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旗背后医患双方的真实世界的思考
2021/6/29 10:01:49 医学与哲学

    

     引用格式

     蔡民坤.锦旗背后医患双方的真实世界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21,42(09):51-55.

    

    

    锦旗是病人对医生的肯定,更是一种美好且和谐的医患关系,理应得到宣扬和广泛的社会认同,它是医生的价值追求,具有一种医德的光辉。但是,笔者发现锦旗的背后却是病人痛苦的就医过程和体验,是对医生价值的忽视,是医疗服务价格补偿机制的错位,是医疗服务中的一种无序,锦旗背后隐藏着医患双方的真实世界。只有在了解了病人的真实世界之后,才能更好地解决病人的问题,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

     2020年12月4日,笔者收到一面锦旗,随后医院以此推送了标题为《妙手回春治顽疾,家属致谢送锦旗》的公众号。联想到杜治政教授[1]在《医学与哲学》杂志刊登的《临床判断:基于病人的真实世界》一文,不禁发问:病人为什么送了锦旗?这锦旗反映的真实世界是什么?我们离病人的真实世界究竟有多远?如何进入病人的真实世界?

    

    1 背景

     病人,女,6岁,眼睛奇痒,晚上更甚,恨不得把眼珠子挖出来。以她奶奶的说法,“看她揉眼睛,真想把自己的眼睛给她了”。半年来,反复就医,几经周折,后经邻居介绍来诊。针对这个病人,笔者开始也束手无策。后注意到小女孩面部肤色,特别是眼周围肤色偏黄。凭经验,这是与眼部菌群失调有关。同时了解到孩子的妈妈极为注意卫生,家里各种消毒,于是,笔者有了思路。除处方用药之外,又对家长进行了微生物知识教育,特别是人与微生物的正常关系,告知过度清洁的危害及具体的纠正方法。几天之后,孩子的病情明显好转,不久痊愈。于是,家属想到了“感谢”。经过与介绍人的反复商量,他们选择了送锦旗,并交给医院办公室。

     这是满满的爱,这是医学、医疗最为温馨一幕。“当病人向你送锦旗时,不要视为寻常,不要嬉笑自若,请整衣敛容,肃然接受这份美意吧!因为在这一刻,你就是病人眼中所向无敌的勇士,龙舟竞渡的冠军,舒卷绚烂的状元。”[2]取得疗效,被人尊重,那种感觉真好。但是,笔者的内心却感到了一丝丝的不安,也有一丝丝的无奈。

    

    2 关于锦旗的四个思考

     2.1 病人为什么要感谢我

     答案是“我治好了她的病”,但笔者认为根本原因是“她经历了痛苦,且其他医生没有解决她的痛苦”。假如病人没有经过其他的治疗,直接找到笔者,病人还会有这种感谢吗?当然不会。假如医生及时发现了他们错误的卫生习惯,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卫生理念,并抵抗住了致病菌侵袭,那他们会感谢医生吗?当然不会。笔者相信更多的基层医生都是这样为病人服务而没有得到感谢。这个病人只是因为各种机缘巧合,让医生的价值在具体的疗效上得到了表达。锦旗的背后,一定是病人无限的痛苦,或无数次的求医无效、求医无门。

     事实上,在我们享受锦旗的美好之时,与之相反的是医患关系的紧张和冲突。在对394 名医学研究生的调查中,有81.22%认为当前医患关系很紧张[3]。目前医疗场所暴力已成为全球现象且发生率日益升高, 群体围攻医院或者殴打医务人员现象时有发生,有些甚至演变成恶性刑事犯罪。

     所以,我们要分析这种感谢背后的原因和逻辑,理解病人所承受的痛苦和委屈。假如我们因此自得,那说明我们的内心、我们的体制、我们的宣传还不了解病人的真实世界。面对锦旗,真的“不要视为寻常,不要嬉笑自若,请整衣敛容”,但不是“肃然接受这份美意”,而应该表示深深的愧疚。这是笔者当时的感觉,也是写《行医日记》时的感觉,一声声的“谢谢”足以说明患者的弱势地位[4]45,更何况是锦旗。我们在享受病人温馨的爱意之时,更应体悟到这正能量背后的真实世界。

