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亿独生子女的残酷现状:童年有多幸福,成年后就有多苦
2023/3/24 17:30:02 第一心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90后与00后是十分特殊的一批人,他们生活在世代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新的思想氛围中成长,也不得不面临许多新的考验与压力。有时他们自己也调侃说他们仿佛像是一只“小白鼠”,总是在不断去尝试新的可能。其中独生子女四思想或许是对这一批人影响最为深远的新事物。年幼时的他们从中受益许多,感受到了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快乐。

    可当他们逐渐长大不得不进入社会后,他们才猛然发现身为独子的他们需要承担的压力有那么多。

     看似被爱包裹的独生子女提起90后与00后这一批人,不少长辈都会感慨的说他们是被宠坏的孩子。他们的父母从一段相对动荡艰苦的岁月中长大,在看到年幼的孩子时,难免会将自己童年时期的悲惨经历投射到孩子身上,想要用爱护孩子的方式去弥补自己童年的缺憾。而当时的他们又饱受独生子女思想的影响,即便是曾经想要拥有多个子女的夫妻,也有不少被迫选择只生育一个孩子。这就使他们更加迫切将自己无处安放的关爱投入到孩子身上,用自己全部的精力去呵护这一个孩子的成长。

    可这一批独生子女恰恰生活在社会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的思想以及生活方面的需要,远不是他们的父母所能想象的。有的父母无法理解孩子想要的爱是什么样的,就会用自以为正确的方法去满足孩子的要求,让孩子在溺爱的环境中长大。这样的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自我意识格外强烈。这样的孩子大多有着脆弱的内心,有时会用无理取闹或强势的性格引人注目。父母的教育方式也常常让他们觉得痛苦,他们只会得到那些父母自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内心深处的需求却一再被忽视。

    这似乎是中国式家长的通病,许多影视作品中都能找到这类父母的身影。《少年派》中的林妙妙就是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独生女。她的母亲有着强烈的控制欲望,希望能够提前为女儿规划好以后的人生。哪怕女儿已经长大,长时间在学校生活,母亲也要时不时干涉她的日常节奏与人际交往。自身性格不够坚定强硬的孩子,很容易受到这类父母的影响,逐渐压抑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成为一个懦弱、只懂得遵守与讨好的人。

    有的孩子经常受到父母负面情绪的影响,还会形成严重的讨好型人格,彻底放弃自己身为人的自尊。他们更容易被外界的言论所影响,无法意识到外人的错误,经常教不好的结局与自己联系起来,并产生强烈的内疚感。这样一个没有自我的孩子并没有得到过真正的爱,也不知道该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的年龄。或许他们已经到了为人父母、成家立业的年纪,可他们总觉得自己活得太累,现在只想重新做回无忧无虑的孩子。

     错误教育带来的压力这些诞生于新时代的独生子女身上背负着巨大的压力,这些压力既来自于激烈的社会竞争,也来自于他们的父母。长期压抑真实需求的独生子女在拥有独立能力后,更容易出现自私娇纵等特质,甚至会将这种态度带入到自己所有的亲密关系中。他们认为适当的自私能够弥补自己童年的缺失,会在放松的状态下下意识的做出一些自私冷漠的举动。例如在和外人交往的时候,他们会戴上虚伪的面具,保持彼此的体面与和谐。在面对亲人与朋友时,他们则会展现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不愿意做出一丝一毫的让步。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2亿多名独生子女未必是真的幸福。他们的幸福是父母理想中的幸福是流于表面的物质享受,根本无法改变他们恐慌的内心。这样一个长期遭受感情忽视的人,会在代际传承的影响下将这份错误的教育理念带给自己的孩子。近几年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惊讶的发现,自己在遇到某些情况时所展现出来的态度,与自己曾经厌恶的父母高度一致。哪怕我们内心认为这样的行为是不正确的,长时间的耳濡目染早已经将这种思想与习惯刻进了潜意识,并在无意识间成为伤害他人的利刃。

    更别说在日渐不合理的人口结构下,这一批长期缺爱压抑的独生子女们还要承担起巨大的家庭责任与生存责任,一个人为几个人的生活所需负责。无奈的是这样的现状还需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抱怨或暴力发泄都不能够轻易改变问题。好在代际传递这种现象并不是无法被纠正的,我们可以试着在新式思想的指引下拯救自己,用更加豁达的思想去看待社会与人生,抚平童年经历带给自己的伤害。同时我们也可以用更加科学健康的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子女,让痛苦停止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The End -作者 | 汤米达编辑 | 万安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第一心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