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孟超】坚持卫生工作方针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2021/5/24 15:34:50 医学与哲学

引用格式
吴孟超.坚持卫生工作方针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J].医学与哲学,1991,12(10):1-3.
吴孟超院士作为《医学与哲学》杂志顾问,曾撰写多篇思想深刻,影响深远的优秀文章。今选取30年前一篇着眼中国卫生工作发展的文章,悼念先生,以飨读者,已进后来!
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中,概括了卫生工作方针,提出了深化卫生改革、发展卫生事业的依据和目标。本文就此分别进行了论述。首先论述了卫生发展战略目标:(1)将健康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协调健康有关活动;(2)转变卫生工作效益的评价指标--人群健康指标;(3)确立大卫生观的指导思想。并论述了全社会参与健康事业的全方位观点及其内涵。最后就科技进步与卫生事业发展的关系及前景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关键词:人民健康;社会协调;科技与卫生
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中,卫生工作的方针有了新概括,鲜明地提出“贯彻预防为主、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中西医并重、为人民健康服务”。这是40年来医疗卫生工作实践的经验结晶和认识发展,是社会主义卫生建设理论的完善和丰富,也是深化卫生改革,发展卫生事业的依据和目标。
一、增进人民健康是卫生发展战略目标
健康,是人类的最基本的需要,医学就是来源于人类对健康的要求。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卫生事业的主要目标就是广大人民健康的保持、健康的增强和健康的恢复。当前,卫生改革面临不少问题,我们不能因为过去长期轻视医疗卫生机构的经济效益问题,就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不能因为住院难,就大抓医院床位开发问题。总之,不能就事论事,只顾眼前利益而不从长远利益出发,要通盘考虑整个卫生事业的发展战略,解决好面临的社会卫生问题。
预防疾病和保护健康是卫生服务的发展目标。这是一个转变。卫生发展目标的转变,医疗卫生工作也应实行相应的转变。
首先,各级医疗卫生领导部门要从全局观念出发,将单纯组织和实施“医疗卫生服务”转到将健康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联系起来,协调健康有关活动。医疗预防措施应是综合性的,从整体和生态学的高度理解健康及其决定因素;卫生资源分配上,不是重城市轻农村,不是重治疗轻预防。特别要指出的是,目前全国农村中虽有87%的行政村设有医疗保健网,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有名无实、形同虚设,或者单纯看病赚钱,健康防保工作难以落到实处。实现人人健康的战略目标,要继续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
其次,转变卫生工作效益的评价指标。随着整个卫生工作目标的转变,衡量一个地区、一个系统卫生工作的好坏,不应该只关注事业发展的数量指标(床位数、每千人医生拥有数、先进医技设备数等),而特别要衡量这个地区或系统的人民健康指标(如婴儿死亡率、平均期望寿命、疾病的顺位、主要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等等)。
再之,卫生工作指导思想上,从小卫生转到大卫生。医疗卫生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修补”劳动力,主要是改善和提高人类的全面素质,预防疾病伤残,恢复健康。所以不能只是面对病人,以病人为中心,只着眼于少数病人,而要着眼于大多数的人民,使处于健康状态与病态之间的中间状态的多数人向健康状态转化;着眼于整个社会合理的发展,以求保护健康,增强体质,延长有效寿命,从而使所有民众具有充沛的精力和体力,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邀进人民健康必须全社会参与
人群的健康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和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的繁荣昌盛、民族的繁衍进步关系极大。而人群获得健康,不是仅仅医疗卫生部门的努力而能保障的,必须突破传统的疾病防治概念和对健康内涵的认识,社会“全方位”的参与,消除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提高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
只有社会综合治理才能保护人群身心健康。当今时代赋予医学进一步社会化的新内容,既要运用医学的综合措施保证最大限度地把已取得的医学技术成果运用于保护人群的健康;同时,又要依靠政府领导下的社会综合治理,制定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和卫生等各种社会措施来保护和增进人群身心健康,促使人们全面地提高生活质量和社会活动能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近年来,人类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问题,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人群健康和生活方式的相互关系,他们的健康深受所吃的食物、所从事的工作、所学的知识的影响,进而言之,就是指为人们的营养、职业、教育以及其它身体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因素都是通过个人生物学特征为媒介影响到人的健康的,其结果形成人和生态学(某些疾病遗传)为人体外在状态(环境导致某些疾病或使疾病恶化)以及生活方式的行为模式(某些疾病是生活方式导致的结果)。而其解决的有效途径,社会只能是从积极的立场出发,全面解决健康和生活方式问题,这些都不是卫生部门所能独立整治的。医学作为一种社会性事业,其特定的社会功能,就是国家、社会、民众承担着更多的健康保健责任,这是社会发展与健康的双向促进关系所决定。
