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建设的第四条线
2017/10/24 南都观察

    

     全文2200余字,读完约需4分钟

     无论是整体经济发展,还是三农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以农村的发展为支撑。一个村庄的发展,离不开村民的参与,最佳途径便是村民自组织。

    

     1929年,归国近十年的晏阳初从北平举家迁往河北定县,很快在当地聚集了一批留学归国的专家、学者。以“平民教育”为核心的乡村建设由此发端。两年后的山东邹平,梁漱溟所在的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正式开学,学员来自邹平等27县,既为了延续过往的“乡治”(乡村自治、乡村治理之意)实践,也为了引进吸收先进的生产方式,为农民提供示范,提倡农业合理化的经营。

     近代史上,晏、梁等人的实践涉及农业、教育、金融、自治、卫生方方面面,直到今天,一些社会学者如温铁军等仍在继续乡村建设的研究。

     到现代,“乡村建设”更多是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包括近年时常被强调的“美丽乡村”建设。无论是整体经济发展,还是三农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以农村的发展为支撑。

     我曾以志愿者的身份在河南信阳郝堂村服务过一年,期间访谈了信阳乡村建设协作者中心(以下简称“乡协中心”)主任姜佳佳,在她看来,乡村建设需要政府投入、内置金融、景观设计、社区陪伴四位一体,过去,前三方面被很多学者、执行者所推崇、实践,“社区陪伴”却比较缺失,她将其称为“乡村建设的第四条线”。

     2009年以前的郝堂村还是一个空心村,人均年收入约400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20%。经过5年的乡村建设,在2013年被住建部选为首批“美丽宜居示范村庄”,甚至被称为“郝堂模式”。

    

     ▲ 2017年4月,河南省信阳市,郝堂的豫南古民居风格建筑。 ? 图虫

     如果以乡村建设的四个方面看郝堂村,政府投入即当地区政府沟通各方力量,主导各项建设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引进了两股专业力量——中国乡建院的内置金融理念;北京绿十字的农村艺术、建设、环保等理念。

     在中国乡建院的推动下,郝堂村试验了“养老资金互助社”的内置金融尝试,绕开现阶段农民土地不可自由流传的问题,倡导村里的老人存2000元到互助社(另有乡贤、政府、课题组的资金投入,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章程、确定抵押品等),年底老人分红。同期,“绿十字”参与景观设计,基于农户自愿,在改造房屋的同时保持村庄原有自然人文环境。

     至于“社区陪伴”,在郝堂村,由当地的一个社会组织负责,即姜佳佳任职的乡协中心。针对乡村建设而言,社区陪伴可以理解为“做村民的工作”。在开展工作前,一般由村委会、政府、外部资源共同成立一个属于村庄内部的社会组织,然后由该组织负责整个村庄的社区陪伴工作。在郝堂村,社区陪伴工作包括四个方面,即记录村庄变迁、孵化村民自组织 、搭建资源链接桥梁、筹建社区基金。

     ▌记录村庄变迁

     自从郝堂开始新的乡村建设,乡协中心便开始记录村庄的变化,主要包括郝堂建设大事记、村报、郝堂图片集。

     村民吴凤超家是郝堂第一座修建的房子,在回村前,夫妻两人都在天津打工,家里的两个小孩则住在姥姥家。2012年,家里的新房子修好后,全家才回到村子生活。对于自己家以前长什么样子,两个小孩都不记得了,但通过乡协中心整理的图片集,他们看到了自己的“老宅”。图片集让村民能回溯村庄的发展。

     郝堂大大小小的所有事情,几乎都被收录编辑在郝堂大事记中。村庄的发展脉络,除了依靠村民的回忆和口述,还有当下的记录。最重要的是,大事记是一个反思的工具,既见证了村庄的建设,也为村庄建设提供了有章可循的证据。

    

     ▲ 郝堂的农家生活。 ? people.com.cn

     ▌孵化村民自组织

     一个村庄的发展,离不开村民的参与,最佳途径便是村民自组织。郝堂建设以来,乡协中心推动村民成立了三个村民自组织——郝堂文化艺术团、郝堂农家乐协会、郝堂青年志愿者服务队。

     通过郝堂文化艺术团的活动,村庄已成功举办三次“村晚”。借助“村晚”平台,乡村民俗文化被集中展示出来。舞狮、豫南花挑等传统文化艺术有了更多的被传承的可能,年轻人也可能因此改变对农村人的看法。“村里大多数年轻人可能觉得农村人什么都不会,但是通过村晚,他们看到了父辈的文化底蕴,改变了自身对乡村的刻板印象。”

     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完全是由村民自发成立的。“去年年底,村民四成找到我,提出建立志愿者服务队的意愿,于是中心也帮助他成长,”姜佳佳说。志愿者服务队成立后,村里一些年轻人主动承担责任,忙时分担村委会相关事务,闲时组队清洁村道。

     ▌搭建资源链接桥梁

     政府、基金会的各种项目资金及团队入村需要一个在地化的转换,乡协中心承担了此任务——搭建资源链接桥梁,对接外部资源,协助项目团队入村工作。

     爱心基金会的“健康服务进家庭项目”进入郝堂前,双方分工明确,基金会是项目的执行方,乡协中心负责协调和监督。项目前期,乡协中心帮助项目团队在各个村民小组做问卷调查,引导村民去了解个人健康卫生的重要性,希望借此改变村民的行为习惯。

     项目完成后,乡协中心发现改变村庄健康卫生习惯要从娃娃抓起。通过中心的资源链接,政府购买首都营养师协会的服务,在村小学进行食育教育,通过小孩的食育习得改变家长的旧有观念。

     ▌筹建社区基金

     随着村集体经济的规模越来越大,目前郝堂集体山林、土地等固定资产约计六千万,村支“两委”不知如何处理村集体经济的收益。其实,村集体经济的部分收益可以用来帮助村民自组织发展,也可以用来帮助村里修建运动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

     为此,乡协中心计划帮村委会筹建社区基金,将村集体经济的部分收入纳入社区基金,将其制度化、规范化,形成合理机制,服务整个村庄的发展。

     在乡协中心的“社区陪伴”过程中,一些现代化的经验、文化慢慢融入农村,如食育、医疗卫生等,村民开始与社会同步发展、成长。还降低了村委会在社区治理、服务上的管理成本,孵化出的志愿者服务队逐渐参与社区事务。

     乡协中心还引导学校教育和社区发展结合在一起。“我们鼓励家长在学校带着孩子种菜,让小学生对全村进行卫生评比,这样下来,学生所受的教育就跟这个村庄产生联系,一旦小学生成人,未来村庄就不缺乡建人才。”姜佳佳说。

     *文章中涉及社区陪伴内容均整理自作者对信阳乡村建设协作者中心主任姜佳佳的访谈;投稿请在南都观察后台回复关键词“投稿”。

    

     当农村趋于凋敝,农民却未“终结”

     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不该你死我活

     民宿实验:田园梦与残酷现实?

     环保与发展:云南丽江老君山的社区实验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南都观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