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怒批“5G儿童”:再不管烂梗,孩子就废了
2023/3/23 20:55:58 第一心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我们平时在日常生活当中所说的“梗”以及“玩梗”都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可能有的人不太理解这个“梗”是什么意思。

     这个字来源于某些方言当中的“哏”,我们可以大致理解为是一种约定俗成的事物的内涵,尤其是某些经过引申之后,有了与原意完全不同的事物。这样一来,其实我们对于玩梗这个概念也就能够更容易的去理解了,当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或者是在进行社会交往时,为了达到增加喜剧效果或者是让氛围更轻松的目的。

    去借用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笑料或者是包袱来修饰自己的语言,那么其实就可以算是玩梗的一种体现形式。其实在以前的许多文艺节目当中,这种行为就早已经存在了。比如在赵本山和宋丹丹以及崔永元主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当中,演员就在节目当中致敬了当时十分流行的歌曲《涛声依旧》的台词,也是引得观众哈哈大笑。由此可见,好的玩梗行为是可以增进社会交往的效果的。可是想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对于原本的事物的内涵有着十分清楚的了解,同时要在交往和语言的能力上有比较出众的运用,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与此同时,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并不能完全掌握许多词汇和概念的意义,这又极容易被这些表达所影响,而试图在交往当中去运用,这个群体就是儿童。

     儿童:难以掌握玩梗的尺度每个人都有童年经历,相信在这段回忆当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就是各种各样的顺口溜和儿歌。这些内容当中不乏一些充满戏谑和俏皮的内容,由于其趣味性以及朗朗上口,会吸引许多儿童竞相去口头传承。很多时候孩子们只是为了欢乐才说着玩,所谓童言无忌也是这个道理:由于阅历不足,儿童在年龄比较小的时候,往往不会在发表言论之前做过多的考虑。

    但是作为成年人,更加了解这些语言内容含义的我们,就应该以身作则去注意儿童对其的模仿以及传播。因为就在不久之前,央视网就在其下微博发布了一组漫画,漫画当中描绘的是如今的青少年在生活当中可能会遭遇的一些玩烂梗的情况:比如在课堂发言上,学生把刚刚在短视频平台上看到的流行语拿来作为回答;在自己的作文当中,也有学生蒋老师不知所云的一些新兴词汇,用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更有甚者,在现实的生活当中,也充满了儿童对于一些流行但并不优秀的梗的运用。

     被流行语夺走的表达能力央视网意味深长的表示:不少家长发现,如今的许多孩子们在互联网和媒体的铺天盖地影响下,已经展现出了一种接受新鲜事物很快,但表达能力非常差的状态。再不管烂梗,孩子就毁了。比如有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常常在写作文的时候苦思冥想半天才只能憋出几行字,还大部分都是网上看来的段子。也有其他媒体,比如《北京晚报》这样说道:与不知所云相比,如今的表达方式更可怕的是千篇一律。无论你身在何处,居住在哪一座城市,当你想要去夸奖一个东西时,也许脱口而出的就是诸如“绝绝子”“yyds”“救命”等网络语言。

    所以我们应该反思的不光只是表面上的未成年人和青少年被如今的媒体和互联网所影响,常常会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无法正确理解某些语言内容的内涵,导致如今广大青少年儿童被这些网络上的烂梗所坑害。除了思考如今互联网和自媒体的普及以及对于青少年使用电子产品的管理,还尚未形成比较好的体系,如今的孩子们口中频繁说着大人们听不懂的话,也许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看到听到了这些所谓的流行语,又有一种可能是他们无法将流行语使用的社交情境很好的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分离出来。

    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诸如上文当中“绝绝子”等语言,其实是很多成年人在日常生活当中也会使用的,比如在向身边的亲朋好友推荐某款产品时,类似的网络流行语也会频繁出现。但成年人有着比较丰富的生活经历,所以他们不会长长的把这些流行语挂在嘴边。可是青少年儿童没有这种分辨能力。这就要求作为家长和老师的成年人要多多提醒他们:生活要有生活用语,而不是不加甄别把网络流行语用到生活当中。The End -作者 | 汤米达编辑 | 万安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第一心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