     2.2 是什么让他们选择了锦旗

     表示感激之情的方式很多,除了口头感谢、感谢信等,红包、锦旗、土特产也是常见的方式。红包太直接,也太过敏感,而且,弊端太多,相关规章制度对此有明确定性;土特产也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唯有锦旗,显得高尚,可及性又高,能够表达感激之情,也符合法律、道德、习俗等社会文化要求。所以,这个病人选择锦旗。但是,锦旗还有一些隐性成本和代价。对当事人来说,生怕表达不当、表达不周、表达不够。

     当然,锦旗也能给医生带来利益:一是心灵上的愉悦,这一点价值无限;二是医院可能会因此奖励医生;三是挂在墙上,提升医生威信,吸引更多病人就诊。

     第一点心灵上的愉悦是最为可贵而难得的,这是锦旗文化存在的价值。但是,这一价值又是脆弱的,遇到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就会打折扣。第二点的收益通常会有,但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至于第三点,笔者更担心锦旗误导病人就医,眼科病人受锦旗引导前来就诊,大概率不能如病人所愿。另外,锦旗会提高病人对医生的期望值,基于生命的复杂性和医学的局限性,医生往往无法实现病人的这种期望。因此,笔者并不会以个别成功的病例为傲,更不想用锦旗去吸引病人。再有,在现有体制之下,对基层医生来说,病人来诊,是服务,而不是收益。这一点有别于大医院的专科医生。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锦旗制作者的收益是确定的,它会催生或助长这个行业。还好,送锦旗只是偶尔发生,并不能给锦旗制作者带来多少利益,但那些与医疗相关的高产值、高流动行业呢?那可是一个极为庞大的利益链。这一点要引起高度重视,也许很多医患矛盾正是基于这个利益链的后果。

     总之,病人选择锦旗,是此时此境的情感表达需要,也是社会文化的影响结果,更有潜在的利益因素。当锦旗成为一种文化时,它又会影响医患之间的真实世界,甚至影响社会行业的发展。

     2.3 病人为什么几经周折

     这个病人的问题发生在眼部,所在城市的医院都有明确的专科,生活在城市中的病人找到专科、专家并不难。半年来,他们的确找了很多医生。那为什么几经周折?这里先讨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就医流程缺少了全科医生的参与;二是没有好医生的标杆。

     在就医上,人们已经习惯了把专科医疗作为首选。而且,专科医疗还在大力发展和宣传中,正如胡大一教授在《医学与哲学》杂志创刊40年周年所说,“各大医院通过各种媒体不停地宣传”。而理应作为人们健康守护人的全科医生无论是理论水平,还是业务能力都不能让病人满意。上海市2008年一项调查显示,上海郊区基层医生队伍人力资源数量不足和人力资本投入不足,特别是全科医师明显缺乏,老龄化现象严重,学历、职称较低[5]。加上“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和“六位一体”的定位和宣传,又进一步弱化了基层的医疗服务属性。国家倡导的全科医生分诊就医模式还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响应。

     这个病人的问题涉及了微生物学、皮肤病学、眼科学知识等,要注意到眼睛之外的问题,包括病人的肤色改变和卫生习惯。其治疗过程也不单纯是用药,还包括了对家属卫生习惯的修正和相关的卫生学知识的科普,这完全超出了专科范畴。所以,如何发展全科医学,建立、建全全科医疗体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个病人的几经周折,不是偶然的。建立运转良好的分级诊疗体系,既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途径,也是缓解目前严峻的医患冲突局面的根本性措施。

     好医生的标杆很多,锦旗肯定是一种,很多好医生的诊室挂有很多锦旗。此外,口碑、医院等级、职称、头衔、名誉、职位等,甚至年龄、面相也是好医生的指标,有些干脆以病人的多少为指标。很多病人的就医选择就是基于这些标杆。这些标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管理难度大,不确定性大,甚至有假,而且灵敏度低。否则不会有病人的几经周折和锦旗了。

