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的主体意识与临床实践
2021/4/30 9:00:00 医学与哲学

    

     引用格式

     朱唤清,邓云龙.医生的主体意识与临床实践[J].医学与哲学,2021,42(6):12-16.

    

    作者简介:朱唤清(1973-),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临床心理。

     通信作者:邓云龙(1963-),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心身医学与心理治疗。

     E-mail:679389961@qq.com

    

     ①海南医学院第一临床学院 海南海口 571199

     ②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临床心理科 湖南长沙 410013

    

    

     摘要:在临床实践中,每个医生都是按照其习惯性的思维、行为方式来进行诊疗及临床决策的,医生的决策是否合理受其主体意识层次高低的影响。系统介绍医生主体意识的概念、组成内容、形成的影响因素、高低层次的划分及临床表现形式,并结合临床案例进一步论述了医生主体意识的高低对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案的制定及和谐的医患关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总结医生高层次主体意识能更好地做出合理的临床决策,而高层次的主体意识的培养与医学科学精神、职业道德、人文医学精神及良好品质有关。

     关键词:医生,主体意识,临床决策

     医生肩负着救死扶伤,为患者解除病痛,为社会提供安全感的责任。在临床诊治中,医生责任重大,其临床决策与患者生死攸关。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每个医生的临床决策,都是按照其习惯性的思维、行为方式来进行诊疗的,如习惯性的诊断、治疗方案、药物、手术方式等,其临床决策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患者治疗与医生的主体意识息息相关。

     1 医生的主体意识

     1.1 主体意识涵义

     主体意识指主体的自我意识,它是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对外部世界和人自身自觉认识和改造的意识[1]

     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一个人如果还不知道自己,也无法把自己与周围相区别时,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自我教育积极的效果。最后,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可见,自我意识影响着人的道德判断和个性的形成,尤其对个性倾向性的形成更为重要[2]

     1.1.1 医生的主体地位 主体地位的自觉意识是指人能够认识到自己作为对象性活动主体而存在于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人处于主动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对象世界则处于被动和被支配的地位[1];简单而言就是对自我的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又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医生的主体地位的形成从成为医学生、宣读医学生誓言开始。医学生开始学习医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初步掌握成为一名医生所需要的基本知识、技能及职业素质,这就是医生主体地位的初步形成。医学生毕业后首先面对的选择为是否愿意成为一名医生,是否具备了医生的职业要求及心理准备,并结合自身情况做出判断。一旦进入医院工作,把医生当成职业,个人就会形成医生的职业形象(如穿白大褂)、医生的职业术语、医生的职业情感和医生职业的荣誉感,这是医生主体地位的基本形成。医生的执业过程,不断地按照医生的职责和义务,完善自身要求,提高执业技能、执业水平,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深深爱上了医生的职业,形成了强烈的医生责任感及荣誉感,并愿意为医生这一荣誉称号奉献一生。这就是医生主体地位的完美形成。

     医生主体地位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首先是自我感觉,即医生对自我的认识,从什么时候开始选择要当一名医生,当一名医生需要做哪些努力等;其次是医生的自我定位,即我要当什么科的医生(是内科还是外科医生等),我要当什么级别的医生(初级、中级或高级),我要做什么样的努力才能实现自我定位;最后是自我评价,即我能清楚地意识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结合实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成为有专长的医生,同时尽量避免自身不足引起的困扰。

     1.1.2 医生的主体能力 主体能力的自觉意识是指人能够认识到自己作为主体,将自身从自然界中提升出来,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同时通过创造越来越丰富的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和人自身的主人[1];主体能力是主体本质力量的体现,它通常指主体完成一定活动所具有的本领、力量,是人的体力、智力、自然能力、社会能力、潜在能力和现实能力等的综合体现[3]。医生的主体能力表现在一名合格的医生需要具备的能力,能力的高低影响活动的效果。例如,一名医生要对患者做出准确诊断,除了具备必要的医学知识外,还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沟通与影响患者的能力,以及具有一定的医疗器械的操作能力等。

