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疾病治疗与自然力平衡关系探讨
2021/8/31 9:41:47 医学与哲学
引用格式
严祥. 老年疾病治疗与自然力平衡关系探讨[J].医学与哲学,2021, 42(16):1-5.
作者简介:严祥(1952-),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老年消化疾病诊断治疗。 E-mail:yanxiang528@sina.com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老年病二科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自然力来自生命,生命表现为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与不断变化外环境的协调,人体自然力与疾病过程及结局密切相关,长期的中西医学实践过程中充分反映了自然力在疾病治疗中的影响和作用。老年疾病发病率高、合并症多、临床表现复杂,体现了独特的生理变化和病理特点,衰老导致机体退行性改变,影响了自然力的作用。对老年病人医疗干预要注意维护与自然力的平衡关系,治疗要充分考虑这个群体的个体状况、治疗效果和利弊分析,判断对机体造成的影响程度和承受能力,人体自然力在老年疾病治疗中的作用应该予以充分重视。
关键词:老年疾病,治疗,自然力,平衡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老年人口增长很快,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乃至今后全球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之一。我国自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截至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人数约为1.9亿,占总人口的13.5%[1]。老年疾病以慢性病、多病及失能失智障碍多见,在治疗上一般借鉴成人治疗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高精尖医疗诊治技术不断涌现,极大地提高了疾病的诊治率。但有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即传统的提高人体抗病能力的自然疗法被异类化和边缘化,有关研究报道很少出现于权威的专业期刊。由于目前对老年人的临床研究不多、依据不足,已发布的大多数疾病诊治共识或指南并没有专门针对老年人的,尤其是治疗中与人体自然力的平衡关系常常被忽视,因此有可能在医疗目的、干预手段和治疗方法上出现误区。
1 老年疾病特点
1.1 慢性病多见
有调查表明,老年人慢性疾病患病率为76%~89%,明显高于成年人(23.7%)[2],多表现为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慢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病因以革兰氏阴性杆菌、病毒、厌氧菌、条件致病菌、真菌和混合感染多见,非感染性疾病则往往是在衰老的基础上发生的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病、痴呆、白内障和前列腺增生等。
1.2 共病多症普遍
共病指老年人同时存在2种或2种以上慢性疾病。老年人由于机体衰弱、功能减退、免疫力低下,一人常常患有多种疾病,美国老年人共病检出率为65%,我国老年人为76.5%,最多达25种疾病[2]。共病可表现为相互关联的多病共存,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最终导致心、脑、肾等脏器的损害;也可是无明显关联的多病共存,如冠心病、反流性食管炎、肺癌等。
1.3 症状与体征不典型
老年人自身的生理特点表现为对疾病的敏感性和反应性降低。解剖学研究表明,神经系统随年龄相关性变化可能会出现影响疼痛知觉,掩盖疼痛症状的表现,如心肌梗死可能没有明显的疼痛,腹部脏器穿孔压痛、反跳痛可能不明显。一些老年人起病隐匿,进展缓慢。生理反应和病理变化很难鉴别,一旦脏器功能衰竭,突发应激反应,病情在短时间内急剧恶化,增加了诊断与治疗的难度。
1.4 常合并老年综合征
老年综合征是伴随老年人衰老过程出现的一系列功能减退或障碍的临床表现,包括衰弱、跌倒、痴呆、晕厥、尿失禁、便秘、谵妄、失眠、疼痛、肌少症等,老年人一种疾病可能会有几种老年综合征的表现,而不同的疾病也可能出现同一种老年综合征。
1.5 易发生精神与神经系统症状
随着人体组织的衰老,神经系统无法再生和修复,有些老年人出现认知、感觉、运动功能改变和精神系统症状,一些疾病的首发症状可能是晕厥和嗜睡。