     在医疗服务领域,因为面对的是生命,所以,我国实行的也是公益性卫生政策,医疗单位的开支也主要由国家财政开支。但问题是与医疗相关的行业,如药品、耗材、护工都有标价,并且有利润。这种反差会多方面地影响医疗行业的公益性质。一方面社会把患者所有付出都理解为就医的付出,这就是看病贵;另一方面,医生可能会有有违医德的行为。最后,致使保障弱者的初衷也没能实现。

     其实,贫穷的问题是社会的责任,不是医学的责任,更不是医生的责任。社会自然有它的解决方案,哪怕是降低对医疗的要求。事实上,医生、医疗、医学根本无法满足人们无限的要求,很多医患冲突正是病人要求过高造成的。而社会还有医保、慈善以及各种互助形式服务弱者。医生也会尽自己的社会责任,如紧急时的无偿救助等。而且,我们相信医生群体更有爱心,也有更多的机会表达爱心。因为他们距离疾病和死亡更近,他们更能理解健康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但不能因此道德绑架。无偿服务除了损害医生的利益之外,还会使病人的健康需求无限膨胀,浪费有限的医疗资源,最终反而使最需要的病人得不到医疗帮助,损害社会的整体健康利益。

     总之,病人几经周折的就医经历,说明我们还没有建立可靠、有效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评价体系。

     2.4 什么时候病人可以不必感谢医生了

     我们享受五星级宾馆的舒服和温暖,却不必为此给他们送锦旗。病人不必送锦旗之时,那一定也是病人理所当然享受医疗服务之时。

     医疗服务具有理所当然的道德属性,救死扶伤是最基本的工作,也是道德要求。无论是病人、社会规范,还是医生本身都对医疗服务具有严格的道德要求。医疗行业道德建设成了医疗行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或者是首要任务,道德评议、道德激励、道德监督、道德惩罚成了医疗行业管理的重要内容。锦旗就是道德激励的一种形式。

     但是,医疗服务是有成本和代价的,病人也明白医生的价值,清楚医疗背后的利益,他们总是郑重地拿着挂号凭证来要求医生看病,他们在呼吁道德管理的同时,也希望国家加强投入。

     问题是增加补偿环节一定会有管理成本和中间利差。医生有一元钱的收益,病人或社会往往有超过一元钱的支出。更为可怕的是,病人还得接受不必要的“诊治”,并付出由此相关的护理成本和精力,甚至增加相关风险。这种代价,很多人并不觉知,但终究会感受到,时间一久,会得到社会的确认,甚至会得到社会的放大。一些网络上损害医生形象段子的产生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这时,人们会加强道德管理的正当性,而忽略价值规律的作用。结果是:病人可以用锦旗来谢你,也可能因为一点不满意而恨你。什么时候没有锦旗?应该是医生服务的价值得到合理表达之时。

    

    3 锦旗文化下的医患困境

     道德管理下的医疗行业必然催生锦旗文化,迫使医生的服务定价很低。“我国医院医护人员技术收费标准为全世界最低”[6],当然,在朝鲜、古巴或越南也存在着低标准。低标准的服务收费,一定会有各种形式的补偿,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病人和医生,医生的价值或被激励,或被转移,或被忽视,或被扭曲,最后影响医生的行为,进而误导病人,妨碍医生,妨碍正常的医疗秩序,并由我们每一个人承担其后果,这就是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力量。

     3.1 病人很难

     从经济学需求曲线来看,医生的低价一定会让病人更多,而真正有需要的病人反而看不上病。尽管有调查显示,病人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很高,有些达到96.68%[7]。但从各家医院人头攒动,一号难求等情况来看,病人的就医体验应该不会太好。毕竟谁也不想在这样的氛围中解决自己的健康问题。

     对于人们的就医状况,尽管医院很多,医生也很多,专科、专家更多。但是,人们好象还是就医无门,或陷入找专家、找号源之苦,或根本无法区分和比较专家。更常见的是不知道该遵从哪种健康知识,同时,还要受到来自保健品、养生法的诱惑。甚至也不知道什么问题应该接纳,什么问题应该寻求帮助。导致不应该治的乱治,如求长高、抗衰老等;应该治的不治、误治,如明星患了乳腺癌而不接受手术治疗等。就算有幸得到解决,还要想办法感谢。