     医生的主体能力的形成表现在医生的岗位胜任力。周庆等[4]引用 Epstein 和 Hundert 对岗位胜任力的定义:岗位胜任力是在日常医疗服务中熟练精准地运用交流沟通技能、学术知识、技术手段、临床思维、情感表达、价值取向和个人体会,以求所服务的个人和群体受益。孙宝志等[5]提出了中国医师岗位胜任力8大核心要素:临床技能与医疗服务、核心价值观与职业素养、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人际沟通能力、信息与管理能力、医学知识与终生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科学研究能力。

     医生主体能力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

     其一是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是成为合格医生的基础,即医生的“三基”(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能力;

     其二是医生的人际关系能力,这是医生执业的前提,包括医生与患者及其家属打交道的能力、与同事间交往的能力;

     其三是医生的职业发展能力,这是医生可持续发展、进步的能力,通过不断学习、进修来提升个人的综合能力;

     其四是医生的个人特质,即医生的素质,包括文明素质、职业素质等;

     其五是医生的成就动机,是医生对自己的定位,想成为什么样的医生,需做什么样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定位[6-7]

     "

     1.1.3 医生的主体价值 所谓医生的主体价值是指人能够认识到人是一切存在物的价值之源,它具有赋物以价值的功能,人的价值属于创造价值的价值[1]。医生的主体价值表现在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需要具备的价值观念及理想信念。

     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对医生职业态度与价值观的认识,都已达成共识[8-9]。医生的态度与价值观也是“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之一。对医生态度和价值观最具影响力的是400年前欧洲的希波克拉底。医生在从事医疗工作之前都要学习《希波克拉底誓言》。该誓言具有重大历史价值,虽然不是所有的医务工作者必须强制履行的行为规范,但它一直被作为每一个医学生步入医学殿堂之前的行为规范誓言。1948年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世界医学大会上把《日内瓦宣言》作为医学生毕业时的宣誓誓词,《日内瓦宣言》经过多次修订,最新版本是2006年修订。1991年中国教委高教司制定《中国医学生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谨庄严宣誓: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可见,医生的职业态度及价值是有共识的,是几乎所有的文化都要求和认可的。

     医生的主体价值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首先是医生的价值观,这是一名合格医生的根本。是遵循医学生誓言恪守医德,还是仅仅以医生职业为谋生手段,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违背医学生誓言,这个选择决定了医生的价值观,也决定了能否成为一名好医生;其次是医生的理想信念,即是否遵循医学生誓言,为祖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热爱医生职业,无私奉献等。

     1.1.4 主体意识的层次 主体意识从个体知识技能、心理成熟度、抗挫折能力及信心等水平上可以区分为不同的层次[10-12]。第一层次是高水平的主体意识。拥有高水平的主体意识的个体对自己、他人和环境有着更为恰当的认知,善于处理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和自己与环境的关系。他们更容易具有持续良好的心境,保持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及稳定的能力。第二层次是中等水平的主体意识。当个体处于中等水平的主体意识时,能形成对主体、客体以及各种关系的基本恰当的认识。这样的个体具备了自我发展和适应环境的基础, 更可能保持中等程度的心理健康状态,也基本能发挥其能力水平。第三层次是低水平的主体意识。保持第三水平的个体往往不能对自我或外界形成基本适宜的认知,更不能恰当地处理与自己或与外界的关系。他们更容易出现适应不良或其他的心理问题,不能很好地发挥其能力水平。

     1.2 临床决策涵义

     临床决策是指面对每一位患者, 临床医生必须对所采取(或不采取) 的诊治措施做出抉择, 尽最大可能为每位患者选择最有效、最安全、最经济的诊治方案的过程[13]。它包括临床决策前提出问题、收集资料、未来预测、目标确定、拟定方案、分析评估、择优选择、实施中控制和反馈,以及必要的追踪和改进等全过程。张超杰等[14]认为医方、患方、法律与政策、医疗保险制度等方面是影响临床科学决策的主要因素。

     总结前人资料,临床决策主要与医生的主体意识、医疗条件、患者临床状况及愿望、卫生法律与政策、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有关,其中医生的主体意识起着关键的主导作用[13-16]

     主体意识影响临床决策的不良表现:

     "

