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三宝”健康人文思想研究
2021/8/6 9:00:00 医学与哲学
引用格式
王玮娇,张洪雷. 《老子》“三宝”健康人文思想研究[J].医学与哲学,2021, 42(10):41-44.
1 《老子》与健康人文
“健康人文”(health humanities)其概念由克劳福德[1]提出,是一个包容、开放和面向现实应用的学科,健康人文超越了医学本身,以更广博的视角解读健康的定义以及获得和保持健康的方法,健康的主体也从医生扩展到了所有与人类健康有关的人。健康人文审视健康与病痛的视角从医护人员的自上而下转变为普通公众的自下而上,在视域上从临床扩展到了更宽泛的非临床语境[2]。这并非意味着原有的医护人员自上而下审视健康的视角彻底不存在,医护人员依旧要在医疗岗位上坚持自己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在原有的视角之外,普通公众也有责任自下而上地关心健康与疾病。同时,健康人文有更加高屋建瓴的理论建构和圆融贯通的逻辑内涵,尤其是超越了传统医学人文的视角,从文化与哲学的角度进行东西方文化中健康理念的解读[3]。
《老子》是我国重要的文化典籍,道家思想是中医哲学的重要来源。《老子》书中蕴含丰富的健康人文思想,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4]170“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三宝是此章的中心内容,因此历代诸多注本皆将其称为“三宝章”。老子“三宝”思想是道教文化的主旨精神,又是道教尊道贵德的行为准则[5],这一观点对于中医学在内的中华文化有着重要启发。《老子》第六十七章中的“三宝”以正言若反的方式表达着“道”的内涵,其中秉持着辩证法的思想,“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4]170。老子认为慈悲才能勇敢,节俭才能广大,不敢为天下之先,所以成为成就万事的首领。本文拟从老子“三宝”思想出发,从医者与普通民众两个角度分别探索其中蕴含的健康人文思想及其在当今的现实意义。
2 《老子》“三宝”的健康人文思想
首先需要对不同版本的《老子》第六十七章进行校对,通过对河上公本、傅奕本、王弼本、帛书本进行对照,可以看出第六十七章各文本虽有一些具体用字的差异,但没有重要文义出入[6]。由此可从文献角度确定老子“三宝”的基本内涵。
2.1 慈
《说文解字》曰:慈,爱也。从心、兹声[7]。慈是人对世界本真的情感表达,因为对世间万物充满爱,所以不会怀着私心去妄加干预事物的发展过程。《老子》第四十四章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亡。”[4]121-122老子用反问的方式提出生命、身体对人的重要性远高于名利、财产,世界上最珍贵的是人的生命,因此慈的本质是对生命的敬畏和悲悯,也就是以人为本。老子在观念上对慈的认识主要表现为反战,《老子》第三十章曰:“师之所处,荆棘生焉。”[4]78老子在行为上对慈的实践则主要表现为圣人无弃物,无弃人。《老子》第二十七章曰:“是以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常善救物,而无弃物,是谓袭明。”[4]71有道者通过无形的因来观察人和物,让不同的人和物都顺着各自的特性发展,做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这正是体现了老子对人、对物最深切的关怀。
在健康领域,慈的两种不同含义可以分别对应医护人员和普通公众两个群体。对于医护人员而言,“慈”是医德医风的一部分,而医护人员的道德建设是自医学创立至今的永恒命题。孙思邈[8]22在《大医精诚》中论述一个好医生治病时要“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拥有着高尚的医德,医护人员才能发自内心地愿意为病人解除病痛,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而不是仅仅将病人看作疾病的载体、医疗技术施予的对象或是把病人视为消费的主体、赚钱的机会。
对于没有医疗专业知识的普通人来说,“慈”则体现在个体对自身健康的关心与爱护。《黄帝内经》继承了老子以人为本的观点,《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9]108在“莫贵于人”“不失人情”的观点下,每个人都需要回归生命本身,重新审视人与自身健康的关系。医学的发展解决了诸多之前人类无法解决的疾病难题,但与此同时也使得人类对疾病和医疗技术过度关注,而缺乏了对身体本身的关怀。这种“以病为本”而非“以人为本”的观念将人体健康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割裂,个体不再发挥自我在保持健康这一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而将维护健康的主体完全交给了医学,保持健康似乎变成了“身体出现不适——寻求医生帮助——治疗痊愈后重回健康”这样一个简单粗暴的过程。但事实并非如此,若将健康比作一条河流,医学处在健康之河的下游,所起的作用只是将落水的人打捞上岸。