还有精神层面上的认知。
老年观:变化的标准在我国古代,物质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都相对较差,加之时不时会出现,当时人们的平均寿命都比较短,我国俗语有“人活七十古来稀”的说法。但随着社会发展,到了现代社会,人们的平均寿命已经有了跟大程度上的提升。截止到2015年,我国的平均寿命为79.4岁。
仅就这一节点来看,平均水平就已经比古代的“古来稀”要多十岁了。所以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人是否“老”,不但有着绝对的判定标准,更是会在变化之中出现波动。
“低龄老人”:一个特殊群体可能“低龄老人”这个词对于许多人而言都比较新鲜,甚至会有人觉得矛盾:都“老人”了,怎么还“低龄”?其实根据现代社会的定义,低龄老人是指年龄在60—69岁之间的老人,这是一个在时代背景下所新兴的特殊群体,基本属于刚刚退休离岗,但是身体状况还不错,同时在认同层面上需要一定工作去满足的人。
国内某财经机构根据国家统计局及公开数据整理测算发现,我国国内现如今存在5000万以上的低龄老人,其中仍旧参与社会当中各项工作的,有六成以上在从事农林牧渔行业。除此之外,退休之后重新走上就业之路的老年人不断增加,社会当中也应该出现相应的制度。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止到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其中60~69岁老人数为14739万人,低龄老人占全部老人的比重为55.83%。2022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8004万人,按照上述比例测算,当前我国低龄老人总量保守估计已经达到了1.5亿。
换言之,截至目前为止,我国存在大量的老年人,原本已经超过了退休年龄,却出于各种原因,仍然活跃在各个岗位上的。
也有人将这一群体称之为“银发打工潮”。在原本应该颐养天年的年纪,却仍然在工作,这一群体的未来会是怎么样的呢?
结构性弃民:是否被社会排斥?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戴锦华教授曾经在一次访谈过程当中表示,由于社会尤其是科技的发展,很大一部分人会被迫成为难以存在于主流社会之中的存在,从而成为“结构性弃民”。
编辑搜图对这一概念的释义,可以视为“由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使得一部分人被社会放逐,成为社会结构性的多余”的群体。言下之意,就是社会发展速度比较快,并非所有人都能够跟得上这种节奏,事实上,反倒是很多人无法跟得上这种节奏,并且成为“滚滚洪流”浪潮之下留在沙滩上的沙砾。那么是否这些“低龄老年人”会遭遇这样的结局呢?应该理性去分析。对于一部分“低龄老年人”而言,他们之所以到了退休之后的年龄,也仍然选择继续工作,是因为在几十年的工作生活戛然而止之际,自己无法立刻适应,所以会选择在身体能力还能够负担的时候,继续工作一段时间,也让自己缓慢的接受新生活。
编辑搜图并且继续工作能够让他们满足自己“被社会需要”的心理。所以对于这部分人而言,他们并非是“被遗弃”的,反倒是积极融入社会的。
但不得不说,还有一部分人,是因为退休之后,物质生活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只能通过额外找工作来满足最基本的开销,支持自己的日常生活。这部分人有可能生活比较艰难,同时状态也比较被动,如果不加以留心,确实有可能成为无法融入社会的一部分。The End -作者 | 汤米达编辑 | 万安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第一心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