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为什么有钱人喜欢把女儿送到英国读书?原因很简单
2023/3/31 17:38:43 第一心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尤其是在观念上对于接受教育程度认知的提升,“出国留学”这个词汇在如今人们的生活当中出现频率已经越来越高,也有越来越多的父母把子女送到海外接受教育。

     曾几何时,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时候,当时由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还不像今天这么高,所以对于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也并不是太重视;或者说即使是重视,也只能在自己经济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去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

    

     毕竟在当时能够上大学,有机会接触到高等教育的人数量也是十分有限的。

     时至今日,这样的情况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不仅如此,人们还纷纷选择到海外去接受不同文化当中的不同教育,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23年年初。我国在海外留学的人数已经多达3500万。

     当然,这个“海外”的范围是很大的,全世界两百余个国家和地区都可以算作是留学的目标所在。

    

     相关数据显示,在众多的海外国家当中,美国仍然是很多人让子女留学的首要目标,但是除了这一点之外,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很多家中孩子是女儿的家长,都更加倾向于把女儿送到英国去留学。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

     送女赴英:原因分析

     1.学制与年龄

     之所以很多家长把自己的女儿送到英国去留学,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学制的问题。

     我们知道在国内一般研究生毕业要通过四年的本科和两到三年的硕士学习,所以往往一个研究生在毕业之后就已经二十五六岁了。

    

     这种情况还是在这个学生中间没有经历过复读和多次考研的理想状态下,考虑到现如今读研究生的难度,也许26岁能硕士毕业也是比较理想的状态了。

     但和国内相比,英国的硕士往往只需要一年就可以完成学业,并且符合英国法律规定的硕士毕业年龄是22岁,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在高中就把子女送到英国去留学的话,那么在国内的许多大学生才本科毕业的年纪,他们很有可能就已经拿到硕士学位,并且回国找工作了。

     这一点的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越早拿到学位进入就业市场,就意味着能够越早工作,越早获取收入。

    

     2.开支与花费

     很多送孩子出国留学的家长,除了会考虑学制之外,其实最先考虑的应该是出国留学的费用问题。

     众所周知把孩子送到海外去读书是需要花费比较多金钱的,这是因为在海外很多消费的习惯和国内不一样,比如大部分的海外国家,学校都是没有统一的宿舍供学生居住的,这就需要花费一笔钱去租住一些诸如公寓的住房,而在国外,这笔开销往往是十分巨大的。

     但是和诸多的西方国家相比,在英国留学所需花费的支出相对还是比较能够让人接受的。

    

     比如国内著名的导演王岳伦和主持人李湘的女儿王诗龄,其现在所在的英国学校一年要花费30万人民币的学费。

     但这所学校占地面积很大,校内的各种设施也一应俱全。从最基本的学习知识到一些户外运动,再到社交都是“一步到位”的。

     可能有人会问:能够送子女出国留学的人,家庭条件都不差,还会在乎这些开销吗?当然会在乎,因为谁家的钱都是钱,富人也要计算开支。即便是在国内,北京、上海等国际学校的开支也远不止几十万。

    

     3.社交和关系

     很多人都说,大学就是个“小社会”,在这个有限的空间当中,很多人第一次独立生活,也开始接触到人情冷暖,为自己走入社会做准备。

     同样,这一点也适用于海外留学。说得直白一些,如果在自己能力允许的前提下让子女去到更大的天地之中,去结识那些上流圈子之中的同学,那么在自己进入社会之后,这些关系都是可以潜移默化帮助自己的。

     能够让子女出国留学的家庭,物质生活水平往往还不错,并且父母在看待教育时比较开明,所以如果之后都能够和这样的人来往,那么也算是达到了让子女“出去长长见识”的目的。

    

     对于女生而言,她们有可能在社交过程中得到一些隐性社会资源,从而减少自己之后付出的努力,让生活更加轻松。

     总的来看,从多个角度来看,把女儿送到英国去留学还是有不少好处的。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第一心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