真正解决人类健康问题的路径是将关注的视角从下游的医学转移到健康之河全程,不能仅局限于在下游将落水的人打捞上岸,还应当在上游就防止人落水,而事实上近些年来现代医学也显示出了面对慢性病、肿瘤、心脑血管病等棘手疾病时的捉襟见肘。《老子》在政治上对慈的认识是反战,《老子》第三十一章曰:“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4]80人体健康之于社会安定相当于手术之于战争,二者都能解决很多问题,有着极大的存在意义,但是同时也必须正视其风险,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使用。《黄帝内经》对待健康的方式是“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9]9。对于普通人来说,更好的对待健康的方式是日常生活中通过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遵循《黄帝内经》所提出的“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9]2的养生观点,让个体充分发挥自我在维护健康这一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2.2 俭
不同于作为发心动念的“慈”,“俭”是对人具体行为的约束。俭是俭朴、简约、不奢侈、不过度的意思,陈鼓应[10]《老子今注今译》解释为“有而不尽用”。自古以来俭都是一个很被推崇的美德,围绕俭有“成由勤俭破由奢”[11]“俭德辟难”[12]等说法。俭的反面是奢,老子对奢持批判态度,《老子》第二十九章曰:“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4]76因此去奢从简的根本在于正确对待人的欲望,老子对过度的欲望持否定态度,认为私欲泛滥是最大的罪恶,人应当减少自己的欲望,持知足的心态看待问题。
现代医学不断地为人类提供良方妙药,但同时又不自觉地通过高昂的治疗费用设置障碍,使广大中低收入者远离医学[13]。看病贵是一个需要国家、社会、医疗机构、药企多方面协作解决的复杂问题,目前国家也已经重视到这一局面并采取了措施着手解决,2020年11月国家组织冠脉支架集中带量采购,支架价格从均价1.3万元左右下降至700元左右[14]。孙思邈[8]22-23在《大医精诚》中提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对于医者而言,“俭”意味着医者不能仅为了自己的收入而将病人视作挣钱的工具,要严格按照病人的病情进行检查和治疗,在同等疗效下应优先选择价格低廉的药物,不得过度医疗。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俭”一方面要求保守精气,养护身心。《老子》第五十九章提出“治人事天莫若啬”[4]155是“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4]156,“啬”与“俭”的内容相通,俭啬也常作为一个词使用,二者都有对自身和外物的爱惜之义。老子认为俭啬是使事物长久维持的必由之路,在健康养生方面道理也是一样的,固本培元、养精蓄锐,反对“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9]2,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9]391的健康状态,才能健康长寿。
另一方面,饮食上的“俭”在当今尤其有现实意义。如今是一个物质极为丰富的时代,这是以前任何一个年代都不能比拟的,人们已经不用担心“吃得饱”这一问题,但与此同时,饮食不节所导致的疾病却日益增多。《素问·经脉别论》曰:“生病起于过用。”[9]95饮食不节是当今导致超重与肥胖的原因之一,而近20年来我国成年人和青少年超重率与肥胖率均呈上升趋势,这增加了多种慢性疾病的风险[15]。《老子》第十二章曰:“五味令人口爽。”[4]27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味,老子反对人对某一两种口味的偏嗜,认为某一种口味的食物吃得太多会损伤败坏人的味觉,从而不利于人的身体健康。《灵枢·五味》曰:“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16]98五味归五行,五行合五脏,因此五味被摄入人体之后会分别归属五脏,根据五行生克,某一味摄入过多会不利于所克脏腑的健康,《素问·五脏生成》曰:“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9]48-49现代医学中,摄入过多糖不利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禁糖,这也说明“谨和五味”的同时需要根据个人体质具体地制定健康饮食的方案。
《老子》第十二章曰:“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王弼[4]28注:“为腹者,以物养己,为目者,以物役己,故圣人不为目也。”在饮食方面,人的一日三餐应当适度,不可纵情于口味之欲,要把饮食当作保持健康的一种方式。除了饮食口味之外,《黄帝内经》就饮食的时间、种类、数量等都做了详细论述,应当采取顺应自然与人体规律的科学饮食方式。之所以要养成“苟非吾之所需,虽一毫而莫取”的健康生活方式,其根本原因在于对自己身体的重视与关爱,这与上文老子的“慈”是分不开的。