1.6 多重用药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老年人慢性疾病较多,服药种类多而杂,容易造成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老年人器官生理功能减退,由此造成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改变,从而影响药物与疾病和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3],所以老年人ADR发生率高,程度较重,表现特殊。
1.7 反复发作,呈渐进性加重
衰老导致的机体退行性改变和对外环境适应能力的下降呈现出普遍性、内因性、进行性和有害性的特征,老年人一些疾病反复发作的结局与其年龄依赖的机体代偿贮备能力有关,在平时可以处于平衡状态,一旦遇到感染、外伤及内外环境的改变,可能会带来严重问题甚至危及生命安全。笔者曾医治一名80岁老年男性患者,平时身体“健康”,但因出现轻度腹痛、腹泻症状听别人建议自行服用颠茄片两次,出现排尿障碍、尿潴留,随后出现心悸、气短、胸闷不适等,心电图检查提示“心绞痛”。接诊入院后经询问,患者既往有前列腺肥大、糖尿病,治疗一周后先后出现肺炎(细菌、真菌)及泌尿系感染等,全身状况逐渐恶化,后因呼吸衰竭、全身衰竭死亡。
2 自然力在疾病治疗及衰老中的作用
2.1 正确认识人体自然力的作用
生命的诞生伴随着自然力的出现,是生命力的具体表现[4],生物在生存的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其自然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生存环境。什么是人体自然力?人体自然力是人体与生俱来包括生长、发育、代谢、繁衍、修复、平衡等一系列日常行为的总和。且不说有生命的其他物种在自然界的绵延不绝归结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纵观人类三百万年的历史,有医药记载的只不过几千年,在此之前人类为何又能繁衍不息?因此人的机体在漫长的进化岁月中,在面临与疾病的抗争中,逐渐了解、认识一些动植物药性的学习、掌握与渔猎有关的外伤救助方法。人类在长期的生存、生长、生活实践中,不断补充完善各种防治疾病的经验,其中固有的人体自然力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早在医学初期理论形成之际,中西医均已认识到自然力在疾病治疗时的影响和作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认为阴阳五行是宇宙万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总规律,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阴阳对立的统一体,《内经》借助五行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其健康也是依靠阴阳变化的动态相对平衡来维持的,中医把这种天然的自愈能力称之为“正气”“真气”“元气”“阳气”,而把破坏人体平衡的力量叫作“邪气”“妖气”“瘴气”,中医认为发生疾病与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正气)虚弱有着密切关系,治疗的重点是“扶正培本”,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希波克拉底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四体液学说。认为世界由四元素,即气(风)、土(地)、水、火构成,这四种元素都有自己的特质,即冷、热、干、湿,人体生命的基本元素主要由血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四种液体组成,这些元素的比例、能量和体积配合得当,人就有完全的健康。希波克拉底认为疾病是一个自然过程,症状是身体对疾病的反映,把人体内治疗自己的方法称为自然治愈力,治愈是通过自然力获得的,自然力是由生命造成的。“患者的医生就是患者的本能,医生是帮助本能的。”[5]希波克拉底学派施行治疗的方法是帮助自然和适应自然,医生应在适当的时间巧妙地参与治疗,如果医生与自然合作共同努力,病人可恢复健康,“假如与自然相悖的话,一切方法都会徒劳无效”[6]。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其身体设计的巧妙和脏器功能的强大远远超过了人类文明所达到的水平,如四肢长骨的空心管状结构使其重量最轻,弹性和强度最好。天然的心脏瓣膜一生中柔和自如的开闭完成血液循环,大脑能在瞬间检索出几十年前的细节记忆,还有那精巧完善的神经内分泌系统更是令人感叹不可思议。