     (1)过度医疗。有些医生为了科室或个人的利益,不管病情大小,都会开一些大处方,做各种各样的检查,不顾患者经济负担,病还没诊断及治疗,就已经花费了几千元。在用药选择上动辄多药联合, 撒网式地全面覆盖,甚至刻意地开一些高额的及有回扣的药物,个别医生还与院外机构联系,开一些特殊处方,叫患者去院外购买高额药物等。

     (2)夸大病情。在临床实践中,有些医生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会刻意对患者夸大病情,说小治愈率,并不是百分百地如实告知患者,不需要住院的患者可能也会被要求住院等。在住院治疗中也会做一些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有些手术明明本院已开展多年,但仍有不少医生会推荐患者选择请省外的一些长期联系的医生来院手术,外请费用患者自付,造成了患者的高额消费。

     (3)推诿责任。出于个人考虑,为了避免法律纠纷,医生会要求患者签署很多非人性化的文书,解释病情时也会有所保留并非如实告知,“看病接诊时也要留个心眼”。有些医生不愿意做风险高的手术或治疗,出现紧急情况时,不敢果断地做决定,一定要请示二级或上级医生,缺乏个人主见,不愿承担责任等。

     "

     2 医生主体意识与临床实践

     2.1 医生的主体地位与临床实践

     医生的主体地位在临床中主要表现为职业接纳度及荣誉感,是否严格遵守医生职业道德、承担医生责任及义务,是否有身为医生的自豪感,为了维护医生这一称号而努力等。在临床实践中,多数医生都对自己的职业有高度的认可,也有医生的自豪感,也都会为了医生的称号而严格要求自己,包括努力提高自身医疗水平、遵守医生职业道德、努力治愈患者、维护医生形象等。但在现行的医疗市场经济的形势下,有一部分医生忘记了自己的初心,把医生职业当成了自己谋生的手段或是暂时生活的来源,忘记了医生的职业道德、责任和义务,把个人经济收益摆在了第一位,通过大处方单、大检查单等把一些不该做的检查,不必要的治疗都统统开出来,让患者消费。个别医生甚至把小病说大,欺骗患者以达到获得更大利益的目的。这些都严重影响到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也是现今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之一。国家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故近几年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希望解决此类问题,如取消药物加价,打击药费回扣、收受红包等,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没有从根源上杜绝此问题,如仍存在个人医德问题、医生收入与工作强度不对称等问题。当前的医疗现状仍需要医生有奉献精神,努力提高医生的主体地位意识。而较高层次的医生主体地位体现在医生对该职业的接纳度及荣誉感,自愿承担其责任及义务,时刻牢记救死扶伤的誓言。如2020年1月,全国新冠肺炎的暴发,在这关键时刻,国家发出了号召,全国支援武汉。在短时间内,全国共178支医疗队,21 618名医护人员,逆行支援武汉。他们放弃春节休假、放弃与家人团圆的机会,面对危险,自愿、自觉响应国家号召,履行医生责任和义务,不忘医生职责及誓言。如抗疫剧《最美逆行者》第三集中,医院科室主任岳鲁冰主动找到医院院长,强烈要求自己代表医院支援武汉。医院本来已经选好了一个资历更老的医生,岳鲁冰以自己的年龄为理由,认为自己比老医生更年轻,更有精力去武汉行医。在岳鲁冰执意要求下,医院改变了主意,没有让老医生去武汉,而是改让岳鲁冰去武汉。武汉医院依然紧需人手,岳鲁冰要求医院再次征召支援武汉的医生。其妻子周星炎第一个报了名,医院征求岳鲁冰的意见,岳鲁冰不同意周星炎来武汉,理由是家里还有老母亲和孩子需要照顾,如果周星炎也来武汉,家里就没人管事了。但其妻子周星炎却已经悄悄来到武汉,跟丈夫岳鲁冰同在一家医院工作。这就是高层次的主体地位的表现,面对危险决不退缩。反之,低层次的主体地位则表现在临阵脱逃,工作时推三阻四,不愿承担应有的责任,也不听从医院安排。