     这些难,应该都与钱无关。不是病人缺钱,而是不知道如何在健康保健上用钱。

     3.2 医生很困惑

     道德管理下的锦旗文化给医生带来至高享受的同时,其实还会加重医生的负担。病人送了锦旗,医患之间的关系应该进了一层。作为医生,总得记住人家的脸,记住人家的问题,否则会有不好的体验。现实中,对此笔者深感压力,只因为笔者脸盲。

     曾有一位朋友需要手术,经笔者转诊介绍给一名专家,手术完美,没有额外的检查和治疗,省了不少钱,也省了不少麻烦,病人感受到了,一定要表示感谢。但是一周后,他们抱怨说,白感谢了,医生已经不认识他们了。原来他们表示感谢的背后是希望与医生交朋友,希望得到更好的服务。这锦旗的背后,这感谢的背后,还有实实在在的利益驱动和诉求。锦旗有其温馨的表面,也有其艰涩且冰冷的本质。

     所以,医生并不希望病人送锦旗,也不希望病人来感谢。甚至可以这样说,他们根本无法在病人的感激中工作,面对生命,哪有“后门”?!他们作为一个具体的人,尽管在社会上也需要关系,需要朋友。但是,医生并不想因为“朋友”关系而无偿、无边际地被使用。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在社交场合,医生不会发名片,除非有潜在的利益。

     道德管理还影响了医生的收入,影响了他们的业务发展,特别是现有补偿机制下的基层医生。南充市的一项研究显示:医生收入略高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但基层医生对月收入不满意度却达到54.80%[8]。这种结果在基层医疗单位尤其明显,医疗服务人群有限,专科病源有限,新技术、新项目等专科技术难有应用的机会[4]125。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收费标准很低。作为补偿的健康教育、健康指导等公共卫生服务门槛很低,无法体现他们的专业价值和经济价值。

     另外,医生的廉价扭曲了医疗行为和医嘱执行。一个高血压病人,用10元挂了号,听了医生一大堆的嘱咐,然后用数百元的钱配了药,那他是应该更寄希望于那些药,还是更注重执行医嘱?医生的廉价,已经让病人从心理上看不起医生,不遵守医嘱。以药养医除了造成药品价格虚高、医药购销腐败之外,还影响了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有这样一个拷问:一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费用1 000元,支架每个几万元,医生有没有多放一个?又问:70%狭窄是植入支架的界线,医生是如何界定71%和69%的?最近,政策把支架费降到三位数,我们不知道如何演变,但价值规律一定会决定演变。

     3.3 医院很难

     因为医生的廉价,全科医生无法在现有的补偿机制中获得应有的回报,全科医疗的发展大大受限,“一项不能体现其价值的技术永远不会有发展前景。”[4]2正因为全科医学没有管理好、分配好病人,病人只能盲目就医、无序就医。在各大医院业务增长的背后,也许并不是医疗技术的高超,而是病人“几经周折”。送锦旗的病人在半年的时间里就为医院增加了不少门诊人次,也增加了不少收入。我们都在努力为病人服务,但病人的问题却在偶然中得到解决,这是医疗服务体系的困境。

     总之,因为医生的廉价,不仅影响了医生,也影响了学术,影响了病人。当然,每个人都缺钱,每件事都需要钱。社会资源是有限的,我们需要应用经济学的原理安排好社会资源。遵循价值规律是人类活动的内在要求。医疗的高成本就在那里,无论是医保支出,还是病人的感谢,若加了杠杆,一定是各方都难。

    

    4 建议

     锦旗是现实的,病人的感受是现实的,医生的感受是现实的,社会的感受是现实的。但感受只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其背后的逻辑,前后的演变更有现实的意义,并直接影响我们的行为,最后又会影响我们的现实感受。这些都需要我们去面对。