即便我们的身体遭受伤害也有及时协调的保护反应,如机体因损伤发生出血,便立即启动了止血机制,包括血管、血小板、凝血因子等因素的参与。人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也有着巨大的潜力,如人在正常平静呼吸时,肺通气量为6升/分钟~8升/分钟,肺泡壁的毛细血管网大约只有1/10是开放的,可是在剧烈运动时,通气量达100升/分钟,开放的毛细血管量大为增多,局部血流量增加。显示了强大的机能储备能力,在病理状况下,即使部分肺组织甚至一侧发生严重损害,其他部分的肺组织可以补偿其功能[7]。正是机体具有这些强大的抗损伤、代偿和修复能力,使得很多疾病可以不治而愈,有一些疾病虽然不能完全治愈,但长期存在不会对机体产生致命性损害。人的这种自主调理、自我修复能力即自愈力,源于机体内部生理调节的能力,以达到自身平衡、功能协调和治疗疾病。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伴随着新的药品、器械设备和诊治方法出现,对诊治疾病、促进健康起到了重大作用,可是在整体疾病治疗认识上,一些医生和民众出现了错觉,对待治愈与自愈、治病与致病、一般治疗与特殊治疗、病因治疗与对症治疗、全身治疗与局部治疗等关系方面,尤其是对增强机体自愈能力的研究有所忽视。
2.2 自然力与疾病的关系
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来源于机体自身内环境的稳定和与不断变化着的外环境的协调,具体表现为机体内部各器官结构功能对立统一和机体与外界自然社会环境的对立统一。疾病的出现提示机体与环境对立统一的失衡,疾病的发展是机体损害与抗损害的过程,疾病的结局取决于最后博弈的结果。当抗损害因素战胜损害因素,疾病会好转痊愈,反之疾病就会进一步加重发展,甚至最后死亡。当这两个因素僵持不下时,机体不能康复,只好通过代偿因素维持暂时的平衡和正常的生命活动。我们人体不仅只有求生的本能,最重要的是 “自然自愈本能”,这是长期进化中获得的抗病能力。值得注意的是生命进程中的一些生理性反应有时会和疾病的临床表现交织在一起,增加了辨识的难度。妊娠呕吐是正常怀孕妇女的早期症状之一,常常伴随疲乏、恶心、厌食等,称为早孕反应,多于停经4周~6周出现,8周~10周达高峰,妊娠12周后自然消失,当症状严重时孕妇一般去产科就诊。1959年~1963年世界多地孕妇因服用“反应停”而导致出生海豹样肢体婴儿事件是滥用药物的悲剧和丑闻。长期以来,国内外对孕吐机理的具体原因尚不清楚,认为可能与神经内分泌因素有关。近年来国外有研究提出新的观念[8],大量证据表明妊娠呕吐可能是一种适应(adaptation)机制,通过这种反应阻止孕妇摄入或吸收各种毒素或致畸物,即各种可能有害胎儿发育的物质[8]。最有利的证据或许来自妊娠结局,对3 853名孕妇调查结果显示,曾经发生过妊娠呕吐的孕妇中仅有3.8%发生自发性流产,而这一比例在那些没有发生过妊娠呕吐的孕妇中高达 10.4%。妊娠呕吐这种保护机制在于,孕妇讨厌的食物中,如肉类往往包含大量的毒素;妊娠呕吐往往发生在胎儿最容易受到毒素入侵的时期;大约10周以后妊娠反应开始减轻,症状基本消除时正好是胎儿器官发育阶段的敏感期[8]。当然,妊娠反应是临床较复杂的问题,严重的呕吐可能造成水、电解质的紊乱进而影响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必须认真分析、鉴别诊断。
机体对病原体的防御是人体自然力的重要表现形式,急性呼吸道感染大多由病毒引起,也有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真菌等,出现咳嗽、咳痰、气喘和发热等症状。咳嗽是为了机体排除异物而特有的一种复杂的防御机制,咳嗽时涉及到膈肌、胸壁、气道互相配合的运动,把黏液和异物从气管推至咽喉的后部吐出或吞入胃中让胃酸消灭病原体。
发热是针对感染的防御性机制,发热是针对感染的防御性适应,在整个动物界已经存在了亿万年之久。发热并不是体温调节中枢的失控,而是一种高度进化的体温调节中枢的重新设定。“某些情况下对发热病人进行退热治疗,有可能发展成为败血症休克。”[9]很可能因为阻止发热干扰了机体对感染做出反应的正常机理,延迟了疾病的恢复,有时反而会使病情加重,甚至致命。应该强调的是,即使认为发热是有益的反应,但并不认为任何时候都不应该用退烧药,当体温到达40℃(103),能量消耗增加20%,出现惊厥、谵妄,甚至永久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时就要使用退烧药。所以在对发热的干预之前,要权衡得失,既要看到适应性反应的好处,也要考虑伴随的代价,从而做出有益于病人的选择。
当前临床治疗中一些常见的流行模式,如消炎、止痛、对症和癌症患者化疗放疗等“对抗性”治疗,都是为了治疗疾病和缓解症状,但是如若使用不当或过度就会直接影响人的自愈力,甚至造成一些医源性、药源性疾病,直接危害患者的健康和生命。
2.3 自然力与衰老