     2.2 医生的主体能力与临床实践

     医生的主体能力体现在对自我身体状态、自我能力及自我情感的认知上。医生清楚自己的身体与心理状态,能判断自己是否胜任医疗工作,以及胜任哪方面的医疗工作,如医生会根据自已的身体状况及心理状况来选择从事哪一个专科的医疗工作,会根据自身素质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工作(内科或外科等)。医生的自我能力表现在掌握专业的医学知识和技能、人际关系、器械的使用等,医生有义务提高自己的专业诊断和治疗技能,这需要其不断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这也是国家出台继续教育及鼓励进修的目的,要求医生每年要完成一定学时的继续教育学分,保证其学习到该专业的新知识与技能。一个好医生的标准不仅仅是会看病治病,更是会与人打交道。首先,医生要处理的关系是与同事间的关系,如与上级医生、下级医生、护士等人员的关系。在临床实践中,医生的主体能力也体现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中,如作为管床医生,发现上级医生下达的医疗指令不合适,是会提出自己的想法还是听从上级医生的指令呢?或在临床中发现有些同事的医疗处置有明显的错误,是会出面制止还是装聋作哑呢?这些问题的处置都体现了医生的主体能力的高低。其次,医生要处理好与患者及其家属的关系。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导致医生的主体意识中多数会采用防御性的诊疗方式,即为了保护自己采取的一些不恰当决策, 如为预防漏诊, 检查上求多求全, 明明常规检查可以做出诊断的, 却用ECT、CT、磁共振等大型检查。一些风险大的手术尽量不做, 副作用多的药物尽量不用, 棘手的患者尽量转院。但求无过,明哲保身思想常见。这也是医生主体能力意识较低的表现。主体能力层次高的人更加相信自己,勇于担当,敢于发表自己的主见,相信自己能顺利完成任务,关键的时候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如最近热播剧《了不起的儿科医生》中,一名5岁男孩从高楼坠下重伤,多处骨折,呼之不应,对光线反应迟钝,怀疑颅内出血有血肿,需要紧急做开颅引流术。但为了避免大脑缺氧造成脑组织不可逆的损伤,需先做体外膜肺氧合手术,但这个手术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就造成一个两难情况。主治医生邓子昂决定先给他做开颅引流术,之后再进行体外膜插管手术,只要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手术,就不用担心脑部供氧问题,胸外科陈主任担心这样做手术的风险会提高数倍,同科副主任医师许秉泽相信邓子昂的医术,为他做担保,手术方案才通过。凭着过硬的医术,邓子昂医生仅用3分钟便找到了出血点,10分钟就顺利完成了插管手术,最终保住了小孩的性命,且没有造成不可逆的大脑损伤。这个抢救过程体现了邓子昂医生的高超技术、果断的临床决策能力及高主体能力。其面对胸外科陈主任质疑时不是放弃方案,也不是情绪化对抗,而是耐心地解释其方案及可行性,最终方案得以通过,在团体合作下完成了手术。如果主体能力层次不高的人,面对质疑时,可能会对自己的技术不够自信,会选择防御性方案,避免责任,不敢冒险做开颅引流术,可能会听从胸外科陈主任方案先做体外膜插管手术等传统的程序,最终的结果可能是患儿的命救回来了,但大脑组织受损成为植物人。