     4.1 坚守医疗的道德底线

     20年前,杜治政教授在《行医日记》序言中曾发问:“面对那些可用价格低廉治愈又不利于增加医院收入的治疗方案,医生的正确选择不是很明确吗?”[4]序5是的,答案很明确,医德是我们医生的唯一要求。关键是我们如何理解医德,如何维护医德。

     首先,不能把医德简单地理解为医生的德,医德更是医学的德,是医学发展带给人类的福利,医生只是医学之德的实践者和表达者[9],这个实践和表达的过程需要文化、政策、法律等社会机制的保障,还需要社会经济的滋养,甚至还需要相应的制约。其次,不要用道德来绑架医生的行为,道德绑架只会扭曲医生和病人的行为,制约医学之德的发挥。锦旗文化可以让医患关系更有暖意,但不能替代医患之间的责任和义务。社会要给医生营造一个完全基于医德的行医环境。不要让医生花精力去抵挡各种诱惑,面对医患双方的真实世界更好。

     4.2 面对医患双方的真实世界

     医患双方的真实世界既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有工程技术的影响,更有商业服务的要素,当然也有利益的诉求和冲突,社会文化、习俗以及人性等都与之相关。医患双方的真实世界极为复杂,可能无法穷尽,但是,以下事实可能无法回避:

     "(1)病人的需求是多样的,而且是无限的;(2)医生是人,他们有崇高的理想和追求,但也会有追求利益的冲动,同时,在时间、精力和能力上具有有限性;(3)医学、医疗是有限的,医疗资源更是有限的。"

     本文关于锦旗的思考,正是基于这三点,对医院、医疗、医生的评价和要求也应该基于这三点,特别是舆论宣传时更要注意这三点。相反,那些远离这三点的认识和宣传对医患双方都没有好处。医学应该避免傲慢,所以,在撰写《正常就好》时,笔者不敢使用“人类有了疾病之后,就有了医学”这样的表述,而是用“发展出了”代替了“有了”。

     4.3 加强全科发展

     这里,先要回答一下“我为什么能治好这个眼科病人?”原因是笔者“更关注病人的真实世界”。基层医生基于病人的真实世界的临床能力是与生俱来的。除非这个基层医生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除非这个基层医生已经被专科化。基层医生对杜治政教授的文章感同身受,对“主体间性”[9]有切身的体会及应用。

     这个病人的临床表现结合她其他部位的肤色、家庭卫生习惯等信息可以作出眼结膜微生物感染的诊断,并进行治疗。

     "

     一是对抗性治疗,这一点,已经失败;

     二是以“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思路,关注机体的抵抗力;三是微生物知识的教育和卫生习惯改变,这一点更重要。这是全科医学的服务理念,更是全科医疗服务的内容。

     "

     反观作为我国医疗主体的专科医疗,专科越分越细,分界越来越模糊,而系统性疾病越来越多,单一专科往往难以应对;专科的新技术、新名词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病人根本看不懂,更无法进行可靠的选择。专科技术正在远离病人的真实世界。专科发展也需要加强全科思维。

     梅贻琦[10]曾说: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以无通才为基础之专家临民,其结果不为新民,而为扰民。笔者撰写此文,就是担心病人因为锦旗把笔者理解为某一类专家。如何避免专科的过快发展,避免技术崇拜的发生和加强,也许正是医学哲学的思考范畴。

     有关全科思维、全科发展与专科医疗的关系极为庞杂,需要另文讨论,这里不作展开。

     4.4 承认医疗服务的复杂性,并尊重价值规律

     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很好地说明了医生的服务更多的是去观察、去思考、去帮助、去安慰,最后才是尽可能的治疗。这么广泛的服务内容,这么广泛的服务对象,其服务的标准和价格很难由一个部门、一些学者来完成,更不可能凭借医生的道德操守来完成。

     《行医日记》已经过去20年了,其中记录的困惑越发严重:医生越来越忙,病人越看越多,病人就医越来越难,最近还有一场场的血腥杀医事件。杜治政教授的那个发问一直萦绕在笔者的脑海,促使笔者关注医患关系,关注病人和医生的真实感受。借着对锦旗的思考,笔者现在的回答是:在病人减少支出的同时,要增加医院的收入,即用经济效益来维护医德。

