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会有人甘心为奴?病态的不是世界,而是人性本身的问题……
2023/4/5 22:51:00 第一心理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2023年三月下旬,一副主题为“美国达利安港口造船厂”的图片出现在网络上,不少受到认证的网民进行转发,并辅以“美国海军还是强大”“正视差距”等反思性质极强的旁白,乍一看会让人以为又有什么国际性大事发生了。实际上,该图片当中清清楚楚写着“Dalian”,这并非什么“美国达利安州”,而是我国的辽宁省大连市,只不过比较有异国风情的建筑会让不知道真实情况的人真的将其视为西方罢了。

    图片内容究竟是“钓鱼”还是真的以讹传讹早已不重要,看着某些明知上当了还要坚持做“慕洋犬”的“公知”,让人不由得重新思考一个概念——“奴性”为何深植这些人骨子当中,以至于他们第一时间看到一些事情,不去确认,而是下意识的“跪下”。为什么总会有人甘心为奴?病态的不是世界,而是人性本身的问题?

     “奴性”的具体表现其实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怎样的社会发展阶段,在何处的文化背景之下,总是会存在这样一部分人——他们对于那些拥有与众不同表现的个体总是会表现出莫名的好感,比如封建王朝社会当中,那些财主身边总是会跟着随从,官员出门也是八抬大轿,前呼后拥。

    现代社会也有这样的情况,比如几个月前一度十分火爆的“万柳书院少爷”事件:仅仅是因为居住在昂贵的住宅区,就收到许多“云奴才”的情况。不得不说,在二十一世纪还有这种情况,实在是让人感到寒心。在西方人看来,情况也是一样的。在社会学家做出分析之后,其进行了一定的解释,比如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imilian Karl Emil "Max" Weber)将之视为是所谓“卡里斯马(charisma)”,亦即个体的一种魅力;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认为,社会当中的各类资源也会呈现资本化,从而影响人们的地位。

    但这些其实都是同一个社会当中的现象,至于为何会存在诸如“公知”和“慕洋犬”这样,宁愿去认同和尊重异文化,也不愿相信自己所处的文化;或者是宁愿嫌弃身边的亲人,也要去崇拜一个毫不相关的人的情况呢?真的就像是某些人所说“跪久了站不起来”了吗?

     思考:稀缺性、地位及相关心理在思考与人相关的事情之前,不妨想一想和“物”有关的事情。如今的许多与金钱相关的汉字,偏旁都是“贝”,比如“财”“购”“贩”“贿赂”等等......有人可能会疑惑——钱是金属,为什么是贝呢?这是因为在上古时期,中国人居住于中原,离海较远,产于海边的贝克就因为其稀有性而成为了当时比较“值钱”的物品,以至于之后贝壳演变为货币。

    在社会当中,“物以稀为贵”的准则仍然存在。很多人会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只为能够消费得起一些大品牌的奢侈品的衣装和包具,这些产品在其实用性上相比其他同类有何优越性吗?其实做工、选材、外貌等都差不多,但正是由于其稀缺性,才导致在价格和地位上都“水涨船高”,成为所谓“奢侈品”。当一个人发现别人身上有自己没有,却又十分渴望的东西时,自己自然想要拥有,或者至少与之产生互动,也算是满足了一定的心理需求。这一点其实可以在一些“追星”的“饭圈”群体身上窥得一斑——他们喜欢的明星也许就是自己想象当中的理想模样,聚光灯下的美好形象会使其有一定幻想,仿佛当自己成为了此人的拥趸,那么自己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够“分享”这种生活。

    那些“慕洋犬”,现实生活往往因为各种原因而存在各种各样的不足,甚至是比较艰苦;但是各种媒体所表现出的西方社会让并未深入了解过的他们认为,“外国”就是“天堂”,自己即便是去不了,内心也早已神游许久了。还有一些人早已选择改变国籍进行移民。于是就存在这样一个简单的逻辑:对于自己拼命吹捧,以及宁愿放弃国籍都要前往的地方,如果不加以“辅佐”,岂不是在打自己的脸?所谓“奴性”,其实可以视为是一种内心确实存在,但自己不愿承认的羡慕心理在作祟。

    也正是因为其不愿正视,不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自己的生活,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而是在一天一天虚幻的“奴性”当中满足内心的情绪。脚踏实地,不必成为任何人的“奴”。The End -作者 | 汤米达编辑 | 万安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参考资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第一心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