     2.3 医生的主体价值与临床实践

     医生承担着救死扶伤的责任及保障社会医疗安全的任务,这也是医生职业价值及职业道德的体现,好的医生不仅仅专业技术好,更是道德上的高人。在临床实践中,国家特别注重医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在医生的考核中也把职业道德放在了第一位。但仍有一部分的医生为了个人利益,把医生的职业道德放到一边,如收受红包、收受药物回扣、接受患者家属请客等。也有部分医生在紧急情况发生时,首先考虑个人利益、个人安全,而不是考虑患者的安危及患者的利益,会选择保守的治疗方案和措施或拒绝一些高危性的手术,如在临床上医生会碰到一些重大创伤(车祸、坠楼等)的患者,如及时的手术治疗是有机会把患者抢救回来的,但有些医生就会拒绝此类手术,虽经患者家属苦苦哀求但仍无动于衷,忘记了医生救死扶伤的誓言,这也是医生主体价值意识低的表现。主体价值层次高的医生,在面对患者时会把职业道德对医生的要求置于个人需要之上,面对危险时会义无反顾地救助患者,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如新冠疫情中,某院的负责插管的陈医生,是一位不到30岁的年轻医生,但却有过硬的技术,号称插管第一人。其主动请缨到了新冠重症病区,在一次紧急的抢救中,某患者呼吸困难急需插管通气,但因护目镜水气太大已看不清插管位置,如重新换带护目镜时间上不允许。陈医生果断地拿下了护目镜,快速准确地把插管插入气管,成功解救了患者。事后问起此事,当问及“你就不怕被感染吗?”“会后悔吗?”他笑了笑说:“怕,但不后悔,因为我是医生,当时来不及想那么多,先把人救了再说。”这就是医生的职业道德、医生的热血情怀。基于对陈医生的了解,其所做所为是个性使然,其个性乐观、为人热情、乐于助人、遇事果断、业务精湛、热爱职业、医德高尚。

     3 医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医生主体意识是人对于医生的地位、能力和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一名合格的医生就应有清醒的主体意识,明确知道身为医生所需具备的相关职业素质。培养高层次主体意识的医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 医生专业思想的培养

     一个好的医生必须热爱医生这一职业并有自豪感,愿意为其奉献终生。稳定的专业思想是培养好医生的基础,故专业思想的培养需从医学生入学开始,如有些学校开学的第一课就安排有影响力的医生来讲课,通过医生的亲身经历给医学生打好稳定的思想基础,有些学校还聘请优秀的临床医生担任班主任一职,时刻关注医学生的专业思想动态,及时给予引导[17]。进入医院阶段,医院也需重视专业思想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对于年轻的医生,要安排一些优秀的高年资的医生帮带,起到一个好的开端作用。同时要时刻关注医生的成长,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当出现差错或纠纷时,医院要善于保护医生,公平对待,充分体现医院的责任担当,让医生体验到医院的关怀。医院也要制定出一个相对公平的薪酬制度,保障医生权利,体现医生价值。这些措施都能很好地稳定医生的专业思想,并逐步培养起医生的自豪感。

     3.2 医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从中西方职业道德的总结来看,医生职业道德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其一,职业责任,为患者的利益工作。医生一旦选择了医生职业,就选择了奉献,就意味着要有为人类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献身的精神。

     其二,公平对待每一位患者,把患者当成亲人来对待。这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基础,如果每一位医护人员对待患者均能像对待亲人一样,就可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也可以避免伤医事件的发生。

     其三,诚实守信。医生的诚实守信是对于患者的责任和承诺。它是建立在规章制度和医疗规程上,医生最好的信用是治病救人,诊治疑难杂症,提高医疗水平。

     其四,行善,要有仁爱之心。爱患者,不能伤害患者,做有利于患者的事情。

     其五,尊重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尊重其自主的权利,如对医疗方案、对生命自主权利的选择等[18]

     "

     3.3 医学科学精神的培养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是医生被赋予的神圣的使命。选择了医学职业,就选择了将终身致力于维护人类健康和拯救人类生命,就注定要掌握更多的医学知识及技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这就要求医生要具备良好的医学科学精神。医学科学精神是医生求真务实、推崇理性、勇于创新以及追求卓越医疗技术的精神[7,19]。首先,要求医生脚踏实地学习扎实的“三基”知识和技能,为成为一名合格医生打下良好基础;其次,要求医生要有理性分析精神,面对疾病、疑难杂症时能清醒分析,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其三,要求医生要有创新的精神,创新传统治疗方法,努力探索新的诊断及治疗方法,促进医疗的发展,如开展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等;其四,要求医生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保证治疗的成功率和治愈率。