     如何做到这一点?那就是减少中间环节,避免病人加杠杆的付出。为了健康,我们总得付出代价。无论这个代价是政府支付,还是个人支付或各类保险支付,简单、高效是根本要求;随时随地的自主评价是公正、公平的基础;专业化监督是关键。为此,我们需要借用亚当·斯密的分析,他指出:“人是有同理心的,同时也是自私的。我们都喜欢让别人幸福,但也不会让自己处于不利地位……连一个对自己也不爱的人,如何去爱他人?而且,正是这种‘自私心’促进他在社会中的进步,激励着社会竞争,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们不需要关心其他人的福利,他们通过关心自己的福利一定会增加了其他的福利。就好像我们享受面包而不必感谢面包师,只需要付足够的钱,他自己会要求自己做的最好。”医生也不例外,他们爱病人,但他们更爱自己;医疗相关的人员也一样,他们也会爱病人,但更爱自己。只是医生离病人最近,所以,他们最有可能去关心病人,走进病人的真实世界,作出基于病人真实世界的临床判断。也就是说,医疗行业也同样需要自由和竞争。

     4.5 改善基层医生的补偿机制

     锦旗,更多的是一种道德激励,但背后的成本也是存在的。假如那锦旗的制作成本变成100元的诊金,那会怎样?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对医生的肯定更直接,不会有中间成本,不会被加杠杆。这一点,对基层医疗服务来说,也许更为迫切,早在1993年赵忠顺[11]已经在关注诊金的必要性。当然,这个诊金也许是200元,或者更高,或者更低,这取决于医者的综合服务能力,从技术到态度,从门诊量到疗效等,同时,也取决于其他医生的竞争。它将促使医生采用最便捷、更可靠的诊治方案,以减少病人的综合开支。“医生的价值取向和使命感,是医生进入病人的疾病世界、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的关键。”[1]

     当然,诊金会有道德上的顾虑,这可以理解。但是,要相信人性,相信价值规律,它们会保证医疗服务的有序和高效,并最后获得人们的满意评价。符合人性、符合价值规律的文化更有生命力。

     锦旗有其道德上的美好,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个美好忽略了其背后的真实世界,忽略其发生的内在原因及产生的影响,更不能因此替代价值规律管理医疗行业。道德的归道德,经济的归经济。医疗在经济的支持下、在道德的约束下一定会有更好的未来。

     愿不再有锦旗,更不再有血腥,让医生的工作只是基于病人的真实世界。

     参考文献

     可上下滑动查看

     [1]杜治政.临床判断:基于病人的真实世界[J].医学与哲学,2017,38(8A):1-5.

     [2]王一岚.锦旗文化漫谈[J].中国医学人文,2017,3(9):23-24.

     [3]王川,陈琳,刘汉芝,等.临床专业型医学研究生医患关系认知调查与现状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36):177-181.

     [4]蔡民坤.行医日记[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1.

     [5]陆静,许铁峰,陈颖,等.上海市郊区社区卫生基层医生队伍调查与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8(S1):88-91.

     [6]徐娟.以技养医才是正途[N].健康报,2014-10-30(5).

     [7]蒋维昱,黄玛珑,丁之旺,等.江西省某中医院患者满意度调查分析[J].光明中医,2020,35(16):2591-2595.

     [8]关丽娜,罗熙林,赵秋平,等.南充市城区基层医生工作及收入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20,40(9):647-650.

     [9]CHARON R.叙事医学:尊重疾病的故事[M].郭丽萍,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69.

     [10]梅贻琦.大学一解[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44-47.

     [11]赵忠顺.“红包”为什么杜而不绝:简谈合理解决“诊金”的必要性[J].中国卫生经济,1993(11):34.

    

     原文标题:“锦旗背后医患双方的真实世界的思考”,发表于《医学与哲学》杂志2021年第42卷9期,51页-55页。

     ↓↓↓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原文内容】

     图文编辑:于磊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与哲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