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外卖等死的昆明老人,揭开了晚年最后一层遮羞布:老了靠谁养?
2023/3/29 17:47:40 第一心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养儿防老是一个流传已久的概念,它指的是人们在年轻的时候养育子女,以期望子女在他们年老时能够照顾他们。这一观念的存在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原因,首先,自然的老化会导致身体机能下降,连带着健康问题出现疏漏,此时老年人需要有人提供关爱与帮助,而子女常常是最亲密的家庭成员,他们也是最容易提供支持的人选。

    其次经济的发展让医疗条件和养老条件有所改善,可老年人在养老问题面前仍要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所以人们不得不选择其他的方式来应对晚年时期的挑战。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一个拥有子女的老年人都能安享晚年生活,就比如云南昆明的张爱华,她明明七十多岁了,却还是无人照顾,只能吃外卖盒饭。吃外卖等死的昆明老人揭开了晚年最后一层遮羞布,老了究竟要靠谁养?这个老人有两个儿子,在常人看来,两个孩子共同分担养老责任一定能让老人的日子过得去,然而这两个孩子的表现却让人颇为失望。

    刚开始老人的小儿子还细心地关照着她,平时隔几天就去老人家里整理一下房间,做做营养丰富的饭菜,但后来受到疫情的影响,小儿子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频繁地看望母亲了,他不放心母亲的饮食,于是就给母亲点外卖,解决每日的餐食。日子一直这样过着,张爱华每顿吃的都是外卖,而她家里最常出现的人也是外卖员。两个儿子借着母亲不用操心的理由再也没来看她一次,有一次张爱华生病了,希望孩子能看看她,可她一个人难受了许久,最终等来的还是外卖员。两个儿子都认为有问题可以靠外卖解决,宁可在手机上外卖感冒药,也不愿花时间探望一下。

    这件事让无数网友为之心寒,母亲花费那么多精力培养出的孩子竟做出这般举动,也有人说这只是个别案例,要知道中国自来讲究孝道,不会容忍不孝的行为。绝大多数人都会努力让父母的晚年过得幸福,以回馈父母的养育之恩,但在现代社会上却有很多人施行的是假性教育,也就是表面上孝顺父母,实际上缺乏真正的投入与付出。比如在网上公开发布自己照顾母亲的事,或在外人面前大肆宣扬自己关心父母的行为,可在家里却冷漠处之,完全不尽到子女的责任。

    正如张爱华的两个儿子,他们的确管理了母亲日常的吃饭问题,但这离真正的孝顺差得太远。现代社会对孝顺的要求已经不再是最底层的生理需求了,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知,人类作为有思想的个体,我们需要尊重父母的人格和价值,关心父母的内心感受,照顾他们的身体,健康和物质生活只是其一,我们还应了解父母的兴趣爱好和情感需求。很多老年人都把物质生活看得很淡,主要是因为他们经历了人生的起伏与变化,逐渐明白物质不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年轻的时候人们常常追求名利权力和金钱等物质财富,认为这些东西能够带来幸福感和成就感,但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人们将发现物质财富的价值相对较低,自我实现,社交关系以及家庭和谐等精神层面的需求才是最为关键的。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所求的并不多,他们不奢望大富大贵大鱼大肉的日子,只希望阖家欢乐,老有所依。对于父母而言最让他们幸福的究竟是什么呢?绝不是只能隔着手机的通话,或是每个月得到儿女的那笔赡养金,真正让父母感到满足的是给他们一个温暖和谐的家,正如你小的时候他们给予你的那般。

    让父母的晚年过得幸福是每一个子女的责任和义务,我们需要给予父母充足的关注与陪伴,让他们缓解孤独与无聊,大家可以定期看望父母,给予其应有的关心与陪伴,还要尊重他们的意愿和选择,不能强迫改变其生活方式,最重要的是尊重父母的尊严和权利,不能对他们进行歧视。从老年人的视角来看,大家也不能把所有的幸福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要知道孩子终究要长大成人,他们会拥有自己的家庭,建立起独立的社交圈子。

    在此情况下,大家应该尽早的作出晚年规划,以避免晚景凄凉。不知道大家对这个问题有着怎样的看法呢?一起聊聊吧。

     - The End -作者 | 汤米编辑 | 不下雨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第一心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