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是物质与运动的统一体,没有无物质的运动,也没有无运动的物质。人体中物质和运动的表现形式就是结构和功能的统一。凡是具有生命的生物都会老化,衰老是指机体生长发育到达成熟期后,随着增龄出现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退行性改变,对环境适应能力逐渐减退的发展过程,这种变化呈现循序渐进、不可逆转。随着机体内环境的稳定能力和应激能力的减退,人体自然力出现改变,自愈能力逐渐下降,如轻微的气候变化可能使老年人发病或病情加重;对成年人影响不大的身体负荷可能对代偿功能严重下降的老年人造成严重后果;在衰老基础上发生的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及恶性肿瘤等有其发展规律;老年人特有的疾病,如痴呆、缺血性肠病、钙化性心脏瓣膜病等,老年人特有的症状(老年综合征),如衰弱、跌倒、谵妄等都有其独特的临床特点,常常表现为慢病多发,症状不典型,治疗矛盾多,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治疗效果和预后不好等。
衰老导致的自然力变化可使老年人的生理行为和病理改变出现新的特点。如疼痛是老年人群经常出现的一种症状,多个研究表明,在社区居住的老年人疼痛发生率可高达25.0%~56.0%,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背痛发生率为21.0%~49.5%,关节痛发生率为20.5%~71.0%,头痛发生率为1.2%~50.0%[10]。对背痛的病因分析包括全身性和非全身性因素,但脊柱的退行性病变是引起这些问题的最常见原因,其他少见原因包括肿瘤、感染和内脏病变。老年患者的背痛在病因、自然病程和预后方面都与年轻人不同,如腰椎间盘的髓核突出是年轻患者腰痛、背痛的常见原因,但老年患者由于髓核水分含量的变化,这种情况较少见,更为常见的是腰椎力学不稳定、骨质疏松、腰椎管狭窄和引起疼痛的全身疾病。
衰老过程中强调尊重生命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自然力在疾病转归中的作用,并不是拒绝一切干预方式(包括各种医疗救治),尤其是在面临威胁生命的急症、重症时,正确及时的治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对高龄老年人慢性晚期的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肿瘤等,需要认真研究和评估,这类疾病往往是发病、住院、缓解、再发作、再住院……最后衰竭、死亡。他们更需关注的是照料帮助而不是治愈疾病,尽量争取病人与疾病共存,带病延生,提高生命质量,即使最后离去也能安详死亡,这种结局不是医学的失败,而是更好地体现了医务人员人道主义职责。
3 老年疾病治疗中如何平衡与自然力的关系
3.1 个体化原则
临床的诊断治疗决策涵盖了一系列的工作程序,一般病人医疗服务的主要目标是依据当前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其他特殊检查做出诊断,针对疾病的病因、病理和目前的身体状况及预后分析选择治疗方法,急性疾病以治愈为目标,慢性疾病则是以控制或缓解症状为目的。对老年病人这种诊治模式则有所不同,由于老年病是由于衰老(老化)引起的相关疾病和问题,涉及生理性衰老和病理性改变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尽管一些疾病在老年人和成年人中都可发生,但由于老年人生理功能减退,贮备能力下降的现实使得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是有区别的。对老年人群中的个体来说,每个人都有高度的异质性,治疗中必须权衡利弊、综合考虑,制定每个患者独特适宜、符合实际的预防和治疗方案。我们强调“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就是基于老年病人实际状况。老年人往往多种疾病共存,病因病理和症状往往不是单一疾病所致,而是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及其他多种因素重叠累加的结果,要注意分析。对意识清楚的老年人来说,对疾病结局的关注度是不同的,是优先选择生存时间,还是更强调生活质量?当这些期望互相矛盾时,如何进行临床决策?如何对医疗干预措施的利弊综合考虑?另外,病人的配偶、成年子女、亲属及其他重要人员的意见都会对治疗有影响,如果出现不同甚至冲突,如何权衡实施?总之,老年病人的个体化原则要体现在整个诊断与治疗的全程阶段。
3.2 老年综合评估