开展全社会的健康教育,增强全民健康意识。健康,对于社会主义社会中每个成员说,既是一种权利,又是对社会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对立的统一、相辅相成的两个侧面。由于国家医疗卫生制度中对相当部分人实施免费医疗,使他们减少了对疾病和暂时丧失工作能力的忧患,削弱了保护和恢复自己健康的责任感。树立健康义务的观念是不容易的,为社会所广泛接受则更困难,需要作出更大努力。但是,这种观念的改变又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观念决定着人们行为的动机。因此,必须改善和强化健康教育工作,动员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等一切宣传工具,采取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更加深入地宣传教育预防为主方针,更加广泛地普及卫生防病的科学知识,不断地提高人们的自觉性、主动性,人人讲卫生、户户爱清洁、防患于未然,减少以至消灭疾病这种人类健康的祸害。
卫生体制改革需要社会参与。卫生工作社会化的性质,决定了把卫生体制改革的步子迈大一些,医疗卫生单位有活力,不仅需要强化改革意识,而且需要社会参与。卫生事业是关于人民健康和发展现代化的事业,社会和国家应把卫生事业的投资看作是一种健康投资,逐年增加卫生事业费用占GNP的比例;健康保险由过去单一的疾病保险发展为包括疾病、人生安全、健康等多元式的健康保险体系;卫生服务需从“坐堂行医”转变成为社会、各有关部门、社区和公众参与的基本形式;WHO的200O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人人健康的战略目标在我国的实现,更是需要全社会的参与下改革卫生体制。
三、依靠科技进步保障人民健康
没有近代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就没有近代和现代的医学活动,也就不可能有高度发展的卫生事业。回顾整个医学的发展史,科技促进和推动卫生事业发展的渠道:
"
(一)是变革医学活动的手段;
(二)是改善医务人员的智能;
(三)是提高卫生管理水平。
"
三者间的有机结合,就是孕育和发展卫生生产力,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运用社会整体科技成果揭示人类健康和疾病的规律,提高卫生服务保障功能。医学活动是社会整体科技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整体科技活动乃是医学活动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基础。一切新疗法、新技术、新药物,往往都是在这种“土壤”、“气温”的条件下,持续获得信息输入、催化、诱导而脱胎而出的。如生物力学的建立和发展,使人们对生物材料、生物的正常功能及部分病理过程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医学领域中血液流变学、骨力学、人工肾和假肢等发展,就是运用这一学科的理论成就,等等。今天,物质生产不断发展,人类对健康的需求日益提高,诚然,现代医学取得重大进展,但仍有许多生理学和临床医学中问题仅以现有水准难以求释,复杂的生命过程有待于我们运用社会整体科技进步的成果来发展认识,作出解释,以落实卫生工作方针。
要有效地发挥人才作用和利用先进设备满足人民健康需求。卫生事业发展是以卫生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为条件的。卫生服务须臾不离科技人才和设备条件,我国现代医学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依靠着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更重要的是有一大批与现代化设备相适应的现代化技术水平驾驭者—人才。今天,我们器官移植医学进入了重要发展阶段,并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这些依靠的就是人才和设备条件的“双效应”,在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下,这种“双效应”在提高人的生命质量,改善健康状况中得到了充分发挥。为了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必须重视发挥医学专业人才潜在能力,加强中青年医务人员的培养和教育,形成合理的梯队,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提高他们的使命感、责任感,另一方面,从国情和国力出发,引进先进设备和发展适用技术并重,尤其是以适用技术为主。正确掌握和使用医药稀有贵重资源,以优良的卫生服务来预防疾病,保障人民健康。
依靠科学进步,开展对人的生命活动“全方位”型研究。根据国内外一些专家预测,90年代的科技将是世界“大转变的1O年”,将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已成为世界瞩目的医学问题,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已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人类的健康与发展正年成为医学科学的方向。我们需要立足于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建立大卫生观(社会疾病观、社会健康观),全方位地研究卫生防治理论、卫生人口理论、卫生经济理论、卫生教育理论,指导卫生实践,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卫生工作政策和措施,以保证卫生工作方针的贯彻落实,在新概括的方针指导下,进行新的综合、新的协调、新的动员,为全国人民的健康,共同承担起责任。

原文标题:坚持卫生工作方针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原载于《医学与哲学》1991年第12卷第10期:1-3页。
↓↓↓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原文内容】
图文编辑:于磊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与哲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