     3.4 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

     医学人文精神是医生向善、求美、利他以及关注服务对象情感体验的精神。中国传统的“医乃仁术”“大医精诚”,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提出的“爱人与爱技术是平行的”等,都是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在医生职业生活和职业活动中相统一的体现。现在医患关系不协调的重要原因是医生对人文精神的忽视,从医学院校开设的课程来看,医学生的教育长期以来都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而关于人文精神的培养很少,课程主要集中在医学专业知识方面,而开设的人文类课程屈指可数。在多数医学教育计划修改中,医学生的实践能力被不断提出高要求,医学专业课程也不断做出改善,要求增加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19-20]。但在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环节,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对医疗纠纷事件整理,医患双方沟通不足是造成医患紧张的主要原因,89.2% 的医疗纠纷均是由于医务人员未与患者进行及时良好的沟通所引起的[16]。所以,一名优秀的医生应重视学习人文精神,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尊重和关怀患者,在关注疾病的同时,更要关注患者的想法及期望,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起信任和谐的医患关系。

     3.5 医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

     第一,自我肯定、树立自信心。人要不断地否定和肯定自己才能进步,而否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向肯定方向发展,自我肯定,保持坚定的信念,往往是事业成功的关键。相信自己的医疗技术和能力,相信自己能解决常见的医疗问题,相信自己能完全胜任医生的工作,并能实现自我抱负[21-22]

     第二,抛弃自卑。自卑形成的三个原因:一是缺乏成功的体验;二是缺乏客观公正的评估;三是自我评估偏颇。要抛弃自卑,首先要战胜自我,为自己树立一个目标,要有坚强的信念,相信自己的能力,同时要对自己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估。

     第三,心理调节和情绪调节。要有积极乐观、进取的心态,保持心理健康,学会调节不良情绪,必要时寻求社会支持或专业的心理医生帮助。

     4 结语

     医生的主体意识也称为医生的自我意识,表现在医生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等方面,医生的主体意识分为高、中、低的层次。医生主体意识层次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临床实践中的医生决策,包括疾病的诊断准确率、疾病的治愈率及医患关系的和谐率等。

     参考文献

     可上下滑动查看

     [1]张建云.主体意识与人的全面发展[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学校学报,2002(4):24-29.

     [2]黄新红.新编大学生心理健康实用教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39-43.

     [3]张建云.试析主体意识的内涵[J].天大学刊,2002,17(6):5-9.

     [4]周庆,桑爱民,高建林,等.基于 Milestones 的不同阶段医学人才岗位胜任力培养目标探讨[J].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2018,2(5):371-373.

     [5]孙宝志,李建国,王启明.中国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

     [6]许丽君,周优跃.强化三基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素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30):6349-6350.

     [7]王伟.公立医院临床医师“三基三严”现状及对策研究:以C市为例[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5.

     [8]王斯瑶,齐晓娅.医生职业价值观的基本要求[J].中国医学人文,2018,4(2):10-14.

     [9]卢丽,毛艳.国内外医师职业精神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8,32(6):792-797.

     [10]张婕,邓云龙.试论“知己知彼”在心理咨询中的作用[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1,20(9):860-861.

     [11]王娟.关于工作心理成熟度的研究综述[J].心理月刊,2020,9(15):238-240.

     [12]陈薇怡.“85后”大学生心理成熟度、归因方式与人格的相关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13]李春雨,李青青,陈福强,等.多元化建构医学生的临床决策能力:以麻醉专业学生为例[J].医学与哲学,2020,41(6):18-21.

     [14]张超杰,张志功,贺达仁,等.浅析当前临床科学决策的几个影响因素[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7,28(7):4-6.

     [15]吕健.临床决策边界[J].医学与哲学,2020,41(10):16-20.

     [16]宿建辉,朱俊康.浅谈医疗纠纷的成因责任分析[J].法制博览,2019,35(28):130-131.

     [17]熊享涛.医学生专业思想教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8,35(3):230-232.

     [18]包英杰.新医改背景下医学生主体性职业道德意识培养路径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5(4):20-22.

     [19]孙子君,佟晓露.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教育探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5(23):131-132.

     [20]章茂森,余苗,陶湘云.论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5):56-58.

     [21]柴辉,王海波,刘希丰.教师应具备的良好心理品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3):332-333.

     [22]杨嘉麟.公立三甲医院青年医师工作压力对工作绩效和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8.

    

     原文标题:医生的主体意识与临床实践,发表于《医学与哲学》杂志2021年第42卷6期,12页-16页。

     ↓↓↓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原文内容】

     图文编辑:于磊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与哲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