老年综合评估(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CGA)是一个多维度跨学科的诊断过程。通过评估老年脆弱群体的躯体情况、功能状态、心理健康和社会环境等,制定维持和改善他们身体健康和功能状态的医疗干预目标,从而提高其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CGA包括医学问题、功能状态、精神心理、社会支持、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等内容,采用评估量表的方法,由老年医学多学科团队包括老年科医师、临床营养师、康复治疗师、临床药师、护师、精神卫生科医师等专人分别完成。目前国内推荐的评估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躯体功能状态、营养、精神心理、衰弱、肌少症、疼痛、共病、多重用药、睡眠障碍、视力障碍、听力障碍、口腔问题、尿失禁、压疮、社会支持、居家环境等[11]。CGA体现的是以“老年人为中心”现代医学理念,在日常的医疗、护理和康复服务中,特别是在一些重大治疗项目的决定前,应该通过CGA的实施,重视将人体的自然力融于相关的饮食、环境、活动、睡眠和精神心理因素等整个环节,使其作为高龄老人疾病诊断和治疗必备的核心相关技术。
3.3 警惕ADR
ADR是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时出现的有害反应,这个定义不包括有意或无意的过量用药或用药不当。老年ADR十分常见,ADR已成为美国第四位死亡原因,仅次于心脏病、癌症和脑血管病。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全球每年死亡病例中1/3与ADR有关。我国每年5 000万住院病人中,至少250万与ADR有关[12]。一旦在用药治疗中出现任何新的症状,除了注意疾病的变化与进展之外,要特别警惕ADR的发生,必要时停药观察。如果临床上医生对此认识不足,误开出新的药物而给患者进行了不必要的治疗,甚至可能带来新的ADR,以致药物越用越多,称之为“药物瀑布”[13]。为避免和减少ADR的发生,应优化老年人用药方案的实用步骤,包括评估老年人既往和目前药物治疗、终止不必要的治疗、任何一种新出现症状都应考虑ADR的可能、考虑非药物治疗、用更安全的药物替代、减少药物剂量[10]。美国老年医学会在1991年制定了Beers标准,以后做了多次修订,其中“老年病人慎用药物列表”为2012版新增类别。欧洲老年人处方筛选工具(screening tool older persons' prescriptions,STOPP)标准主要从药物与ADR 之间关系的角度评价处方的合理性[14],一组对65岁以上老年人的回顾性调查研究发现,46.0%和19.5%的人有潜在的不合理用药(potentially inappropriate prescription,PIP)和ADR[15]。我国老年人的用药标准一定会根据国情研究制定,老年人的非药物治疗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及适当运动等自然疗法实现,这也是重视人体自然力的具体体现。
3.4 对手术及重大治疗方案的利弊分析
人口的老龄化使需要外科治疗的老年患者逐渐增多,这种需求对外科、内科及其他有关科室带来巨大的挑战和压力,不仅要尽最大可能争取手术的治疗效果,避免严重并发症,还要延长患者的生命并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一般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功能依赖性和死亡率会随之提高。大量研究证实,高龄因素预示着术后的不良转归,如果合并其他疾病则会增加更大的风险。老年恶性肿瘤患者除有较高的手术死亡率外,与年轻人相比,五年生存率更低。一组812例60岁以上老年肺癌患者的回顾性分析[16],252例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560例,Ⅲb期和Ⅳ期肺癌患者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术后并发症多,生活质量明显减退,不主张对此类患者进行积极的手术治疗。Ⅲb期和Ⅳ期肺癌患者放疗与化疗与否,生存期并无改变,放、化疗后易发生呼吸道感染、放射性肺炎,不主张采取过于积极的治疗。老年恶性肿瘤的特点多为中晚期阶段,治疗效果尚不理想,因此应把重点放在患者的生存质量上[17]。笔者多年前曾诊治一位70岁男性患者,因自己偶然发现右上腹有一约鸡蛋大小包块,住院后经血液及影像学检查初步诊断为“原发性肝癌”。患者由于没有明显消化道症状不愿接受手术及其他治疗,只能让其定期观察,半年期间肿块大小没有明显变化,因患者要求明确诊断行腹腔镜检查,术中镜下诊断“原发性肝癌”,未取活检。一周后患者出现腹胀及全身不适,检查出现腹水,然后陆续发生恶心、腹痛、黄疸等,治疗一个月后死亡。患者病故后笔者曾反复思索:如果病人不做介入性检查,仍然继续观察,其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是否能更好一些?