2.3 不敢为天下先
“不敢为天下先”是一种高明的境界,“先”在此有逞先、张扬、争强的意思,因此“不敢为天下先”具体是指谦让、不争、不自矜、不骄傲。需要注意的是,不敢为天下先并非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不能妄动,不能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要等待时机,相准时机合适后方能行动。老子懂得人自身的渺小及其所带来的诸多限制,懂得在自我之外还有道这样一个更高的存在,做事需要合乎道的范畴,因此才会“不敢为天下先”。
对于医者而言,“不敢为天下先”意味着谦下、谦和、尊重同道。医者不能因为自己医术精湛而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特别是不能认为自己才能出众,从而看不起甚至诽谤攻击其他医生。正如孙思邈[8]22在《大医精诚》中对医者的忠忠告诫:“訾毁诸医,自矜己德……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相反,为医者应该谦虚低调、虚怀若谷地向同事学习、向病人学习、向民间医生学习,从而博览医书,精诚从医,才可能成为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苍生大医”。
“不敢为天下先”意味着要遵循医道。临床上的各种疾病在现有的医疗条件下,有的可以被治愈,有的可以服药控制病情,而有的病情严重则无法被治愈。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器官功能退化,到达一定年限之后器官衰竭必然会导致人的死亡。医学并非万能,医生更不是万能的,世上没有能够治疗全部疾病的“灵丹妙药”,生老病死都是自然的过程。这并非意味着不在科学前沿探索当前无法解决的医学难题,而是说对于现代医疗技术条件下无法治愈的病要知道生死大限。生、长、壮、老、已是无法被改变的自然之理,因此医者应当在现实情况需要时对病人进行教育,让病人及家属以合理的心态面对人的衰老、生病乃至死亡。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不敢为天下先”要求我们淡泊名利,居下不争。《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夫唯不争,故无尤。”[4]20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看淡名利,开阔心胸,不要斤斤计较,而是要敬畏颐养生命的大道。同时,要知足,《老子》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4]125知足是一种人生智慧,知足才能“恬淡虚无”,知足才能内心安宁,内心安宁才能健康长寿。正如《灵枢·本神》所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和喜怒而安居处……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16]23
“不敢为天下先”要求我们遵循天道。人的起居要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其中又分为一天的规律和一年的规律。《素问·生气通天论》论述了一天之内的阳气变化:“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9]13一天的早上、中午、傍晚不同时间,人身上的阳气会随之变化,因此人的活动强度也需要随着变化。例如,傍晚日落之后气温降低,不宜在户外进行强度过大的运动,因为此时玄府已经闭合,此时如果运动后大量出汗会导致玄府张开,寒湿之气乘机而入,流连腠理引起疾病。反观如今一些年轻人热衷于高强度的“夜跑”,锻炼完毕后汗流浃背,长期如此反而不利于身体健康。自然界一年四季的变化规律同样需要遵守,人体应当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节律,适时地调整自己的生活作息规律。例如,冬天的起床时间就不同于其他三个季节的早起,应当早卧晚起,从而避免了寒冷所导致的阳气耗泄。通常人们都认为早卧早起是好习惯,但殊不知在人们所认为的观念层面的“好习惯”之上还有自然界运转的规律,一年四季气候变化的自然规律也是“天下”的一部分,因此人们应当“不敢为天下先”,顺着自然界的规律生活。
“不敢为天下先”还要求我们遵循人道。要在正常范围内发挥身体器官各自的功能,不可以超越身体承受的限度,否则就会影响人体的健康运转。例如,行走坐卧对于人来说是正常存在的功能,但并非意味着人身体能够长期过度地保持着这些状态。《素问·宣明五气》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9]105这体现出度的差别,身体器官能力的有限和广大世界的无限构成了巨大反差,因此人应当认识到身体器官能力的有限性,身体器官的休息是其工作的前提。如果过度、无节制地使用身体器官,必然会损害其正常功能,影响身体健康[17]。在情志方面同样如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9]23人的各种情感与生俱来,是客观存在的心理活动,但如果某一种情志过度,则属于病理表现,需要进行治疗。《灵枢·本神》曰:“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16]23范进中举后心喜过度忽发疾病就是一个例子。因此,老子同样反对情绪的过度,正所谓“清净为天下正”[4]123,清心宁静方为天下之正道。