3.5 缓和医疗的应用
缓和医疗是那些对常规治疗已无反应,生存期有限的患者(包括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及非肿瘤的各种慢性衰竭终末期患者等)及其亲属全面照护和帮助,减轻其生理、心理和精神痛苦的临床学科。缓和医疗与现行医疗的本质都是帮助,现行医疗更重视正确诊治和治愈疾病,不惜代价救治或延长病人生命,而缓和医疗则是积极帮助那些晚期病人以比较有质量的方式走向他们的终点。缓和(palliative)来源于拉丁字“大披肩(pallium)”,意味着一个斗篷或掩饰物,在临终关怀的过程中,病人被关怀掩饰起来,它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病人减少痛苦,提高生存质量,缓和医疗的原则:(1)以患者为中心,而不是以患者家属为中心;(2)关注患者的意愿、舒适和尊严;(3)不是以治疗疾病为焦点,而是正视再没有治疗方法的那些疾病;(4)接受不可避免的死亡;(5)不加速也不延缓死亡。2014年,世界卫生大会发布的国际决议呼吁各国将缓和医疗融入到本国的医疗体系中去。2015年10月,经济学人智库发布了《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报告,在对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死亡质量指数”的调查排名中,英国居第1位,中国大陆排名第71位,中国台湾和香港分列第6位和第22位[18]。“死亡质量指数”指标涵盖缓和医疗环境、人力资源、医疗护理的可负担程度、护理质量和公众参与五大类,能反映成人缓和医疗的质量和供应情况。目前,在国内许多医院老年、肿瘤、慢性病、重症监护病房等相关科室,都有不少这样的病人,虽然已是疾病晚期,但是身体多处布满了很多管道,连接着一些维持生命的仪器设备,仍然在积极地救治,直到生命终结。这种现象与国内普遍的传统理念有关,也在一些程度上反映了对缓和医疗认识的不足。
3.6 重视心理因素对健康的重要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完美状态。”[19]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老年人的个人幸福与生活质量,而且也影响着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老年人身体各器官的生理性衰老,导致了心理功能的衰退,可表现在认知和情绪等方面,而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是疾病、婚姻、家庭、退休适应、社会参与和生活满意度等。社会心理因素包括正面和负面因素,会通过行为和生物学途径影响健康。老年人作为疾病的高发人群,在患病后随着病情的轻重不同可能影响生理状况、生活自理能力、家庭负担和人际关系等,进而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心理活动的异常和情感障碍反过来又可能与某些新的心身疾病有关,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所以作为社会的自然人一定要重视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4 结语
老年疾病的诊治问题已经引起政府、社会、老年群体、医务工作者和人民群众越来越多的重视,从医学角度来看,如何正确地理解和实施生、老、病、死是人生最基本的问题,如何看待传统的医学目的,即治愈疾病、延长生命、解除痛苦、避免死亡方面的困惑,如何在疾病的救治中把握医疗干预和自然力修复关系等诸多方面都面临着新的挑战。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每个人的健康寿命60%取决于自己的生活方式,15%取决于遗传因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因素[20],医疗因素所占的权重应该引起我们深刻思考。医学与现代科学、市场经济的联盟极大地加强了疾病诊治的力量,但可能忽视了本身固有的人文属性,包括对病人的关怀和人体自然力的作用。在老年疾病诊治和医学研究的过程中,尤其对一些慢性病造成全身衰竭和癌症的晚期,增强机体的营养能量贮备,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信心,在社会的支持和家人、医护工作者及其他有关人员的帮助指导下,借助自然界具有保健康复作用的自然疗法,与病相伴、带病生存,争取提高有限生存期的生活质量。在老年慢性病的预防中,应该更加注意中青年人在步入衰老阶段后倡导和实践健康的生活方式,理解和处理好老年疾病医疗干预和自然力平衡的关系,将是我们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可上下滑动查看