3 对当今的启示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老子》是中医健康文化的哲学基础之一,而书中的“三宝”思想更是从道家角度为健康中国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对于医者而言,《老子》“三宝”从不同的角度对医者的医风医德提出了要求;对于普通大众而言,“三宝”从对待身体的态度和实现健康的路径两个层面给予了启示。三者互为表里,“慈”是“俭”和“不敢为天下先”的内在精神,“俭”和“不敢为天下先”是“慈”的外在约束。其中“慈”是对待万物,尤其是人自身身体的态度,究其原因是为了保持健康。“俭”和“不敢为天下先”是实现健康的路径。“慈”背后的以人为本观念促使民众树立对待健康的正确态度,发挥对待健康的主观能动性,摒弃单纯把健康交给医生甚至是交给药物的错误方式。
健康中国的建设离不开医护人员,同时更离不开大众。身处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人很容易出现抑郁、焦虑、恐慌等情绪。因此,更加需要通过老子“三宝”思想安定自己的内心,向恬淡虚无的境界靠近,保持身心健康,中国梦的实现与全民健康息息相关。通过对老子“三宝”中健康人文思想的发掘,发挥中医与中华文化的特色优势,可以确立民众对待健康的正确态度和方式,有利于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让社会积极平稳前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书写新的华章。
参考文献
可上下滑动查看
[1]克劳福德.健康人文学[M].李若平,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15.
[2]唐文佩,张大庆.健康人文的兴起及其当代挑战[J].医学与哲学,2017,38(6A):1-5.
[3]段志光.大健康人文:医学人文与健康人文的未来[J].医学与哲学,2017,38(6A):6-9.
[4]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8.
[5]熊铁基.抱道持身,履践三宝:如何解读《老子》六十七章及其他[J].哲学研究,2017(12):53-58.
[6]刘笑敢.老子古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678.
[7]许慎撰.说文解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521.
[8]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高文柱,沈澍农,校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9]黄帝内经·素问[M].中医出版中心,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10]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10.
[11]李商隐.李商隐诗集[M].朱鹤龄,笺注.田松青,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68.
[12]周易[M].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126.
[13]杜治政.医学在走向何处[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21.
[14]李红梅.国家组织集中带量采购,均价大幅降低:心脏支架超万元降至七百块[EB/OL].(2020-11-12)[2021-05-03].http://society.people.com.cn/n1/2020/1112/c1008-31927757.html.
[15]顾景范.《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解读[J].营养学报,2016,38(6):525-529.
[16]灵枢经[M].中医出版中心,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17]左克厚.论老子身体欲望思想[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9(1):117-120.
原文标题:“《老子》‘三宝’健康人文思想研究”,发表于《医学与哲学》杂志2021年第42卷10期,41页-44页。
↓↓↓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原文内容】
图文编辑:姜莹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与哲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