[1]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五号[EB/OL].(2021|05|11)[2021|05|20].http://www.stats.gov.cn/ztjc/zdtjgz/zgrkpc/dqcrkpc/ggl/202105/t20210519_1817698.html.
[2]于普林.老年医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90|92.
[3]美国老年医学会.现代老年医学摘要[M].田新平,谢海雁,沈悌,译.6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2:70|78.
[4]杜治政.论医学干预与人体自然力的平衡[J].医学与哲学,2019,40(4):1|6.
[5]王强芬,邹明亮.关于中西传统医学对人体自愈力研究的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2):213|214.
[6]卡斯蒂廖尼.医学史[M].程之范,甄橙,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163|165.
[7]刘东生.第五讲:呼吸系统病理生理学[J].中国社区医师,1986(11):13|16.
[8]何权瀛.孕吐是病还是胎儿保护伞[N].健康报,2016|07|25(4).
[9]威廉斯.我们为什么生病:达尔文医学的新科学[M].易凡,禹宽平,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8|30.
[10]哈兹德.老年医学[M].李小鹰,王建业,译.6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410|425.
[11]陈旭娇,严静,王建业,等.老年综合评估技术应用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7,36(5):471|477.
[12]王晓明.老年医学[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11:48|50.
[13]ROCHON P A,GURWITZ J H.Drug therapy[J].Lancet,1995,346(8966):32|36.
[14]宋长城,张婷,吕颖钺.老年患者多重用药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17):4423|4426.
[15]HEDNA K,HAKKARAINEN K M,GYLLENSTEN H,et al.Potentially inappropriate prescribing and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the elderly:A population|based study[J].Eur J Clin Pharmacol,2015,71(12):1525|1533.
[16]鲍传明,王志维.60岁以上老年肺癌患者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预后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3,19(5):566|567.
[17]王鹤,乔友林.老年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病因及预防[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5,4(3):170|172.
[18]桂欣钰,杨晶,杨丹.中国本土舒缓医学的发展现状和前景[J].医学与哲学,2016,37(12B):83|87.
[19]苏静静,张大庆.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定义的历史源流探究[J].中国科技史杂志,2016,37(4):485|496.
[20]黄恒俊.健康促进计划对老年人健康生活方式影响的探讨[J].现代护理,2005,11(5):387|388.
原文标题:“老年疾病治疗与自然力平衡关系探讨”,发表于《医学与哲学》杂志2021年第42卷16期,01页-05页。
↓↓↓ 点击"阅读原文" 【查看原文内容】
图文编辑:姜莹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医学与哲学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